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以辐射尘封的沉默证词,在末日废墟上奏响人类文明的永恒忏悔与
铛铛铃2025-08-30【历史】1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1986年4月26日,凌晨01:23:58,这串数字是独具历史意义的,特别是对于白俄罗斯边境附近的人们来说,更是毕生难忘的一刻。因为在这一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4号反应堆,竟然发生了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连续性爆炸,大量强辐射物质随风飘散。它们释放出来的辐射量,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自此,切尔诺贝利已不单单是一个地名,而是与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核泄漏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006年4月18日,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发表报告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导致27万人患癌,因此而死亡的人数达9.3万。时至今日,切尔诺贝利空无一人,成了无人区,当年的辐射影响至今还没有彻底消除。不可否认的是,这件事故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核爆炸事故,也是第一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最高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
在事故发生后的20多年时间里,亲身经历过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的白俄罗斯作家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生命危险,历时3年时间,走访了无数与事故相关联的人。这其中有原核电站的员工、学者、医务工作者、士兵、移民疏散区的居民等。作者通过让这些普通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并采用口述的方式,向世人呈现这场大灾难中鲜为人知的残忍事实,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写成《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一书。
接下来,我将从计时、情感、启示三方面来解读一下这本书,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本纪实文学的魅力所在。
首先,面对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核爆炸事故,其中一定有很多充满争议的地方,甚至是不为人知的秘密。当我们今天静下心来,想好好了解一下这场核事故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场事故的死亡人数、受害者人数,都没有一个官方的答案。当然,我们从不同的声音去了解一些这次核事故的真相和最基本的事实。
这些年以来,人们在强烈反对战争、唾弃战犯、歌颂英雄,可是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故,确实极少提起,就好像这场34年因为核辐射而身患绝症、身陷痛苦的几十万人不复存在一样。为什么他们连最起码的知情权都没有?或许正是因为这其中掺杂着太多的利益和谎言。
上世纪的苏联时期,苏联政府斥巨资在白俄罗斯边境附近建造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而在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01:23:58,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一声巨响,发生核爆炸。剧烈的核爆炸吵醒了熟睡中的人们,因为大火而喷射出的火苗漾红了天际,整个夜空变得红彤彤的。对于核爆炸一无所知的他们相继走出家门,甚至跑去自家阳台,望着远处壮观的火灾景象,热闹极了。殊不知,这个时候,8万多吨的强辐射物质正不声不响地喷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他们的家乡也正在变成重度核污染区。
在爆炸发生的48小时之后,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才掌握了被瞒报的准确信息。因为大多数居民都以为这是一场普通的大火,所以在毫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大约有4.3万居民在高放射性污染的环境生存了两天两夜。即使有一些人已经感觉到了身体不适,但是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对国家的信任,他们并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同时,当地政府一直在谎报、隐瞒,甚至是无休止的推诿和争吵,让这群无辜的百姓们在蒙蔽中走向死亡,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
事故发生后,最先到达现场的是核电站附近的消防员,他们拼尽全力也没有把大火扑灭,反而因为致命的核辐射,一个接一个的人丢掉了性命。之后为了扑灭大火,防止反应堆二次爆炸,一支由官兵、消防员、矿工、医护人员等组成的50万人的队伍赶赴一线处理善后工作,他们因此也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叫做辐射清理人。
本书开篇第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便是来自首批到达现场执行任务的消防员的妻子。据她描述,她敬爱的丈夫在发生爆炸之后,身穿最普通的消防制服便冲进了核反应堆。而在这之后的14天之内,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让她撕心裂肺。她亲眼看见自己的丈夫腐烂融化不成人形,最后甚至失去了人形,形成一团高度危险的放射物。妻子哭着讲述道:“他的肺和肝的碎片都从嘴里跑出来,他被自己的内脏呛到,我用绷带包着手伸进他的嘴里,拿出那些东西。”这种场景足以击垮一位年轻的妈妈。更让她痛心的是,几个月后,她肚子里的孩子仅仅生存了四个小时,幼小鲜活的生命便死于辐射。
书中还记录了很多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比如爱子心切的清理人,毅然决然地将工作帽送给了儿子,却害自己死于脑瘤;在紧急疏散的人群当中,一位父亲执意逆行回家,只是为了偷走自家门板放置的女儿的尸体;有在死城中孤独求生的老妇人,寂寞地陪伴家人的坟墓;有对真相了如指掌的物理学者,多方奔走相告,却求告无门。虽然有些人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是他们却依然生活在恐惧、愤怒与不安之中,强劲的辐射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折磨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假如面对这么一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当地政府没有采用封闭式的处理方式,把大把的时间和资源浪费在封锁消息和掩盖真相上,而是紧急疏离人群,又或者能够正视错误的发生,而非消极的回避,相信这些受害者的痛苦会比现在少很多。
当我们通过不同的讲述者了解到一些事情的真相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面对这次核事故,每个幸存者都有着复杂而且真实的情感世界。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关键词,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的情感世界。
面对核事故,虽然我们仅仅是在机械地罗列事实,好像就失去了这本书的重点所在,真正走入受害者的情感世界,才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在第一部分,我会用三个关键词带领大家进一步走进这本书。
第一个关键词是痛苦。切尔诺贝利爆炸事故带给当地居民最直接的痛苦,就是核辐射导致的肉体的死亡、病变和残疾。一位去世清理人的妻子,讲述她因核辐射而身患淋巴癌的丈夫生前的情景:“下巴松弛挪位,脖子一点点消失,长长的舌头从嘴里垂了出来,颜色暗红,布满着白色的腐烂点,身上的鲜血也从脸上的各个部位流了下来,一滴一滴地落在水桶,身体已经干瘪。”这里关于死亡的描述很生动逼真,但是也足够让人惊悚。对于受害者而言,承受各种病痛的折磨,死亡或许更是一种解脱。一位居住在核污染区的老太太讲到,她从早到晚身上没有一处不是在隐隐作痛的,两条腿已经变得浮肿麻木,整天就像被针扎了一样。听到这些,你可能已经将自己置身其中,瞬间感受到这场核事故是多么可怕。像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比如脸部变形的婴儿、帅气的小伙浑身腐烂等,任何一个故事会让你感受到切肤之痛,并且心生怜悯。
除了身体上的痛苦,其实精神上的痛苦更让人招架不住。他们很多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深爱着的亲人痛苦的死去。一对年轻夫妇看着自己年仅六岁的女儿浑身起满痤疮,血肉模糊,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妻子激动并且抓狂地说道:“我宁愿女儿死,也不愿意让她受这样的折磨,干脆我死掉好了,我真的受够了。”伟大母亲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呈现得淋漓尽致。与亲人之间的分离是无比痛苦的,但是分离故土,也同样让人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苦。因为严重的核污染,幸存者们不得不被迫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他们被当地政府仓促地驱赶着,像极了那些被国家驱逐出境的颓废犯人。他们所承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事故的残忍与血腥。
如果说痛苦是一种感受得到的情感的话,那么切尔诺贝利人还有一种潜意识里的情绪在时时刻刻折磨着他们,这就是第二个情感关键词——恐惧。他们的恐惧,究其根本是来自于对核辐射的害怕,他们担心自己会惨遭核辐射迫害,不知道哪一天死亡会到来。作者分别把不同人对恐惧的不同反应记录了下来,有的人因为精神失常自杀了,有的人经常性地做噩梦,梦见自己身陷核辐射命悬一线,有的人在睡梦里歇斯底里地呐喊,大喊救命。
当灾难发生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死亡成了切尔诺贝利人生活的主调。即便是他们拼命地想忘记,但是周围人对待他们的眼光和态度,随时都会将他们逼向死亡。一位年轻女子坦言,因为恐惧,她不敢再去爱。她泪流满面地向作者讲道,她有一位未婚夫,婚房都已经准备好了,可是男方母亲一次又一次地质问她:“你能生孩子吗?”因为核辐射而导致她不孕不育,这让她觉得爱是一种罪过,她害怕去爱。
如果说上面两个关键词是处于隐忍的角度,第三个关键词愤恨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宣泄了。一位失去双眼的年轻经理人讲到,他当年是被押解在车上去的核爆炸现场,因为走得匆忙,没有跟家人好好道别,等到任务完成的时候,家里就剩下一条苟延残喘的狗。说完老人低下头,陷入了沉默,抽起烟来,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愤恨。还有一位经理人在与作者交谈的过程当中,直接骂道:“去死吧,通通都去死吧!”这句话足以透露出受害者心中的愤恨。这位清理人是二等残废,并且经常生病,公司以此为由要开除他,他去找厂长理论,说自己在切尔诺贝利贡献过,对国家是有功劳的,厂长却冷冷地说道:“派你去那里的人又不是我。”他还回忆到,当时他们完成任务要撤离现场的时候,每个人都签了保密协议,绝不能向别人讲起任何关于核爆炸的事情,他们在现场吸了多少辐射,清理多少尸体等,这些都属于军事机密,不得外传。对此,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恨,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让他爆出了那句有失形象的粗话。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幸存者的情感世界之后,为他们感到惋惜和不公的同时,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反思整个事件,深入剖析问题,从中得到些许的启示,防止悲剧再次重演。
面对这场损失惨重的核事故,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疑问,这场悲剧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谁又应该为此事买单呢?作者始终坚信,不同的受访者都会有不同角度的思考,因为他通过广泛的交流,最终整理了一些来自受害者内心的声音。
当战争发生后,当地政府采用的是用谎言和欺骗来掩盖事实的真相,影响如此之大的核事故竟然会采用这种愚昧的方式来解决,可想而知,当时的政治体制是多么的蛮横无知,这也是我们第一个思考的角度——政治体系问题。据多位经理人回忆道,当事故发生后,政府要求医生、消防员等所有参与救援的人员统一口径,不得向外界透露任何关于核事故的负面新闻,甚至当时有些关于核能辐射、广岛、长崎、原子弹,甚至是X光的新闻报道也被销毁得干干净净。更可恨的是,当时的政府官员为了迎合上级,几乎没有人会为了正义献身,反而是主动迎合上级的错误行为。就连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他的回忆录当中也谈到,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故的发生以及善后工作,暴露了苏联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隐瞒灾难事实、专制主义等,整个政治体制都弥漫着强势、虚伪、高压。可见当时政府对这场事故的处理方式,无疑是为5年后苏联的解体注入了加速剂。
以上是幸存者们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反思,第二个反思的角度是人类会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走向灭亡呢?自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物理学变成了当时苏联人最崇拜的科目,被大多数人重视,甚至有人认为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对于科学技术的盲目追捧,便直接导致了核事故发生后,科学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所有科学家都认为,核泄漏也是可以用科技解决的,因此并没有第一时间撤离,甚至他们发现,他们也成为了此次核事故的受害者,之后才开始质疑自己,盲目信奉科学的力量是不是错了。很多科学家在事后认为自己的信仰崩塌了,人生也便失去了意义,就像自己被骗了一样的六神无主。或许信仰危机才是最致命的打击。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知识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同样学习和研究知识也不犯法,但是科学家们应该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永远秉持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态度去研究每一项科学技术,并且做到深入分析利弊,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毋庸置疑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与人类的骄傲自大是分不开的,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场灾难的发生用惨痛的教训警醒了世人,让他们开始反思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是否正确,这也就是书中的第三个思考的角度。当灾难发生时,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被暴露得彻彻底底,并且书中也有很多事例给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这其中不乏有很多关于动物的故事,比如他们昔日相依为命的爱犬,在安全转移时被告知不能带走任何动物,只能让可怜的动物们在重度污染的无人区自寻死亡。难道动物的生命就不配被尊重、被保护吗?难道人与自然就不能够和谐共生吗?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愈演愈烈,同样这其中的弊端也在不断地暴露。人类为什么会不惜一切代价发明核电站呢?如果人类一开始便放弃一己私欲,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相处之道,合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就不会出现石油危机,有些国家也不会因为争夺石油资源而战乱频发,人类也不会为了寻求清洁能源而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其实这场大灾难正在惊醒着人们,如果人类放肆地把其他生物看做是自己的奴隶,还是毫无节制地挥霍自然资源,不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那么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会走向灭亡,人类也将难以续命,甚至随之消失。
这场灾难来临的时候,就像是在排练一场从未表演过的戏剧,每个人扮演自己的角色。勇敢无畏的消防员们,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奋力奔向核电站灭火;聪慧无私的科学家想尽一切办法,一心想让人们知道事情的真相,却受到惩罚;而那些普通的受害者,从此便失去了人的身份,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怪物。每一幕都触目惊心,令人深思。
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固然悲惨,但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了我们面对灾难究竟应该如何应对。而此刻,全国人民都在全力以赴地与肺炎疫情作斗争,举国上下都在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的人民公仆、满怀爱心的志愿者,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贡献着,因为我们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灾难面前,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心往一块想,力往一处使,团结起来一起战胜困难。
我们应该感到无比的幸运,因为网络的关系,我们在第一时间就得知了疫情的相关信息,可以做好基本的防护工作。我们的医护人员能够身穿隔离服,全身心地投入到病人的医治当中。我们的科学家随时将官方的疫情研究成果与人们公开,让我们掌握最新的进展。我们生活在一个更为开放、防灾体系更为健全的时代。因此在这里也要温馨提示大家,疫情当前,我们作为一般民众,能为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做好隔离防治工作,为疫情的防控出自己的一份力。只要家里还有一粒米,绝不往人多地方挤;只要还有一滴油,便待在屋里不露头。待到春暖花开,疫情解除时,我们再聚。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枕边经典读书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万历十五年》一个王朝的兴衰
- 《枪炮、病菌与钢铁》探寻自然力量如何左右人类文明兴衰沉浮
- 《丝绸之路》穿越千年时光,揭开文明交融与帝国兴衰的宏大史诗
- 《人类群星闪耀时》于历史长河中定格改变文明进程的璀璨高光时刻
- 《菊与刀》以文化双生花为钥,解锁日本民族矛盾性格的深层密码
- 《未来简史》穿透科技迷雾解码人类文明的进化新航向
- 《今日简史》 穿透当下迷雾,解码人类在技术洪流中的生存突围法则
- 《巨浪下的小学》 以灭顶之灾叩问文明底线,在废墟与泪水中打捞人性至善的永恒锚点
-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以辐射尘封的沉默证词,在末日废墟上奏响人类文明的永恒忏悔与
- 《耶路撒冷三千年》 以圣城石阶丈量文明碰撞,在血火交织的信仰褶皱里镌刻人类永恒的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