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巨浪下的小学》 以灭顶之灾叩问文明底线,在废墟与泪水中打捞人性至善的永恒锚点

铛铛铃2025-08-30历史1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巨浪下的小学》。

日本是个灾难频发的国家,日本人建立了堪称完美的防灾体系:频繁的演习、精准的预警、有序的救灾。这个国家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灾难的严峻考验。但是这一切努力,在一次灾难面前,被毁灭得荡然无存。

2011311日,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强烈地震,此次地震达到了9.0级,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五大地震。此次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等地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并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

地震引发的海啸,将整整400英里的海岸化作人间地狱,造成1.8万人遇难。其中最令日本和世界震惊的,就是我们将要在本书中讲述的故事。在一所小学里,竟然有74个孩子在尤老师的看护下不幸遇难。74条鲜活的生命逝去,警醒了所有的人。日本创造了滴水不漏的防灾体系,却也葬身于这张精细的网。发生这样的意外,无疑给日本自以为健全的防灾系统以沉重的一击。

客居日本20多年的英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花费了6年时间跟踪调查,写成《巨浪下的小学》一书,还原了这场令人心碎的灾难全过程,挖掘出日本秩序社会的致命缺陷。

那在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巨浪下的小学》。

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日本的学校本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因为学校拥有最完备的防灾系统。可是大川小学的师生,还是几乎全部在海啸中遇难。这次灾难中,74个孩子失去了生命。

那么,从地震发生到海啸来袭的这51分钟里,大川小学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2011311日,位于宫城县石卷市的大川小学,正在举行毕业生的欢送会。下午02:46分,当毕业欢送会刚刚进行完毕时,地震发生了,剧烈的天摇地动持续了320秒。老师们迅速指挥学生们躲在桌子底下,等待地震的过去。随着大地逐渐平静,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按照学生避难手册的规则,前往操场集合。5分钟后,广播里开始播报海啸预警。这个时候全校有103个学生加上11名老师,已经全数在操场集合完毕。每年三次的避难训练,让学生们都训练有素。日本人民在应对地震等灾难上可称之为纯熟,再加上他们非常严谨的国民性格,他们早就把灾难应急能力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防灾演习都是从娃娃抓起的,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之类的动画片里都有组织小朋友地震演习的桥段。日本小学的教职工都要针对自己的学校,制定周密的安全手册,并有坚固的教学楼和应急避难的场所,如体育馆等设备。所以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孩子们的家长抱着坚定的信念,认为孩子一定会很安全,因为他们在学校。结果家长的信念被残酷的海啸打脸了,谁也没有想到,并不临海的大川小学,居然会被高达35米的巨型海啸吞食。

在日本东北部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每年都要举行多次演习,以训练人们在海啸来临时如何撤离、向何处撤离,并且海岸沿线都建立着坚固的防波堤。但是大家对海啸防波堤的信赖,似乎破坏了人们对海啸风险的警惕。地震引发的海啸到达岸边之后,地震灾区实际海啸高度达到七到18米,有些地方甚至达到30米以上。第一波海啸虽然在防波堤内侧高度仅为2.6米,但是由于防波堤上的混凝土不断地被强大水流冲击,基石不断遭到损坏,最终大约有70%的预制件倒塌,海啸涌入了城市。至此,日本人信赖的防波堤,无法再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孩子们被海浪和淤泥夺去生命的时候,他们的家长都因为海啸前的地震而和外界失去了联系,地震毁掉了道路和通讯。家长们只能守在家里,苦苦等候孩子们的归来。

这个时候呢,大川小学的校长不在学校,副校长就肩负起了全校师生的安危。当时种种迹象已经可以预见海啸的来临,甚至有大一些的孩子哭着对老师说:“我们快躲到山上去吧,否则我们都会死。”但是老师不准他们说话,他们只好老老实实地回到班级的队伍中。操场上所有人都等着副校长做出决定。就在操场上等了40多分钟之后,他做出了与那个孩子完全相反的决定:去河岸边的交通岛避难。

那么,副校长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呢?原来在日本学校里会发行一本避难手册,上面细致规定了发生地震或海啸时的避难措施。在遭遇地震后,应当撤离到最近的空地和广场。而大川小学所在的地区背靠一座小山,毗邻北上川的入海河口,距离小学最近的空旷地,正是河口附近海拔极低的交通道。如果继续待在学校附近的平地,那根本不足以抵抗逐步攀升的海水。唯一正确的逃生方法就是上山,但大川小学的手册中没有告诉他们海啸来临时如何逃离,即使那座山峰就在他们身后。副校长盲目相信避难手册,使他做出了去河岸边的交通岛避难的决定。也就是副校长这个决定,让海啸席卷而来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无处可逃。只有极少数没有听从老师命令的孩子,跑到了山顶,他们回望脚下的汪洋,吓得回不过神来,他们能想到的是,同学和老师都已经不在了。

书中写的几位妈妈中,有一位妈妈叫左黛美。地震发生的时候,她11岁的小女儿千胜就在大川小学。千胜在学校一夜未归,左黛美焦急不堪,但她一直安慰自己,她在学校,千胜是安全的,也许正在学校的体育馆开睡衣派对呢。第二天,左黛美和村里的妈妈们听说政府会用直升机把困在小学的孩子们送回家,于是赶忙聚在一起,做了很多饭团应急,想着千胜可能会是较晚回来的一批,她偷偷藏起了两个饭团留给女儿。可是千胜没有回来。几天之后,左黛美在学校的体育馆看到了千胜的尸体。千胜的尸体是受灾的孩子中发现得较早的一批,看起来就像睡熟一样,眼睛没有完全闭起来。左黛美抱着千胜,却发现女儿的眼睛里有淤泥,她用手帕去擦,却怎么也擦不干净,于是又用舌头去舔,但泥水还是不断地渗出来。每个妈妈读到这样的桥段,可能都会心碎吧。那样娇嫩的小脸,软软的小手,散发着清新香气的女儿,她曾经是襁褓里的婴儿,怎么会突然就冷冰冰地躺在泥水中了。

但左黛美并不是灾害中最不幸的家长,在千胜之外她还有子女,不幸中的万幸是她和千胜的遗体好好地道了别。而很多家长绝望地在淤泥中寻找自己的孩子,有的人一直没有找到,而有的人却只能找到一部分自己的孩子。

找到一部分女儿的妈妈叫做直美。直美和丈夫都是教师,她们和公婆生活在一起,是一个典型的日本东北地区家庭。在地震发生后,虽然相信他们的女儿小晴在学校是安全的,直美还是想去学校接回女儿,却被公公阻止了。两天之后,直美从公公口中得知小晴的死讯,她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伤,或者说她被要求不要表现出悲伤。“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你要放弃希望,现在的重点是照顾活着的孩子。”直美的公公这样对她说。直美的婆婆也在一旁默默地流眼泪,也被自己的丈夫喝止。即便是经历了丧女之痛,直美觉得自己也应该照常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家人,听从公公的嘱咐,照顾活着的孩子。但她并不是一个柔弱的妈妈,直美相当硬核,为了找到小晴,在政府救援资源人手有限的情况下,她考取挖掘机驾驶证后,立即借了一台挖掘机,加入了筛选工作。距离海啸发生153天之后,直美的女儿晴子被找到了,可是那只是一团被衣物包裹起来的尸体,没有胳膊也没有腿。直美通过衣服上的花样认出了孩子。然而一周之后,直美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开动了挖掘机,因为她女儿班上还有四位同学的尸体没有找到。她和别的妈妈一起,在泥里打捞着最后的一点念想。

地震海啸发生在2011311日,这些孩子们的尸体到3月底,约有30个还没有找到,两周后仍有十个孩子下落不明,4月末又发现了四具尸体,直到8月,仍有四个孩子处于失踪状态,直到20127月,最后一位老师的遗体才被发现。

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在灾难频发的日本,地震海啸似乎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人们也早已经有了精密的体系去应对灾难。但是一旦体系中的一环出现漏洞,那么结果就是灾难性的。《巨浪下的小学》挖掘出人们自以为妥善的应对灾难的方法中暗藏着哪些危机。作者认为,造成了那么多孩子在巨浪中丧生,自然灾害只是其中一个因素,造成这起惨烈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以严谨认真闻名世界的日本,可以说是极其罕见。

大川小学灾难的焦点在于,如果当时老师能组织孩子们往地势较高的地方避难,师生们可能就有逃生的希望。可事实是,02:46分地震结束后,孩子们在操场上等待了40分钟,这个决定并没有错误,毕竟老师们并不能预见海啸袭击的风险。在这40分钟里,老师们的决定和行动符合学校地震避难的行为准则和日常的演习流程。但是03:30分,市政办公室的面包车从学校疾驰而过,疯狂警告海水正冲回海边的松林,这时离海啸到来只有7分钟。老师们本应该阻止大家往地势较高的后山跑,而且通往后山的道路是通畅的,然而老师依然决定让大家撤离到大桥旁的交通道,这是日常躲避地震的选择之一。思维定势是比海啸更可怕的东西,认为要修订逃生手册,只要添加几个字就可以,认为逃生手册一定是对的,认为以学校的应对能力,孩子一定会安然无恙。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想当然,以日本一贯的抗灾能力,大川小学本不会以此惨剧收场。

这样的惯性思维安全选择,并不仅仅发生在大川小学。书里还写了一家人房子在地势较高处,躲避到二楼就有可能逃生,然而一家人选择了去地势反而较低的常规地震避难所,全家都没有能幸免。遇难制度固然可以为我们带来稳定的、可预期的结果,但是机械地执行制度,乃至迷信制度,只能给我们带来苦果。

在已经预见到海啸即将袭来之时,是怎样的因素让孩子们错过了最佳的逃生时机?其实无非是日本社会骨子里的经验主义倾向和有关层级次序的骄傲。上位者总要下意识地固执于自己的正确,即便这代价是其他人的生命。机械地套模板、迷信制度,而当别人提及为什么不依照现实尝试其他方法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如果要按自己的想法来,最后只能是自己承担后果。”这种来自上位者的下意识,在今天,尤其是在本书的作者,一位美国记者的眼中,依旧是鬼魅一般的可怕存在,毕竟它能摄人心魄制造悲剧。

到这里呢,这本《巨浪下的小学》的重点部分就讲完了。那我们最后呢,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20113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海啸,宫城县大川小学的78名学生中,有74名在海啸中遇难,消息一经公布,日本举国震惊,因为像这种全军覆没的遇难比例,在日本几乎是头一遭。

第二,通过不断的调查发现,这场悲剧的原因是因为老师过于迷信官方指定的防灾手册,应急手册的披露与教条式的执行,让这场天灾成为了本可以避免的人祸。尊重传统与规则,使得日本这个岛国在面临天灾人祸的时候恢复力惊人,但是,同样的原因,传统和规则带来的压力和凝滞,深切地影响日本国民的思想,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

在新冠状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读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应景的。同是灾难,不同国家、不同方式,却经历着相同的情感,这种人类历史上的惨痛教训,对于今天的我们依旧具有警示意义。

其实呢,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事情,只有保持住自己应有的判断力,不盲目相信,也不盲目拒绝,这才是应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生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不总是晴空万里,也不总是困难重重。请你坚信,冬天终会过去,春天总会到来。无论你面对怎样的困境,即便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依旧要坚信,终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因为风雨之后见到的彩虹更绚丽,坎坷之后见到的通途更宽广。那些走过的路、吃过的苦,终究会成就更好的你,我们如此,我们的国家亦是如此。

好了,今天的分享呢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