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乌合之众》 以群体心理之镜照见文明暗涌,在狂热与盲从的漩涡中剖开人性集体的理性
铛铛铃2025-08-30【励志】1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到的书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这本书呢,堪称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出版后被翻译成了近20种语言,发行了30版之后仍是销量大好。即使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这本书籍也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带给无数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乌合之众”原本指的是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后来呢,用于比喻临时凑在一起,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可以说这个词是实实在在的贬义词,充满着感性色彩。作者用这个词来作为学术研究的书名,这着实有些任性。但是当你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书中的内容也很任性。不过当你真正地静下来思考的时候,你又不得不臣服于他的观点,这也是它的经典所在。
在书中,作者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他指出,当个人是孤立的个体的时候,他会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可是当这个人融入群体之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也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群体”一词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而是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也只有在这些条件下聚集的一群人。这样积聚成群的人们,他们的个性会自然地消失,感情与思想会转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形成群体心理。
比如说有段时间比较热的一个话题,996工作制,说的就是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个星期工作六天的制度。有人认为这是伤害了他们应有的权利,不符合劳动法,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这些人也是自愿去做这个工作的。那么这个时候呢,就会出现两个对立的群体,他们各自秉持着自己的观点,毫不让步。此时群体心理也就开始出现了。
作者勒庞认为,这样的群体往往存在着无意识、情绪化、低智商等特征。老话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在勒庞看来,这句话可能要改成“十个诸葛亮,不如一个臭皮匠”。就像我们经常自黑“中国式过马路”,就是攒够人数就可以走了。想想看,如果你置于其中,其他人都走了,只剩下你自己,你会不会也不由自主地跟过去呢?可是你明明知道绿灯亮了才能走,所以为什么会这样呢?勒庞指出,人们一旦陷入无序群体之中,个人意识就会消失,变成盲目的集体意识,充满了急躁、冲动、轻信和偏执。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你淹没在了群体之中,而你的意识暂时消失了。
说到这里呢,你可能会觉得“中国式过马路”不是一件小事儿,根本没有办法说明群体心理,更不能证明群体会存在无意识、情绪化、低智商等特征。或者呢,你会觉得这种群体离你很远,你肯定不会是这群体中的一个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之所以我们说这本书非常具有前瞻性,就是因为它描写的群体心理与现在的网络暴力不谋而合。我们来举个例子,还记得之前闹得非常大的逼捐事件吗?当时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且余震不断。而同时呢,因《战狼二》大火的吴京发文祈祷震区平安。可是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有网友以《战狼二》票房大卖为由,逼吴京为地震捐款。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无数网友竟然附和了这一提议,一起逼着吴京捐款。一时间,各方言论蜂拥而上,让吴京无处可逃。“你那么有钱,为什么不捐款?”“靠一部爱国电影赚了那么多钱,关键时刻你却躲起来。”最后沉默的吴京捐了100万,但是100万够吗?肯定不够。“40亿票房就捐100万”,一时间呢,各种说吴京抠门的言论又牢牢地霸占了微博的热搜。
其实啊,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知道啊,这根本就是无理取闹的道德绑架。可是这数以万计的微博评论,难道就没有一个理智一点的人吗?事实上,不是没有,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深明大义的人,可是呢,他们被群体淹没了。在群体中,他们失去了判断力,做出了无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情绪的奴隶。
类似的事件呢,还有太多太多,比如因钓鱼岛事件引发打砸日系车辆、伤及无辜群众的闹剧。在群体心理下,原本遵纪守法的公民变成了罔顾法纪、还自诩爱国的罪犯。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勒庞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系统地讲述了群体心理学的概念、特点以及形成原因等等,并在最后指出了群体行为力量的巨大影响。
在前面的讲述中,我们提到了群体的特征,有无意识、情绪化和低智商。而接下来的部分呢,我想为你重点地解读群体特征形成的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心理趋同,他指的是在群体压力下,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简单的来说,当某个人的意见与群体意见不同时,他就会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迫使成员倾向于做出为群体所接受或认可的反应。比如我们现在都觉得男女平等才是正确的观念,但是在古代,男人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就是应该被重视的存在,而女孩子呢,就应该三从四德。事实上,观念正确还是不正确,纯粹只是取决于群体的观念。此时此刻,如果你还坚信男女不平等,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别人会反驳你、孤立你,因为你站在了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同时呢,你可能也会排斥他们,可是呢,时间久了,被孤立久了,你就会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使得群体中的人会产生合群的倾向,只有与群体保持一致,才能消除个体的不安全感。所以呢,慢慢的你就会被群体同化,潜移默化地接受群体的观念。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群体力量的可怕。我们常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但是在现实面前,又有多少人能逃离这强大的群体压力呢?相信啊,作者也是在体会到这其中的可怕之处,才写出了这警醒的文字。
说完心理趋同,我们再来说一下情绪感染。所谓的情绪感染,其实就是情绪传染,这就像传染病一样,一旦发生,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地扩散开。在群体中,每一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比如传销组织会经常组织一些集会,找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来分享经验,然后呢找几个托来烘托气氛,这也就是传播情绪。如此一来呢,很多人都会被群体的情绪所感染,跟着喊口号,一起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然后步入犯罪的深渊。情绪感染有些莫名其妙,却又有些顺理成章。比如在电影院看喜剧电影会比在家里更开心,比如和快乐的人在一起,我们也会感到快乐,再比如当别人突然对你破口大骂的时候,上一秒喜笑颜开的你马上就会非常愤怒。而这些情绪感染在群体中就会更加的明显。
说完了心理趋同和情绪感染呢,我们再来说一说第三个原因,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概念其实比较广泛,可以说,所谓的群体心理,其实就是指群体受控于心理暗示。具体的可以从观念和想象力两个方面来说。
在观念方面,群体的观念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种是易受环境影响的不稳定的观念,另一种是极其稳定的基本性的观念。但是啊,不管是哪一种,只要迎合群体做了形象化的包装之后,群体就会接受这种观念,进而呢,在这种观念下行动。就拿传销组织来说,那些容易被传销的人,往往就是那些不愿意脚踏实地地挣钱,却每天做着发财梦的人。而传销组织呢,利用这种心理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呢,让他们坚定地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这样他们就会被传销组织所利用。但是这种观念不是长久的,一旦脱离这个环境,这种错误的观念就在另一个群体的影响下逐渐消失。这种呢,就是不稳定的观念。稳定的观念,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这是在中国这个大群体里形成的观念,已经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根深蒂固了。那么这种基本稳定的心理暗示是很难变化的。
关于想象力的心理暗示也是比较简单的,比如很久之前的食盐抢购事件,说是日本核辐射污染了海域,导致食盐短缺。而群体想象力加上商家的恶意炒作,各大超市的食盐瞬间被哄抢一空。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抢盐,看着别人冲上去买,自己也就跟着过去了。这个事件中骇人的传播力量,是群体接受过暗示之后所创造的,他们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觉和真实事件混为一谈,而这种没有经过思考的群体行为,往往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恶劣影响。
从群体心理的形成原因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群体中个人的责任感会消失,并且会导致欲望的宣泄。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他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呢,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因此,人们平日遏制的欲望在群体中会大量宣泄,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中的民意总是充斥着傻气和杀气,似乎网络中的言论都与头脑无关一样。而这些也正是作者把群体心理下的人称为“乌合之众”的原因。
既然群体心理的力量如此难以抵抗,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沦为乌合之众呢?
在避免成为乌合之众之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乌合之众”这个概念,不要简单地觉得,乌合之众就一定是那些没有文化、没有品位的人。这个世界是非常混沌的,所以乌合之众和非乌合之众其实是很难分辨的。比如你是计算机领域的天才,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经济学、心理学等等方面,你可能就是个三岁小孩儿。只不过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真实水平,越是没有明确评判标准的领域,人们越是会高估自己。比如高考估分的时候,很少有把数学成绩估得特别离谱的,因为答案清晰可判,但是估文科,比如政治、语文的时候,出现的偏差就比较大了,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道理。
所以啊,想要避免沦为乌合之众,一定要先接受成为乌合之众的可能,不要高估自己。你需要认真地审视自己在群体中的行为,从而呢,判断自己抵抗群体心理的能力。判断之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了。越是价值观体系薄弱的人,在群体中被同化的概率就越高。比如我此刻说“人人生而平等”,这仅仅只是一个孤立的观点,因为你知道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你也就这么想了。可是万一过两天,你发现自己居然是皇帝的后代,那你可能就会认为人生而不平等了,因为这样你才可以坐拥财富和权力。但是如果你的价值观体系足够完善的话,你会根据“人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延伸出一些新的观点,从而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又会引发新的观点,然后慢慢形成一种相互勾连的价值体系,那要改变起来就非常困难了,因为这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观点,而是一群相互关联的观点。所以呢,受过高等教育训练的人是很难被洗脑,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外加一整套的推理方式。但是群体,尤其是没有接受过完整逻辑训练的群体,头脑中的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如果你不希望自己也成为乌合之众的一个分子,那么就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尤其是逻辑推理,要敢于否定自己的观点,要不断地让两种观点相互辩驳,而自己尽量做一个旁观者。辩驳的过程呢,既是推理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认识的过程。要去多听听其他不同的意见,哪怕是自己觉得十分不合理的意见,也要想想他有什么合理的地方,千万不要武断地觉得自己就一定不会是乌合之众中的一个,因为那样的话,其实就离乌合之众不远了。
好了,我们今天的书籍呢,就解读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