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活出生命的意义》 以苦难为笔书写灵魂觉醒,在绝望深渊处凿刻人性光辉与存在价值的
铛铛铃2025-08-30【励志】1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可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一本讲述生存问题的心理学书籍。它篇幅不大,但却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被美国国家图书馆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在全世界销量达到了千万册。
之所以这么火爆,是因为本书太难得了。说它难得,是因为它从心理学家的角度,对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发展作出观察。
这本书的作者叫维克多·弗兰克,他出生在1905年,于1997年去世,他的生活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他是有名的心理学家,曾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神经病学专家,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还在世界各地游历、讲学。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在奥地利的犹太人,在纳粹时期,他们全家都被关进了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死于毒气室,而他能活下来堪称奇迹。
弗兰克从集中营被解放出来之后,把这一段经历写成了书。你看,有几个人能够经历这样九死一生的极端环境呢?何况他还是一个心理学家,把自己和同时被关进集中营的狱友当成了样本,进行了一个心理学视角的观察,这是很罕见的。
这本书是弗兰克从集中营被解放出来之后,也就是1945年写的,他仅仅花了九天时间,一气呵成。首次出版,书名叫做《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出版之后,立刻就成为畅销书,曾经在战后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感动了很多人,很多读者都是拿起来就放不下,一口气读完。虽然本书只有10万字,捧在手里你会觉得它特别的薄,但书的节奏特别紧凑,内容也很厚重,承载了有关死亡和生命的哲思。
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吧。
一般人都认为,集中营中的囚犯,除了在极度痛苦和恐慌中度日以外,应该不会有别的体验吧。但弗兰克却观察到,囚犯们的心理,包括他自己,可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集中营中囚犯的心理发展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刚进入集中营的囚犯当然是惊恐,除了极度的惊恐,你不会有其他的感觉,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秒是死是活。当然,人在刚进入这种极端环境时,并不会立刻失去希望。在精神病学中,有一种被称作“暂缓性迷惑”的状态,它指的是被宣布处决的人,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会产生暂缓执行的幻觉,他会一直抱有希望。刚进入集中营的人们,几乎人人都抱有这种希望,他们幻想自己的结果不至于太糟糕,总觉得事情还有转机。
有一天早晨,一个老囚犯偷偷跑来,跟弗兰克这些新囚徒介绍经验,怎么样才能在集中营里多活几天,那就是你一定要时刻表现得身体健康,精神头十足,比如每天刮脸让面色红润,挺直腰板地干活,就算脚上磨出了泡,也不能走路一瘸一拐的,否则一旦让看守发现你身体虚弱,就会立刻被送进毒气室。
接下来他们会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冷漠,就像死人一般,没有一丝情感。之前他们不忍目睹别人受罚,现在他们对周围的死亡已经习以为常,只是呆呆地看着别人被鞭打。一个刚刚还在跟自己交谈的人,没过多久可能就会变成一具尸体被拖走。在搬运尸体的时候,囚犯只会关心这个死人身上的鞋是不是比自己的完好一些,好换下来自己穿。
进入这个状态的囚犯,再没有什么能够打动他们。你可能会奇怪,人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迟钝,对任何事情都不关心。其实这正是人在极端环境下自然生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人们无望摆脱这种渺茫的状态,所以用冷漠的外壳把自己包裹起来,让自己的感受力变得迟钝一些,免得受到外界的刺激。
这时候,人们的内心生活已经退回到了原始水平,一有机会就会在一起讨论食物问题,用幻想暂时填满饥饿的肠胃。就连每天分到的唯一一片面包,囚犯们都会正儿八经地讨论,是应该一次吃完还是分成几份吃。可想而知,集中营的生活已经匮乏到了什么程度。
那么囚徒们面临的最后一关,就是被解放之后,如何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我们试想,这些刚刚从死亡边缘挣扎出来的囚犯,会是什么反应,是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然后高兴得发疯吗?其实并不是,从极度紧张的状态中松弛下来后,他们并不相信自己已经自由了。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叫做人格解体,也就是说,一切就像是在做梦,反而不真实。看到集中营外面的风景,这些人不会立马感到快乐,他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还得把这种感受力一步步地重新找回来。
心理学上讲,当巨大的压力消失以后,人反而会面临一种危险,就像潜水员没有经过减压,快速从深海上浮到海面时,身体会受到很大的损害一样,从集中营中走出来的人,可能会出现道德出轨。有的人在出狱后经过麦田,还会故意恶狠狠地踩上几脚,他说:“我的妻儿都死了,我也差点死掉,你们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吗?踩几根麦子又算得了什么呢?”你看,他在加倍地报复社会。
除了这种道德出轨以外,从集中营出来后的囚犯,还可能面临理想的破灭。曾经支撑着他活下来的力量,也就是家人的等待已经不在了,等着他的是亲人已经死去的消息。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其实苦难并没有结束,这一关是最难过的,也急需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才能恢复。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弗兰克走出集中营之后,并没有像大多数犹太心理学家那样移居别国,而是留在了维也纳,治疗战后需要帮助的大批精神病患者,这也是弗兰克的伟大之处。
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人们在经历痛苦的时候走过的心理历程。听完之后你可能觉得有些沉重,然而这本书之所以有特点,是因为它并不是一本表现集中营痛苦的回忆录,而是一本在心理学上有重大意义的著作。弗兰克在这种极端的生命体验当中,开创了一种创伤疗法,叫意义疗法。
第二部分,我们就来看一看意义疗法的含义是什么。
简单的说,意义疗法就是帮助精神崩溃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意义疗法是怎样起作用的呢?可能我们身边有很多人认为,保持内心的平衡很重要,但弗兰克认为,适度的紧张感,对于人的精神健康才是必要的。这个认知有点反常识,但是细想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刚刚退休的人没有工作压力之后,反而一下子整个人就没有了精神头了。再比如你忙碌了一周之后,到周末终于可以无脑歇两天了,反而会觉得有点空虚和厌倦,这还有个专有名词来形容,叫做“星期日神经官能症”。所以上班能够抵御抑郁。
那为什么说紧张有利于精神健康呢?因为当下状态跟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能够唤起人们潜在的斗志,召唤着人们去完成还没有完成的任务。人对意义的这种追求,就会让人的内心产生一股精神动力,不管是正常人,还是处在极端状态下的人,这种精神动力都是人们生活最好的支撑。可能你会不相信,在集中营的人,就是靠着这种唯一的精神动力才活下来的。
在1944年的圣诞节到1945年的元旦之间,集中营中的死亡率是最高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多数囚犯天真的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但是希望的破灭让他们越来越绝望,这严重削弱了他们的抵抗力,导致许多人的死亡。相反,在集中营里,有些身体虚弱的人,比看似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就是因为他们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成了丰富的精神生活,这给了他们无限的希望。
所以,即便是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环境下,囚犯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
弗兰克认为,想要恢复囚犯内在的力量,就必须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这一点对于任何遭遇厄运的人都适用,这就是意义疗法的内涵。
举个例子,你就知道意义疗法的神奇之处了。有一次,一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老头找到了弗兰克,说两年了,他还是无法接受妻子去世的事实。这个老先生爱他的老伴胜过世间的一切,遇到这种情况,要是你,你会怎么开导他呢?我们看弗兰克是怎么做的。
他问这位老先生:“如果你先于太太去世了,那你的太太会怎么样呢?”
老先生说:“啊,那她怎么受得了呢?”
弗兰克马上说:“对啊,虽然你现在很痛苦,但是你是在替她受苦。”
这位老先生立马释然了很多,因为他的痛苦变成了对妻子的奉献,弗兰克帮他找到了这件事情的意义。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那么有人会问,有没有普遍意义上,对所有人都适用的生命意义呢?弗兰克认为并没有普遍意义这回事,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就好比下棋,不可能有一招制胜的绝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没法替代的,你必须自己找到。
其实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会自然的给自己找到一个生命的意义,有了这些未来的目标,你就可以忍受一时的艰苦,去拼搏,去奋斗。但难就难在一旦意外发生,你原本找到的那个意义中断时,你能不能重新找到新的意义。比如说你原本想好好爱一个人,想跟他过下半辈子,但是她却提出了分手;原本想在公司好好发展、有所作为,但突然公司倒闭了。这时候,你该怎样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呢?
书中提到了一位母亲,她原本有一个快乐的家庭,但孩子十几岁的时候遇到意外,变成了残疾人。这位母亲的生活自然变得很难熬,但是她为自己找到了新的意义,那就是帮助孩子的下半生过得更快乐一些。所以为自己找到新的意义,是我们重新振作的关键,意义疗法就是为这个准备的。
上面的内容里,我们了解了意义疗法的内涵。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会感受生命的脉动,但是其实很大一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只是一味地活着,并没有找寻到生命的意义。
第三部分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看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在书里讲了三种方式。
第一个方式是从事某项事业取得成功,这个事业一定是让你觉得有意义的。可能你会问,为什么我们不直接追求成功呢?只要你成功了,不就幸福了吗?当然,成功可能会带来幸福,但追求成功的观念容易引发一个后果,就是人们会为自己的不成功或者不幸感到羞耻,就像一碗毒鸡汤。人们不可能完全绕开不幸,一定要成功的观念就像一个包袱,反而会加重人们本身的不幸福。
弗兰克认为,成功和幸福是你在投身事业之后自然获得的,它是一种副产品,你越想要得到,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意义疗法就不一样,一旦你找到意义,你不但会感到幸福,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成功与否不再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
那么找到意义的第二个方式,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即便是面对不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的意义。这个我们第一部分弗兰克本人的经历中就能证明。弗兰克忍受了集中营中惨无人道的苦难,将厄运化作动力,集结成了这本意义重大的书,就是对不幸最大的挑战。
我们重点讲讲第三个方式,就是去爱某个人。
在集中营时,有一次弗兰克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被看守驱赶着前往工地,脚上的冻疮让她每走一步都非常的艰难,但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他唯一的希望是,妻子可以在集中营中比自己过得好一些,不会经历这些事情。就是这个时候,他突然领悟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对一个人的爱,是可以远远超过爱他的肉体本身的,无论爱人是否在场、是否健在,都不影响爱在精神层面的含义。弗兰克对妻子的爱和思念,也是他在集中营中生活意义的一部分。
只有在深爱一个人的时候,才能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才能发现他的所能与因为(此处“因为”疑为错别字,但根据语境难以确定准确词汇,保留原样),才能让他发挥出所有的潜能。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三部分内容,找到意义的三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从事某项事业并取得成功;第二个方式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即便是面对不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的意义;第三个方式是去爱某个人,帮助爱人实现他的潜能。
到这里,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重点部分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集中营中的囚犯会经历恐惧、冷漠和恢复这三个心理发展阶段。
第二,意义疗法的含义就是帮助精神崩溃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人对意义的这种追求,会让人的内心产生一股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人们生活最好的支撑。
第三,找到意义的方式有三个,一是从事某项事业,二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三是去爱某个人。
这本书指引了许多处于痛苦中的人走出精神的泥潭,能够拯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为自己的人生找到真正的意义,才是治疗痛苦的唯一良药。意义疗法教给我们的,不是去改变生活中发生了的那些幸运的或不幸的事,而是告诉我们,当面对这些事情时,我们应该保有的情绪和行为方法。面临苦难,不要去抱怨苦难有多么惨烈,而是坚信人只有在苦难中才能得到升华。并且意义疗法的内核其实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积极二字,乐观的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面对苦难依然保持着平和的内心,笑对一切磨难。痛苦不能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不抱怨天道不公,不推卸自己的责任,努力找寻苦难中的价值,超越自己。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读书,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