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亲子亲子
《傅雷家书》 以赤子书信浇筑精神家训,在字句箴言中铺展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父爱长卷
铛铛铃2025-08-30【亲子】1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傅雷家书》。
钱钟书先生曾经评价说:“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两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一个是有大爱的傅雷先生。”
傅雷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翻译家、作家、艺术评论家。他的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一时的“傅译”特色。他得到了钱钟书、黄宾虹等许多文化名流的尊重和推崇。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更是因为他一生保持正直、真诚的品格。这种人格魅力集中体现在《傅雷家书》里。
金庸先生曾经说,《傅雷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在傅雷的教育下,傅聪成长为享誉全球的钢琴艺术家,在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
长期以来,市面上的名人家书屡见不鲜,但是能够长销不衰、称得上经典的家书并不多,《傅雷家书》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1981年首次面世的,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出版了近十个不同的版本,始终盛行不衰。书中体现的思想与教育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十分深远。书中流淌的深厚质朴的亲情,特别是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教诲,更是感动了千万读者。
《傅雷家书》主要收录了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其中大部分是傅雷的书信,讲述了傅雷先生对下一代的人格教育、艺术教育和生活教育,启迪我们的艺术修养、精神境界和生活智慧,进阶我们的思想和格局。集中体现的思想与教育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十分深远。
今天呢,我们就通过讲傅雷先生在做人、艺术、婚姻三个方面的观点,一起来走进这本书,体会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带给我们的启发的同时,一起来感受一下书中真挚的思想与情感。
首先,傅雷反复强调,先做人后做艺术家。这个做人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意义上的做人,而是要做人格卓越、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傅雷在书中提到,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傅雷所说的做人是广义的,既包括私德,也包括功德,目标是要养成卓越的人格,这便是傅雷对做人的标准。他一直都会拿他的标准来引导孩子,从生活的具体事物上,一点点的实践。
就像傅雷在1954年8月16日晚给儿子的书信当中写到的:“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者裤袋里。这两件事情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起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去除围巾。手插在上衣袋,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记切记!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必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你看,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会被傅雷用来教育儿子做人的道理。除此之外,傅雷还一直教育儿子做人要真诚。傅雷认为,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诚。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任何道路能通向真诚,因为真诚就是通往一切的道路。”傅雷也说:“真诚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这种真诚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真有所感,要能够放下虚荣心,去正视自己,了解别人。
在1955年5月11日的家书当中,傅雷先生写道:“因为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也不会对你怎么的。我的经验,和一个爱玩弄手段的人打交道,永远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对付他,他也不会用手段来对付你,倒反看重你的。你不要害怕,不要羞怯,不要不好意思,但话一定要说的真诚老实。既然这是你一生的关键,就得拿出勇气来面对事实,用最光明正大的态度来应付,无需那些不必要的顾虑。而不说真话,就是在实际做的时候,要注意措辞及步骤,只要你的感情是真诚的,别人一定会感觉到,不会误解的。”
在家书当中,傅雷耐心仔细地为儿子分析着做人要真诚的道理,教育儿子做人一定要真诚。或许大家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一直在诠释着做人真诚的重要性。
有一位纺织厂的女工下岗后,应聘做水泵销售,故事就发生在这位女销售去拜访银行新建办公大楼的过程当中。由于当年银根收缩资金不够,这个项目停工了。其他水泵厂家的销售员,就不再去拜访这一栋办公大楼的客户了,因为停工意味着不能采购,而不采购就意味着没有商机。但是这位下岗女工不一样,她仍然在停工期间去拜访银行客户,每次去呢都带一个西瓜、几斤苹果或者其他的东西。熟悉了之后,银行办公大楼的工作人员也劝她,劝她不要来了,现在停工了,你来了也没有用。这位女销售就说:“做生意就是交朋友,交朋友贵在真诚,不能说你停工了我就忘记了,你开工了我就又来了,那样太势利了,不是朋友的相处之道。”
在办公大楼停工期间,唯独这位女销售员仍然坚持隔三差五的拜访,联络感情。时间一晃四个月后,银根又放松了,办公大楼拿到资金开始采购,毫无悬念,客户一致同意采购这位下岗女工销售的水泵。正是这位销售员真诚的态度,获得了客户的好感,赢得了订单。
在傅雷看来,学会真诚做人是生活的根基,真诚也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对于艺术家而言,真诚也至关重要。那么傅雷又是如何看待艺术的呢?
首先,傅雷认为,艺术鉴赏贵在一个“通”字。“通”就是不局限、不迂腐,能够培养格局、眼界、心胸。傅雷本人就是艺术鉴赏方面的通才,无论是文学、美术、音乐,对艺术作品,他都有自己深刻的见地。他鉴赏艺术作品,往往是先从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入手,再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后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傅雷在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时,他首先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思想入手,分析贝多芬思想情感里的冲突性,然后再看这些思想情感是怎么样体现在他的乐曲里。傅雷在1954年1月19日的家信当中提到:“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思想的个人自由、独立、自我夸张与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产生了对立,这种对立就会折射在艺术作品里。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有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个人的意志,另一个主题是神的力量,两个主题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人的意志获得短暂性,但到了另一个作品里,就又要斗争和挣扎,直到晚年,贝多芬的作品大多体现人性的力量,选择与命运言归于好,换来一种精神上的和平宁静。”
从书信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傅雷先生对艺术的见解是非常深刻的。它并不是简单的鉴赏作品,而是剖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进而进行作品鉴赏。这样对于作品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它背后的思想根源,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这种观点更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领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艺术的魅力。
其次,傅雷认为,千万不能做艺术工匠,一天到晚摆弄技巧的,那是机器,那不是艺术家。技巧只是手段,无论如何不能喧宾夺主,如果过于注重技巧,忽略了艺术性,就很容易造成表达方式的机械和僵硬,就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在1954年11月23日的家书当中,傅雷写道:“我深信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只是注重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从傅雷的话当中,我们知道,技巧一定是次要的,艺术本身才是终极目标。傅雷的学生吴尚宗一开始学画画的时候,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吴尚宗曾经跟着傅雷学习美术,他喜欢画佛教主题的油画,但是他的作品总是得不到认可,在很多美术展览上落选了。傅雷看到他的画,感觉画上的佛像人物既不庄严也不脱俗,用的色彩也是既不鲜艳又不含蓄,让人看不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傅雷就问吴尚宗:“你是不是真的有宗教情感或者佛教思想呢?”吴尚宗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宗教情绪,只是喜欢富丽的色彩,所以画宗教画。”傅雷就批评说:“必须是先有宗教的思想和情感,然后想到用相应的色彩去表达自己,都没有强烈的思想感情,怎么可能打动别人呢?”也就是说,不去追求艺术本身,只是一味地讲究技巧是没用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达到信念与情感的平衡。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道理,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艺术家也不例外。傅雷在1955年1月26日的家书当中提到:“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态度应该是谦卑、尊敬的。”他在信中对傅聪夸奖道:“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证明。”在傅雷眼中,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对艺术持有最谦卑、最纯净的初心,要对艺术有坚定的信念。
正如我们最熟悉的贝多芬的故事,众所周知,贝多芬在他28岁时就失聪了,但是他没有放弃艺术与音乐,而且更加努力,信念更加坚定,完成了自己的事业。贝多芬的例子告诉我们,艺术家需要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同样,生活中我们也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并永远充满激情,唯有这样,生活才会充实,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
当我们了解了傅雷对待艺术的观点之后,更加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
当今社会,婚姻生活也成了生活中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重要话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傅雷在婚姻生活方面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相比较前两块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就显得亲切和轻松一些。《傅雷家书》里有很多内容,都是父亲对儿子所说的家常话,这些家常话体现了傅雷对于傅聪的生活教育,也处处透露出深沉的父爱。
作为一个艺术家庭的家长,傅雷没有轻视日常生活,相反他非常重视生活的艺术。傅雷说:“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大多不会生活,这不是他们的光荣,而是他们的失败。不要看不起生活的琐碎,生活的琐碎内容就是生活艺术的全部内容。”
傅聪到波兰留学时,正值青春年少,情感问题不可避免。在1955年12月11日的家信当中,傅雷就写道:“至于过去的情感纠纷,时时刻刻都来打扰你的缘故,也是由于你没有仔细挖根。你相信你不是爱情至上主义者,而是真理至上主义者,那么你就该用这个立场去分析你的对象,你跟他在思想认识上、真理执着上是否一致,或者至少相距不远呢?”
除了这些谆谆教导以外,傅雷在1956年的书信当中,还给儿子提过几点情感建议:第一,寻找终身伴侣,要理智思考,不要被一时的情感蒙蔽;第二,找老婆,一定要找善良、温厚、胸襟开阔的姑娘。
傅聪的妻子是美国著名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的女儿弥拉,傅雷夫妇对儿媳弥拉非常满意。值得一提的是,在婚姻问题上,傅雷总结出了“三多法”。
第一,多沟通。傅雷建议傅聪在工作之余和弥拉聊聊天。傅雷不管多忙,都会跟妻子聊天,聊生活的感悟、艺术的感想等等,增进感情的同时,让双方都能够提高。杨绛这样形容朱梅馥:“梅馥不仅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贤惠的主妇、沙龙里的漂亮夫人,她还是傅雷的秘书,她可以帮傅雷抄稿子、做卡片,接待突如其访的客人。傅雷如果没有这样的好后勤、好助手,他的工作至少要打三四成折扣。”朱梅馥正是在每日与傅雷的闲聊当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成为傅雷的好帮手。其实,无论朱梅馥能否在事业上帮助傅雷,每天聊天,也是夫妻双方增进感情的方法之一。
第二,让夫妻相处避免不了拌嘴吵架,傅雷要求儿子多忍让,对弥拉不能太苛刻。如果希望对方完美,首先看看自己完美到什么程度。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冷静克制,多想想自己的缺点和对方的长处。当然,学会忍让不是向对方表示屈服,而是为了更好的站立,懂得弯腰,也是大丈夫的行事风格。
例如宋朝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是一对幸福和谐的夫妻。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是两种性格不同的人,李清照喜静,赵明诚喜动,而且他们的兴趣爱好也颇有不同。众所周知,李清照是一位女才子,从小酷爱填词应和,而赵明诚则是一个金石学家,自然只倾心于方寸之石。虽然两个人性格迥异,爱好也相距甚远,但两个人却能和谐相处,原因就在于两个人对彼此性格的相互尊重和相互适应。李清照爱下棋,并且规定谁输了棋,谁要依曲填词。赵明诚棋艺不高,十之八九要输,依下棋前定下的规矩去作词。虽然赵明诚也是一位大才子,但是对填词应和之事却技艺不高,因此对于他来说,填词就是一件苦差事。但是每当他看到妻子那兴高采烈的神情和满怀期待的眼光,他总不忍心扫了妻子的兴致,强迫自己填,以取悦妻子。但是作为妻子的李清照,知道他的为难,常常适可而止,帮助丈夫一同寻词苦思。虽然李清照对金石之道一窍不通,但丈夫在工作时,她也总是耐着性子陪在一边,装出极大的兴趣,向丈夫询问金石之道,让丈夫眉飞色舞的演说一番。时间长了,两个人彼此影响,耳濡目染,结果丈夫赵明诚的填词技艺大大长进,而李清照也对金石之道略知一二。可见,相互忍让、互敬互爱是解决夫妻性格、爱好差异的万能钥匙。
第三是陪伴。傅雷建议儿子减少商业演出,空出时间,多带弥拉出去走走,只有多陪伴才能促进夫妻感情。作为过来人和父亲,傅雷用大量的文字和儿子讨论感情的问题,希望儿子生活幸福。
有个典型的例子,西方国家周末的时候都是家庭日,每逢周末,他们选择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和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工作。因为一周的时间够忙碌了,平时还经常加班,也只有周末才有空。工作是为了服务于家庭,而不是家庭为了工作服务,不能主次颠倒。所有的情感都是需要陪伴的,这些陪伴成为一个个美好的回忆,而这些回忆恰恰正是整个家庭最宝贵、最重要的财富,远超过物质的重要性。
在国外,他们会经常一家人去漂亮的公园、海边、沙滩,一边晒着阳光明媚的太阳,一边享受美好的下午茶时光,看着孩子们在沙滩边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尽量不受任何工作上的打扰。而在中国,有太多的例子,因为一心追求事业,后来事业非常成功,然而身体却垮了,再也没有机会陪伴家人,一切都变成虚无。例如前几年浙江很有名的商业巨子、君瑶集团董事长王君尧先生,在他38岁的时候,坐拥38亿,然后得了肠癌去世。在死亡面前,一切金钱和名誉都变得黯淡无光,毫无意义。他在临终前的感悟就是:“人的一生只要有足够用的财富,就应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爱情、艺术或者儿时的梦想。”
说到这,今天的内容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以上内容。
中国的父母历来很少在孩子面前直接表达爱意,总是做的多说的少,可能这与中国人的含蓄不无关系。可在傅雷随手挥就的家书当中,时常能读到真情流露的句子:“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可以想象这样火热的语言,曾经怎样的温暖和激励着远在他乡的傅聪。“将来你预备谈什么近代作家,望早些安排、早些来信,我也可以给你供给材料,在精神气氛方面,我还有一些地方能够帮助你。”而像这样热情鼓励、关爱傅聪、不断进取的语句,在书中不胜枚举。当然也有直截了当的批评的话,更有傅雷对自我的反省。他一直因为自己过分严格,而让儿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而悔恨。想想我们曾用过什么方式来与我们的孩子沟通呢?孩子小时候尚能欢乐地与我们交谈,而到初中以后则话不投机,隔膜甚深,是亲情消失了吗?没有,只是彼此学会了不好意思,学会了掩藏心事和感情,而关闭了相互了解的那扇窗。
一本普普通通的家书,没有惊天动地的盛举,没有华丽富贵的辞藻,只是在朴素、温和、关切的语言当中,传递出无声的,却又是充满智慧的爱。她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舒卷的白云,纯真质朴而美丽。《傅雷家书》真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面镜子。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