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爱的艺术》 以哲学之刃剖开情感迷雾,在自我觉醒中锻造超越占有欲的灵魂共生法则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爱的艺术》。
爱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一直以来,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阐述爱的定义。有人说,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有人说,爱是能够承接世间所有的快乐;而医学研究者则说,爱是由大脑多巴胺的分泌而成的。
当然,与爱有关的话题争论一定不会缺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方面的鼻祖,他注重对爱的研究,并积极探索其中的原理,相继提出了一系列与爱有关的理论。而《爱的艺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地方在于,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爱这一话题。他并没有像其他研究者一样,仅仅是停留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而是包含了心理学、哲学、伦理等多个领域。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例证充足,是心理学界著名的关于爱的理论方面的专著。
本书作者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当中,汇聚了自己对爱最经典、最客观的观点与理论。这本书的观点独到,内容丰富,一出版便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在1956年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在当时的心理学界,就引发了有关爱的大讨论,带动了当时研究的新浪潮。
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方面为您解读这本书的精髓。
首先,我们对爱的理解和认识,大约都来自于影视或者文学作品当中的爱情故事。关于爱的问题也常常挂在我们嘴边,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系统地接受关于爱的认知的教育。那么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关于“爱是什么”这个话题,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却迟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甚至成了无解答案。作者弗洛姆却说,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爱的本质所在。
面对这样的一个答案,我们又该怎样去理解呢?这便涉及到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问题:动物到底会不会爱呢?假如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母兽对幼崽的保护,这所表现出来的不就很像爱吗?但是在作者看来,动物身上所具有的更像是一种生物本能,不是爱。
不可否认的是,人和动物是不同的,人类要远远赶超动物界,脱离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母体分离了。但是人类又拥有属于自己的理智,能够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生老病死等一系列现象的发生,正是因为人类具备对人生的认知,以及较为独特的分离处境,更容易产生孤独感,与生俱来的便是恐惧。人们会害怕与外界失去联系,害怕被世界所淹没,而自己却不知所措。所以说,克服内心的恐惧,与外界建立必需的联系,是内心所必需的。
因此,掌握行之有效的克服孤独感的方法,对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第一种方式是纵欲。比如说通过借助药物的作用,达到一种恍惚、昏昏沉沉的状态,进而感受到物我交融、浑然一体,让自己的精神状态达到极度兴奋,忘却自己与世界的隔绝。原始人类社会时期的很多仪式,也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其中的参与者便会借助一些使人致幻的特殊药物来达到这种状态。而现代人大多会借助酒精这一物质,致使自己达到这种状态。
第二种方式就是把自己归属到一个群体中,与一群人保持一致,不论是穿衣打扮还是价值观念,用这种趋同的方式让自己不再孤独。这种方式一开始便是有着血缘关系的种族、部落,之后变成了民族、国家。直到今天,我们也经常会用这种趋同的方式来摆脱自身的孤独感。像那些害怕被人讨厌的老好人,他们害怕自己被别人排斥、孤立,便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自己不情愿的事情,这就是鲜明的趋同效应。
还有一种方式便是创造性的劳动,就像创作艺术品的艺术家一样,他们在整个创作的过程当中,会尽全力将自己和他的创作对象融为一体,以此达到相互统一的目的。就比如在中国古代就流行过物我两忘的创作方法,这其中就蕴含着创作者和对象之间相统一的状态。
作者坦言,如果仅仅依靠以上三种方法,无法从根源克服孤独,更不可能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说纵欲,通过这种方式来克服内心的孤独感,只是暂时的,无法达到彻底根除的效果。当药物的作用消散之后,人们就会回归清醒,这个时候孤独感便会再次出现。所以他们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个过程。更可怕的是,我们的文化认知并不赞同这种纵欲的方式,长期酗酒会让人心生愧疚,罪恶感爆棚,这样只能是加剧他们的内心的孤独感。所以说这种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
而趋同的方式看似是一种相对稳定、持久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会让人变得机械、麻木,失去自我。很显然,为了摆脱自身的孤独感而放弃自我,失去自己的个性,这是不值得的。同时去趋同于他人,依靠群体获得的安全,是不真实且虚假的。通过这种方式摆脱孤独感,是作者弗洛姆所批判的。
关于创造性的劳动,尽管这种方式是非常正面积极的态度,缺点是它能解决的仅仅是人与物的相互统一,无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真正的摆脱孤独感,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呢?作者说,其实要寻求一种可行的办法并不难,这便是爱。唯有爱才能打消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进感情,克服孤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其实这也是爱情的本质所在。
了解了爱情的本质后,我们会感叹,人世间又有几个人不曾被爱所累,有几个人不渴望爱情呢?爱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演绎着,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爱。那么我们该如何鉴别真正的爱呢?
生活中,我们把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称为共生。在两个人的结合当中,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共生有机体。在共生有机体的结合过程当中,两者之间都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物质,我们经常会把这种微妙的关系称之为爱的存在。
关于共生有机体的结合,其实在生物学当中,母体和胚胎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孕妇和胎儿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缺少任何一方的,他们之间的关系都不可能继续下去。假若没有了胚胎,那么准妈妈这一身份将会不复存在,因为只有腹中有胎儿,才会让母亲的生活从根本上实现一种升华,这便是诞生新生命,实现身份的蜕变,成为母亲。假如没有了母亲的存在,那可想而知,胎儿就不会有存在的可能了。对于一个连自我生存能力都没有的胎儿来说,共生是他们活下去的必要条件。
但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结合,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就没有诞生新生那么美好、那么简单了。因此,共生有机体的结合方式,会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就像胎儿一样,他们只有依靠母亲的保护,才能摆脱自身的孤独感,进而生存下去,这便是一种消极的形式。至于积极的形式,就是把控对方看成重中之重,并且将另外一个人当做自己的组成部分,进而摆脱孤独感,他们不允许自己的控制对象离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关系往往会被伪装成爱,很明显,这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已经失去了本身的自由与完整。
那么,既然共生关系不是爱,真正成熟的爱又是什么样的呢?真正的爱是双方都能够保持自我忠诚的基础之上,帮助人们克服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这样的爱是充满着奉献精神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爱。在这个相互给予的过程当中,双方放下内心的杂念,用真心唤醒彼此内心的生命力,并由此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爱,也是爱的绝妙之处。
要想实现这种积极的爱,便要具备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这四种基本要素。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你就应该关心他,而不是漠视他。当然,爱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与承诺,它绝不是一场可以随时放弃的感情游戏。但是,两个相爱的人之间也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要不爱便成为自由和平等的坟墓。爱一个人,就应该坦然的接纳并尊重对方的真面目,而不是霸道的要求对方成为你心中的模样。而真正的尊重是来自于对彼此的了解,假如两个人没有相互了解这一坚实的基础,那么所谓的关心和责任,也是盲目且没有根据的。好比刚认识几天的网友,就开始谈什么山盟海誓、结婚生子,这让人听了只会觉得可笑无知。同时也只有爱情,可以让人真正深入了解一个人。
通过对爱的论述,我们知道,爱其实并不是仅仅局限在男女之间的情与爱,而是广泛的,包含着人与人一切积极向上的结合。无论是来自父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又或者是人世间那大爱无疆的博爱,他们都具备爱的四要素,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假如在慈善家眼中,他们把对社会的贡献,把责任这一要素突出的淋漓尽致。一个真正懂得爱、有能力爱的人,他不仅可以爱他的孩子、恋人,同时也会爱他身边的人,甚至是全社会的人,这就是让人敬佩的博爱。
作者所推崇的爱,充满着成熟与理性,包含着责任与尊重,他追求的是以保持自身独立与自由为前提的,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头脑发热的激情,也不是丧失公平的控制,更不是丧失理智的剥夺。
学会了辨别真正的爱,最后我们来谈谈如何去实践爱。当下大龄单身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的理由是没有遇到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好像只要适合的人出现了,就可以解救自己于水火,结束孤独,开始美好的两性生活。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要是你不具备有爱的能力,相信很难实现你的美好的爱人世界。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践爱呢?在弗洛姆看来,爱是一种个人的体验,只有自己去探索。既然爱能够被看作是一门艺术的话,那其中一定也有一些规律可循的,这也是我们在第四部分要探讨的爱情。既然作为一门艺术,那么一定也会和绘画、书法这些艺术学科一样,具有一些基本的条件和门槛。作者归纳了四点:
一是纪律,这就意味着你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随随便便的把谈情说爱当做儿戏,没有纪律的爱情是不会开花结果的。
二是集中,这就是要求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绝对不能三心二意、毫无定力。
三是耐心,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假如艺术家们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怎么会有精美绝伦的作品面世呢?
最后是兴趣,如果你对一门艺术连最起码的兴趣都没有,更不要去谈什么专心致志、持之以恒、马到成功了。
因此,你要想真正掌握爱的艺术,就要满足纪律、集中、耐心和兴趣这四个基本条件。但是爱终归还是不能等同于画画或者其他讲究功底的艺术,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还要具备一些其他的必备条件。作者认为,最主要的便是要学会克服自恋情结。
这里所说的自恋,是指把自己的内心活动作为焦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像这样的,做不到客观、平等的看待世界和他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年轻的妇人生病了,她便打电话给医生,想当天下午去看病,但是被告知当天下午已经预约满了,并且医生很忙。让人出乎意料的,妇女的回答,她讲道:“我经常找你看病的呀,并且我家离你的诊所才一墙之隔呀。”问题就在于,这个妇女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家与诊所的距离近,跟医生是否有时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她只是自私的觉得自己有时间,医生就应该接通她的电话,并接受她的预约为她看病,这便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倾向。
在作者看来,自恋很大程度上会让爱受到伤害,因为眼中只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别人只会成为你满足自身需求的利用物罢了。那么到底该怎样克服自恋呢?弗洛姆说,这就要求你用理智和客观的态度来克服内心的那个小我,舍弃小我带来的错误认知和私欲,努力战胜自我。同时还要把爱情看作是一种崇高的信仰,这里所说的信仰,绝不能等同于生活中的宗教信仰,而是建立在自己正确的认知基础上的,一种爱的信念。
首先,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尊重的,相信自己的生命和尊严不会因他人而改变,相信自己的爱情也会唤醒别人的爱,这也是我们探讨的爱的基本条件所在。同样,在相信自己的基础之上,我们也要做到相信别人,相信他们具备自我改变以及掌握爱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爱的过程中放下自我,敞开心扉,这便是弗洛姆一直推崇的人本主义理念。
当我们真正拥有了这样的信仰,我们便会积极的去实践爱,并创造属于我们的爱,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爱,更不再默默的等待爱。我们会发现,爱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和给予。
说到这,今天的内容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
在弗洛姆看来,爱情的本质就是克服内心的孤独感,获得人与人之间具备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和谐统一。想要掌握真正的爱,就要关心他人、勇于担当、相互尊重,认清自己的同时,也要了解和体谅他人。毕竟,寻找真爱的过程是艰难曲折且充满意义的,唯有脚踏实地、客观理性,才能够拥有爱的条件,实现自己的对爱的追求,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够做到唤醒他人心中的爱。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