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亲子亲子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以共情为桥搭建亲子心灵对话的温暖通道
铛铛铃2025-08-30【亲子】1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到的书
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孩子出门穿得很少,你害怕孩子冻着,就赶紧拿出秋裤对她说:“没听见外面刮风吗?赶紧把秋裤穿上。”
孩子却不以为然地说:“不,我热。”
“胡说,这么冷的天,你想冻死啊,必须给我穿秋裤。”
“我就不。”
这些对话你是不是听着很耳熟呢?我相信每个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们总是会做一些自认为对孩子非常好的事,结果呢,孩子不但不领情,反而觉得是一种折磨。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有三个孩子,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天凉了,让孩子穿秋裤,就是不穿;地板很凉,可孩子就是要光着脚丫;晚上他们就是不喜欢刷牙;每次吃饭就是要把饭弄得满桌都是。到底怎么说话,才能让孩子接受父母善意的劝告,不用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呢?如何不惩罚孩子,就可以让他们体验到不良行为的后果呢?如何更有效地鼓励孩子、赞赏孩子呢?这些问题都让两位作者妈妈非常苦恼。
于是,她们去上了著名的儿童心理学海姆·吉诺特的亲子教育课,慢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始办讲座,跟无数父母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很多人听了她们的方法之后,都建议她们把这些方法写成一本书,来帮助更多的父母。于是就有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
这本书一出版,销量就超过了300万册,还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都非常受欢迎,很多父母把这本书视为亲子教育方面的圣经。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什么空洞的大道理,全部都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实用性特别强,一听就可以上手。
那么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呢?不卖关子,我马上就告诉你。
首先,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场面:当你处理完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恨不得马上就在沙发上葛优躺的时候,孩子跑过来一边哭一边说,自己最喜欢的小汽车找不到了。于是你安慰孩子说:“没事啊,别哭了宝贝儿,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汽车找不到就玩别的嘛。”结果孩子哭得更厉害了。面对像这样负面情绪的孩子,父母如何去沟通,才能让孩子敞开心,与你好好对话呢?
其次,不仅孩子拥有负面情绪,生活中也不乏有爸爸妈妈发脾气的声音:“你就不能像某某某那样懂事?”“别往那儿爬,你想摔下来吗?”“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很多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的责备、谩骂、威胁、命令、警告、说教、比较,甚至讽刺、挖苦等等,这些方法只会让孩子更加抗拒与父母合作。作为家长的我们,怎么听、如何说,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呢?
最后,说到对孩子的赞赏,每个当父母的可能都会说自己在行,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变着法儿地夸孩子。当孩子某件事做得很好时,我们是不是经常脱口而出:“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或者“我为你感到骄傲。”可是有时候啊,这样的赞赏反而不受孩子待见,孩子完全感受不到赞赏带来的力量,甚至感受到的是敷衍。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赞美孩子呢?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内容:如何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
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每天都能够开开心心的。如果孩子闹情绪了,大多父母都会告诉孩子不要难过,事情没有那么严重,就像我们之前举的那个例子一样,孩子找不到喜欢的小汽车,你为了让她不难过,告诉她这不是什么大事,没关系的。可往往孩子听完这句话会哭得更厉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书中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你说的话,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变相的拒绝和否定。孩子想让你理解他有多难过,但你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小汽车丢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个对话如果继续下去,有的父母会接着说:“再给你买个一模一样的好不好?”如果你真的这么尝试过,可能会知道孩子依然会不领情,反而会再次提高音量:“不,我就要我的小汽车。”大多数家长在这个时候呢,已经失去耐心了,可能会想这孩子简直是无理取闹。你看,这就是父母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断孩子感受的结果,你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孩子也觉得你不可理喻。
那么,当面对一个充满负面情绪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沟通才有效呢?作者认为,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最有帮助的做法,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的感受,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然而,大多数父母通常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呢,并非如此。
比如回到刚才的那个场景,父母这么说可能效果会更好:
“妈妈,我的小汽车不见了。”
“哦,小汽车不见了,有点难过啊是不是?”
“是的,我刚刚还想玩呢,就找不到了。”
“我记得你很喜欢这个小汽车啊。”
“那是我最喜欢的小汽车哦。”
“那找不见是挺让人难过的,来,让妈妈抱抱你吧。”
一看就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孩子听了内心就会感到非常的安慰,因为有人理解他们的感受。其实啊,孩子只要知道,父母愿意和他们一起来面对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些负面情绪,对孩子们来说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所以啊,站在孩子的立场,倾听他们是难过、悲伤还是失落、生气,理解孩子的感受,说出他们的感受,是帮助孩子面对负面情绪的关键。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一直在哭闹,什么话都听不进去,怎么办呢?这本书也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首先,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知道一点,就是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哭闹。如果你问孩子,他始终不愿意说出发生了什么事,那说明孩子处在极度的难过中,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你需要借助一点想象力,帮助他们表达出来。比如作者伊莱恩,就让孩子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感受。有一次,伊莱恩家里三岁的孩子躺在地上大发脾气,乱踢乱叫,作者蹲下来递给儿子一支铅笔和一张纸,对他说:“来,告诉我你有多生气,把你的感受画出来。”儿子听了立刻跳起来,一边使劲地在纸上画圈,一边说:“我很生气,这么大,这就是我有多生气。”作者说:“你真的非常生气啊。”又给了她一张纸,说:“再画给我看看。”孩子还是很激动,在纸上乱画一气,把第二张纸也画满了。就这样画了四张纸以后,作者的儿子已经安静了许多,并且说自己要开始画高兴的感觉了,然后就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当孩子处在极端的情绪中时,我们更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千万别用命令的口吻让孩子停止哭闹,得学会寻找一些方法,让孩子发泄出来,比如拳击、画画,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极端愤怒的感受,也是会被父母接纳和理解的,帮助孩子宣泄他们的负面情绪,并耐心等待这种情绪过去。
以上呢,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作者告诉我们,面对充满负面情绪的孩子,要学会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允许孩子表达出伤心难过,这意味着父母要换位思考,哪怕孩子再小,也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感受,而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并且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对于那些已经处在情绪崩溃边缘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画出自己的情绪,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当我们学会了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在良好氛围中与孩子展开有效沟通之后,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与孩子一同合作,来解决问题。我们该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呢?作者呢,给我们讲述了四个技巧,这四个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台,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接下来我们详细地说说这四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叫描述,描述你所看到的情形或问题。大家可以试一下,如果在每种表达方式面前加上“你”,比如说“你把牛奶洒了”“你把瓶子打碎了”“你把睡衣弄破了”,这样表达起来是不是听起来有点不舒服?同样,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说话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被埋怨。如果我们只是描述事件,比如“牛奶洒了,我们需要一块抹布”“瓶子打碎了,我们需要一把扫帚”“睡衣破了,我们需要针和线”,这种说话方式就可以避免互相的指责和埋怨。当我们只是在描述事件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听出问题在哪里,并且知道该怎么去解决。
第二个技巧就是提示,所谓提示就是用简单的词提醒孩子做事。当孩子接收到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知道该怎么做。比如告诉孩子:“下雨不打伞会被淋湿”“吃水果不洗干净可能会拉肚子”“衣服扔在地上会变脏”等等,千万不要去攻击孩子,像是“脏衣服应该放在洗衣筐里,你永远都学不会是吧”,用简单的词提醒孩子,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对他们的信任,孩子必然会听父母的话。
第三个技巧,说出你的感受。做家长的总是会觉得孩子还小,自己必须容忍他,但实际上,我们不必永远对孩子保持耐心,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有能力接受我们的一些表达。比如说:“我现在因为工作遇到难题,心烦意乱,没有心情陪你玩,晚饭后我再陪你。”经验告诉我们,当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后,他们也会尊重大人的感受,哪怕你表达的是愤怒,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一般都能接受。
最后一个达成合作的技巧是写便条。孩子们都喜欢收到便条,他们觉得收到便条,就像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比如说有这样的便条:“请注意,今晚讲故事时间为晚上07:30,欢迎穿睡衣、刷过牙的小朋友参加。署名:爱你们的爸爸妈妈。”这样的便条就很有意思。也有家长说,写便条的方式,也有助于帮助家长发泄他们的愤怒,不然他们肯定会惩罚孩子。为了发泄愤怒,一位爸爸给儿子写了这样的一张便条:“我气坏了,我的新CD未经允许被拿走,上面都是划痕,不能再停了。署名:气愤的爸爸。”孩子如果看到这张便条,自然就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对了。
你看,这四个技巧其实用起来并不复杂,也就是四句话的事,但给孩子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相信大家现在对于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说,这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如何正确地赞美孩子。
在教育界中有一种理念叫赏识教育,这种教育提倡用赞赏的方式来强化孩子的行为,这和我们印象里那种严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是很不一样的,所以这个理念一度受到很多父母的追捧,他们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时间大家都在对孩子说:“你好棒。”“你是最优秀的。”“你做的最好。”“你做的非常好。”可是有时候这样的赞赏并不受孩子待见,孩子完全感受不到赞赏带来的力量,甚至感觉到是敷衍。
作者伊莱恩就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她的孩子拿着一幅画来问她:“妈妈,你看我画的好吗?”作者马上说道:“多好的一幅画啊。”孩子接着问:“怎么好了?”作者压根没有想到还有这么一句,只好硬着头皮说:“怎么好?嗯,这幅画多好啊,太漂亮了。”结果还没有听完,孩子就说:“哼,你根本就不喜欢我。”你可能会觉得这孩子也太难说话了,妈妈夸了他,他还是不高兴。其实这种心态换到成年人身上也有,比如说谈恋爱的时候,很多女生都喜欢问男生:“我漂亮吗?”一般男生都知道,毫不犹豫地回答:“漂亮啊。”女生紧接着就会问:“那你说我哪里漂亮?”要是男生说不上来,这下麻烦就大了。这就是空洞的赞美带来的副作用。
其实无论去赞美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走心。在这本书里呢,作者给出了赞美孩子的正确方式,那就是大人要具体描述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表现,让孩子知道你的肯定不是一种敷衍。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有一次,作者四岁的儿子拿着自己画的一幅涂鸦过来问作者:“画的好不好?”大家想一想啊,孩子的涂鸦作品,这让人怎么夸呢?但这次呢,作者换了个方式,她没有简单地说好或者是不好,而是试着去描述自己看到的东西,她对孩子说:“我看到你画了一个圈,又画了一个圈,这儿还有一个拐点,那边还有好几个点点。”儿子听了之后狂点头,作者进一步问:“那你怎么会想到要这么画呢?”儿子想了想,一脸骄傲地回答:“因为我是个艺术家。”
孩子的世界呢,其实是很简单的,你对他们做的事情表达一个积极的感受,他们就会觉得非常开心。所以呢,家长表达对孩子的赞美,可以直接去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你的感受。比如当你走进经过孩子收拾的卧室,可以描述你所看见的:“地板真干净,床也很平整,书都整齐地摆在书架上了。”然后讲一下你的感受:“走进这个房间,让人感到很舒服。”有时候一味空洞地赞赏孩子“你真棒”,会让他们很反感,而具体的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感受到的事情,可以让孩子进一步了解和认知自己的能力,认可自己的能力,这比单纯说一句“你真棒”要有用的多。
讲到这儿呢,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这本书所讲的内容。
在亲子关系中呢,父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父母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呢?这是一门关于沟通的大学问。今天我们讲了三个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帮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让他们画出自己的情绪,这能有效地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
第二个方法是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我们讲了四个技巧,分别是描述、提示、说出你的感受和写便条。
第三个方法是学会正确地赞美孩子,真正有效的赞美,需要家长来具体描述所看到的,或者所感受到的,值得赞赏的点,孩子听到这样的描述之后,就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可自己的行为。
其实爱这门学问一点也不高深,说白了就是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和自己平等的谈话对象,对孩子表示出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父母爱孩子,就要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尊重这种感受,慢慢的,孩子就会因为被尊重而愿意与父母合作,再加之正确的赞美,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最关键的教育也是从家庭开始的,每一对父母都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合理倾听与讲话的好老师,才能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拆解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