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亲子亲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铛铛铃2025-08-30【亲子】1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俗话说:“见其母,知其子。”这其中呢,并不是没有道理。一家国外的教育机构通过研究母亲对教育孩子的影响,发现一个孩子的整体素质90%是由母亲来决定的。这个研究结果呢,足以彰显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
生活中啊,不难发现,孩子对于母亲的依恋往往会超过父亲。大多数孩子回到家往往是先喊妈妈,孩子的很多第一次也都会在妈妈的见证下完成。母亲在孩子的心中位置是无法言喻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孩子的未来。不可否认,一个好妈妈要胜过一个好老师。
但是有时候呢,我们一直常说:“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逮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所以呢,理所当然地觉得妈妈也是如此,只要孩子出人头地,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就算是成功的妈妈。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或许《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在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尹老师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可见尹老师是一位既成功又讲究方法的好妈妈。
这本书呢,没有高深的理论和说教,而是用生活小故事娓娓道来,像聊家常一般,易于被人们接受。并且呢,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让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这就是为什么在本书还未上市前,就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原因。这本书不但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成绩,而且告诉你怎么去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下面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每次陪娃写作业都如打仗一般,让人筋疲力尽。最近网上流传着很多父母因为陪孩子写作业而崩溃的视频,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甚至有一位妈妈陪儿子写作业,结果累到心梗住院,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劳累和生气,都把妈妈累病了。因为作业引发的问题,好像成了家长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
那么孩子作业真的需要陪吗?现如今陪孩子写作业,好像成了许多家长每天的功课。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有的家长是全程在旁边盯着,有的是时不时地监督一下,最后细心地检查孩子的作业,好像陪同孩子完成作业成了自己的任务一样。但是真的需要陪孩子写作业吗?
在作者看来,这是不需要的。作者的女儿元元在刚上学时,对学校生活、写作业这些事都还比较陌生,有时候会因为贪玩而忘记了写作业。而作者呢,仅仅是在旁边给予她一些指导和提醒,让她尽快地熟知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做法,从来不去过多地干预。
有一次元元忘记了写作业,而且那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点多,需要写很长时间去完成。临近睡觉时,元元着急地哭闹起来。作者耐心地给元元讲道:“如果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你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提前一小时过来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一下,今天的作业忘了写了,这一次就不写了。”说完她便把她一个人留在书桌前睡觉去了。此后,元元几乎不会出现作业忘写的情况,反倒是每次都会认真仔细地完成作业。
其实啊,在孩子刚上学的时候呢,一般都是愿意写作业的。每个学龄儿童心中都有对作业的责任认识,加上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以及对老师批评的惧怕,这些都让她不会随便放弃写作业。因此能让孩子自己处理作业问题,完全是可行且有效的。
然而很多家长呢,会觉得这样会于心不忍,觉得这种情况下陪在孩子身边,孩子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作业,然后早点休息。可这样做呢,会有几个弊端。一是形成依赖,让孩子认为作业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和家长共同的任务,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养成。二是分散注意力,家长在旁边,孩子往往会为了博取同情,而刻意地表现痛苦,这样呢便会影响效率和质量。三是家长在旁边坐着,难免会指指点点,不管是看着错题、好心提醒,还是督促孩子集中注意力,都会让孩子感到不耐烦,认为家长是多此一举。所以即使你有时间也不要陪她,即使你当时还不想睡觉,也要假装去睡,情绪上要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千万不要指责孩子。
那也有可能家长会说:“我可没有这种耐性,我一看见孩子没有写作业,就会控制不住火冒三丈。”显然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来不去冷静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最后只会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于你,内心绝对不会听你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因为每一个人都想要自由,不想被束缚,孩子也一样。
那除了孩子的作业问题,好像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在等着我们。许多人都在感慨:“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这里的难,大多数都出现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人面对工作、人际关系等都可以处理得恰到好处,甚至堪称完美,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会手忙脚乱,束手无策。面对生活中孩子的种种表现,我们到底该对孩子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呢?面对孩子种种教育难题的时候,家长们通常都会难以压制心中的怒火,无法做到心平气和。可事实上,在这个时候,对孩子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首先,对待孩子,信任是第一位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控制,都是源于恐惧和不信任。因为不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法,所以无所适从,总是担心孩子。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美好的,我们要做的是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信任孩子。家长要做的干预不需要太多,只要在必要的时候加以指导就可以了,不能总是事无巨细地横加干涉。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年轻时代的他在两次高考失败以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求学之路,他意志坚定地选择了第三次高考。家境贫寒的他,为了专心致志地奋战高考,他恳请自己的母亲这一年不干农活。尽管农务繁忙,但是妈妈为了帮助儿子实现梦想,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为了能够让儿子顺利地进入县城的高考补习班,不求回报的母亲带上血汗钱去城里找了老师,回家时,天正下着雨。俞敏洪说:“当门被推开的那一刻,她浑身就是一个泥人儿,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没有别的选择了。”伟大的妈妈全力以赴的支持和无条件的信任,给了俞敏洪莫大的精神鼓舞。为了不辜负妈妈的辛苦付出,她奋发图强,专心备考,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开启了人生中的新旅程。
所以说啊,一旦家长对孩子有充分的信任,孩子也能感受到这种信任感,就会更有自信,更容易向家长吐露心声,健康的家庭亲子关系也会就此形成。
其次呢,家长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孩子天生是向往自由的,这种天性不应当被束缚。孩子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他们面对世界无限宽广,一切皆有可能。想必生活中呢,有很多妈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经常会因为孩子穿什么衣服的问题,而跟孩子闹得不开心。大多数情况下是妈妈觉得孩子那样穿会冷,不可否认的是,妈妈在用自己的方式爱护着孩子,但是妈妈却是在用自己的感觉来压制孩子的切身想法。我们感觉让孩子多穿点,关心孩子着装的薄厚是一种责任,孩子感受到的却是让他反感的控制,他们体会不到这其中的爱。对于孩子来说,来自父母最大的支持便是信任与自由,他们喜欢父母能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拿主意、去做事情。适度的去放手,给孩子们一定的自由,相信孩子们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即便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地方会不尽如人意,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也不要过多地去干涉,要让他们学会在犯错中成长,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最后,要提高爱的质量。爱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家长应当对待孩子的最重要的态度。父母之爱深似海,对孩子的爱没有多少之分,只有质量的高低。决定爱的质量,不是父母的学历,不是家庭是否有钱,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神童魏永康的故事,这个人很厉害,两岁的时候就能掌握1000多个汉字,四岁就基本完成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八岁考入县里的重点中学,13岁便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听上去是一段多么传奇的人生经历,然而就是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伤仲永》一样,这位天才的人生在后半段并没有能够延续前半段的传奇。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他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以及知识结构无法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等原因,被学校劝退了,连硕士学位证书都没能拿到。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的妈妈从小到大,对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全身心投入学习,而生活的琐事全由妈妈来操心,这样的结果就是,魏永康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我们能看到魏永康的妈妈付出的爱,可就是这种扭曲的爱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我们要明白,真正的爱不是为了孩子包办一切,而是要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我们要通过朝夕相处的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挖掘孩子自身的能力和优势,从一点一滴中提高爱的质量,更加科学有方地注入自己的爱,而不是一味地安排孩子的人生。
了解了态度层面的转变之后呢,母亲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力量之一,掌握正确的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书中在处理亲子关系又有哪些巧妙的技巧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相信有很多家长都会摸不着头脑,理不清思路,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家长都束手无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亲子关系的处理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常见的有把孩子当成温室的花朵,让孩子整天生活在棍棒之下,又或者是对孩子不管不问,这些显然都是不合适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
作者啊告诉我们,首先呢,要和孩子打交道,要做到的是多动脑筋,不能一根筋认死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别着急,停下来想一想,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停下来想一想的习惯,可以帮助家长稳定情绪,避免对孩子发火,做出冲动的举动。针对具体的问题也要开动脑筋,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有的放矢,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面对孩子的哭闹,或许有很多家长的第一句话便是:“好了,不要再哭了。”然而这句话并不合适。作为家长更应该做到的是,首先赋予孩子哭闹的权利,然后平复自己的情绪,陪伴在孩子身边,让他去发泄,去倾听她内心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制止。当孩子哭够了、说够了,家长再去跟孩子交流沟通,教给孩子正确的处事方法,相信沟通的效果会更加有效。
其次呢,有人说不能对孩子妥协,这种说法其实也是不对的。与之相反,要学会合理地对孩子妥协。对孩子妥协意味着去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合理的空间里赋予孩子权利,让孩子做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给予适当的指引即可,不必一切替孩子做主。妥协是一门艺术,家长要摒弃唯我独尊的想法,平等地和孩子交流。
就像有很多妈妈,为了给孩子培养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都会采用一些机械的方法来哄孩子睡觉。为了让孩子入睡,妈妈可以抱着孩子在家里走个马拉松,甚至不惜让孩子哭闹几个小时,什么时候折腾累了,孩子也就疲惫地入睡了。这个时候妈妈便会很欣慰,妈妈给孩子合理安排睡眠时间,这无疑是一片好心,但是他们用偏执的方法逼迫孩子睡觉,却无意间给孩子增加了不少的压力和不开心的情绪。与其逼迫,不如妥协,在给孩子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的同时,遵循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舒舒服服地自愿入睡,给孩子一个美美的好心情。
最后呢,和孩子相处,换位思考也十分重要。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大人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家长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很容易地判定孩子的做法、说法、想法是错误的,但是孩子不会理解你的想法,你也不知道孩子的真正想法,这二者之间就产生了盲点。
举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成绩下滑比较大,老师与家长电话沟通反映情况后,很多家长在孩子回家之前便会表情严肃,等孩子一到家就开始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甚至是直接劈头盖脸地指责训话,同时会很气愤地告诉孩子在学习应该怎样做,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等等。但是,这样处理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能够心平气和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你想想,孩子在学校已经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心情一定也非常糟糕,那么回到家里呢,孩子更想得到的是家长的安慰和平等的诉说,而不是家长带来的狂风暴雨般的训斥。你想通了这一点呢,就会很自然地用更加平和的语气去安慰、开导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继续指责甚至谩骂。
好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呢,说到这里就全部说完了。这是一本充满智慧、思想、观点明确的、能够直击教育痛点的书。书中的作者通过列举大量的实际实例,来证明自己在教育上的观点,很多观点呢,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勇气可嘉,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难题,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对教育的认识,才能够在教育问题上走向正轨。尹老师的这本书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我们,让我们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了解了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让我们在教育问题上不再无章可循。
总之呢,做好家长并不容易,但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值得我们去付出。好家长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的学习,持续进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好家长,每个家长都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那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我们再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