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亲子亲子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铛铛铃2025-08-30亲子1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呢,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教育是中国社会亘古不变的C位话题。我们每次路过放学时的学校门口,总能看到乌泱泱的人,接孩子的人和车多到影响交通。也常在网上看到一些父母因为辅导孩子功课而崩溃、抓狂的搞笑视频。还一直能听到身边的朋友争论,对孩子应该富养还是穷养,应该对孩子严格管教还是进行鼓励教育。

每个苦读的孩子背后,总是站着一对焦虑的父母。每次考试结束,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都会被父母的担忧压得喘不过气。即使在家庭聚会这样本该尽兴欢乐的时刻,某个父亲或者母亲对自己孩子献宝似的炫耀,也会让气氛瞬间怪异起来。别人家的孩子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本该拥有美好童年的孩子身上。

资讯无比发达的时代,我们能找到非常多的育儿宝典和教育圣经,但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育儿理念、一套有效的执行方案。学习了各种宝典之后,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没有从中收获到自信,反而有了加倍的焦虑。还有一些父母呢,按照秘籍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失去了对孩子和自己的信心。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培养孩子呢?我们究竟应该培养孩子学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踏踏实实,还是让孩子树立起“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的大志向呢?到底哪种教育方式适合孩子呢?

梅世英老师在《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当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但是他教会我们如何去寻找答案。这位北大的法律硕士当过老师,做过编辑,还是一位教育专栏作者,但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她培养出了一对优秀的儿女,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母亲。

在今天分享给大家的这本书里,梅世英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教育儿女的心得,也剖析了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大家容易走的弯路,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教育孩子。

她是怎么说的呢?就让我们在梅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走进自己孩子的内心吧。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标题——《唤醒孩子的内驱力》。那么内驱力是什么呢?内驱力呢,就是孩子内在力量引起的驱动力,分为生命成长的驱动力和精神成长的驱动力。其中生命成长的驱动力藏在身体内部,来自生命本身,是不需要唤醒的;而精神成长的驱动力则源于热爱,是需要引导和唤醒的。

为什么要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呢?人成长的过程都会受到外因和内因的影响,内驱力指向内因。我们常常说一句话,内因决定外因,因为内因是一直陪着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一旦成型就可以长期保持的,而外因会随着时间、地点、伙伴这些周边条件的变换而变化的,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控的。如果能有积极的、成熟的内因作用,会缩小外因的不良影响,同时可以放大和强化外因的积极面。所以,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越早越好。

如何唤醒内驱力呢?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很多家长可能寄希望于一些立竿见影的方法,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没有灵丹妙药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便家长非常用心,也需要三个月到半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家长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从亲子关系、培养阅读习惯等方面逐步入手。

第一步呢,就是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是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被满足、被爱的。长期浸润在这种心境里的孩子呢,会喜欢上自己。在他们开始爱这个世界、开始向外探索、开始想满足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之后,才会产生学习的后天动力。这种后天的动力,加上人类爱学习的原始动力,可以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动力之一。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的时候,应该尽早地引导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些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也不喜欢学习。那些喜欢追剧、耍手机、打游戏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喜欢看书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引导孩子培养阅读习惯的过程当中,家长的耐心和细心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里,父母最需要做的事情呢,就是陪伴。你只有付出很多时间来陪伴孩子,才能了解他在学什么、做什么、想什么。

那每个孩子呢,都希望自己有好的学习成绩。在孩子所学的那些科目里面,总有某个学科是他感兴趣的,但是需要你去发现和引导。即便是在一个成绩全都不够理想的孩子身上,你也能找到这样的突破口。某一学科的进步呢,会帮助孩子获得老师和周围同伴的认可,这种宝贵的外部助推力,有助于孩子培养自信心,可以为孩子下一步形成学习动力打下基础。

每个孩子呢,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有耐心的观察和守候,才能发现孩子的特点、个性。希望每一对父母都能够明白,爱和陪伴才是唤醒孩子内驱力的最好途径。

梅老师认为,她自己的一双儿女都是个性迥异的两个人。女孩钱小雅聪慧、内敛、坚韧而有毅力,从小呢就对文字敏感,一岁多呢就通过漂亮的识字图片在游戏中认识了一两百个字,三岁左右就能和母亲一起享受美妙的亲子阅读时光。但小雅的弟弟钱小能活泼、顽皮、勇敢并且自信。当梅老师把培养钱小雅的经验照搬到钱小能的身上时,发现并不适用。直到钱小能小学一年级了,她才在老师的启发下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作者不再强调孩子从阅读中认识了几个字,学了多少东西,开始和孩子一起享受亲子阅读本身带来的乐趣,钱小能也开始喜欢上了阅读。所以父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必须把握住孩子的特质才行。

两个孩子个性的差别,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当中一直存在。钱小雅在小学和初中学习一直很顺利,只是到了高中才在学地理时遇到了困难,但是这个优秀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克服了困难。而钱小能在初中时,就在语文和物理的学习当中遇到了卡点,参加了课外辅导。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自己的细心在帮助孩子克服卡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作者发现第一个语文辅导老师水平较差,赶紧换了老师,而后呢又找出了钱小能在物理中的问题出处,让孩子对出现的问题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每个孩子精神意识的健康成长,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安全感和安定感。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安定感,让她不必担心来自家庭和外部的压迫、控制、抛弃、嘲笑或者轻视。这种没有外忧的孩子,就不会消耗精神能量,他们展现出来的情绪是喜悦、恬静、充满活力的,他们精神张力自然内向,就可以逐渐发现自我,建立健康向上的自我意识。

有的父母会担心孩子自我意识建立过程中会出现逆反的现象。梅世英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第一是哪有逆反的孩子,只是父母没有做对而已;第二个是孩子磨蹭,只是你没有跟上他的节奏。孩子磨蹭、逆反,这是每个父母都有过的感受,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孩子,完全忽略了孩子是每一年都发生着变化的。未成年人,尤其是在青春期那几年,孩子的变化更是飞速。家中孩子尚小的父母听到这部分,要庆幸自己还没有犯错,提前知道了要学会应对孩子的叛逆和磨蹭。孩子已经长大的父母,听完这部分再仔细思考后,也许会悔恨自己当初的愚昧无知,可能现在才知道已经太晚了,但是也不晚。学会了这一点,我们陪着孩子慢慢走,沉浸在时光里,也能让孩子按照自然的节奏,长成他们本该成为的样子。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自律,但是自律不是简单的严格管控就能养成的。自律也分为假自律和真自律。真自律就是让孩子在符合儿童天性的氛围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在经过家长的精心引导,养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循序渐进的自控能力。假自律就是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对他严加管控,使孩子在惧怕的基础上形成的表面的自律。假自律的孩子一旦脱离家长的管控,他可能会无法管控自己,反弹的力量大得惊人。越自律越自由是成人世界的逻辑,而孩子的逻辑是要从自由通往自律,没有自我意识、不曾拥有过自由的孩子是学不会真正的自律的。这里说的自由不是无限制,因为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但没有自由的约束就是专制。在孩子培养自律的过程当中,父母需要掌握自由和约束的边界。

作者梅世英在这里还提出了一个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都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父母发现孩子迷上了手机游戏怎么办?钱小能上6年级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了手机游戏,到上初一的时候,他对手机游戏的喜欢,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他的学习。这时候作为妈妈的梅世英是怎么面对的呢?一开始呢,她也是采取了快速见效的方式,通过没收手机的方式加强管控。这种方法短期内就见效了,但是她更担心孩子没有形成真的自律,担心钱小能一旦脱离管控,会变本加厉的放纵自己沉迷游戏。在这种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的心态下,梅世英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通过学习、思考,决定让钱小能自由掌控玩手机游戏的时间,而自己呢,只是暗中观察和引导。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呢,钱小能终于在学习上实现了全然的自律,摆脱了手机游戏的控制。

这个过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首先我们给孩子自由的时候,要有合理的期待,要给他们有底线的约束,还要有暗中的关注,要懂得因势利导,尊重孩子的选择,聆听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去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才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责任心,同时又不让期待和约束高过孩子的承受能力,不让关注成为他们的束缚。自由不是放任,从自然自由到自觉自律,父母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梅老师还指出,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能够容忍孩子走一段弯路。今天的社会呢,是高速发展的,人们什么事都争先恐后,不敢减速,更不敢后退。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孩子稍微经历点挫折,成绩下降一点,对异性有一点好感,多玩一点都有可能被家长视为走上了弯路。这时的家长呢,往往会过度主动,过度的干预孩子的生活,这会让孩子很难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节奏。我们要学会放手,对孩子放手越早越好,但是放手不是放任孩子自生自灭,要保持对孩子的理解和关注,适时的进行引导,而不是急于干预孩子。

作者梅世英的老公,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也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走了一大段弯路。因为钱爸爸自己是一个足够努力,并且在学习和工作当中都很成功的人,所以对孩子要求高而且严格,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会非常焦虑,痛斥孩子却没有多大的成效。好在最后钱爸爸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学习,从弯路上走回来了。

所有的父母都是没有经过职业资格考试就上岗的,所以在教育孩子中犯错误,走一段弯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呢,我们要善于反思和学习,要勇于改变。人生其实根本没有弯路,所谓的弯路只不过是暂时慢一点。放慢脚步,感受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呢,也是大有裨益的。

钱小能一家住的地方,门前有一大片的树林,穿过林子呢,就是一个山坡和几个大大小小的湖泊,这些呢都是森林公园的一部分。本书的作者梅世英始终认为,多多感受自然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走进自然是人类热爱自由的开始,大自然孕育着人类最为宝贵的想象力,也养成人类审美的眼睛,让人类拥有温柔敦厚的心灵。

而在整本书里,有两件事从始至终的穿插在书内,一件事是父母的成长,另一件事就是阅读。优秀的妈妈总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个合格的爸爸也是需要学习和成长。不学习,你就不会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走的弯路,不会反思,也不会去改变。不学习,父母就不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帮助,不能及时的看见孩子,不能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鼓励。一个学习氛围很好的家庭,确实也会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这本书里,梅老师反复提到阅读的重要性,因为她认为,阅读能力是人类学习能力的核心,阅读是促进人类精神强大与完整的关键,只有阅读才能让我们的人生焕然一新。所以,我们要尽早让孩子能够享受到阅读的美好,这需要我们从亲子阅读开始着手。不止如此,我们还应该尽早地引导孩子进行跨界阅读。所谓跨界阅读,就是跨越科学界限进行阅读,也就是艺术、科学、文学,甚至哲学书都能拿来读一下。跨界阅读的孩子更聪明,因为跨界阅读可以让人的视野更宽阔,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孩子未来学习不偏科。

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无法爱上阅读呢?可能是这几个原因,有的是家长本身就没有阅读的习惯,有的呢是亲子阅读父母缺乏充沛的情感,而有的家里适合孩子读的书太少了。

作者在说完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学习习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些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以后,用了非常大的篇幅,又谈了体育的重要性。作者强调,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基石。运动可以使孩子长得更高,也能促进智力发育,塑造人的品格。运动可以帮助孩子宣泄坏情绪,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抵抗力。

钱小能小学的时候,就加入了本色男孩俱乐部,投入到了美式橄榄球训练当中,并且成为了俱乐部的神龙五队的队长和四分卫,从对比赛的怯场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勇敢而不屈不挠的橄榄球队队长。孩子在运动中成长了,变成了一个敢于直面困难、敢于挑战的小男子汉。上初中之后,钱小能迷上了足球,在一次次比赛当中,学会了团结协作和如何面对输赢。钱小雅一直喜欢运动,坚持跑步,大学时,随着北大自行车协会进行了35天西北骑行,在漫长的骑行当中,体会了单调和孤独,也战胜了单调和孤独,收获了坚韧的意志力和强大的内心。

从两个孩子的成长中可以看到,孩子在运动中汲取了精神的养分,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同时运动可以使他们保持更健康的身体状态、更旺盛的精力,这些可以给孩子们高强度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而且好的体力和健康的身体,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最好保障。所以要鼓励孩子长期接触自然,坚持运动。

读完全书,我们发现这本书呢,不仅讲了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还全面的总结了如何进行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建设。书里有针对性地说了一些孩子成长当中可能出现的比较重要的问题,也特别强调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分享自己培养两个优秀孩子的成功经验和教训,让我们明白,要成为合格的父母,那就要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聊到这儿,希望你对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想法,对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件事本身又生出了新的兴趣和信心,从纷繁复杂的育儿观念造成的焦虑中解放了出来,学会开始对孩子仔细观察,开始理解孩子的磨蹭,理解孩子浪费时间的某些行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我们自己。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我们能够对教育好孩子本身产生新的兴趣和信心,摆脱焦虑,仔细观察孩子,产生因孩施教的新观念,便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我们也应当放下原来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做法,读一些喜欢的书,拾起那些早已丢弃的爱好,建立自身健全的价值观和生活体系,这样做呢,能够为孩子树立榜样,向他们释放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和积极的信号。也许你已经明白,需要成长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你自己。

在我们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我们要学会打造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如果你已经行动或者准备行动了,那么梅世英老师写这本书的初心也就达到了。让我们开始用爱和耐心,去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吧。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时间简史

下一篇: 世风日上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