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幸福的方法
铛铛铃2025-08-30【励志】1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幸福的方法》。
多数大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可能就会考虑到这样几个问题:这门课学什么?这门课容易过吗?难不难学呢?为了实用,同学们可能会选择在实际生活中能发挥作用的课程;为了顺利毕业,大多数同学或许会选择一门好过的课。可如果现在有这样一节课,名字是“积极心理学”,教授的内容是让人学会幸福,你会选择吗?
本书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是一名老师。2002年,他第一次在哈佛大学执教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当时选修沙哈尔这门课程的只有八个学生,中途还有两个退出。每周的课上,沙哈尔都在带领学生探索一个问题,沙哈尔认为这是所有问题中的终极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帮助自己,并帮助他人变得更加幸福?
在课程中,学生们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分享个人经历,或者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和失败等。在经过一年的探索,在沙哈尔的引导下,学生们清晰地了解到利用心理学获得幸福而充实的生活的秘诀。这学生学了知识感觉有用,便在闲谈当中开始疯狂安利这门课程。
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沙哈尔开设了课程推广讲座,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通过宣传和推广,有380名学生选修了沙哈尔这门课程。在年终课程评估时,不少学生都反馈说,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下一个学期来临,又有将近1000名学生选了这门课。这让积极心理学一跃成为哈佛大学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
这时候有人就奇怪了,怎么哈佛大学的学子对积极心理学需求这么大呢?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生活质量下降,心态不好了吗?还是因为现代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呢?事实上,人们对于幸福的探索是始终一贯的,并不因为时代或地域的不同就有所不同。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人们都在追寻幸福的真谛。从前,人们不会把幸福划到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来。由于人们对于幸福的不懈追求,就导致了积极心理学对于幸福话题的研究。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幸福的方法》,看看作者沙哈尔对幸福这个话题有着怎样的研究和心得,我们又能从中学习到哪些提升幸福指数的方法呢?
第一部分,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沙哈尔对于幸福的理解,以及幸福生活的意义。
想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要理解什么是幸福。很多人把幸福等同于快乐,或者认为幸福是获得什么实在的东西,比如奖品、礼物。确实,我们常常会把幸福和一些正面、积极的词汇联系到一起,但是这些词汇都不符合作者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沙哈尔认为,快乐、开心这些积极的情绪虽然是幸福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情绪都是稍纵即逝的,它们让人感觉很美好、很乐观,可无法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更不能成为幸福的支柱。只有经得起挫折和苦难考验的幸福,才能算作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不掺杂任何其他不良情绪的。
于是,沙哈尔对幸福下了这样的定义: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幸福的人,能够找到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在了解了沙哈尔对幸福的定义之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对人生的解读。在这里,或许你会想,要解读人生,应该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吧,就像我们写论文一样,又要调查又要实验的。然而,沙哈尔的灵感是在吃东西的时候找到的。当时沙哈尔为了参加壁球比赛,保持了很久的健康饮食。比赛结束以后,他迫不及待地买了四个汉堡,准备犒劳自己。正当他准备咬下第一口的时候,沙哈尔突然想到,如果吃了汉堡,可能会因为暴饮暴食而有罪恶感,并且这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即使这是自己日思夜想了很久的美食,自己也不应该吃。可美食就放在他面前,不吃多纠结呀。看着面前四个不同口味的汉堡,沙哈尔福至心灵,受到了启发,想到了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
第一种是享乐主义型。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理解,享乐主义型的信条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第二种是忙碌奔波型。为了未来的快乐和成就,甘愿忍受当下的痛苦。
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这类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佛系人生,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
第四种是感悟幸福型。生活真正幸福的人,不但拥有享受当下的能力,还能通过目前的努力,影响未来的幸福,获得更加满意幸福的人生。
我们可以发现,很明显,除了第四种模型,其他三种都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沙哈尔将这些错误的观念总结如下:
忙碌奔波型的错误观念在于,没有认识到过程的重要性,过于结果导向,觉得只有最后的结果才能让他们信服。
享乐主义型则和忙碌奔波型恰好相反,把过程当成了最重要的东西。
而虚无主义型则是更厉害了,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四大皆空,他们的人生毫无激情可言。
如果你符合第四种模型,那么恭喜你,你的生活一定是充满幸福且多姿多彩的。如果很不巧,你属于前三种模型当中的一种,可能你就要开始反省一下,并考虑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幸福了。
不过,当我们开始疑惑“我是否幸福”,想要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其实就已经给了自己一种暗示,那就是我们对幸福的看法已经分成了两个极端,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就像在做判断题,只有是和不是两种选择。这种过于绝对的看法,把幸福当成了一个终点,结果只有达到和达不到,似乎觉得,只要达到了,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我们对于幸福这道判断题也就做完了。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整个人生过程都是一趟没有终点的火车,没有绝对的幸福,也没有一辈子的苦难。我们能做的,就是让生活中的幸福指数和幸福频率变得越来越高。
第二部分,作者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幸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教育、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获得幸福呢?
如果去校园里问一问学生们:“你们喜欢在教室里上课吗?喜欢学习吗?喜欢写作业吗?”多数学生应该都不喜欢。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依然在拼命用功呢?是学校和家长施加的压力吗?还是同辈人的攀比心理呢?
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种模式,我称之为“学如逆水”和“享受当下”。第一种模式“学如逆水”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认为解脱就会获得幸福;二是在解脱之后,会把解脱之后的放松误认为是幸福。这就相当于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业,只是写完了就解脱了,解脱了就放松了,放松了就能获得幸福,毫不在乎是否写对了,学会了。另一种“享受当下”的模式,更加强调当下与未来都要获得幸福。无论是考试时算不出数的抓耳挠腮,还是背书时背不过的焦头烂额,亦或是看到成绩有所进步之后的欢欣雀跃,都会成为当下平淡人生的精彩点缀。学习的过程会让人感到充实,这种充实会让人感到幸福。而在将来你回忆起这些经历的时候,当时的窘迫或是某些高光时刻,也许能让你开怀大笑,之前的努力也看到了回报,对未来而言,学习也是幸福的。我们要学会去享受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
沙哈尔认为,在学习上,学生们从社会、学校、家长那里接受到的观念是用成绩和排名来衡量一切。作为学生,他们目前最大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而不是去享受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面对这样的现实,学校和家长不应该再一味地严格要求孩子,更应该鼓励孩子,成绩和排名不是衡量一个好学生、好孩子的唯一标准。当孩子对社会工作感兴趣的时候,学校不一定要格外强调升学、考研、考博可以更好;当孩子想在学业上继续深造的时候,父母应该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劝阻孩子赶紧到自己安排好的岗位去工作。学校的支持和家长的鼓励,能够为孩子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这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孩子减少压力,获得快乐和幸福。
除了学习,我们怎样在工作当中获得幸福呢?有研究表明,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进取心,员工能在工作中获得更多自信和快乐。如果你很幸运地拥有了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那么请不要忘记,找寻幸福的最大责任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为了更加顺利幸福地工作,沙哈尔给出了我们这样的建议:我们可以主动做出调整,比如多承担一些工作任务,为自己设定清晰的工作目标,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寻求挑战。另外呢,我们不仅可以把工作作为职业,还可以把工作当成使命。在你能够把工作当成使命的时候,你就会浑身充满力量,充满对工作的热情和渴望,也能够在工作当中感到充实和快乐。
家是温暖的港湾,但是成年人由于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也相对独立,所以不会表现得像小孩子那样粘人,或者一定要住得离亲人很近。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只要知道有人在关怀着自己,就可以产生同样的安全感,这就是家庭为我们带来的无形的温暖。家庭的安全感让我们处于幸福圈之中,我们会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积极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带给我们的幸福。
第三部分,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作者对于让我们更加幸福的方法有着哪些独特的思考呢?
沙哈尔认为,幸福的土壤是仁爱之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仁爱是以性为基础的,与理想社会相联系,大多是指人人都有仁爱;而西方的仁爱更多的指的是爱人如己,符合爱人如己,就符合诚信的原则。在书中,作者认为仁爱既是助人为乐、帮助他人、为别人带来幸福,也是给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当我们不开心时,低落的情绪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不良的影响,这时候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自身的原因误伤到无辜的人。当我们自身快乐起来时,可以把这份快乐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传递出去,慢慢的,我们自己也会收获更多的幸福,幸福就会在这片仁爱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幸福的肥料是幸福催化剂。幸福催化剂是什么呢?沙哈尔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如果我们存在于一个绝对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可以不顾一切地追求梦想,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的。比如人人都想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但两个人最终分道扬镳的情况却很常见;我们都想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高薪工作,但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存,总有人会去选择做一份高薪但不怎么如意的工作。虽然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会给我们带来不快乐,让我们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甚至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浑浑噩噩,但是快乐和幸福的事情其实更加影响强大,就像点亮一根蜡烛就能照亮整个屋子。也就是说,一件很小的让你能够感受到幸福的事情,就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这些虽小,但又可以产生连锁效应的事情,就是幸福催化剂。例如,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在艺术、体育方面的特长取得的成绩就是幸福催化剂;对于某些单身父母来说,与孩子相处的周末时光可以成为他们幸福的催化剂。沙哈尔提醒我们,不要总抓着那些不幸福的事情不放,要多将注意力放在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小事上。在找到自己的幸福催化剂之后,确保风险最小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好好地利用它,去改变一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当你发现你的幸福催化剂是教授别人知识时,你想要换一份工作,那你就可以在你完全转变现在的工作去当一名教师之前,可以试着从小事着手,先去校区做几天义工,看看你是否真的能够接受得了这样的工作,它是否真的能够长期不断地给你带来幸福。这样巧妙地利用幸福催化剂,不仅可以减少你冲动犯错的成本,还可以让你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让生活过得有意义。
另外,沙哈尔认为幸福的根是幸福深度。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外在的环境,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人生有限,机会无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其实处处隐藏了幸福的潜力和充实生命的可能性。如果善于利用时间,也会成为幸福的守护者,我们会在忙碌而充实的时间里不断收获,不断成长。
在现实世界里,科学革命让我们摒弃了迷信的东西,比如通过祭祀向上天求雨,通过献祭生命来换取地方安宁。随着这些迷信的东西被摒弃,物质至上的观念悄悄占据了主流,人们开始对物质有着疯狂的欲望和追求。那么,有什么观点可以取代物质至上呢?作者认为,那就是幸福至上。幸福至上提倡我们把物质财富放在第二位,把幸福视为终极的财富。当然,追求幸福至上也不是说要将所有物质都抛弃,而是我们要在幸福和物质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我们既能拥有幸福,也不因物质的匮乏而失落。
说到物质至上的观点,人们在自省的时候更多会想:这个工作能赚多少钱?投资这些东西能带来回报吗?正因如此,人们的压力指数才不断上升,烦恼也越来越多。如果人们追求幸福至上,那情况就会好很多。沙哈尔就在书中提出幸福至上,首先在心态方面,可以降低人们的嫉妒感和攀比心,不择手段非要争个你死我活的情况会大大减少;其次呢,是纷争将会减少,例如,大多数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土地、石油、黄金这些物质上的财富,幸福不是以财富的多少来计算的,财富的多少并不能抚平战争带来的伤痛,个人或国家的幸福感不会影响他人或其他国家,如果大家都能够意识到物质不是第一位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那么真正的和平和幸福才会到来。
好了,到这里,这本书也就讲完了。在这本书里,作者为幸福下了定义,分享了他对人生类型的感悟,告诉我们要试着把学习、工作当做一件幸福的事情,在家庭中感受最真切的温暖,平日里以仁爱之心待人,善于积累生活中让人幸福的小瞬间。无论你现在是否感到幸福,但是请相信,幸福一定会在某个瞬间到来。沙哈尔告诉我们幸福的定义和找到幸福的一些方法,但他也没有盲目乐观。沙哈尔还告诉我们,幸福不可能在我们做出改变的那一刻就一下子到来,而是要在不断的在生活当中践行下去,持之以恒。生活往往是变化无常的,风险和机遇并存,当你以为已经获得幸福的时候,不幸可能就在不久等着你。任何幸福的生活,绝不是源于某一件重大的事情,也绝不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想要拥有幸福的生活,除了不断努力之外,我们也要接纳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活在当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我们仍旧在为了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后悔不已,又为了还没有到来的未来而惴惴不安。与其这样,不如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那些日常普通的小事,拥有一双发现幸福的慧眼,把注意力放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小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更幸福。
听完了这本书,你学会获得幸福的方法了吗?如果有所收获,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幸福从现在开始。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