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不抱怨的世界》优秀的人都不抱怨,你愿意接受21天不抱怨挑战吗?

铛铛铃2025-08-24励志22人已围观

简介

哎哟,房价又要涨,我要涨工资!车都开不起,处处都有抱怨,人人都有烦恼。在这个微妙的时代,抱怨似乎成了一种缓解压力的灵丹妙药。抱怨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你好,又到了我们一起分享好书的时间了。是啊,这样的时刻总是弥足珍贵。“没时间看书,只有道听途说了。”“最近是否发现一个现象,周围好多人都在抱怨,而且好像连我们自己,也开始每天不停地抱怨了。”没房的人抱怨房价涨个不停,有房的人抱怨还款压力大。刚性需求的购房者,抱怨自己被高房价彻底抛弃了。炒房客们抱怨政府打压力度太大,连免费享受国家资源的中字头企业,都抱怨说自己亏损。

没错,人们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了爱抱怨的习惯。有的时候也是觉得,这种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你看,普通人经过多年奋斗,好不容易混个中产,发现想在北京上海买辆车,还得摇号拍号。买了车之后呢,又发现国资委三天两头的根据国际标准提高油价。我们上班的时候抱怨领导强权,同事谄媚;下班回家抱怨另一半不理解自己,孩子成绩不好,老师总请家长。好不容易赶上一个人在上下班的路上可以清静清静了,却发现自己还不得不抱怨,抱怨拥堵的交通。

唉,处处都有抱怨,人人都有抱怨。男的抱怨经济压力大,女的抱怨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年轻的抱怨工作难找,年老的抱怨孩子30多了还回家啃老。在这个微妙的时代,抱怨似乎成了一种缓解压力的灵丹妙药。

有的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还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通常这个时候,要么是自言自语,有点精神分裂;要么就是哭丧个脸,像个打霜的茄子。也对,有了烦恼,总得说道说道,要不这压力释放不出来,也是个麻烦事儿。

总之呢,在找心理医生还没成为中国人习惯的时候,抱怨也就合情合理地成为我们发泄的通道了。其实环境变了,就会有人不适应,不适应就会产生抱怨,这是一个爱抱怨的世界。不过抱怨到底能带来什么呢?细想起来真是一大堆的害处。你看,对我们的身体不好,影响事业发展,失去朋友啊。或许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很多,最简单的抱怨会让你的心态变得焦虑。

嗯,说了这么多,为了我们最重要的健康,还是来改变一下吧,寻找那个不抱怨的世界。现在,我们即将和大家分享一本著名的励志畅销书《不抱怨的世界》。读完这本书,或许你会觉得生活还是相当美好的,真的用不着那么抱怨它。

《不抱怨的世界》,一本世界级的励志巨作,维护健康、创造事业,从不抱怨开始。正在与您分享好书《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不仅系统地介绍了人们应该如何走出抱怨,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抱怨的方法。这个方法很简洁,很实用。现在我来告诉你如何做:在你的一只手上戴上一个紫色的手环,每抱怨一次,你就换一只手戴,直到你能坚持21天不换手。说来简单啊,其实很难。

接下来就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稍微遨游一小会儿,看看能不能让我们变得积极乐观,并且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其他人。《不抱怨的世界》是一本影响世界的心灵励志书,它用一只紫色的手环,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在美国《时代周刊》与《纽约时报》联合美国NBC电视台发起的“影响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书”投票当中,它仅次于《圣经》,这影响力可见不一般。

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威尔·鲍温现任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基督教会联盟的主任牧师。单凭这职业,我们就已经能够认定,作者是个专业的心灵辅导师。配合这本书,他曾经发起一场震惊全球的不抱怨运动,用一个小小的手环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每一个礼拜,就有7000只手环被发送到全世界。哇,真是惊人得很。

谈到这个手环,没读过这本书的人,多少还会感到有一些神秘感,是不是多少还有点哈利波特魔杖的意味呢?其实这个手环不是什么拥有魔法的东西,是作者威尔·鲍温在培训实践课上的一样道具。每一位参加者都被要求戴上一个特制的紫色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坚持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

千万别以为这种雕虫小技拉不上台面,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事实,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这些人希望通过这个运动,让自己掌握、创造美好生活,让世界充满平静喜乐的正面能量。大家也可以回家尝试一下,不一定要紫色,可以挑一个自己喜欢的颜色,也可以不用手环,你用手镯、手表、手链都可以。

在《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中,作者威尔·鲍温还告诉读者,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意举动。他给了我们一个建议: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意想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的美好和圆满。

说到这里,估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身体验一下这本心理励志畅销书所提倡的“抱怨不如改变”的魔力了。不着急,让我们看看世界其他大腕儿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推荐这本书时说:“没有人能拒绝这样一本书,除非你拒绝所有的输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奥普拉·温弗里说:“这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它会改变你的命运。”著名心灵畅销书作家盖瑞·祖卡夫推崇《不抱怨的世界》是一本有魅力、有乐趣、又好读的书,书中提醒我们,世界上唯一能做到的建设性永久改变,就是自我的改变。

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大腕儿的评价,咱们就不一一说了,因为上面三个人的推荐已经相当给力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听听这本书,看看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释放压力的方法,把平时咱们用来抱怨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改变,用来做更有建设性的事情,让自己变得更快乐。

在不抱怨的世界里,作者威尔·鲍温写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四个阶段,才能养成确实的能力。要成为不抱怨的人,就要历经这每一个阶段,而且一步都不能省。所以大家自己回家实验的时候,也别想投机取巧,跳过某一个阶段,直接达到最后的结果。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人在某些阶段还会比其他阶段费时更久,因为每个人的经验各有不同。有的人可能飞也似的越过一个阶段,却卡在另一个阶段许久。但只要坚持下去,每一个人都能掌握这种技巧。

来,我们一起看看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什么:第一阶段,无意识的抱怨;第二阶段,有意识的抱怨;第三阶段,有意识地不抱怨;第四阶段,无意识的不抱怨。听到这儿,估计你有些摸不到头脑了,不知道什么意思对吧?没关系,接下来我们详细地解释一下。

就是说在一开始,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就想抱怨,总是下意识地脱口而出,无意识地抱怨。若要改变,就必须先要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前面说的紫手环就是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这就是有意识的抱怨。之后你会意识到自己的改变,并且因此欢欣鼓舞,但这还不是最终结果,这就是有意识的不抱怨。到最后你的好习惯已经成了无意识的行为,无意识的不抱怨,那么你的改变才真正的完成了。

说得再通俗一点儿,作者区分的四个阶段,其实就是从不知道如何改变抱怨,到不做任何事情来改变抱怨,直到之后知道并善于改变,从此不抱怨。书中我们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从没想法到有想法,从没行动到有行动,最后不抱怨了,循序渐进。

唉,总之呢,抱怨真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你我要努力改变爱抱怨的坏习惯哦。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说一下每一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以便于我们能够为自己设计一个不抱怨的工作表。你看如何?嗯,真是棒极了。

《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是美国最伟大、受尊崇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他是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基督教会联盟的主任牧师,在幕会之前,有多年从事广播和行销等工作的经验。他热爱运动、《圣经》史、骑马、旅游、阅读,发起的不抱怨运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不抱怨的世界》,这是一本让你的家庭、工作、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美好的心灵圣经。第一阶段,无意识的抱怨啊,直白点说就是无知就是福,或者说傻人有傻福。在这个阶段,其实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抱怨,也不知道自己的抱怨有多少。虽然你天天喊爹骂娘的,但是你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抱怨,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如果你真的开始接受挑战,戴上手环,开始自己的不抱怨运动,当你开始把手环从一只手移到另一只手,才会明白自己有多长抱怨。为了更直观地表述清楚这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作者威尔·鲍温和大家分享了几个小故事。我们来听第一个故事:

某天,作者正在家里办公,忽然听见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出现了尖叫声。作者家的黄金猎犬金吉尔被一辆车撞了。尽管小狗奄奄一息,作者当时满脑子想的却是去找那个肇事司机当面算账。等找到了那个人,对方却是一副完全不在意的样子,说:“我知道我撞了你的狗,不过你想怎样?”哈,可想而知,当时作者恨不得宰了对方,他失去了理智。虽然作者是个牧师,是个斯文人,从来都不相信打架能解决问题,但是这一刻,他恨不得揍死眼前这个人,并且他也毫不在乎是不是要坐牢之类的问题了。

最终呢,这件事情不了了之,但金吉尔,也就是那条黄金猎犬,却永远离开了作者。那几天,每当作者努力想入睡的时候,肇事司机讨厌的笑容总是浮现出来,挥散不去。作者就开始想象自己正在狠狠地伤害那个司机,就像他伤害自己的狗和家人一样。在这个整个事件中,作者失去了牧师的冷静,陷入了普通人的本性,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这样的心灵导师,已经陷入了抱怨的深渊。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的抱怨状态,或者干脆通俗点就叫做无知就是福、傻人有傻福的状态。

不过呢,毕竟作者是个顶级心灵导师,当然也会有科学的自我解压的方法。抱怨过后,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的人呐。就是说那个司机可以轻易地伤害一个家庭所珍爱的宠物,并且不为刺伤一家人的心而道歉,这说明司机一定不了解作者对动物的爱,司机自己的心也一定会被刺伤过很多很多次。这个司机才是这个事件中真正的受害者,虽然这个司机的表现就像一个混蛋,但是这是源自于他内心的深切痛苦。

听完这个故事,大家就可能迅速地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了。比如说在地铁上被人踩了一脚,对方却没有道歉,甚至还很鄙视地白你一眼,意思是踩你了又怎样,有本事别坐地铁呀。这个时候冲动的人如果是东北汉子,那就是一拳头,那是惨剧;稍微内敛点,那就是骂骂咧咧几句,最后也是个互骂的悲剧;不冲动的人,可能也要在脑子里把这个人千刀万剐了,那就纯粹是自我折磨了。

但是最终这份怨气应该如何消散呢?那就要我们好好想想,他踩了我还不道歉,那肯定是因为他也已经被挤得快要达到爆发的临界点了,而且他可能从小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其实才是真正受伤的人,真正需要同情的人。这种想法或许乍听起来挺阿Q的,不过细究起来,这也就是中国价值观中倡导的宽容之所在吧,也符合佛教中慈悲的精神。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最终是这样解决的,那我们自己就完美地从无意识地抱怨的第一阶段毕业了。

在这个阶段,只要你愿意按部就班往前推展,一步步走下去,就有振奋人心的新远景等着你去探索。通俗点,在这个阶段,只要你能想通,你会很快放弃生气和抱怨,让自己获得解脱。

好,接下来我们来听第二个故事:两个建筑工人坐下来一起吃午餐,其中一个打开便当盒就抱怨:“哼,我讨厌肉卷三明治。”他的朋友什么话也没有说。隔天,两个人又碰面吃午餐,同样的,第一个工人打开便当盒往里面看,这次他更火大了,说:“怎么又是肉卷三明治?”他的同事一如前日,保持沉默。第三天,两个人又要准备吃午餐,第一个工人打开便当盒,又大叫起来:“我受够了,日复一日的都是一样的东西,我要吃别的东西。”他的朋友想帮点忙,便问他:“你为什么不干脆叫你的太太帮你做点别的?”第一个人满脸疑惑,答道:“你在讲什么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

喂喂,听起来有些蠢是吧?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犯这样的错误,并且因此发出抱怨。我们很容易陷入抱怨轮回,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招致抱怨,他就这样一直反复延续,永无休止。比如说我们总抱怨交通太堵,那我们找个近点的地方工作行不行?要是客观原因不允许,那就别抱怨了。不要以为抱怨就是过过嘴瘾,有什么大不了的,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危害,甚至觉得大家几个人围在一堆抱怨抱怨还挺爽。但实际上,有时候抱怨的危害不仅是心理上的,甚至也是身体上的。

作者曾经去医院探望他的朋友真,她因为患上了中风,卧床不起。尽管医生多次告诉她,患上的只是中风,完全能够康复,然而真却始终坚信自己命不久矣,因此她不时地暗示自己:“我快死了。”不管医生怎么说服都没有用。结果很不幸,真在两个星期之内就真的离开了人世,因为她的身体最终相信了她的心理暗示。

实际上,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辞,让你的身体听见。这种负面的说辞会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引发更多的健康挑战。那大家好好想想,咱们自己是否也犯过相同的错误,明明自己只是得了个小病,却偏要用抱怨自己吓自己,又或者纯粹只是为了博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但你要记住,抱怨疾病并不会缩短生病的时间,也不会减低疾病的严重性。你可能想变得健康,但当你抱怨疾病时,你就是在把不健康的能量传送到全身。

当然,书中不是在倡导完全忍耐,也不是告诉大家不能发泄情绪,只是提醒一种正面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会给你的生活注入的激情和能量。总之,这个阶段就是要求我们自己在被动的情况下不要去抱怨,就算有抱怨,那也要迅速地想通这件事情,没有必要抱怨,因为抱怨的是对方,抱怨会给我们带来不健康的因素,不抱怨的生活更美好。

下面我们来分析分析第二阶段,有意识的抱怨。也就是说,你意识到有人在抱怨,或者意识到自己在抱怨,但是你却能够清醒而果断地阻止自己,甚至是他人继续抱怨。人呐,都有从众性,一个人鼓掌,其他人也会跟着鼓掌,这种现象叫做从众。你肯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和几个人在一起聊天,当一个人开始抱怨起某件事时,你或者另一个人会说:“这算什么,我还有更郁闷的事儿呢。”然后,一场抱怨的竞赛就开始了。

关于这样的现象,有一个既讽刺又有趣的段子。在短剧《四个约克夏人》中,四位严谨优雅的约克夏绅士坐在一起,品尝着昂贵的红酒,他们的对话起初是积极而正面的,然后就微妙的转为消极而负面了。随着时间的进展,他们开始以抱怨来互相较劲,最后有一个角色在这场竞赛里胜出,他声称:“我得在晚上十点钟起床,然后喝一杯硫酸,在磨坊里每天工作29个小时,还要付钱给磨坊老板,请她准许我来上班。他们到我家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把我们杀了,在我们的坟墓上跳舞,大唱哈利路亚。”

虽然这个故事有些夸张啊,但是我们不也经常在做这样的事情吗?大家在用言语诱导你,而你也在诱导她们,特别是在闺蜜的聚会中,最容易发生这类事情。这个抱怨男朋友不体贴,不请看电影,那个说你已经不错了,上次我让她顺路带个吃的都懒得。最后可能就要抱怨整个社会了。一般的情景是这样的,一个人先从今天聚会堵车抱怨开始,第二个人呢,就说男朋友没有送,她还得坐公交,第三个人开始抱怨男朋友多么不体贴,第四个人一般会总结概括的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呵。”最后呢,发展到最后,一般也都会上升到社会的高度,变成了这样的逻辑,是因为这个社会没有好的风气,把男人都带坏了。

同理,男生的兄弟们聚会谈到女生,也容易把这个抱怨的逻辑推理下去。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应该很常见。其实这个时候你需要清理一下自己的脑袋了,去厕所浇盆冷水也不错,告诉自己不要加入到这种无意义的竞赛之中,这种抱怨无聊,而且不解决问题。

再来看另一个小故事:作者威尔某次正坐在火车站里等火车,火车预计在早上九点发车,然而他却获知火车将晚点三个小时。这换谁谁都得抱怨两句,骂骂该死的天气,骂骂该死的铁路局,或者干脆抱怨为什么一定要有圣诞节、春节这样制造拥挤的节日呢。记得那次欧洲大雪的景象不就是这样吗?甚至有个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对着镜头哭着抱怨:“飞机取消了,希斯罗机场也没有给她安排酒店,让她直接睡在地上。”他感觉自己很失败。这要是发展到更严重的程度,这个女孩再在地上睡两天,是不是该自杀呀,哈哈哈。

但作者威尔却没有抱怨,他坐在月台上,一边享受着春天的早晨和肉桂茶,一边写着这本书。他感到火车晚点真是莫大的祝福,让她能在美妙的环境里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其实,那些遭受欧洲恶劣天气考验的旅客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心态,欣赏欣赏雪景、读本书,或者干脆在机场购物,学学我们的农民工兄弟打打牌也不错。一年到头累得半死,难得的清闲,何必搞得这么紧张呢?

当然,我们在这里只是教给大家疏解心理压力的方法,铁路局什么的,还是要积极的为老百姓搞好交通呢。这又出现了个问题,自己所说的话,什么时候算是抱怨,什么时候又只是陈述事实呢?正确答案是,如果你希望某人或某事有所改变,这就是抱怨,而不只是陈述事实。

还有些时候,我们之所以抱怨,是因为我们将抱怨当成是一种让自己显得更有鉴赏力的方法。再好的餐厅,也总会听见有人抱怨,因为抱怨的人在宣告自己是美食专家,爱是自己过人的品味,是源自于自己在各种好地方吃过。前一阵,网络流行用语“装13点”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只有那些没有安全感、质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自我价值的人,才会吹牛和抱怨。他们会昭告自己的成就,希望看到听者眼中投射出赞赏的目光,他们也会抱怨自己遭遇的困难,以博取同情,或者是把它当做借口,以逃避自己却没有完成的目标。所以呢,不要为了让自己变得特别而抱怨,你要对事实有所觉醒,因为你已经够特别的了,不抱怨的生活更美好。

“哎哟,房价又我要想工资了,车都开不起,处处都有抱怨,人人都有烦恼。在这个微妙的时代,抱怨似乎成了一种缓解压力的灵丹妙药。抱怨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让我们来继续分享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

第三阶段就是有意识的不抱怨。在这个阶段,你不仅要自己不抱怨,还要把不抱怨的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多给人以赞美。而在刚才的第一个阶段,是被动的时候不要抱怨;第二个阶段是主动的时候也不要抱怨;第三个阶段,即使不仅不抱怨,还要赞美。很多时候,我们抱怨是因为觉得只有抱怨才能解决问题,觉得抱怨是灵丹妙药。但事实却是,你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好好地表达自己的期待,而不需要抱怨现状。

作者在这个阶段列举的故事,就更有现实意义了。讲的是有一次作者接到了一个打错的电话,电话那头是电信公司的语音留言。尽管作者挂了电话,但之后又打了过来,这样反复了许多次,作者有些不堪其扰。回想起当时的经历,作者说:“在我尚未开展21天不抱怨的挑战时,我可能打电话给电信公司,要负责的主管来接听,臭骂那可怜的家伙一顿。此外,我还会告诉每个我接触到的人说,这简直是乱七八糟,太不合理了,让我深感不便与干扰。”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打了一通电话,对客服人员说:“我知道出错是难免的,我也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但是我应该不会再接到贵公司的电话了才对,而我也愿意和你配合,直到我们发现问题出在哪里,而且一起解决。”不到10分钟,错误被找出来了,电话也停止了。

想想自己是不是经常被同一家保险公司骚扰,而且他们要找的根本就是前任机主,不是自己。虽然你每次都解释,这个电话号码已经有了新主人,但是保险公司的人却不相信,还是一遍接一遍。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是粗鲁的挂了电话后,顺嘴就跟坐在自己对面的同事用脏话抱怨呢,传递抱怨的情绪,还是寻求更合理的解决途径呢?比如说给保险公司客服打电话,告诉他们应该更新一下自己的数据库了。选择第二种方法,你会缩短等待的时间,让你的需求更快被满足,在这段过程中也会更快乐,这多聪明啊。

作者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历史故事。1963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并没有站在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说:“我们遭受这样的待遇,是不是很惨。”反之,他发表的演说撼动全美国人的灵魂,即使相隔将近半世纪,听来仍然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没有把焦点放在问题上,而是超越了问题本身,建立了更宏观的格局。林肯也曾经说过:“摧毁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变成朋友。”要达到这种转变的第一步,就是要从内心开始做起。

这里还要特别说一下批评和抱怨的关系。实际上,批评是带着利刃的,抱怨通常是针对某人而发,意图贬低此人。有些人认为,批评能有效地改变另一个人的行为,其实批评倒是比较可能造成反效果,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批评。杰出的领导者都知道,人们对于欣赏的回应,要远比对批评的回应更为热烈。欣赏能激励人们表现优越,以获得更多赏识,批评就会使人耗损。当我们贬低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默许此人不用进步了。

下面这个例子,可能对很多为人父母的家长更有借鉴的意义,对企业管理者也有用。有一次,作者的女儿有门功课成绩有些退步,一开始,作者跟所有的家长一样,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那些难看的成绩上了。谁知道女儿的其他科目成绩也开始退步了。作者忽然醒悟,开始称赞女儿在哪些科目上的表现优异,没多久,女儿的成绩就逐渐好转了,连续好几年都全科拿A。这就是不抱怨的魔力。

而在这第三个阶段,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用另一种积极的表达方式来思考同一个问题。这就是《不抱怨的世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建议。《不抱怨的世界》,一本世界级的励志巨作,维护健康、创造事业,从不抱怨开始。

如果你胜利地通过了前三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无意识的不抱怨。这个阶段强调的是不抱怨和赞美,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华盛顿州西雅图的一家企业,有位接待人员叫玛莎,她总不吝赞美、衷心喜悦,愿意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在办公室里,你时时可以感觉到她的存在,而每个人也都发现,自己因为玛莎而变得更愉快,也更有生产力了。后来,玛莎却被竞争对手以高薪挖走了,她的离职,使全体员工的快乐程度和生产力都降低了。业务员说:“当玛莎不在场接电话时,客户的抱怨不仅增加了,也变得更为激烈。”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能看到,在办公室撒播阳光和喜悦的人,具有黄金般贵重的身价。作者还讲述了自己社团里的一个会员故事,这个人很喜欢抱怨,无论别人做了多少,他都能挑出更多的毛病。不知不觉的,作者开始强烈的抗拒他所要求的任何事情,而且也开始讨厌他。他提出的建议即使再好,作者也不理不睬。由于遭到冷落,那位会员停止了自己的抱怨。有意思的是,当他停止抱怨的时候,他先前提出的每个建议,大家都慢慢开始采用了。他的建议之所以在先前不被重视,是因为大家觉得被攻击了,于是便以忽略他的要求来作为回应。这就是区别,因为积极的人只会谈论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抱怨不要的东西。

至此,当四个阶段都结束的时候,你会充分地体会到,不抱怨能够给你带来快乐。而在我们真正去实施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喜欢抱怨,那你得扪心自问,这些人是不是被你招引来的。当你已经成为不抱怨的人,而他们还是继续抱怨,就让自己远离这些人。帮助他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过着不抱怨的生活,成为不抱怨的榜样。抱怨是会传染的,相对的乐观也是会传染的。你想传染抱怨还是乐观,这只是一念之间,但要记得一件事情,开开心心一天过24小时,抱怨烦恼也是要过24小时,那你想要怎样度过每一天呢?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