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城市发展史》从墓地到现代都市,穿越城市文明的千年旅程,城市演变背后的动力和机制

铛铛铃2025-08-02经济22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城市发展史》。这是由世界级人文大师刘易斯·芒福德在他晚年撰写的一部巨著。芒福德在书中总结了他一生对城市的深刻见解,包括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展望。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城市,与远古的原始人不同,我们从出生起就依赖城市提供的资源,教育、工作、生活都与城市息息相关。城市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可能决定我们的命运。可以说,城市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下面我们分三部分来探讨这本书的主要观点。第一部分,我们用磁体、容器和进化这三个关键词,来解读作者在书中对城市的三种假设。第二部分,我们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来探索城市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我们看作者是如何看待城市的未来与人类的命运的。

  首先,我们来聊聊第一个关键词“磁体”。在作者看来,城市最初的功能就像磁铁一样,就是吸引人。看看大数据展示的全国人口流动方向,就能明白,大城市确实具有像磁场一样的吸引力,是人们求学和工作的理想之地。全球的资金也在不断涌向这些城市熔炉。这种吸引力不是现代才有的,自古就存在。比如我国古代的长安,吸引了大量才俊;拜占庭则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而麦加则是穆斯林心中的圣地。在这本书中,作者追溯到远古时代,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首先为死者建立了永久的定居地,如墓穴或集体安葬的地方。这里的反常识之处在于,早在活人建立城市之前,死者的墓地就已经具备了城市的某种特征。后来,这些墓地被装饰得精美绝伦,成为艺术和仪式活动的中心。很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如庙宇和陵寝,至今仍在这些固定的地标,在过去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把有共同祭祀习俗和信仰的人们集中在一起,这种文化性的磁体,就是作者眼中城市的精神本质。它象征着城市的开放性,人们从远方汇聚而来,不仅因为这里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环境,还因为这些磁体能赋予他们超越普通生活的精神意义。

  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关键词“容器”。作者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容器,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装东西的器皿。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例如,人们需要房子作为居所,开火需要炉灶和锅碗,灌溉需要水车和沟渠,甚至死亡之后也需要墓地和坟丘。可以说,从古至今,人类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容器中。我们也可以用“工具”这个更熟悉的词,来描述这些容器。在作者看来,这些工具是人工创造的,原本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发明的。你能猜到,人类为了生存所用的最大工具是什么吗?对,是城市。城市不仅是一个单一的工具,而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根据作者的观点,工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武器型工具,如弓箭、长矛、斧头,另一种是容器型工具,如房子、沟渠、墓地。容器型工具的功能在于容纳、承载以及生物学上的孕育。作者形容,容器型工具是女性文化的象征,就像大地母亲一样,承载万物繁育生命。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容器型工具的地位已经非常显赫。除了村庄、沟渠、谷仓等大型容器,我们还发现了陶罐、平底盘、三足鼎等一系列容器。虽然容器在文明中的作用常常被低估,但实际上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他们渗透到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城市在作者看来就是一个巨型的容器,是人类行为发生的环境,也是文化的存储器和培养皿。城市的基本使命就是贮存、流传和创新文化。城市容器里装的不仅仅是建筑,还有几乎全部的人类生存技术和文化创造。

  好的,下面我们聊第三个关键词:进化。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进化本质上是文化的进化,这和生物界的单纯进化不同。人类的文化进化有两种重要的机制,一种是语言文字,另一种就是城市。城市中你不仅能看到历史的古迹,还能感受到最时尚的氛围,这正是因为城市在不断积累和进化人类文化。作者展示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每一次人类文明的更替,都对应着城市的兴衰更替。每一代新文明都会出现新的中心城市。可以说,每一代人类的精神图腾,都伴随着城市的创新。城市就像生物一样在不断生长,例如美国名著《飘》中提到的亚特兰大,从最初一根打进地里的桩子,很快成长为一个繁忙的铁路城市。类似的,深圳40多年前是个小渔村,上海浦东30多年前还是片农田。我们今天看到的繁华都市,都是经过进化而来的。达尔文曾说,人类是从较低的状态进化而来的,并预言人类还能够实现更伟大的未来。作者则认为,城市就是人类进化的阶梯,通过城市的发展,人类一步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最终超越过去的历史。

  好的,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让我们以时间为线索,来探讨城市在岁月长河中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城市发展史就像是一条时间的脉络,串起了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起源到逐渐成型,再到成熟繁盛,最后经历异化与膨胀。你可以想象,在这条脉络上,城市的发展就像一条周期曲线,每一次的起伏都代表了一代文明的兴衰。这些文明的周期,有的持续几百年,有的则长达几千年。在这条历史的轴线上,我们看到了几个显著的波浪:原始城市、城邦、大都市、中世纪城市、巴洛克和商业城市,以及现代的大城市。每一波浪潮都对应着不同的文明时期,比如史前时代、古埃及、希腊时代、罗马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工业革命直到现代。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是从西方的视角出发的,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城市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两个大周期。第一个周期从原始城市到罗马城市,经历了宗教和人文、理性主导世俗生活的几个阶段,而第二个周期则从中世纪城市到现代城市,经历了宗教、文艺复兴、政治、商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简而言之,就是神权、王权和人权之间的较量和轮回。

  让我们顺着这条脉络来讲讲城市的发展史。对于史前时期,作者认为,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动物界,贮藏和定居是原始人类的本能。在这些方面,蜜蜂、蚂蚁和海狸的工程甚至不亚于早期人类的城市建设。但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对死亡的虔诚和尊重。作者认为,人类城市的起源并不是为了世俗的生存,而是为了满足神圣的精神需求。最初起到磁体作用,吸引人们聚集的是墓地和圣地。人们从移动的生活转向定居,开始形成村庄,从墓地到村庄,狩猎部落逐渐过渡为种植的农民,人类也从旧石器时代迈入了新石器时代。然后,我们来看城市的诞生。村庄虽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系统,但还不能称之为城市。作者认为,城市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它引领人们脱离世俗,追求更高的宗教、政治和艺术目标。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和黄河等大河流域,比如在新月沃土上的苏美尔和古埃及,庞大的中央集权机构的存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作者认为,城市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区域内的总人口数量,更在于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和分工。城市不仅仅在宗教、政治方面发挥作用,他们还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工修筑的道路和交通网络,催生了新的城市体制,也就是市场。在庙宇、宫殿和城堡之后,市场、作坊和要塞开始出现,商人和手工业者也从统一的居民身份中分化出来。公元前七世纪左右,希腊的城邦在地中海地区崭露头角,可能是因为爱琴海上的清风,带来了些许自由,这里的城市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城市相比,显得不那么沉迷于神权和王权。古希腊人摆脱了严苛的社会等级,他们不再把生命浪费在无尽的内卷中,而是愿意将时间投入到那些看似无用,但充满美好的事物中。这样一来,他们在戏剧、诗歌、雕刻、绘画、逻辑学、数学和哲学等领域涌现出众多才俊,整个社会也充满了审美趣味和理性追求。作者感慨,古希腊人短短几世纪的贡献,竟超过了古埃及和苏美尔几千年的成就。不过,尽管作者高度赞扬了雅典城邦,他也为其未能给予其他城邦自由而惋惜。雅典虽然在内部实行了民主,却对外统治的城邦不宽容,最终导致了长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作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希腊没有将商业道德化,要让雅典避免依赖剥削,必须让更多优雅的市民成为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以实现商贸物资的流通,来支持不断增长的人口。

  如果说这是城市发展的失败之路,那么后来的罗马时代的城市,更是走得远了一步。作者眼中的罗马城市是权力扩张的产物,失去了希腊城邦那种高雅的品格。罗马帝国就像是一家庞大的城建企业,曾经在鼎盛时期拥有多达5000多座城市。帝国的辉煌在欧洲、西亚和小亚细亚的每一个角落都得以彰显。罗马城的宏伟建筑和浮夸装饰,不仅展示了大众的生活,还像是一场盛大的饕餮盛宴。作者认为,这种喧嚣的城市风格体现了罗马式的创造。罗马人沉迷于决斗、比赛和娱乐,以掩盖其寄生生活的空虚和无聊。罗马城成为了历史上扩张失控、野蛮剥削的一个典型。罗马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傲慢与享乐,最终注定了其毁灭的命途。当罗马的辉煌时代落幕时,中世纪城市在其废墟上应运而生。这些城市展现了与罗马城市截然不同的面貌,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称为基督教城市。这些城市将罗马的圆形剧场和斗兽场改造成了平静而虔诚的教堂和修道院,许多哥特式建筑被用来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围绕教堂的社区活动,使城市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在宗教氛围的笼罩下,市民自由结社,形成了众多同业公会,社会契约精神和资本主义经济也在其中暗自生长。这一时期的另一项社会发明——大学,也源于行业工会。随着教会的衰落和中世纪的瓦解,宗教和政治分道扬镳,巴洛克风格的中央集权统治登上了历史舞台。巴洛克风格的城市就像宫廷中戏剧性的演出,这一阶段对权力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为了实现几何对称,巴洛克君王将建筑、街道、树木甚至人都进行了统一的制服化。这种形式主义追求精准和完美,却抹杀了底层生命的活力。幸运的是,这个时期仍有一些人性化的亮点,如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和街道小品,比如那些雕像、喷泉和纪念碑。巴洛克时期也留下了许多原本属于贵族趣味的博物馆和校舍。这些环境的改善,为下一个时代的城市居民带来了希望。

  时间继续推移,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二战后,随着婴儿潮的到来,大都市像一个巨大的吸尘器一样,吸引着资本和劳动力不断扩张。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人口都被卷入其中。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群和城市带开始浮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的规模和数量,还使城市发生了质的变化。生产型城市的重心转向了第三产业,工业家们开始追逐垄断权力和金融红利,消费文化迅速普及,城市居民获得了新的身份——消费者。在商品、机器和电子构成的世界中,曾经的神灵和君主控制力量,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人们身上。

  好的,我们的城市文明之旅在这里暂时画上句号。从城市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始终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秩序息息相关。城市的生长、扩张、崩溃和瓦解,是人类文化变迁的缩影。有时,城市的变迁似乎遥不可及,但新生的萌芽已经在坚不可摧的铁幕下悄然生长。即便城砖未曾崩落,堕落的权力却可能早已从城市的内部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

  最后,让我们聊聊作者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城市的未来与人类的命运。作者认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是将人类的精神具体化和实体化。换句话说,城市是人类活动的具体空间,人类的意志一直在塑造城市的布局和扩张。例如,居住区、集市、作坊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教堂、剧院、花园、广场、体育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则满足了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需求。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城市的设施是人类需求的外在表现,城市的风格则展示了人类的面貌。举个例子,古希腊城邦诞生了奥林匹亚、德尔斐神庙和科斯岛这三个非公立的伟大中心,体现了体育、宗教和理性精神,成为希腊文明的象征。再看看罗马城市,尽管人满为患,它还是在高大的建筑中开辟了大规模的豪华公共空间,让工人在逃离拥挤乏味的私人空间时,能在公共场所得到精神上的补偿。或者在巴洛克时期,城市为了彰显王权,拆除了历史悠久的街区,修建了宽大笔直的街道,为王宫和贵族的马车提供通行。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城市的形态总是与人类文化紧密相关。此外,城市的规模也象征了人类的欲望。希腊城邦的规模适中,人们生活朴素克制,而罗马城市、近代商业城市、现代城市群,甚至中世纪的基督教城市,都难以抗拒规模扩张的诱惑。古今大城市都面临混乱、嘈杂、拥堵和压抑的问题。例如,人口过度密集导致房租高涨、居住空间狭小,城市的过度发展则带来了垃圾泛滥和环境污染。这些问题早在千年前的罗马就已显现,如今,城市这个容器正处于被撑破的边缘。作者认为,城市的畸形发展与人类文明的现代性危机密切相关。如果人性无法控制自身的边界,城市也将随之失序的扩张。历史告诉我们,大城市病的解药首先不在于城市规划,而在于人心。精神的枯竭和孤独的灵魂无法克服城市的无个性和无目的,而傲慢、偏执和贪婪只会让城市走向深渊。现代人必须首先掌控自己,实现健全的人格,才能开创健康的城市,构建真正的人类家园。

  对于未来,作者心中有一个生态文明城市的构想。他认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郊区的价值,包括它所能带来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革新。他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视为一种令人鼓舞的城市新文化。田园城市的重点不是新的规划,而是城市与乡村功能的平衡,这和温铁军老师的观点有点类似。这些规模适中的城镇以社区为基础,涵盖商业、工业、行政、教育等功能。例如,在最后一公里生活圈,设有便利的购物街、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和小学等。这些城镇可以有意组合起来,建设综合性大学、医院和专业的交响乐团等。这种分布在绿色矩阵中的城镇群,既能突破城市发展的空间限制,又能克服大城市的臃肿和老态。

  总的来说,作者对城市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生物学或生态学的理念。城市不是像搭积木那样拼凑出来的,而是像生物一样自然生长的。作者曾批判柏拉图对理想城市的看法,认为柏拉图像个用工具浇筑纽扣的人,努力把生活倒入预设的模具中。实际上,城市是有生命的,就像生物发展过程一样,必须与自然合作,在不确定性中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有机体有自我实现的目的性,就像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早已隐藏在生物特性中的内容,只待被诱导和发展。再造城市的形式和功能,就是再造人类自身。密集、庞大、包围起来的城墙,这些都只是城市的偶然性现象,而不是城市的本质。当欲望趋于平衡和理性,城市的面貌也会走向自然和谐。回归人本就是重塑城市的命运,也是认清人类自身的命运。

  好了,关于《城市发展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聊的差不多了。总体来说,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它的作用在于改造人,使之摆脱荒蛮。如果说过去的许多名城,如巴比伦、雅典、罗马、巴格达、北京、巴黎、伦敦和纽约,都曾成功地主导了各自国家的历史,那首先是因为这些城市能够成功地代表各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并将这些流传给后世。在促进人类自觉参与文明进化的伟大历程中,城市完成了它的使命。在理解了城市如何塑造历史与文明的宏大图景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历史积淀与文明的脚步最终凝结为今日的城市面貌。正如城市从过去的辉煌中汲取营养,我们在现代都市的脉搏中同样能够感受到这段历史的延续和创新。在这座熙熙攘攘的城市中,我们见证了科技与文明的交汇,如同璀璨星辰在夜空中熠熠生辉。现代都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思想与梦想的熔炉。从那些曾经在农田中辛勤劳作的先辈,到如今在高楼大厦中策马奔腾的我们,城市的发展历程仿佛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史诗,每一章都记录着人类不断追求卓越的脚步。正如阿尔贝特·加缪所言,人类不是因为他自己而伟大,而是因为他在不断努力向前开拓,不择手段的开拓。城市的每一次进步,都昭示着人类意志的强大与智慧的闪光。然而,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光鲜亮丽,也在于它背后的无数挑战与魔力。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四方,城市不仅是现代文明的结晶,更是全球变革的前沿阵地。在这片广袤的城市舞台上,我们与世界紧密相连,面对着未知的风暴和机遇。正如莎士比亚所述,世界是一个舞台,人们都是演员,我们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而城市则是我们梦想与现实交织的背景。每一次社会变革、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篇章。无论未来如何变幻莫测,我们都将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城市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