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刻意练习》_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铛铛铃2025-08-23励志2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的书名是《刻意练习》。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到我们的身体和大脑的潜力;第二个原因是很多人问我该如何训练,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本书中讲的方法、原则和我训练的经历和心得,有非常多的相通之处,正好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下。

大概在六七年前,华东师范大学的胡毅教授联系上我,表示希望研究下我的大脑,同时配合做出一些实验。当时还只是进行了一些初级实验和采访,后面为了进一步研究,胡毅教授以及上海交大的李卫东教授一起邀请我到上海以及韩国,接受脑部核磁共振的扫描。当时韩国有一台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磁共振扫描仪。那会儿就听胡毅教授说,这次的实验是联合国的一位科学家进行的,研究成果会在国际期刊上发表。

直到去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阅读了这本名叫《刻意练习》的书。书中有很多关于训练的理论,都能引起我的共鸣。对于学习一门新技巧的通用方法论来说,确实总结得还比较全面。同时让我意外的是,在书里面还有关于我实验的描述,与胡毅教授一确认才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正是他当年实验合作的外国教授。

这本书的作者是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他用几十年的时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比如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大师等等,然后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训练原则和方法,而不单单只是在理论层面进行讲解。我想这也正是这本书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没想到的是,在这本书还没出版之前,我与这本书的作者就已经有了交集。作者站在科学研究的角度,总结出了理论方法,我在作者的理论基础上,从实战运用的角度再进行补充说明,希望让大家对于练习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说到能力的养成,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天生会打洞”。所以大家可以思考下,天赋真的对一项技能的掌握影响很大吗?大家有过因为怀疑自己对某个领域没有天赋,而主动放弃过学习的经历吗?

之所以问大家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经常被别人问到的两个问题是:“学技艺需要天赋吗?我这么笨的脑子能学会吗?”以及“我已经参加工作了,现在学技艺还来得及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如果你学技艺,是为了提升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只要你学习,肯定就会有进步,这和天赋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你是为了参加专业比赛,获得世界冠军之类的,这可能会和天赋有一定关系。

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当然来得及。因为我就是从大学才开始训练我的大脑,并且世界脑力锦标赛上专门有一个组别是老年组,有些世界记忆大师就是出自老年组。

因此总结一下就是,单纯的掌握一门技能和天赋关系不大,但是如果要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可能和天赋有一定关系。另外,绝大部分技能即便是在成年后,仍是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提高的。

既然如此,那意味着只要努力练习,能力就有所提升嘛?答案是否定的。单纯的练习还不够,还必须是有效的正确练习。如果只是反复的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内容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的练习,我们称之为天真的练习。天真的练习,你可能理解成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所以,决定一项能力高低的关键性因素,并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有效训练时间的长短。业余训练10年的成果,可能不如别人专业训练一年的成果。

掌握了正确训练的方法之后,人类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呢?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我们目前已经掌握的技能,都离极限相去甚远。

相信很多听众都做过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大家猜一下,这两个项目的世界纪录是多少个呢?我自己大概只有100多个的水平,而仰卧起坐的世界纪录是9180个,而俯卧撑的记录更加惊人,46000个。

大家小时候可能都背过圆周率,大家可以掰着手指头数一下,自己能够背到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多少位。一般人可能就背到二三十位,但是目前这个项目的记录,是由一位日本老先生创造的,背到了小数点后10万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像类似于仰卧起坐、俯卧撑的世界纪录,我确实没办法帮助大家打破,但是让你的记录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个倍还是不成问题的。而圆周率的记录呢,如果听众中有感兴趣的,可以找到我,这个项目如果花时间,还是在很多人的能力范围内。

一项技能,从入门到成为世界顶尖,需要经历怎样的训练过程呢?这个过程是否有些共性的东西呢?这正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正所谓大道相通,该书的作者也总结出了成为一名杰出人物的路线图,同时书中还举了一个有趣的真实案例。

20世纪60年代末,匈牙利有位名叫拉斯洛·波尔加的心理学家,他研究了数百在各个领域或是行业中被称为天才的人物,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把任何一个孩子培养成天才。

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他决定要亲自培养从零起步的孩子。只要是实验就会有风险,显然别人家的孩子不会轻易的给他做实验,并且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最佳的方案就是培养自己的孩子。在有自己孩子之前,还必须找到一位和他志同道合的女子,于是便有了下一幕。

拉斯洛第一次和一位名叫克拉拉的女士约会的时候,就提出要生六个孩子,而且最好是女孩儿,因为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各个领域的精英都是男性,然后把他们培养成为天才。结果克拉克居然欣然同意了。后来克拉克一连生了三个孩子,而且全部都是女孩。

接下来他们开始进行的便是长达20多年的波尔加实验。实验刚开始的时候遭到了无数冷嘲热讽,然而实验的结果却让所有质疑的人都大跌眼镜。波尔加三姐妹成为了国际象棋界的美丽传说。

大女儿苏珊·波尔加四岁时就赢得了她的第一个冠军,15岁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女子国际象棋棋手,后来和许多男棋手一样继续努力,成为第一位被赋予特级大师称号的女棋手。

二女儿索菲亚·波尔加在七岁时就获得了匈牙利11岁组的男子冠军,九岁时则获得了14岁组的男子世界冠军。

小女儿朱迪特·波尔加是波尔加实验中最耀眼的明星,她在15岁零五个月时成为了特级大师,在当时的无论是男子特技大师,还是女子特级大师之中,她都是最年轻的。她在世界女子国际象棋棋手中连续25年排名第一,并一直保持到2014年宣布退役。而且在2005年的时候,她成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对抗赛中的首位女棋手,迄今为止绝无仅有。

可能大家会好奇,当时拉斯洛和克拉拉为什么会为孩子选择国际象棋这个方向呢?其实拉斯洛并没有严苛的挑选特定的领域或行业,而是讨论了众多的选择,最终做出这个选择。他的妻子克拉拉在接受报社记者采访时是这么说的:“我们可以在任何学科培养出天才,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陪他训练,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真正热爱那门学科的话,真的可以达到那一目标。但我们选择了国际象棋,是因为国际象棋非常可观,并且易于测量。”

同时给大家补充一下当时的背景,人们总认为国际象棋是男人的游戏,女选手通常是该项目的二等公民,一直以来,从来没有哪位女骑手获得过特级大师的称号。对于女子国际象棋比赛,当时的社会态度与塞缪尔·约翰逊的那句名言很像:“女性去布道就好比狗用后腿走路,通常情况下做不好,但如果你发现他真的能走,你会感到吃惊。”所以当时波尔加三姐妹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还是非常了不起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成为杰出人物应该要经历哪些过程。作者认为,想让一个杰出人物成长起来,主要需要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生兴趣,第二阶段是变得认真,第三阶段是全力投入,第四个阶段是开拓创新。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第一个阶段如何产生兴趣。任何一个领域,从入门到最后成为顶尖,一定是自己对这件事抱有兴趣和热爱。或许您会有个疑问,如果孩子没有感兴趣的方向怎么办?我们来看看波尔加姐妹中的大姐姐苏珊·波尔加对于自己是怎么对国际象棋感兴趣的。她有一次接受杂志采访时是这么说的:“我当时想从家中的壁橱里找一样玩具来玩,结果找到了一副国际象棋。起初我被那些棋子的形状深深吸引,后来我发现下棋更让我痴迷,也对我提出了挑战。”

聪明的听众可能已经猜到了,对于苏珊从壁橱里找到国际象棋这件事,显然不是偶然因素,而是苏珊的父母在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感兴趣的方向,把未来的特长作为初期的玩具,玩具总是让人开心的,这就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我们再来看看著名高尔夫球员泰格·伍兹的经历。伍兹的高尔夫生涯开始于他家的车库,父亲艾尔把六个月大的伍兹放在高凳子上坐好,然后一遍又一遍的在他面前挥杆击球。伍兹目不转睛的看着父亲的击球动作,并用他的小手做出模仿的样子。等到十个月大的时候,伍兹就挥出了他的第一杆,他用一个小小的特制球杆,左手把球打进了墙上挂着的网中,那是伍兹第一个一杆进洞。两星期后,伍兹就发现左手对他不合适,转过身来用右手击球。两岁时在电视节目《麦克·道格拉斯秀》和鲍勃·霍伯一起推杆击球并击败他。三岁时,在塞浦勒斯海军俱乐部的球场里,打出九洞48杆的成绩。五岁开始得到传媒关注,登上《高尔夫文摘》杂志。六岁曾因两次一杆进洞而被传为佳话。八岁获得国际儿童高尔夫巡回赛的冠军。

很显然,他的父亲也采取了很聪明的做法,因为儿童天生具有模仿父母行为的特征,所以打高尔夫的动作也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伍兹的大脑里。我想这也是伍兹为什么十个月大的时候,就成功挥出了自己的第一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脑海中无形中地演练了很多次,这个过程也帮他更容易地过渡到了高尔夫的实战。当他实战成功后,更加激发了他对高尔夫的信心和成就感,自然而然兴趣也就更大了,因此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也许您会说,万一家长对这个领域毫无了解怎么办?这时候还是有很多外力可以借助的,比如我的学生很多就是通过观看《最强大脑》,或是了解世界脑力锦标赛,或是看过我出版的书籍,对记忆产生了兴趣。

所以总结一下,培养孩子的兴趣,一种有效方式是先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孩子对这件事物感兴趣,并且在他真正开始尝试玩法之前,帮着他做一些准备工作。一旦他尝试玩法成功,立刻给他鼓励和肯定,加强他对这件事物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他就能更有信心地进行更多成功的尝试。

第二个阶段是变得认真。书中对于这个阶段是这么写的:“一旦未来的杰出人物对某个行业或领域感兴趣了,而且似乎在其中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下一步通常需要到教练或者导师那里上课了。”这个阶段我的理解是往专业化之前的预热阶段,孩子也由单纯的兴趣爱好向正规化的训练靠拢,同时孩子的导师或者教练也会有比父母更加专业的人士来担任,通常是父母能够找到当地口碑比较好的教练。

这个阶段的教练未必是需要在专业领域多么顶尖,除了在专业上能够给孩子指导以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强化孩子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一些展示的平台,或是参赛的机会,然后对孩子在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一个预判。

虽然书里的观点是任何一个领域只要培养得当,都能成为那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在此我的观点有所不同,我觉得把孩子真正的送去专业化发展之前,还是要客观地评估一下孩子是否真正适合在这个领域深入发展的。我不认为把孩子送去国家队,就能成为世界冠军或者奥运冠军。

因此我个人觉得这个阶段会是兴趣、特长和专业化的一个分水岭。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说,把一门技能发展成特长,即便没有天赋,通过正确的训练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一旦走向专业化的道路,除了正确的训练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能力也是会有要求的,比如自控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等。所以在这个阶段,对自己未来的方向要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

第三个阶段是全力投入。书中对于这个阶段是这么描述的:“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常常会寻找最好的导师或学校来指导自己的练习,甚至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导师已经达到了他所在领域中的最高水平,所以也就意味着进入这个阶段的学生基本上以后就是往专业级别发展了。”

这个阶段,有些家长甚至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指导,开启了举家迁移的模式。毫无疑问,专业化的训练会让学生进步最大,同时对训练的要求也会更高。学生在这个阶段关注的已经不再是今天学的开不开心,而是今天的训练我进步了多少。

关于这个阶段该如何训练,以及要注意的事项,书中的描述并不多,因此我想重点补充一点,就是如何确定训练目标。专业化的训练,第一步就是要树立一个大的目标,比如在技能上,我希望达到哪个级别,或是比赛成绩达到多少分,或者希望获得哪个比赛的金牌等等之类的。定目标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这个目标是你持续付出一段时间艰辛努力有可能达到的,而并不是定一个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目标,不然训练的过程当中,你觉得离目标遥遥无期,信心和行动力都会跟着受影响。

第二点是这个目标尽量可以数据化,不要定抽象的目标,清晰数据化的目标有利于你知道自己离目标还差多远,增强训练的动力。

当年我在训练一段时间记忆之后,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三个月内我要成为世界记忆大师。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的称号,需要达到三个硬性条件:一是2分钟以内记住一副打乱顺序的扑克牌;二是一小时之内记住十幅打乱顺序的扑克牌;三是一小时内记住1000个随机数字。

这个目标是我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自我感觉有可能达到的,于是我主动找到我当时的启蒙教练袁文魁老师,和他交流了我的想法,他对我的这个目标也非常的支持。

大的目标确定后,第二步就是要把大目标拆解成几个小目标,然后逐步实现小目标步步高。以我当年的做法举例,记忆大师的三个标准中,有一项是2分钟以内要记住一副打乱顺序的扑克牌。那会儿离世界赛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也就意味着三个月后我的扑克牌成绩应该是在2分钟以内对吗?如果真是这样,定目标就不对了。三个月后,在赛场上我要发挥出2分钟以内的水平,也就意味着第三个月我的目标起码是130秒以内即完,因为上了赛场会有一些不可控性因素,比如环境不适应或者紧张等因素,导致会比平时慢一些。所以如果我平时是2分钟的水平,上了赛场很可能到时候的实际成绩会超过2分钟,我也就无法完成我的目标了。

所以大家记住一句话,平时训练的要求必须要比比赛更高。很多学生平时考试能考90分左右,一旦到了大型考试,可能只能考80多分,会认为自己发挥失常了,其实这在我看来属于发挥正常,因为平时90分的成绩就不是十拿九稳的,上了赛场比平时低一些,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因此当时我给自己定的三个月后的目标是一分钟以内要记住一副打乱顺序的扑克牌。第三个月的目标确定后,我再倒推回去,也就意味着第一个月的时候我应该达到3分钟,第二个月达到2分钟,第三个月的目标是一分钟。每个月的目标定出来后,我再进一步细化,那么每一周、每一天的目标就全部定出来了。每天达到了自己的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没有达到就给自己一个小惩罚,这样我就能清晰地知道自己今天离目标又前进了多少。当发现离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训练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也会越来越强,这就进入了一个正向循环。

在每天的训练当中要注意三点:

第一点是每天的目标是那种跳一跳能够着的,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的话,每天都不能完成目标,对于训练的积极性是打击很大的;太低的话完成目标没有挑战,同时没有把你该有的潜力给激发出来。书里面提到了一个词叫走出舒适区,就是当一项任务对于我们身体来说不需要太费力就能完成,那就说明完成这项任务还处于身体的舒适区,这个时候身体也不会有太大的调整和变化。只有当这项任务有些超出身体正常的舒适范围后,身体才会积极地调动出各种激素和功能来应对眼前的这项任务,最终调整成让身体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这项任务。人体肌肉的形成正是这个原理,当你的训练强度不够的时候,身体只是会加快新陈代谢,这些调节应对目前的训练量,这个时候身体不会有太大变化,也就不会形成肌肉。随着你运动强度的加大,正常的身体调节已经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需求,这时候身体会启动一些特别的应激反应,比如细胞的结构发生改变,以及肌肉细胞的形成等等,最终肌肉长出来了,这些改变都是为了你更轻松的胜任当前的任务,让身体重新回到舒适区。所以适当的走出舒适区,能够让身体和大脑的机能变得更加强大。

第二点是训练的时候必须专注。当我们的大脑在学习一项新的任务的时候,会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神经连接,大家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当这些神经连接建立好了,也就意味着你学会了或者掌握了这项技能。什么情况下这些连接会形成的比较快速牢固呢?答案就是当你专注的时候。我们也把专注时候的学习称之为主动学习,不专注学习时称为被动学习。被动学习时,在大脑中形成的神经连接会非常缓慢,甚至不形成。比如很多学生找到我说想要提高记忆的效率,觉得自己总是记不住知识,这往往是由于被动学习造成的。比如很多学生背单词,可能只是口头上读了很多遍,然而这时候大脑可能根本没有思考跟这个单词相关的事情,我们有一个流行词叫不走心,这可以称之为记忆不走脑。当然也有可能真的是很认真的在记了,但是还是记不住,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考虑主动寻求一些更高效的方法了,无论是我写的还是别的老师写的相关的记忆方法书籍,在网络上都是能很轻易的找到。一句话总结就是当你开始主动学习时,你的效率就会高起来。

另外,当大家在学习一门重要技能时,非常推荐大家的一点可以考虑闭关学习。我一旦开始训练,就会放下一些外部的事情,专心致志地去提高自己的水平。看上去这样挺耽误事情,但实际上这样做的效率是最高的,这也是为什么武林高手或者科学家搞科研的时候都喜欢闭关的原因。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也建议每天空出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完成这项任务,同时那个时间段类似于手机、电脑这种干扰你的事物通通的都放下,让自己的训练和学习有专属的时间,不然只是在有空的情况下才训练或学习,最后的结果是总有各种事情和理由让你无法坚持下来,相信很多人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

训练的第三点注意事项是一定要针对训练情况进行总结。教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能够根据学生训练的实际情况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从错误和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往往是促进进步的核心因素。我当年在训练记忆的时候,之所以进步非常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每记完一次,一旦出现记忆错误,我一定会停下来总结下为什么会出错,是哪个环节还没有优化,下次如何改进可以不再错。随着这样的总结越来越多,那么自己训练的漏洞也就越来越少,犯错的概率也就越来越低。

如果自己不具备这种总结和优化的能力,则需要寻求教练的帮助了。教练因为需要带很多的学生,可能在你那很难解决的问题,在教练那已经有很多套解决方案。另外想要强调的一点是,即便有一位优秀的教练,也不要完全被动地等待着教练来找你指出你的问题,而是应该把你的困惑或问题主动告诉教练,这样教练对你的情况也会更加了解。因为往往优秀的教练是一对多,他很难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细节,因此在他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你主动去和他沟通你的问题,对你自己来说是收获最大的。

之所以提出这点,是因为我们在教学生的过程当中,这种被动等待的心理比较普遍,我更提倡的是无论你选择的是哪个领域,或是有多么优秀的教练,都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性控制在自己手里。

第四个阶段是开拓创新。对于这个阶段,我想说的是厚积薄发。其实创作的过程往往没有出现过领域杰出人物认为的重大飞跃,他们的进展只有在局外人看来才是重大进展,因为那些人并没有见证过所有那些微小的进展,而正是这些小小的进展才累计成为重大的飞跃。

最后总结一下,很多时候大家眼中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天赋,往往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很多能力你现在还没有掌握,并不代表你没有这个潜力,一旦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训练,或许你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下一位天才。

好了,以上就是阅读《刻意练习》我想与大家分享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