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做事的常识》顺利做好一件事,从这几个步骤开始

铛铛铃2025-08-23励志2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为你分享的这本书,名字叫做《事的常识》,副标题为“事情一来,马上就知道怎么做”。内容如其名,这本书就是讲工作和学习时,如何实现高效的一些常识。

那么这些常识是什么呢?这本书用几十个小节把答案告诉了读者。但是因为书中的内容比较杂,很多人读后反而一头雾水,感觉这些常识自己也知道,但串不起来,更用不尽生活中啊。因此,在这里,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它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常识。第一点叫时间并不均匀;第二点叫习惯养成,需要刻意训练;第三点是建立有效激励。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了时间、习惯、激励的常识。

我这样解释,你可能仍然一头雾水,先别急,接下来我会慢慢剖析这三方面的含义。在这之前,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做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要做成功、做到优秀,甚至做到顶尖的地步,需要哪些步骤呢?不同的事情当然有不同的方法,但总体上看,我们都需要经历这样三个艰难的阶段:开始期、困倦期、瓶颈期。

任何事情开始做时,我们都是新手,要面对的是未知的困难。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你能够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管理好你的时间,用于这项值得做的事情上。你开始去做一件事,并且结果还不错,但这还远远没有结束,往往用不了太久,你就会感到疲倦。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依赖自己养成的习惯,凭借惯性克服眼前的困难。度过了困倦期,你往往还会遇到瓶颈,比如,要想做到优秀,你还要从中总结经验不断重复,而这个过程往往是枯燥和不能即刻见到效果的。因此你需要找到自我激励的方法。而应对这些问题,你就需要做事的常识来帮助你。

先来看第一个要点,时间并不均匀。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制定计划,有效管理时间。每个人的一天都有24个小时,而且每个小时都同样长,但区别在于,每个小时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例如,早上的时间,人的精力往往更充沛,下午的时间则更适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晚上则相对来说适合一些需要联想或者整合回忆的工作。虽然不同的人情况不同,但不同时间段的差异性是明显存在的。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人在不同时间、精力、体能、头脑清醒程度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使得时间以我们的成长或者学习为轴来看,就并不均匀了。一天中有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你可能学习效率很高;也有非黄金时间,可能适合你做一些简单的、经常性的任务;也有一些碎片化的时间,例如坐地铁等公交的时间,这部分时间你也应该做适当的规划。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根据这本书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这么几个建议。

第一点,了解自己的精力周期。时间不均匀,因此你最需要了解的是,对自己来说,时间密度是什么样的。很多人看了成功人士的经验,往往喜欢生搬硬套,例如听说某某企业家早上五点起床晨跑,便也照学,但结果可能是晨跑回来就困得不行,反而昏睡了。每个人的生物钟不相同,而且假如你是一个需要经常加班的上班族,经常凌晨熬夜到一两点,怎么可能五点起床还保持精力充沛呢?因此,做好时间管理最要紧的事情,不是看了一本时间或者精力管理的书便照做,而是沉下心来了解清楚自己的精力周期。你是早晨还是晚上精力充沛,哪些时间你是整块可以利用的,而哪些时间对你来说是碎片化时间,然后再把精力充沛的那段时间取整,作为黄金时段留给创造,而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去处理回复邮件之类的琐事。

要了解自己的精力周期,你就应该学会做记录。每天结束之后,回想今天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任务没有完成,完成任务效率最高的时间段是哪些,能总结其中的原因和方法吗?坚持这样的记录一到两周,再回过头看,就能对自己的精力周期有更好的认识了。

第二点,别在黄金工作时间做杂事。无论你怎样规划你的生活,最核心的要义,就是要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按照事情的重要性安排时间。黄金的时段,比如对于我来说是上午的时间,因为一天中我早上精力最充沛,同时心理上会感觉是一天的开始,时间的紧迫感不会太强。因此我就应该把这样的时间留成整块,用于创造性工作。这段时间你千万别做琐事,例如不要去做收集资料、回复邮件这类事情,而要做那些过程中给你带来多巴胺,完成后产生成就感的事。日常忙碌的大多数事情,当时急如星火,其实事后看来多无异议。留出整块时间,关键词是整而不是多,因为我们不会有太多整块时间,实事求是一点,多少关系不大,完整和精力充沛更重要。

整块儿时间里做什么呢?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事,做长期会带来复利的事。你的成长、经验的增加、对经历的复盘,这些都是可以为你带来长期复利的。做这类事可能短时间看不到太大的效果,但是长期坚持便会形成滚雪球效应,给你带来巨大收益。书里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就是黄金时间里要做重要的事,而且应该做不紧急却重要的事。他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制定策略,构想长期的目标和分享计划,制定工作流程和规范,着手安排一个长期的项目,这些就属于不紧急却重要的事。而那些紧急而重要的事情,他认为我们因为紧迫性会全身心投入,自然地把精力集中,也就是说,你会为了要在规定时间内把事情做好,而拼命把它做出来,不用黄金时间也能做好。

因此,你可以每天都使用一个叫“四象限工作法”的时间管理方法,把重要紧急的事、重要不紧急的事和不重要但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都列出来,然后按照列出的这个表格,确定你在每个时段应该做什么。当你养成这样的行为习惯之后,你甚至可以不列这个表格,脑海里也会自动排序出各个时段应该做的事项清单了。

第三点,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我们可以把碎片化时间,看作两个大任务之间的间隙,更适合用来喘口气,为接下来的征程积蓄力量。也因此,碎片时间更适合有强烈兴趣或者个人意愿去学习的内容,即刚需或者爱好。比如,为了攻克一个月后的重要考试,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就很有必要。如果没有考试这样的驱动,你要利用碎片时间,就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当学习变成了个人兴趣,你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去学,效果也尤其好。

那么碎片化时间怎么学呢?我归纳出的建议是,听和想是利用碎片时间最方便的方法。想象你是在拥堵的地铁车厢、短暂的只有十几秒的电梯里、几分钟的步行路程途中,或是在餐厅等位的空隙,如果让你拿出电脑或者拿出一本书,还是有明显局限性的。这种情况下,听和想是最适合的。例如我们今天的这份读书会音频,如果你在赶地铁的时候收听是非常方便,也不受环境局限的。

另一方面,碎片化的时间里,你可以多想。这不是让你脑洞大开,思绪胡乱飘散,而是针对某个任务思考。例如,你可以一边泡澡,一边构思策划案的副稿,也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一边走路,一边列出今天要做的任务清单,用手机随时记录。如果你拜访客户时,比约定时间提早半个小时到达,那就先预想向客户报告的内容,模拟可能会发生的状况,并准备应变的方法。

总之,利用碎片化时间,你一定要从你的刚需和爱好两个角度思考你应该做什么,同时多采用听和想的方式,而不是阅读。

时间本身并不均匀,不同的时间需要不同的任务安排,而这需要基于你自己的精力周期。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时间价值的不均匀,并不只是一天中的时间不均匀,比如你的这个月和下个月也并不均匀,有的时候你整个月的状态会比较好,有时候则比较差。而把时间放到一生的长度看,你的时间更是不均匀得厉害。10~30岁是你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机,30~50岁,是你创造和向外输出的黄金时机,而相对来说,60岁以后时间就稀世平淡很多了。让自己在黄金时间里保持学习曲线增长,沉住气,这就是关于时间的常识。

接下来看第二个要点,习惯养成需要刻意训练。习惯的培养是需要你在短期内针对它刻意训练而养成的,经过一段时间,你才能把这个习惯固化为你行为模式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习惯很重要,或者经常听到“成功是一种习惯,优秀是一种习惯”之类的说法,但对于到底怎样做才能养成习惯,似乎依然一无所知。《做事的常识》里分享了一些关于习惯养成的建议,你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试试看,培养属于自己的习惯。

第一个习惯,一次专注于一件事。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件事上来,这样做不光是为了效率,更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做这件事的时间。不专注不仅会丧失效率,还掐死了心流。你可能会问,心流是什么?所谓心流,就是面对任务,从心所欲,不逾矩,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中。它不在于你做的事是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这件事。心流是我们喜欢做一件事的内在原因,而专注是心流的源头。即使是你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也要尽量保证学习本身的完整性,在一段时间内最好专注一个领域,集中学习。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是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不断反刍,逐渐深入。这种快节奏但高频率的方式,可能会比平时的学习节奏更有效。就拿阅读来说,平时的学习时间看起来比较正式,但实际上因为要学习不同的科目,注意力反而相对会分散。但是寒假期间集中精力读书,而且专攻一个系列或一个主题的话,效果会非常明显。能够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做一件事,效率会大大增加。

第二个习惯,制定B计划。对于一些比较难做的事情,或者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事,你有必要在事先就备好补救计划,这样才不会被挫败感打倒。比如书里作者提到,当他的写书进度无法按照每天的计划进行时,就会搬出自己的B计划,也就是重新翻开日程本,找出次要的工作,整理出时间空档,例如10:30之前必须回家,晚上10:30之后的一小时用于写书,或者暂停隔天早上的晨跑,用早上的一个小时来写书。制定B计划的另外一层含义,其实就是给自己设置缓冲地带。如果你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设置的过于死板,没有变通,这就很有可能会将自己引至“我必须完成这件事”的强迫感之中,而这种强迫感会使我们的情绪更加焦虑。给自己设定一些可以作为缓冲地带的时间,例如早上晨跑的时间,或者是晚上睡前的读书时间,或者是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这些时间你可以比较灵活地用作其他任务,帮助你应对突发情况,或者完成效率低下时无法达成的目标。

第三个习惯,培养仪式感。人会被仪式感本身所刺激,从而激发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比如说,当你把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模式,将计划本放在一旁,然后准点坐在桌前开始工作,这样的效率一定会比你躺在床上懒散地工作要高效很多。在工作时,如果你保持一定的仪式,那么你的大脑会渐渐记住这个过程,并且在每次你启动这个仪式的时候,自动切换为工作模式。仪式感也不仅仅可以用于工作开始的时候,在工作中你也可以寻找仪式感,更轻松地达成目标。比如本书作者说,他经常需要制作一份100页左右的讲义,为了激发自己的动力,他给自己培养了这样一系列仪式感,比如制作完讲义封面之后,就会花十秒钟想象已完成的样子,让自己能够从刚才的小成就中获得快乐。再比如,需要写作时,把写作过程想象成制作模型或者拼拼图,用轻松的心情工作,或者需要完成一项很长期的工作时,先列出清单,然后每完成一项就从清单上划掉,并用黑笔涂黑,看到涂黑的部分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有高效工作的动力。从工作中寻找仪式感,你会发现工作不再像是巨大的压力怪兽,更棒的是,你还能从中找到与它愉快相处的方式,从而在坚持的过程中,更轻松愉快地达成目标。

培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里只提到了三个习惯,事实上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好习惯,它需要依赖你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去提炼。更关键的是,在你提炼出一个你认为值得养成的习惯之后,你需要花时间训练这种习惯,使它融入你的生活。具体而言,你可以按照运用日志复盘这样的模式,养成你的习惯。首先你需要在生活中刻意地去使用这些习惯,然后再记录自己是什么时候进行训练的,最后再在每天晚上睡前,花半分钟到一分钟的时间,复盘今天所使用的习惯,思考自己有什么地方还做得不够好,自己在养成这一习惯上有什么注意事项,然后再反复重复上述三个步骤。这样下来,这些行为自然就变成了你的习惯。

接下来看第三个要点,建立有效激励。我们要讲的第三个常识是激励的常识。高效的做一件事,你需要有干劲。干劲一方面来自于你对目标达成的渴望程度,但从长期来看,更关键的事情你要学会自我激励的方法。最简单的激励,就是用类似小孩子的奖惩措施来对待自己。如果表现良好就给糖吃,如果表现不好就没糖吃。例如,当你完成一个目标的时候,可以用去旅游一次作为奖励,而如果失败了,就限制这周或者这个月的开销。但这种情况存在的最大漏洞是,当没有监护人角色存在时,我们会倾向偷糖吃。比如说你本来制定了一个健身计划,规定自己如果在这周完成这些训练,就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大吃一顿,但实际情况是,尽管没有完成训练,到了周末,你仍然宽慰自己:“唉,没事啦,这周也挺累的,也需要犒劳一下自己。”这种对没有完成的任务的激励,自然不会起到任何有用的效果。

一个建议是,你在微信、微博或者任何社交媒体上公开自己的目标和奖惩制度。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活动时,最在意的一点就是印象管理。尽管我们不完美,但希望在别人心中创造一个完美的幻觉。尽管我们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渴望光彩的一面永远盖过自卑、恐惧和怯懦。正由于此,在公开目标之后,当意识到计划会被朋友或者围观的人监督时,他们对我们来说就变成了如同监护人对小孩的存在,我们会羞难于偷糖吃的举动,因此会加倍努力来达到所制定的目标。

但公开自己的目标也有负面影响,它会带给你一种已经完成目标的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是一种幻觉。想象一下,你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要努力完成某一任务的消息,你的朋友可能会称赞你真厉害,也有的人可能会对你感到崇拜,就像你已经完成了这件事情一样。因此,如果你的目标有大概率能成功,那你就不要说出来埋头苦干,因为一旦公开,你更容易有一种已完成的错觉,而陷入飘飘然的境地。如果你认为它只有小概率能成功,那么请将你的目标公开,失败的概率越大,你越容易从一定要努力实现公开目标中获得斗志。很多人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恰好相反,他们把那些就要完成的目标迫不及待地公布在社交网络上,更愿意将马上就要搞定的项目发在社交网络上,而对于那些很可能失败的项目丝毫不提。只有当你把那些大概率会失败的内容公之于众,你才会获得更大的激励去完成它,这正是成功的一个秘诀。

另一个建议是,找到一位在意志力方面比你坚定的朋友,让他监督你。你可以和他订立这样的对赌协议,如果今天一整天你都认真地工作,并且完成了目标,那么对方就要满足你一个要求,反之,则需要你满足对方一个要求。这条外在监督的规则,也正是许多付费社群之所以流行的原因。一个人努力会感到没有激励,而如果一群人努力相互监督,并且有明确的奖惩措施,那就更容易坚持下来。

第三个建议是,你需要使用自己的好奇心,制造更多的成就感。当我们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未知所带来的神秘或者新鲜感,往往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让我们非常专注。我们感受到这个东西蛮有意思的,或者“哇,好有趣”的信号,好奇心也因此被激发。这是一个甜蜜的烦恼,甜蜜之处在于新鲜感让我们兴奋,它满足了我们先天对于知识的追求,让心灵感受到意义的存在。而令人烦恼之处则是,生活中这类引起我们兴趣的事情太多了,尤其在资讯爆炸的今天,有太多事情可以让我们感到“哇,好有意思”,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它的兴趣,也就仅仅停留在这很有趣的一层,并没有真正动用我们的大脑去分析它,因此它就只是在我们的大脑皮层停留了一阵子而已,接着我们便又转向其他的焦点。这样看来,我们当然不会有什么收获,甚至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浅尝辄止,不停转变,这让人们的选择变得出奇多。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控制这些兴趣所带来的选择,而任凭自己的喜好胡乱牵引我们的思绪,最终很有可能一事无成。但如果我们利用兴趣所带来的专注感,把它变成我们成长的激励,锻炼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说,当我发现新的感兴趣的事物时,我会尝试更深入地了解它。也就是说,当你觉得“我已经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多想一层,多挖掘一层。如果你喜欢读小说,试试吧,我觉得这部小说很不错,变成“我觉得这部小说不错的地方有三点,这三点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如果你喜欢看美剧,试试吧,这个人的演技不错,变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他出彩地展现了这种形象,什么样的肢体语言对应什么样的情绪合适”,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一旦你开始这样做,你会发现,你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将变得更加浓厚。

当然,想一次性就开发出好奇心所蕴藏的潜能是不可能的,但你可以慢慢地过渡,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做任何事情,就算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多问一下背后的原理。比如在用IPHONE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问一下IPHONE的上游供应商有哪些,你可能会查到有关内存、处理器、相机等的供应商,那你是不是可以再问一下,对应这些功能的核心技术是什么,选择供应商的地域,主要考虑的是技术成本还是人工成本,这些供应商和苹果的议价权是怎样的,他们的议价权的来源是什么。听上去这很不可思议,并且很难做到,但这的确是一条提升时间利用效率的捷径。在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中,如果你无事可做,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好奇心来增长见识。尽管这样的知识不一定马上用得着,但是随着日积月累,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眼界变得开阔许多。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你会对很多普通的事情产生兴趣,要知道,在如今的社会中,每一件物品的生产、设计和使用,都是有人耗尽一生的智力,才能思考优化出来的结果。从这些内容里面去学习,往往可以把更多的学科和知识串起来,融会贯通。在这个过程里,你因为好奇心而获得的激励,会促使你深入探求知识,而不断地探求,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你了解的欲望。在这样的机制下,你会发现自己逐渐养成了对任何事情都专注的态度,自然时间的利用效率也大大上升,这可以算是最有效的激励办法了。

我对这本书的讲解就到这里了。接下来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分享,时间、习惯、激励机制,这是做成一件事情最关键的三个方面。管理和利用好时间,理解自己的精力周期,并且按照这个精力周期去安排任务,最大化利用黄金时间和碎片化时间,你就可以对事情有更强的掌控力,也更能够达成你的目标。而习惯则让你进一步将那些难以坚持的事,固化为你生活的自然状态,包括专注、制定计划和建立仪式感的方方面面。当你将它训练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行为之后,你将更容易度过困倦时期。而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建立有效奖惩机制,或者寻找到成就感,让你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败感。但无论如何,做成一件事更关键的还在于实践。听很多种方法,但最后事情仍然要由我们自己一步步去完成,没有人能替代我们做什么,也没有人有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只是做事的方法,但最终设定自己的目标,定义自己的成功的仍然是我们自己。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是基于2015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做事的常识:事情一来,马上就知道怎么做》。希望我的推荐能带你了解做事情所需要知道的常识,也希望每一本好书,都可以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