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颗咖啡豆的环游世界之旅
铛铛铃2025-08-23【经济】2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是《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业史》。
几个世纪以来,咖啡这种黑棕色的小豆子,通过它体内浓郁的咖啡因和复杂的芳香物质,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极大地影响了这个世界。假如你对咖啡的种植、制作及相关商业发展感兴趣的话,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正是你的最佳选择。我强烈建议你捧上一杯热咖啡,然后由我来为你将这本书的故事一一道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作者马克·彭德格拉斯特同时也是《可口可乐传》的作者,他热爱咖啡和可乐,更喜欢去挖掘这些饮品背后的商业故事。这本出版于2016年的著作,为我们详细地勾勒了自公元十世纪以来的咖啡消费史。我们可以从书中清晰地看到,咖啡这种神奇的饮品是如何从阿拉伯世界发扬光大,辗转成为欧洲文化的标志,又如何化身为美国的国民饮料。我们当然也可以看到,咖啡消费国与咖啡生产国之间尖锐的对立与冲突。南美洲的咖啡农们有时要背着两倍于自己体重的咖啡果,在种植园里辛勤劳作,而他们的劳动成果则最终变成了几千公里外一个陌生人的杯中之物。马克·彭德格拉斯特出色地将隐藏在这个过程背后的经销商、资本与商业巨头们展现在了聚光灯下。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的副标题“一部咖啡的商业史”可谓是名副其实。
如果一定要说这本书还有什么缺点的话,那么作者的美国人身份可能是最大的缺点之一,这一定程度上使得他的著作有点美国中心论。不过考虑到自19世纪末至今,美国几乎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费国,作者的美国视角似乎又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将这本书分成了四个部19章,每一部分都同时涉及了咖啡的消费演变和基于咖啡的商业史变迁,内容有点繁复浩杂,所以我将书中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为你进行解读。这三个视角分别是作为一种饮品的咖啡、作为一种商品的咖啡,以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咖啡。
在第一个视角里,我会带你回顾咖啡的历史,一起去看看这种苦涩的黑棕色豆子究竟是怎样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饮品之一的。之后我会将视角切换到咖啡贸易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审视咖啡作为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大宗商品之一,在小小的一颗豆子背后究竟有多少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反复博弈。最后,我会跟大家一起去看看咖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到底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好了,咱们先来聊聊这第一个视角的内容:咖啡是怎样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饮品之一的。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大家只需要记住三个地方就行,那就是阿拉伯、欧洲和美国。而咖啡在这三个地方的大流行,也恰巧伴随着三次咖啡产地的大迁徙。
关于咖啡的起源,人们有过很多种传说,这些传说千奇百怪、光怪陆离。但在众多传说里,最有意思的恐怕当属“羊跳舞”了。这个传说认为,某个埃塞俄比亚牧羊人在放羊的时候,发现羊儿们啃食了一种红色的果实,然后奇怪的事情来了,这些羊竟然嬉笑舞蹈、兴奋不已。于是,好奇的牧羊人也吃了一点这种果实,顿时,一股突如其来的兴奋感笼罩了他的全身,让她也开始手舞足蹈了起来。你一定猜到了,这种神奇的果实就是咖啡果。这之后,咖啡的神奇功效不胫而走,埃塞俄比亚人很快就爱上了这种能让人精神振奋的东西,他们将果肉晒成干、煮成水、酿成酒。不过很快就有人发现,其实真正能让人振奋的东西是咖啡果肉里不起眼的黑棕色种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咖啡豆。
时至今日,埃塞俄比亚人依然在用最传统的方式来烹饪咖啡。他们将咖啡果的果肉剥掉,然后用铁盘烘烤咖啡豆,将烘焙好的咖啡豆碾碎成末后,加入豆蔻等香料在壶中煮沸,最后将上层的咖啡液舀出来喝掉。虽然这种方式耗时很久、口感独特,但却是今天咖啡的最初雏形。
在公元六世纪左右,埃塞俄比亚人入侵也门,将咖啡也一起带了过去。这种黑色的饮料迅速在阿拉伯世界普及了开来,从北非到波斯,从红海到黑海,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遍布大街小巷。由于伊斯兰教法禁止饮酒,因此咖啡就成了重要的饮料,民众在咖啡馆里愉悦地消磨着时间,甚至大逆不道地写文章嘲讽他们的统治者,一度曾导致许多咖啡馆被关闭。然而,人类天性中对成瘾物的追求却无法被禁止,很快,这些禁令就被打破了。到了公元16世纪时,妻子甚至可以以丈夫无法提供足够的咖啡为理由而提出离婚。
到了公元17世纪,随着威尼斯商人的不断活跃,咖啡经由他们之手被运抵欧洲,并开始迅速普及。由此,咖啡和咖啡馆开始在欧洲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而当时占据了也门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惊喜地发现,随着欧洲人对咖啡的需求不断增加,咖啡豆贸易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因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财源,他们规定,所有出口的咖啡豆必须经过水煮或者烘培,以使其失去活力,无法被种植。每年,大批的豆子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严密的监控下,由也门的摩卡港运送出口,经由埃及再运抵欧洲,这也是大名鼎鼎的摩卡咖啡的来历。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欧洲人迫切地希望将咖啡的生产捏在自己手里,于是,经过无数艰辛的努力,坚固的堡垒终于被他们找到了一丝缝隙。公元1616年,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历经艰险,将一整棵咖啡树从也门偷运了出来,并开始尝试进行种植。荷兰人不断尝试,为咖啡寻找一个合适的归宿,从斯里兰卡到马来西亚,从爪哇到东印度群岛,最终他们让这种植物在整个南亚遍地开花了。很快,东印度群岛与阿姆斯特丹就取代了也门成为了咖啡生产与贸易的中心。
欧洲人改良了咖啡的饮用方法,他们将牛奶与咖啡混合,调和了咖啡的苦味,使其成为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他们又将研磨好的咖啡粉放到布包里,用冲泡萃取取代了冲煮,优化了咖啡制作的流程。不过当然有人也对这种冲煮方式不屑一顾,大文豪巴尔扎克就非常喜欢空口来吃咖啡粉,甚至不加水。他曾经骄傲地说过:“咖啡粉宣布我笔下开战或是停战,因此文章形式和人物性格能够在灵感的指引下跃然纸上。”
与欧洲的其他国家不同,咖啡在英国遇到了自己强劲的对手——茶。英国能够通过东印度公司获得源源不断的茶叶供应,而印度本身却不太产咖啡,因此在短暂流行了一阵子之后,茶开始取代咖啡,成为了英国人最喜欢的饮品。
然而1773年,这种对茶的热爱与垄断却意外地造就了一个咖啡的国度——美国。1723年,随着欧洲轰轰烈烈的殖民开拓,一名痴迷咖啡的法国军官冒着生命危险,在横渡大西洋的航程中带上了一株咖啡幼苗。他倾尽所有的照顾这棵幼苗,甚至用自己的饮用水来浇灌它。这株幼苗没有辜负他的希望,顺利地在南美大陆开花结果、茁壮成长。经过近300年的繁衍生息后,目前我们在市面上喝到的大多数咖啡都可以追溯到这棵幼苗身上,她几乎可以被称为咖啡界的夏娃。
1773年,北美殖民地为了抗议英国政府的茶叶税及东印度公司对茶叶贸易的垄断,爆发了波士顿清茶事件,并最终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之前还沉迷于茶的殖民地人民纷纷自发的抵制茶叶,并转而开始寻找茶的替代品。1772年,北美殖民地的人均咖啡消费量还只有0.19磅,而到了1779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1.41磅。最妙的是,他们发现,就在他们身旁的南美洲,一个巨大到无法想象的咖啡产地正在形成。这意味着美国人再也无需受制于人,他们想喝多少咖啡就喝多少咖啡,想怎么喝就怎么喝。迅速成长起来的南美咖啡种植业与不断增长的美国咖啡消费者们一拍即合,很快,世界上最大的咖啡产地与消费地就都成了美洲。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咖啡消费国,2017年,美国人民愉悦地干掉了149万吨咖啡,在世界各国中遥遥领先。
好了,下面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这部分内容: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经由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又经欧洲传入美洲。与此同时,咖啡的种植区也从埃塞俄比亚、也门逐渐扩大到了东印度群岛,直到南美。1773年的波士顿清茶事件使得美国人开始弃茶而选择咖啡,而咖啡消费地与咖啡产地的相邻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喝咖啡的热情,最终使得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咖啡消费国。
然而,在汹涌澎湃的消费浪潮背后,也隐藏着无限的商机和错综复杂的博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为一种大宗商品的咖啡,究竟在国际商品市场上经历了怎样的惊涛骇浪。这部分内容里,你需要记住的是一场大火、一个总统、一个协定和一场天灾。一场大火指的是巴西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稳定咖啡价格而对咖啡豆进行的焚烧运动;一个总统是1930年上台的巴西总统瓦加斯,她因咖啡而起,也因咖啡而死;一个协定是国际咖啡协定,这个协定试图减少价格波动,却最终被一场天灾所终结;而这场天灾就是1975年的巴西黑霜冻,这次霜冻对整个20世纪咖啡产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严重打击,最终却导致了精品咖啡的兴起。
也许你已经意识到了,这几件事或多或少的都与巴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错,巴西的自然条件极其适合咖啡生长,而大规模的奴隶贸易则为巴西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这使得咖啡种植业在巴西成为了一门有利可图的产业。而1870年发生在斯里兰卡的咖啡叶锈病则恰到好处地摧毁了东印度群岛的咖啡产业,于是,从19世纪中叶至今,巴西始终是全球咖啡生产的龙头老大,并在20世纪初一度掌握了全球超过80%的咖啡产量。因此,要说到咖啡商业,那巴西绝对是绕不开的。
可虽然巴西的自然条件如此优越,但这个国家却也有自己的致命弱点。第一,巴西经常会遇到周期性的霜冻和干旱,而这两样又都是咖啡树的致命杀手。第二,巴西的种植园经济高度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和单一的经济作物,种植园主们往往缺乏远见,这使得巴西的咖啡产量总也逃不掉周期性的大丰收和大欠收。可消费者们虽然能在咖啡产量减少时勉强控制一下自己的胃口,却总不能因为咖啡大丰收而不休不眠地痛饮咖啡。在咖啡的一涨一跌之间,资本找到了自己逐利的空间。咖啡商们自然讨厌这种价格上的巨大波动,他们试图在咖啡丰收的年份拼命囤积豆子,并在咖啡受灾减产时将这些豆子投向市场。然而,市场的巨大波动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由私人公司组成的咖啡辛迪加很快就被击垮了。
最后,巴西政府决定亲自出手护盘,在丰收的年份吸纳咖啡以保护低价,而收购这些咖啡豆的钱则来自于欧美的银行贷款。1926年,巴西人的仓库里放着300万袋咖啡,而这一年的大丰收又导致库存直接翻了十倍,达到了惊人的3000万袋。咖啡依然在丰收,可巴西政府则不以为然,他们一方面大肆贷款收购咖啡,另一方面连续上涨的咖啡价格则刺激着种植园主们不断扩大咖啡产能。于是,当1929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游戏终于玩到了尽头,银行家们拒绝再向巴西发放贷款,海量咖啡被以极低的价格投向市场,咖啡价格从1929年的每磅22.5美分降到了1931年的每磅八美分。可巴西政府的仓库里竟然还存放着数千万袋咖啡。经济危机导致巴西国内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动荡,热图利奥·瓦加斯在一场军事政变中上了台,成为了新任的巴西总统。
这位新任巴西总统上台之后,鼓励巴西人猛喝咖啡,并下手焚烧掉了数百万袋剩余咖啡以稳定咖啡价格。他号召巴西人用一切办法来干掉咖啡,包括不限于用咖啡豆做燃料来驱动火车、从咖啡里萃取酒精和纤维素,甚至将咖啡粉混进面粉里做成面包以供食用。到了1937年,巴西做出了他们的最后一搏,他们一次焚烧了1720万袋咖啡,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当年世界咖啡销量的65%。
在瓦加斯施展浑身解数稳定咖啡价格的同时,他的南美洲邻居们却在悄悄地挖他的墙角,他们趁着巴西焚烧咖啡、缩减产能的机会,不断侵蚀着原本属于巴西的市场份额。于是巴西在咖啡领域的支配地位不断下滑,现在,巴西人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为了维持价格、继续控制产能、牺牲市场占有率,还是干脆开闸放水、同归于尽。
巴西人没有想到的是,最后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竟然是纳粹德国。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而在危地马拉殖民的德国人则以几乎同样的速度控制住了这个小国,这让美国对此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假如南美各国的经济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的话,危地马拉的那一幕会在这些国家不断重演。因此,美国终于出手相助,支持咖啡出口配额,稳定咖啡价格。1940年,14个拉美咖啡生产国在经过激烈的争执后签署了咖啡出口配额协议,美国的帮助使瓦加斯治下的巴西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执政时期。
然而,二战带来的却不仅仅是咖啡出口配额,还有物资短缺和美国对咖啡进口价格的限制。随着战争的时间越来越长,巴西发现自己国内物价上涨已经不可遏制,但咖啡出口价格却钉死不动。冷酷无情的美国人拒绝就咖啡进口价格做出让步,最后导致了瓦加斯在1945年因为国内政变而下台。讽刺的是,瓦加斯下台之后的第2年,美国人就取消了咖啡进口价格的限制,于是巴西的咖啡种植园开始了新一轮狂欢。美国人瞠目结舌地看着咖啡的价格一路飙升,愤怒的消费者们在餐厅里摔杯子,把糖和奶油撒得满桌都是,以此来抗议咖啡价格的上涨。
雪上加霜的是,1949年的秋天,一场迟来的干旱袭击了巴西的种植园,大减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咖啡生豆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从每磅34美分狂飙到了每磅51美分,而美国消费者喝到嘴里的咖啡甚至上涨了一倍有余。虽然这个过程中咖啡种植国赚取到了一定的利润,但超过60%的大头却是被美国咖啡烘焙商、零售商和餐厅拿走了。但美国人对此却装作毫不知情,美国农业调查小组提交了一份正式报告,要求政府对拉美各国进行贷款审查,改革现行咖啡交易制度,并对巴西等国施加压力,以使其调整汇率。
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巴西人民又想起了曾经带他们渡过难关的总统瓦加斯。1951年,这位曾经统治了巴西十余年的政治强人重返总统宝座,并以颇为强硬的姿态维护咖啡最低出口价格,限制海外资本对本国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他的政策几乎是立竿见影地见效了,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朝鲜战争爆发了,冷战中的紧张局势使得美国愿意为笼络南美各国而做出让步。此后咖啡价格一路猛涨,到了1954年6月,巴西咖啡的最低出口价格已经达到了87美分。
然而在一片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危机,瓦加斯并没有察觉到上半年美国所有主要咖啡商都在拼命地囤货,他们手里现在早就有了充足的咖啡,而瓦加斯对海外资本或者说对美国资本的抵制,早已让美国财团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因此就在一个月之后,1954年7月,咖啡价格忽然暴跌,美国各大烘焙商纷纷放出消息,表示美国咖啡市场供大于求,不再考虑从巴西进口咖啡豆。起先,瓦加斯还想出手护盘,收购市面上的咖啡豆以稳定价格,然而他很快就发现,美国的银行家们全都将他拒之门外,不再向巴西发放贷款。因此咖啡价格一跌再跌,而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也如影随形。重压之下的瓦加斯向美国咖啡商投降,被迫降低咖啡出口价格,这引起了巴西人民的强烈不满。1954年8月24日,这位71岁的老人彻底绝望了,他在卧室举枪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遗书里,他不无愤恨地写道:“当我1951年上台执政之时,国际财团每年在巴西获得的利润高达500%,一时间,咖啡行情变好,国家经济开始出现上升势头,不久又出现咖啡危机,咖啡价格狂飙,我们在国际上为居高不下的咖啡价格辩护,但是得到的却是对我国施加的更大的经济压力。终于,我们不得不放弃了,除了鲜血,我已经没什么能给这个国家了。”
瓦加斯的死是一场悲剧,然而他的死却使得美国银行慷慨解囊,为巴西政府提供了2亿美元的贷款。这之后,咖啡生产国要求控制咖啡价格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人虽然不太情愿,但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也不得不适当地做出了妥协,尤其是1959年古巴革命的爆发,使美国意识到一个稳固而繁荣的拉美对自己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咖啡协定应运而生,这个协定约定以每年4560万袋咖啡为基数,巴西可获得1800万袋的出口配额,哥伦比亚获得600万袋出口配额,其他各国依据之前的市场占有率各获得不等的出口配额,各成员国应该遵守配额并共同维持咖啡价格的稳定,减少价格波动。
这个协定在美国国内受到了极大的质疑,一些议员认为这无异于牺牲美国消费者的利益来维护咖啡生产国的利润。从1963年3月开始,国会就为这事吵得不可开交,眼瞅着就要超过1963年12月的最后签字期限了。然而,一件突如其来的大事却改变了反对者的立场。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这一下子社会主义阵营士气大涨,美国人认为这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咖啡生产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必须马上签署协定以拉拢这些国家。于是,在一片吵吵嚷嚷的氛围中,美国最终还是签署了相关协议。
该协议为咖啡价格设置了一个目标幅度,当咖啡价格上涨超过这一幅度时,放宽配额,鼓励出口,抑制价格;当价格下降到这一幅度以下时,则缩减配额,维持价格。但当咖啡价格远超目标幅度时,各国则可以完全放弃配额,自由出口。这个协议稳定的运行了10年,然而,1975年一场史无前例的霜冻天气将其毁于一旦。
1975年7月17日和18日,巴西遭遇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大雪天气,低温不仅摧毁了咖啡树的叶子,甚至将整棵咖啡树都冻成了黑色的死树。前几天还一片翠绿、欣欣向荣的咖啡园,瞬时间变成了黑色的咖啡坟墓。因此,专家们为这次霜冻专门起了个名字,叫“黑霜冻”。这次霜冻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霜冻,过去霜冻顶多会毁掉当年的收成,而这一次却连咖啡树都一起冻死了。咖啡是一种多年生植物,这意味着即使巴西马上开始补种,也要等到至少4年以后才能恢复产能。因此,国际咖啡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到了1977年,每磅咖啡价格突破了三美元,就连纽约的劫匪都把目光投向了咖啡。
咖啡价格的肆意上涨最终导致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由于劣质咖啡豆的价格已经涨到了跟精品咖啡豆差不多的地步,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劣质咖啡,开始品鉴精品咖啡,人们开始摒弃商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咖啡,转而追求咖啡的独特感受。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自19世纪巴西成为世界第一大咖啡生产国之后,咖啡价格就与巴西的天气一同波动。在20世纪初,巴西政府试图出手控制咖啡价格,却因为种植园主的贪婪与价格的波动而失败了。为了抑制咖啡价格,他们甚至焚烧了数以千万袋计的咖啡豆。二战时期,美国出于对纳粹在南美扩张的恐惧而向咖啡生产国进行了退让,但这也使得咖啡的价格被常年低估。二战结束后,进入新一轮波动周期的咖啡价格最终让巴西总统瓦加斯饮弹自尽。为了不酿成类似的悲剧,各国开始谋求确定咖啡出口配额,签订国际咖啡协定。然而,这一协定又因为1975年巴西史无前例的黑霜冻而被破坏了。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咖啡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早已经从一种单纯的饮料上升到了一种文化、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想要搞清楚咖啡究竟在人类社会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只需要记住三样东西:咖啡馆、速溶咖啡和星巴克。
咖啡馆的历史之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之前,人们在这种场合里呼朋唤友,吞下一杯杯令人振奋的饮料,高谈阔论。咖啡不像酒精那样能麻痹人的神经,却能用咖啡因巧妙地激发人的灵感,因此,从咖啡馆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它似乎就是天然的思想交流场所、天然的文艺沙龙。不过,咖啡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在17世纪的时候,欧洲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大陆,笃信基督教的欧洲人对葡萄酒来之不拒,对啤酒也热情有加,从早餐到入夜,人们将一瓶瓶美酒灌入肚中,然后摇摇晃晃地开始一天的工作。然而,这一切都在咖啡传入欧洲后得到了改变,这种改变之显著,甚至让法国史学之父儒勒·米什莱盛赞道:“文艺复兴抒发的新思潮部分归因已于一件足以养成新生活习惯,甚至改变民众气质的大事件,那就是咖啡的出现。”而英国人也对咖啡喜爱有加,在18世纪,人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到咖啡馆里花上几便士买杯咖啡,然后坐下来聆听各界人士的高谈阔论,以至于咖啡馆在英国一度被称为“便士大学”。
咖啡馆里的思想碰撞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创作上的灵感,还有思想上的解放。美国独立战争前夕,约翰·亚当斯等人在波士顿青龙咖啡酒馆里策划了反抗方案,以至于这里最后被称为“革命总部”。显而易见,统治者们对这样的地方抱有本能的不信任感,因此,从阿拉伯世界的总督到英国的国王,他们都先后发布过类似的咖啡馆禁令,试图以“煽动国民”的罪名来关掉咖啡馆。就连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也因为一些咖啡馆用摇滚乐、烂咖啡和反战文学作品来腐化美国大兵而试图关闭这些咖啡馆。只不过,人们对咖啡这种成瘾品的追求总会让类似的禁令变成一纸空文。
如果说咖啡馆代表了咖啡的社会属性,那么速溶咖啡则代表了人们对成瘾饮品的天然喜爱。在南北战争期间,疲劳的士兵们为了在战场上喝到一杯咖啡,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一些卡宾枪甚至在枪托上设计了能挂上磨豆机的部件,以满足士兵们的需求。然而,等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士兵们终于再也不用把磨豆机挂到枪托上了,因为一个叫乔治·华盛顿的人发明了大规模速溶咖啡的生产技术。没错,他跟美国国父同名同姓,而大名鼎鼎的雀巢公司为了应对巴西咖啡豆过剩问题,又在20世纪30年代将这一技术改良升级。在二战中,美国大兵们带着这种速溶咖啡远渡欧洲,让欧洲人大开眼界,而方便快捷的速溶咖啡又与战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拍即合,因此迅速成为了咖啡界的新宠,在世界范围内卷起了一波咖啡浪潮。
速溶咖啡真的很难喝吗?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像咖啡里加入稀奇古怪的添加物还是常见的事,这些添加物包括但不限于杏仁儿、麻干、面包皮、酿酒的残渣、砖粉、木头、鹰嘴豆、菊苣、蔓越莓、葡萄干、狗粮甚至是咖啡渣。二战时期,为了让前线的士兵们喝上足够的咖啡,美国本土不得不对咖啡进行配给,罗斯福总统甚至声称咖啡渣可以重复泡上两次,而当时意式咖啡机的技术尚未成熟,因此当时美国人喝到糟糕的咖啡很难说真的比前线大兵们喝到的更好。然而糟糕的口感却让咖啡商们嗅到了商机,既然人人都知道速溶咖啡难喝,那我就算给他做的再难喝一点,又会有多少人在乎呢?反正人们想要的其实不过就是黑色液体中的咖啡因罢了。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一度繁荣的东印度群岛咖啡种植业最终被一种叫做咖啡叶锈病的灾害所摧毁了,然而人们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利时人在刚果发现了一种被称为罗布斯塔种的高产抗病的咖啡豆,我们通常喝的咖啡是阿拉比卡种,这两者在生物学上的关系就好像是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只不过罗布斯塔种的口感实在比较差,因此大家在有阿拉比卡种可以喝的情况下很少会选择罗布斯塔种。然而,速溶咖啡的出现却给罗布斯塔种带来了一个天赐良机,这种豆子抗病高产,咖啡因含量平均高出阿拉比卡种两倍,能够生长在潮湿的低海拔地区,最重要的是,由于它口感不好,所以它还更便宜,因此它成了速溶咖啡的首选。许多原本不适合种植咖啡的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纷纷种上了这种豆子,至于口感问题,没关系,我们可以加香精进行调和嘛。于是,罗布斯塔种与速溶咖啡的组合在20世纪中叶迅速攻城略地,成为了快节奏现代生活的标志性产物之一,人们将这种如浪潮般汹涌袭来的生活方式称为“第一波咖啡浪潮”。
1975年的巴西黑霜冻改变了这一切,快速上涨的咖啡价格抹平了精品咖啡和劣质咖啡豆之间的差距,人们忽然发现自己灌到嘴里的劣质咖啡并不便宜,那为什么不加点小钱儿去品尝那些精品咖啡豆呢?为什么不想点办法让自己能喝到更美味的饮品呢?于是,星巴克等连锁咖啡品牌应运而生,这些连锁咖啡品牌着力于探索更高品质的咖啡,为顾客提供更美味的咖啡创意饮料,比如说星冰乐。而二战后欧洲人对意式咖啡机的改良使得迅速出品浓缩咖啡成为了可能,因此这些连锁咖啡品牌以意式浓缩咖啡为核心,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咖啡饮品,美式(意式浓缩加水)、拿铁(意式浓缩加奶)、摩卡(意式浓缩加上奶再加点巧克力)。这股浪潮再一次席卷了全球,美国人不无自豪地将其称之为“第二波咖啡浪潮”。
不过,有些人依然不满足于星巴克提供的标准口味,在他们看来咖啡就是咖啡,专注于寻找咖啡本真的味道,将精力集中在品鉴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咖啡豆的独特味道,才是对咖啡的真正热爱。于是,精品咖啡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个首创于1974年的术语提出了这样一种概念,即在独特水土与气候环境中栽培出的风情独特、口感鲜明的咖啡。1982年,美国精品咖啡协会正式成立,90年之后,越来越多厌倦了星巴克千篇一律口感的咖啡爱好者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精品咖啡,而世界各地的咖啡种植者们也乐于向这些爱好者们展现自己庄园里风味独特的咖啡味道。精品咖啡的概念又一次从美国出发,席卷全球,因此大家也将其称为“第三波咖啡浪潮”。
好了,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第三部分的内容:咖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咖啡馆在欧洲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思想得以在此进行交流与碰撞,理性欧洲从此取代了酒鬼大陆。而速溶咖啡则成为20世纪快节奏现代化生活的象征,掀起了第一波咖啡浪潮。1975年的巴西黑霜冻导致的咖啡价格暴涨则让人们逐渐开始抛弃口味不佳的劣质咖啡,开始追求更好更美味的咖啡,从而导致了以星巴克为代表的第二波咖啡浪潮和以精品咖啡为代表的第三波咖啡浪潮。
咖啡的故事还有很多,然而作者的这本书却到此为止了,这不仅是一部咖啡的变迁史,也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我很希望你能在咖啡的浓香之中对这本书细细地加以品鉴,恰如作者在这本书最后所说的那样:“最精彩的故事都是喝着咖啡讲出来的,咖啡的芳香引出人物的灵魂,发展成故事情节,经历沧桑,流芳百世。”
以上我分享的内容基于201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左手咖啡,右手世界》,希望我的解读能帮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