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音爆》是时候把耳朵叫醒!

铛铛铃2025-08-23励志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想要分享给你的这本书,名字叫《音爆》。

附:书名叫《声音的场景影响力》。

简单说,是一本会让你感知声音魅力的书,打开你聆听世界的新方式。

“音爆”这个词本身是指一个物体急速运动时,产生冲击波而发出的巨大响声。这个响声能量巨大,听起来像爆炸一样。

我们生活在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感官世界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无时无刻不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更多的信息其实并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视觉设计来说,最重要的是令人眼前一亮;而从听觉设计来说,关键就是要制造出音爆的时刻。

本书作者乔尔·贝克曼,就是一位不断为世界带来音爆时刻的人。他是一位作曲家、电视制片人,为50多个电视节目创作过配乐。1998年,他创建了一家名叫人造音乐的音乐公司。这家公司里有编曲家、编剧、制片人、夜店DJ、品牌策划师、用户体验设计师等。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利用声音的力量,为商业品牌讲述独特的故事。

贝克曼和他的公司,为很多全球商业巨头开发了独特的声音品牌,其中包括迪士尼、奔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国内的西南航空公司。

在这本书中,他列举了商业和娱乐产业中的许多有趣案例,讲述了专业人士是如何将声音转化为策略,为产品增添点睛之笔的功能,又是如何用声音恰到好处地讲述品牌故事,为品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

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说一下本书的内容。

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恰到好处的声音——超市和餐厅背景音乐。

声音无处不在,它能从很多方面影响人的行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市场营销教授罗纳德·米尔曼就发现,超市播放慢节奏音乐时,销售额要比播放快节奏的音乐高38%。当听到节奏快的音乐时,受到音乐的刺激,人们的行动会加快,会减少闲逛购物的时间,这就导致人们在商场中的消费过程缩短,自然也就意味着消费金额的下降。

餐厅也有类似的效果。苏格兰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人员做了个实验,让两批顾客同时在一家餐厅里吃同样的食物,唯一的不同是一批人听慢节奏音乐,另一批听快节奏音乐。结果对比发现,听慢节奏音乐的顾客,用餐时间比听快节奏音乐的顾客多出了14分钟。

了解音乐节奏和消费时长的关系之后,你就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点,设计自己的音乐了。如果你是商场或者超市的经理,自然就应该尽量使用节奏缓慢的音乐,拉长消费时间;但你若是餐厅的经营者,则应该选择快节奏的背景音乐,加快翻台的速度。

当然,这不能仅仅只看音乐的节奏。认知研究发现,如果就餐时的背景音乐音量合适,而且曲子令人享受,那么饭菜吃起来会更美味;相反,若是用80dB的白噪声,味觉会变得迟钝,顾客会感觉菜不够咸,或是没放够糖,食之无味。

有意思的是,80dB的白噪声,会让人觉得食物更加酥脆。你可以回想一下在飞机上吃东西的感受,大多数人的感觉是,国内的飞机餐通常不太好吃。但其实飞机餐的供应商很清楚环境对味觉的影响,所以飞机餐一般都非常咸,非常重口。原因很简单,除了飞机内低湿度以及机舱压力对人体的影响,联合利华的研究还发现,造成飞机餐味道寡淡的部分原因,是发动机沉闷的声响。这类噪声会降低人对盐、糖和其他香料的敏感度,但同时会让人觉得食物更加酥脆。

人们通常会对整齐或艺妓的声音感到满意,但他们不会意识到,如果将声音用于驱动消费体验,它可以多么强大。如果考虑成本和收益的比例,照明、招牌、材料、建筑打这些元素的代价,都没有考究声音来得划算。声音也是唯一一个能实时调整并显著改善体验的元素,它可以随季节变化,也可以反映一天当中的某个时间或某种特殊时刻。多数商家只是费力将自己的空间填满平淡无奇的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结果是,没有人会从这样的声音感受到些许不同。

通过这个例子,你是不是也感受到了声音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神奇力量呢?

好,另外一个例子是用声音讲述品牌故事——苹果的开机提示音。

当然,声音的功能不仅仅适用于音乐。如果您使用的是苹果电脑,你还记得在重启电脑时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吗?正常情况下,这个开机声音是在提醒你,此时电脑已经开始运转,正在开机。当然,你可能会在每一次启动电脑的时候,都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个声音。正是因为这个声音,你不用盯着电脑屏幕,也能知道电脑是不是已经有所反应。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大概和你在玩游戏时成功击打怪物听到的击打声功能类似。的确,这种声音确实起着一种执行反馈的功能,但也绝不仅仅如此。现在你再回想一下,这声音带给你了一种怎样的感觉,是不是听起来挺酷的,同时又带有一种清新、踏实甚至安心的感觉。有没有让你联想到苹果这个品牌给你带来的其他感觉?这就是一个带有品牌性质的声音,听到它就暗示这是苹果品牌的电脑。

这个简单的开机声音兼具功能及情感,能够在短短几秒钟之内给你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声音叫品牌导航音。今天所有的苹果电脑,无论是笔记本还是台式,都用着同一款开机提示音。但它并非一开始就这么禅意的设计。它的设计者叫吉姆·里克斯,本身是个程序员,她在苹果公司最开始的几年一直不得志,但她私下里一直对声音的用法很感兴趣。

当时苹果的开机提示音是一名数学家设计的一组和弦,专业名称是三全音。从乐理的角度来讲,这组和弦并不和谐,可以说是非常刺耳。但这个声音被反复播放了太多次,无论是公司的人还是顾客都习惯用它,更何况大家也都认为,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开机提示音好不好听,来决定要不要买苹果电脑。

我不知道你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你电脑的开机声音其实已经为你的使用体验定好了格调,这是一种即将到来的体验的象征,里克斯称之为听觉图标。这个听觉图标的英文原文是AIRCON,取自耳朵air和图标icon。原文中这个词被翻译为耳听信号,但我觉得并不是很恰当,在此,我将它翻译为听觉图标。

在开始为苹果设计新的听觉图标时,里克斯认为它应该是耳朵的清新剂,无论用户以怎样的心情打开电脑,听到的第一个声音都不应该为他带来焦虑,而应该有静心的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个声音能够适用于所有机型,即使最差的扬声器,也能表现出这个声音的效果。

最后,里克斯选择了一个简单的C大调和弦,这种声音能令人平静,它还在其中增添了一些混响立体的效果,让声音从后往前、从左向右的减弱。这一立体效果,给这个简单的声音增添了一种酷酷的感觉。

但是听到了这个声音的最终效果,苹果高层仍然对是否要更换开机提示音这件事犹豫不决。这种犹豫的反应很正常,好在里克斯最后得到了部分高层的赏识,最终如愿以偿,将这款开机提示音放在了1991年发布的苹果电脑上。

如预期一样,这个短短几秒的开机提示音大获好评,甚至有专业评论员评价:“在我听到开机声音的那一刻,便知道自己将会体验到一些伟大的事情。”

1991年之后,苹果就坚持在所有的苹果电脑中使用同一款声音,并在过去的近30年中,几乎没有修改过这个开机提示音。跟品牌的视觉标识一样,听觉标识并不需要经常去调整。当然改变本身并不是坏事,但若是要改,就一定要改的更好才行。

此后,苹果对音效有了更多的重视,譬如说用苹果手机发邮件时,那一声“嗖”的声音,听起来就有种莫名的满足感,这就是恰到好处的声音的力量。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了解了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如何将这种声音的影响力扩大,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

先来看将声音影响力最大化的六大原则。

对于那些意识到声音的力量并寻求恰到好处的声音的企业来说,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这个声音有多好听,而在于如何将声音与品牌故事有意义的、真实地捆绑在一起,这个过程叫声音品牌化。虽然过去几十年已经有了不少企业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将声音品牌化付诸实践,但对于大多数商家和媒体人来说,这还是个非常新的术语。即使你意识到声音的重要性,也想找到适合品牌的声音,但面对如何才能将声音的影响力最大化这一问题,大多数人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对此,《音爆》的作者乔尔·贝克总结了六大原则。

原则一:你的声音要讲述你的品牌故事。

首先,你的声音应该和你的品牌有关,能够讲述你的品牌故事。这一点你可以联想人与人的交流,回想一下最近新认识的朋友或合作伙伴,你还记得第一次见面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吗?很难吧。人们会忘记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但却很难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觉。如果你的声音仅仅只是无意义的声响,没有任何情感或故事,那么无论它的内容有多充实,也无法给受众带来某种感觉。你想要讲一个什么故事,或是想给人一种什么感觉,这就是需要你仔细思考的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为什么重要,她和别人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只要先明确了这一点,你才有东西来衡量你想要设计的声音。当你拿到一份声音的样本时,再来要思考:这听起来像是我的还是别人的?这就好像是国歌一样,一首歌无论多么鼓舞民众,如果他不能讲述这个民族的故事,那也很难令人产生民族自豪感。

原则二:受众喜欢不等于就适合你的品牌。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错误,商家混淆了受众喜欢的音乐和能够引起与品牌故事相关的情感的声音。换句话说,不能因为现在说唱在年轻人中很流行,你就立马在自己的品牌音乐中添加说唱元素。关于声音最重要的问题永远是,它能不能让你有所感觉。

现在有很多学术和产业专家认为,现代科技让消费者越来越不在乎音乐品质,因为大家习惯听被压缩过的mp3格式的音乐文件了。换句话说,质量已经成了便携性的俘虏。这个结论最开始来自于一名斯坦福大学的音乐教授乔纳森·伯杰。伯杰连续6年让他班上的新生听同一首歌的不同文件格式,博杰发现,相比于那些高还原度的高清格式,学生们更喜欢那些被过度压缩的低质量版本,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压缩文档中失真的声音,对他们来说,这些音乐听起来就是这样的。

这一发现让很多高端耳机的厂商非常困扰,有些厂商正在花数百万美金开发测试耳机舒适度的人造耳朵,甚至花上千万来打造几乎无声的消音室。这种追求更高质量的商业模式,是不是根本就是错误的呢?

与此同时,昂贵的beat耳机又变得炙手可热。虽然大多数音乐专业人士和音乐发烧友认为beats低音过重,很多音区都浑浊不清,很难听,但在年轻消费者中,beats又非常抢手,这让那些追求专业的高端耳机厂商更加郁闷。难道真的是因为现在的年轻消费者喜欢低音过重吗?

为了检测这一点,有厂商专门请了青少年到专门的实验做了双盲测试。测试表明,在不知道品牌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不会选择beats那样低音过重的耳机,甚至还觉得beats的声音令人讨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专家们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他们都假设人们会根据声音质量作出选择,人们喜欢beats是因为喜欢耳机里的音乐,喜欢那样的设计。比如我们听歌的同时还会做很多事情,用beats只是恰好契合了当下的生活方式。相同的,我们并没有因为更喜欢mp3格式的声音而选择用手机听歌,而是因为手机可以放在口袋里,随时随地都可以听。

原则三:在背景里要加点合适的声音。

第三个原则与背景音乐的选择有关。声音可以是任何故事的情感引擎,一部电影的配乐可以触发观众的情感,但它也不仅仅如此。恐怖电影制片商是使用声音来驱动情感的大师,这就是为什么当你感觉自己被恐怖电影吓坏的时候,要堵上自己的耳朵,这样一来,你既不会错过正在发生的情节,同时也不至于被吓到。

当然,背景音乐并不仅为电影而生,正确的背景声音是能够让你感到放松的,背景音乐是创造舒缓环境的一个强有力工具,这是W酒店的秘诀。下次到访W或是其他精品酒店的时候,请你关注一下那里的声音,比如餐厅、游泳池边,以及你第一次入住的房间中播放的音乐。你是否喜欢这些音并不是那么重要,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刚刚进入房间时,没有听到任何背景音乐,你可能会听到什么环境音呢?楼下街道的噪声,临近建筑的空调外机发出的响声,或是隔壁房间一对夫妇的对话。

W酒店的做法是,无法时时刻刻控制环境声音,但至少他们能够将这些声音淹没或改变。下次,当你注意到一个声音时,请简单思考一下,你是否应该注意到它,这声音如此突兀,是因为音量太大吗,或是因为他没能融入某个故事吗,是有意而为吗?最重要的是,你听到的声音是否让你起码有所感觉。提出这些问题,能够帮助你在对声音操纵自己的方式方面产生更多认识。

原则四:要让声音拥有明确的功能,提供利于用户体验的信息。

这并非绝对,但如果一个信号有异议,大家自然会对它有更多关注。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能告诉我们身处的环境,提供很多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信息。譬如我们走在路上,即使在与朋友说话,或是埋头看着手机,当身旁突然出现逐渐变响的引擎声时,我们就知道有车子在靠近,并会立马避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带有的信息也多种多样。

就拿地铁来说,纽约和伦敦地铁在车门关闭前,会发出嘟嘟的警告声,这个声音本来是为了警告人们小心不要被车门夹住,而地铁调度员把他变成了一种催促站台上乘客迅速上车的策略,他们通过播放嘟嘟的警告声,假装要关车门,让站台和在检票口听到这个声音的乘客加快步伐赶上这趟列车。

在莫斯科的地铁上,用男声来表明是顺时针方向运行的列车,用女声来表明是逆时针运行的列车,这样乘客就能够迅速确定自己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而在日本,列车系统则用各式各样的曲调来提示车站名称,这样即使你在闭着眼睛休息,或是还没有听完整条提示音,也会知道下一站是不是自己的目的地。

声音的功能还能更复杂一些,譬如一家丹麦耳机公司专门为消防员设计了一款耳机,它能够让消防员听到三维的空间精确的提示声音,从而在浓烟密布、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中知晓队友的位置。这样的原理也被游戏开发者灵活运用在了电脑游戏里,著名的射击游戏使命召唤中,玩家需要利用声音来识别环境,在游戏中前行。这就是功能性声音,他们给你提供了非常明确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你的体验。

原则五:向声音垃圾说不。

在设计好声音,敲定是否要使用这个声音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切勿忘记,那就是试试把这个声音拿掉,来看看整体效果。正如之前苹果的开机提示音,很多时候我们听多了,再难听的声音也会习以为常,这是常见的盲点。如果去掉这个声音以后,你完全没感觉到缺了点什么,这很有可能说明这个声音设计的还不够好,或者根本就不应该出现。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声音垃圾,做无用功,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别等到创作过程的末期才开始考虑声音。国内有很多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配乐过于喧宾夺主,被放错或是时间不准的音效,会将观众从整个剧情里拽出来,这种配乐就完全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成了声音垃圾。

原则六:创造寂静。

前面我们虽然讲了声音情感和功能的重要性,但声音也并非越多越好。除了要避免出现声音垃圾,我们还应该注意,有时候再好的声音都不如没有声音好,也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声音的留白提供了情绪的间隙,能让人准备好情绪的转变或是升华,反而沉默会比声音更有张力。

所以在创造所需要的听觉体验时,我们要处理的不仅仅是声音本身,更重要的是有声与无声之间的平衡。虽然这么说,但大多数人可能一生都不会真正体验到无声是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们生来就没有耳盖,这意味着听觉在每时每刻运作,即使用最好的耳塞或是消音耳机,声音还是能够通过骨头传递给人们。

在自然界或是城市中,基本上也没有地方能够达到绝对的无声,哪里能够体验到无声呢?你得去专业的消音室。我从事听觉研究,学院里有这样的消音室。在消音室里,你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声,会有种身边有什么东西被抽空了的感觉,在那里你会成为声音本身。但如果你想要达到绝对的无声,还得去一种名叫希波暗示的特别消音室里去体验,那样的消音室会吞噬空间里的所有声音,你身体器官里的任何响动都会变得很吵。听说在那样绝对无声的环境下,待上30分钟,就会令人心智丧失。

既然无声的定义是相对而非绝对的,那噪声的对立面又该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平衡有声与无声呢?一般来说,声音专家们通常需要花更多时间来消除电影和商场中无意义的声音,消除杂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制造杂音的源头移除,或者用很有针对性的消声仪器来去除。而迪士尼乐园却反其道而行之。

巴黎和东京的迪士尼乐园靠近机场,所以上空偶尔会有飞机低空飞过,而飞机所产生的噪音,可以说得上是乐园欢愉氛围的头号杀手。迪士尼乐园从停车场开始,就布有复杂的扬声器阵列,这些扬声器阵列会用最精准的方式播放乐园设计者精心调整过的环境声音,这声音不仅会呼应着乐园的主题,带你进入他们设置好的故事里,也让你调整好心情。最重要的是,当声音和建筑物,还有穿梭在人群中盛装的工作人员们融为一体时,你就会立马身处在这个小世界中。这时,声音就会上演令人惊奇的一幕,那就是消失。你不仅不会注意到天空中时不时传来的噪声,甚至都不会去注意迪士尼乐园设置好的环境声音,因为你所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你不会再对任何一个独立的事物产生过多的关注,而是把声音当成了环境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迪士尼乐园创造出了一种人们主观感觉上的无声环境,这种伪造的安静,成了不同场地之间的天然屏障。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些处理声音的方式带来的个人生活启示。

其实,迪士尼的这个例子不仅为嘈杂的公共场所提供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也为我们个人生活提供了参考价值。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并接受了24小时的都市噪音,借助耳塞或是安眠药来入眠,但其实很多噪音都是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另一些声音来中和掉。选择房屋位置时,大家都有考虑居住区附近噪音的常识,譬如不能住在铁路或是公路旁边,稍微讲究一些的人,还会研究所在城市飞机起飞降落的必经路线。

我们会花很多时间研究瓷砖、地板的颜色、纹以及踩上去的感觉,但据我观察,几乎很少有人会考虑过这些家居设计会产生怎样的声音。其实很多时候,专业建筑师也会忘记声音在空间中的重要作用。譬如绝大多数情况下,墙壁肯定是直角或者是平行的,但这样会导致内部声音反复反弹,使得房间中央产生一个完美的噪声聚集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公寓中开派对会那么吵,而且坐在房间中央的人更是什么也听不到。

类似的,当我们买衣服的时候,都很清楚时尚的视觉效果,但很少人会在试衣间里专门听听衣服发出的声音,特别是在走路和坐下时,因为面料产生一些尴尬的声音。都说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能够讲述这个人的故事,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衣服的声音也能传递微妙的信息。譬如说鞋子,一个人的步伐能够显示出这个人的身体状况、性格,甚至是当下的心情。除此之外,往往越便宜的鞋子越容易发出响亮的声音,为了削减材料成本,廉价鞋的制作者会把鞋跟做成中空,这样鞋子就会很响。除非你是故意要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否则响亮的谐声通常不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当然,在今天的分享中,有一种声音我一直没有提到,那就是人的说话声。这当然不是因为人的说话声不重要,恰恰相反,我们发出的声音要比说话的内容更加重要。在口述信息的整体影响中,7%是言语造成的,38%是声音造成的,55%是面部表情造成的。当你希望说服某人或证明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利用短暂的沉默,在恰当时间点改变自己的节奏,可以试着在关键时刻减慢语速,好让自己的话被听得更清楚,降低语调,用低沉的声音来传递权威的信息。

声音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在你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之前,可能完全不会感觉到他对你造成的影响,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如果声音要是有一点点的不和谐,就会显得很突兀。解决掉突兀感后,你很难再次留意到它是如何影响你的。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音爆》里有很多精彩之处,但最妙的一点在于,看完之后,我觉得他不仅仅在告诉商家如何用声音讲述故事,更是无意有意间在向我们传递如何为周围的声音打开自己的耳朵,留意这些声音造成的影响,他会教你用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习以为常的工作和生活。

正如作者在这本书开头所说的,当正确的声音在恰当的时间被有意识地利用,去交流信息与情感,帮助你回忆并开拓新体验时,你会体会到我所说的音爆时刻。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