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印度艺术》4500 年印度艺术史全景呈现,精美插图汇成印度艺术长河
铛铛铃2025-08-23【人文】21人已围观
简介
本次给大家推荐的书是《印度艺术》,
作者是维迪亚德·苏尔甲,哥伦比亚大学印度和南亚艺术的讲座教授,也是印度总统莲花装勋章的获得者。
这是一本优秀的艺术史著作。另外,本书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具备一定的收藏价值。
说起印度艺术,首先浮现在大家脑海的一定是宗教:三界诸神、佛陀、菩萨、洞窟、寺庙、浮雕、壁画等等。
古代印度是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区域,印度教、耆那教、佛教等重要宗教都诞生于此地。在中世纪以后,南亚又成了伊斯兰教的文化中心之一。
印度艺术与宗教关系紧密,是宗教精神的表达,是宗教生活的方式,反过来也塑造了印度的宗教形态。
在单纯的宗教审美情趣之外,印度艺术还是历史的载体。印度文化中的轮回观念,让他们对现实相对淡漠,因而也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所以印度古代几乎没有可信的历史往事,种种全都随着岁月消散。好在考古发掘还原了大量的文物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文献的缺失。大量的寺庙铭文和遗迹,帮助学者们还原历史的原貌。
但是解读这本书时,我不想单单给大家做科普。这篇解读稿,也不会像是一堂艺术史或者美学史的小讲义,而是希望给大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我们不要把它当成一本专业书籍,而是把它当成一本旅行手册,跟随各类艺术作品,去体验一次印度国宝之旅。
这本书中的章节,可以重新编排成一本设计精巧的旅游路线图,按图索骥去发掘艺术背后的人文之美。我们的旅行线路包含三条:
第一条是石头之旅,石像、石窟、石头建筑都在其中;
第二条是建筑之旅,寺庙、皇宫、陵墓都是无字的书;
第三条是绘画之旅,妙笔生花的画幅之下是印度的美。
那么请坐稳了,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印度的艺术之旅吧!
第一条路线是石头之旅。
在文明发展的早期,石像、石窟都是印度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我们旅程的第一站是印度河流域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文明遗址。需要和大家说明的是,印度河流域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本书中的印度是古代文明意义上的印度,涵盖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印度文明,始于公元前30世纪前后,后来灭绝了。19世纪末期的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腹地发现了一系列古城,从摩亨佐达罗等地挖掘出了石头城和大量的石刻印章。这些文物现在大多收藏在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和印度国家博物馆中。
在学术界最有名的艺术作品,就是印度河印章。这些抽象符文可能是原始的古印度文字,但是数十年来,学者们始终无法破译其内容。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等古印度文明,与后来的印度文明究竟有没有关系,还需要学者们解开古印度艺术的奥秘。
石头之旅的第二站是桑奇。今天的桑奇是印度中央邦博帕尔附近的一个旅游景点,2000年前,却是佛塔和佛教图像艺术诞生的地方。对于想要去印度进行佛教之旅的人,除去鹿野苑、菩提伽耶等佛陀一生行迹的圣地外,桑奇也是B选项。因为正是在桑奇大塔内,供奉着最初的佛陀舍利。
桑奇大塔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纪,这是传统的窣堵坡式佛塔,形状像倒扣在地上的一个碗。围绕佛塔周遭有一圈围栏,信徒们采取环绕的方式进行礼拜。我们所熟知的佛教转山转塔的传统,就来源于2000多年前的桑奇。
桑奇的另外一处趣味在于,各处的石头雕刻在塔围栏、石头大门上都雕刻着佛陀的故事,高度还原了当时世俗生活中的种种场景。值得说道的是,桑奇大塔时期的佛教不造佛像,那个时候的佛都以莲花座、华盖等象征指代。在最有名的一幅讲述佛陀出家的图画里,画面最初只有佛陀的白马,却没有马背上的佛陀。随后佛陀下马步行,但是却描绘了华盖下的足迹和跪在身边的马夫,并无佛陀本人。倒是到了公元后的贵霜王朝时期,佛像被大量雕刻。印度佛像最初也是最有名的流派,叫做犍陀罗风格,也就是所谓的印度希腊风格。满头卷发,身体比例真实,身披的袈裟布满褶子,并且自然下垂,活似古希腊雕塑的佛陀形象,就是犍陀罗艺术的典型表达。这部分作品在印度、巴基斯坦的许多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这几年故宫和国博都展出过犍陀罗的雕像。佛陀头顶上的大包,可能就与犍陀罗式的希腊卷卷头有关系。
后来,佛教的造像艺术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国,奠定了汉传佛教艺术的基础。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不仅有佛像,还有另外一个与佛像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那就是石窟寺。
石头之旅的第三站,我们要拜访的地方,就是奥郎加巴德的阿旃陀石窟。此地距离孟买不远,是印度石窟开凿的巅峰之作。在潮湿且炎热的南亚,石窟的出现或许不是偶然。如果你去过印度的石窟,一定会对炎热雨季时石窟中的凉爽感到惊奇。古时候修行者做陛下官,也许是某种程度上的纳凉呢。
阿旃陀的石窟不仅是神庙,还能供僧人们居住修行。洞窟内雕刻了大量的佛、菩萨的神像,按照神位等级进行高低排列。墙面上的壁画叙述了大量的宗教故事。在昏暗的洞窟内,利用光影的效果,营造出神像的高大与伟岸。
印度的石窟寺起源很早,也随着西域僧人的脚步传到了中国。早期的麦积山、云冈石窟,都保留着浓重的印度审美。有趣的是,印度教的石刻神像源自于佛教艺术。正是在佛教建筑师和工匠数百年积攒的经验基础上,印度教的工匠们登场了。他们仿造佛像的方式,为印度教神灵建造大型石窟建筑,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到了印度全境。
看完了石头,第二条路线要看看印度的建筑。既然是看建筑,我们按照风格来介绍。
第一站要看的自然是莫卧儿建筑。印度最著名的打卡圣地,就是美得令人窒息的泰姬陵。泰姬陵位于莫卧儿的旧都阿格拉,距离新德里约半天的车程。这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爱妻泰姬修建的陵墓。纯白的大理石建筑依偎在亚穆纳河边,整座陵园布局对称,辅以红色砂岩建筑衬托,营造出伊斯兰教偏圆的景象。内部的装饰无所不用其极,珠宝玉石精心雕刻,从入口到陵墓中的每一块砖,都是印度最高工艺水平的表现。
沙贾汗是莫卧儿王朝的第五任皇帝,他花了数十年为爱妻修建陵墓,甚至最后沦落到被王子政变推翻统治,也要在王宫一角守望泰姬陵。
印度的伊斯兰建筑在整个南亚次大陆都很极为与众不同。清真寺高耸入云的宣礼塔,对使用白色大理石的喜好,以及威严宏大的院落,都与传统印度教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德里月光集市前的贾玛清真寺,与巴基斯坦拉合尔的巴德沙希清真寺,是南亚规模极大的清真寺建筑。与后文中我们要拜访的印度教神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南亚见到的大清真寺,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大。
如果说印度教寺庙是封闭、昏暗而神秘的,那清真寺就是露天、清晰而外向的。能够容纳数万人进行集体礼拜仪式的清真寺,是穆斯林在南亚统治的600多年留下的艺术瑰宝。
建筑之旅的第二站是殖民者的遗产。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1498年在印度西南部登陆,到英属印度总督蒙巴顿在1947年移交权力,前后五个世纪里,殖民者们在印度各个城市留下了伤痕,也留下了风格迥然的建筑。
果阿是葡萄牙人的殖民地,位于印度的西南海岸,是印度的海滩度假胜地。果阿最大的教堂,是长达76米的圣卡塔琳娜主教座堂。但是最传奇的教堂,却是当地仁慈耶稣教堂的一座附属小教堂,因为其中存放着基督教圣人圣方济各的遗骨。他在1542年来到果阿传教,后来前往中国,并在广东的上川岛离世。在教皇的令下,他的一只骸骨被送往罗马的耶稣教堂,其余的遗体则保存在果阿。时至今日,果阿仍然是印度天主教的传播中心之一。这座欧式的城市也是印度少见的风景。
真正代表殖民统治的是英属印度。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孟加拉;1858年,英国正式统治印度,并定都加尔各答;1911年,英属印度迁都德里。英国人在印度殖民统治的三段时间,完美地表现在了建筑风格上。我们也选取了三座最有名的印度城市进行拜访。
第一座城市是加尔各答。18世纪中叶,印度的官方统治者还是首都在德里的莫卧儿王朝。在遥远的加尔各答,英国人以东印度公司为主体进行治理。最初的官方建筑是清一色的欧洲样式,基本将新古典主义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印度。加尔各答的政府大厦和许多中型教堂,都是最初来到印度的殖民者的文化表达。他们不了解此处,也无意与印度进行融合,所以一切都是欧洲的延续,而非创制。
100多年的时间过去后,英国成了印度的合法统治者,女王也加冕为印度女王。一种新的印度撒拉逊风格建筑逐渐呈现,集大成之作就是孟买。从东海岸孟加拉湾沿岸的加尔各答,穿越到西海岸遥望阿拉伯海的孟买,一种全新的大杂烩式建筑审美逐渐涌现。建筑师把哥特式建筑与泰姬陵、苏丹皇宫、甚至使印度教寺庙糅合在一块儿,将尖形拱顶、凉亭和宣礼塔加入了建筑。孟买的威尔士亲王博物馆、维多利亚火车站、孟买大学图书馆、孟买高院等建筑,被认定为英国哥特式风格的巅峰之作。印度萨拉逊风格的出现,标志着英属印度在政治上的凝结,孟买也是殖民帝国的辉煌记载。
最后一座城市是德里。1911年,英国决定将首都迁至千年印度历史的政治中心德里。德里这座城市很有趣,从北往南是截然三种生态。北边的老德里是莫卧儿王朝的设计,中间的新德里是英属印度的功劳,南边更新的德里则由独立印度发展而来。中间的这部分新德里的设计者叫卢琴斯,以宽阔大道与开放的空间蕴含的古典风格,结合对称性的几何规划和中轴线,将总统府、国会大厦、印度门点缀其中,构建了英属印度作为权力顶点的恢弘气势。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德里的建筑与孟买的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非常不同。在总统府可以看到对莫卧儿皇宫的模仿,又因为德里与孟买气候和食材原料不同,色调风格偏冷色调。但是卢琴斯的搭档在监工的时候,却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由于修建的时候道路的坡度没有控制好,导致理应位于最高点的总统府,在主体部分被遮挡了,仅仅露出半个屋顶。大家如果有机会去德里游玩,可以站在国王大道的末端遥望终点的总统府。某种程度上,印度人松散的性格,也可以在他们的建筑审美中体现。
建筑之旅的最后一站,我们自然是要用印度教神庙来压轴。神庙之旅的目的地选择很艰难,因为在这个信奉3亿3000万座天神的信仰里,印度大大小小的神庙真是多不胜数。大家可能会有个错觉,认为印度教如此虔诚,神庙一定出现的很早,其实不尽然。正如前文所言,印度教的雕像艺术受教于佛教,印度教神庙的发展也晚于佛教。因为印度教本质上不是一种集会型宗教,神庙也不需要宽阔的内部空间。起初寺庙在宗教上的功能性并不强,随着印度教的改革以及工匠技术的提高,印度教的神庙才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公元六世纪,印度教才有了较为成型的大型神庙,并在随后的1000多年里迅速发展,形成了今天遍布四境的著名景点——印度神庙。
建筑风格根据教派、建筑风格、区域性特点,可以分为众多类别。我们稍微粗暴一点,将其分为北派和南派。北派的代表是纳迦罗风格,南派的代表叫达罗毗荼风格。
北方我们要拜访的城市叫卡朱拉霍。一般的旅行攻略上,都会将卡朱拉霍的神庙戏称为性爱神庙。那些宛如印度爱经一般香艳的浮雕,让这座印度宗教圣城蒙上了不少奇异的幻想。这些雕塑其实就是北派神庙区别于南派的第一个特点。北派神庙的墙上会雕刻上世俗生活,甚至是挑逗的裸女形象,而南派则只会雕刻神祇。
卡朱拉霍是十世纪时的遮娄其王朝的首府,虔诚的印度教国王在此地修建了巨大的神庙群。神庙群里最出名的是供奉湿婆的中央大天神庙。它的构成是典型的北派设计,由门厅、大殿、连廊和内殿组成。俯视图里是两个完美对称的十字形状。实际上,从任何一个角度的截面看过去,大天神庙都是完美对称的几何图形。
在神庙的外侧,墙面是像锯齿形一般层层叠叠的,每一个突出的小方格里,都有神像和女性雕像。这些女性形象正是古代印度教认知中的美人:丰乳肥臀、细长双眼,体态妩媚。印度舞蹈中著名的三道弯造型,就在雕塑中有所体现。更有甚者,有些神庙也会雕刻上男女交合的场面。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将那些柔韧的姿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于这些情色雕像有什么含义呢,答案超出了艺术的范畴,就带朋友们自己去发掘吧。
视野投向南方,南印度与北印度文化生态相差甚远,但是由于交通相对不便,专程前往游玩的旅客并不多。我们要去拜访的这座南部小城,叫做坦贾武尔,位于泰米尔纳德邦。
罗刹罗刹天王位于坦贾武尔的正中。准确的说,这不是一座庙,而是一座神庙庭院。从迈入大门的那一刻起,整个围合院落就是一个精心安排的整体。将庭院分成两个方形的话,神庙内殿就位于里层方形的中心,而供奉作为护卫的湿婆神牛的亭子,就在外层方形的中心。神庙主体建筑的高度,正好是一个院落高度的基本单位。院子的宽度是其高度的两倍,长度为其四倍。
与北方神庙相比,坦贾武尔所代表的南方神庙对于精美的细节并没有过多的追求,但是整体的严谨和整治却尤为凸显。这是因为在南方的王国中,神庙本身就有着宫廷一般的政治性,祭司、工匠、艺人都被供养其中。在宗教之外,神庙扮演着银行、剧院、公共集会场所等许多社会公共设施的角色。南派神庙发展到中世纪晚期越来越大,最后神庙群本身就是一座小型城市,宗教与市政融为了一体。南方的马杜赖和契丹巴拉姆等地,都可以看到这种城庙一体的存在。更多的惊喜就留给朋友们在书中和未来的旅途中去发掘吧。
看完了石头和建筑,我们来到最后一条旅行路线看画。这一部分的内容会相对简略,因为由于印度湿热的自然环境等因素,保存至今的善本画作相对较少,而且大多落入了殖民者和地方贵族手中,所以我们欣赏印度画作的去处,可能是美国或者欧洲的博物馆里。
说到画,不得不提的就是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大帝。这位印度历史最伟大的皇帝是失读症患者,他不能拼写和阅读。所以在阿克巴下令创作的《阿克巴本纪》等大量作品里,全部都要求配以插图。阿克巴宫廷画家所作的各类插画,成为莫卧儿时代绘画作品的写照。这些插画具备超强的叙事动感,书中作者选取的那幅讲述阿克巴驾驭大象的作品,惊险场面跃然纸上。这种自然主义风格的画面,受到了中世纪波斯的影响,也可以找到当时欧洲版画的影子。
有趣的是,阿克巴宫廷画作中,不仅有土生土长的印度素材,画家们为了取悦皇帝,同时献上了一系列描绘圣经故事的作品。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莫卧儿版的耶稣受难图,是特定时空背景下极其有趣的作品。
阿克巴之后,我们要看的画作,都集中在拉吉普特王国中了。在今天的印度拉贾斯坦地区,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比如斋普尔、焦特普尔、乌代普尔,这些城市都是曾经的拉吉普特土邦。拉吉普特民族同样创作了大量的经典艺术作品。作为印度教的信徒,拉吉普特土邦王们通过绘画的方式,保留了大量古印度神话。著名画家萨西布,创作了七卷本的插画版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他没有采用莫卧儿宫廷式的自然主义风格,不太在乎透视法、写实、上色等技巧,而是以一种充满印度教特色的方式进行创作。采用色彩强烈的红、蓝、黑色,人物描写都是侧面画上一只极大的莲花瓣式的眼睛。最有趣的是,正如千年前佛教雕塑上的动态感,画家在一页纸上展开了一段情节里的多个情节。这种连续叙事甚至嵌套式叙事的方法,在形式上致敬了印度史诗的文学结构。
拉吉普特国王们的贡献不止一部史诗,通过各类插画作品,他们以绘画的方式构建了神明的形象。不夸张的说,我们今天在各类影像资料上看到的印度教神明的原型,很大一部分脱胎于拉吉普特王国的创作。后世的现代印度画家们身上,同样可以找到拉吉普特式的印度艺术基因。甚至在安尼什·卡普尔等当代著名艺术家的作品里,可以找到大量属于印度教的内核元素。
到这里,我们的印度艺术之旅就到终点了。或许终点只是新的起点,正如印度教信仰中的轮回那般。
长久以来,印度在中文语境是脏乱差的代名词。那些乱七八糟的神像和奇奇怪怪的造型,很难让猎奇的游客去认真审视印度式的审美和印度的艺术。我们看地图的时候会发现,南亚次大陆是一片与亚欧大陆隔绝的疆域,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将文化意义的印度隔离在了山与海之间。与中国一样,印度有广袤的土地,多样的气候类型和繁华绽放的多元文化。
印度的历史,源自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河文明,随后雅利安人到来,创造了吠陀和婆罗门教,在融合过程中产生了佛教与耆那教。而在遥远的南方,原生的土著达罗毗荼人,也被纳入梵语文化圈。中世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进入印度,随后季风又将南亚卷入了大航海与西方殖民的进程。各种形式的艺术,却始终鲜活地记载着千年的变迁。喜马拉雅的雪水、拉贾斯坦的风沙、恒河无尽的水波、德干高原裂开的泥土,同屹立各处的神庙石像,还有艺术家与工匠的手艺一道传承至今。
印度艺术这本书值得一读,它不仅有严肃的学术探究,也有领着读者看热闹的八卦叙事。更重要的是,书中选取的图片资料极其珍贵,恰如其分地展示了我们平时很少见到的属于印度的美感。春华瑰丽,抑扬其分,秋实盈衍意韵其真。美是能够激发我们心中共鸣的力量,破除过往沉见,展开新的洞见。
以上就是我的推荐。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9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印度艺术》。希望我的推荐可以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