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拥抱战败》本书用文字镜头为我们呈现了日本战败后的社会面貌,以及日本是如何变革与
铛铛铃2025-08-23【历史】2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书《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这是一本纪录片式的图书,它用文字和镜头为我们呈现了日本战败后的社会面貌,并清晰记录了在美国监管下失败的日本是如何变革与重建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向盟国投降。此前他们在天皇的号召下积极备战,甚至还制定了“1亿玉碎”计划,准备跟美国人来这玉石俱焚。也正因为这种反差,中文互联网上一直争论导致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有人赞同“屈原说”,他们把功劳归给美国的原子弹,认为日本人是屈服于原子弹的可怕威力,不得不投降;有人赞同“苏武说”,在他们看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横扫关东军,打掉了日本的最后一点底子,所以日本人只能投子认父。此外,还有“共工说”“蒋干说”,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或蒋介石的功劳。如果看过天皇的终战诏书,你又会发现,这些争论在日本人眼中纯粹就是自作多情了。诏书的意思很简单,导致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天皇的宽宏大量,他认为继续战争可能会导致全人类的毁灭,而接受盟军的要求,是为万世开太平。更有意思的是,整篇诏书中,天皇没有明确说过一次“投降”或者“战败”的字眼。
在天皇和权贵们死不认错的背景下,让日本人“拥抱战败”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约翰· W ·道尔在《拥抱战败》一书中告诉我们,日本就是个口嫌体正直的典型。事实上,他们不但积极拥抱战败,而且还跟战败发生了化学反应。就拿日本国内经济来说,从战败到20世纪70年代,短短30年间,日本就走出了战争泥潭,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当时亚洲最富裕的国家。所以这本书是了解日本的一处绝佳窗口。
本书作者约翰· W ·道尔被誉为是研究太平洋战争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拥抱战败》一书里啊,作者语言优美到了极致,英文版被普遍评价为“beautifully written”。胡博先生翻译的中文版本同样评价甚高,被称作是“千年以后也不可能再青出于蓝的汉语艺术再创造”。可以想象,这样一本书会在学界碰撞出多么壮观的火花。它先后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非虚构类图书奖,美国历史学界也将本书誉为近200多年亚洲历史类图书的翘楚。
这是一本长达60万字的长篇巨著,根据其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将书分成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在支离破碎中超越绝望;第二个部分,民主制与天皇制的融合;第三个部分,奠定日本繁荣的经济制度。
先来讲第一个部分,在支离破碎中超越绝望。战争结束后的日本人并没有迎来幸福的曙光,相反,它摧残出一个支离破碎的日本。战败后,昭和天皇得知了这么一件事,有人告诉他,日本已经几乎没有原材料用来炼钢炼铁,农民铁锹都是用盟军炸弹碎片做的。天皇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反而如释重负,因为这让他确信投降是日本唯一的出路。其实啊,真实的情况远比天皇知道的更加糟糕。
首先是伤亡人数。据估算,日本在战争中直接损失的人口在270万左右,其中军人170万,平民约100万,受伤军人则有450万,这已经占到了当时日本总人口的1/10。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更是惨不忍睹,包括广岛和长崎在内的66个日本城市被严重损毁,东京有65%的住宅被毁,第三大城市名古屋只有10%的住宅幸存。盟军最高司令1946年估算,战争让日本损失了1/3的总体财富,农村生活水平下降了35%,城市生活水平下降了65%。仅在东京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就饿死了1000人,并且更多的人还在营养不良中挣扎。
这些宏观的数据只能反映整体情况,到个体层面,悲惨几乎笼罩在每一个人身上。从中国东北返回日本的七岁女孩千鹤子,爸爸死了,妈妈死了,妹妹也死了,她只能带着家人的骨灰回家。一位从南方战场复原回来的军人,老婆孩子失踪,房子被烧毁,为了生存,他只能去抢劫。因为家乡被毁,16万冲绳人留在日本本土,他们的亲人在冲绳战役中做了陪葬品,战争结束后,他们也不能回家,只能住进日本的难民营。日本平民的日子也不好过,由于房屋被毁,每个大城市都有许多家庭只能搭个棚子睡在一起,城市过道、地铁站、人行道都睡着人。哪怕你有一份工作,也不能保证有家可归,一些员工只能在办公室里睡觉,老师也只能睡在教室里。而这些有办公室和教室睡觉的人,还是无数悲惨个体中的幸运儿。复原的军人、战时寡妇、孤儿、无家可归者、失业者,这些人的生活已经被战乱打到底层,他们每天都需要与饥饿斗争,一些人只能去吃任何可以拿来果腹的东西。日本国内的报刊甚至专门刊登文章,教人怎么扩大食谱。当时有一本专门面对青年男女的期刊叫《少女俱乐部》,里头就有“怎样吃橡树籽”“让我们捉蚂蚱吧”这样的文章,鼓励大家把橡树籽儿和蚂蚱作为蛋白质的补充来源。
当时除了企业家、政客以及旧时代的军官,能跟美国人大吃大喝,普通日本人很难填饱肚子,就连东京地方法院法官山口良忠也被活活饿死。在战争耻辱和生活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无数日本人开始绝望。1945年11月,《朝日新闻》发表了一篇题为《我正打算自杀》的信,写信人打算以自杀的方式来谴责无能和无情的政府,他所有的恳求不过是一份工作或者是一点粥饭,但仍然得不到满足。写信人没有被找到,也没人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自杀了。
这种支离破碎的生活持续了4年,直到1949年,日本平民的生存状态才稍稍恢复正常。而在这4年间,也有无数日本人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超越这种绝望,由此也催生出了战后日本的三种亚文化群体。
第一类群体被称为“潘潘”的妓女。日本宣布投降后,当局就意识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日本在侵略其他国家时,大量强迫他国妇女做慰安妇,那接下来美国大兵来了,日本妇女会不会也遭此厄运呢?这种恐惧很快就蔓延到民间,当时有谣言说,敌人一旦登陆,会把日本妇女逐个强奸凌辱,这种恐慌也让日本当局做出了一个决策,主动为征服者提供性服务。为此,日本官方拨款征召妓女为国献身,并让这些妓女成为日本良家妇女贞操的缓冲器,她们被称作“潘潘”。专门为美军服务的慰安所很快也建了起来,仅在东京就有30多处。但在1946年1月,美国方面就要求日本禁止这些由政府牵头的卖淫行为。美国方面公开宣传的理由是这种行为是非民主的,而且侵害了妇女的人权。私下里呀,美军承认,真正的原因是美国大兵在半年时间内就性病缠身了,仅在美国第八军,就有70%的士兵感染了梅毒,50%的士兵感染了淋病。
慰安所被废除后,卖淫行为也并没有终结,相反,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意识到,出卖身体是一条超越绝望的道路。据书中数字,工营慰安所废除后的几年内,仍有近5万5000到7万名女性选择出卖肉体,一些人称他们为“夜之女”“黑暗之女”,但叫得更多的还是“潘潘”。在美国大兵眼里,“潘潘”会激发出他们的嘲笑、怜悯,还有赤裸裸的性冲动。一部分“潘潘”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淫求生,但也有一部分女性选择卖淫,只是为了过另一种生活,因为他们能从美国人那里得到各种东西,比如钱、尼龙袜、巧克力,提前过上西方人的生活。日本接受西方文化的模式本来应该是垂直的,也就是说最先由精英们开始,最后慢慢传达到底层,但“潘潘”们的出现,却创造了另外一种横向的西化,这些女孩子成了日本国内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和美式消费文化的先驱。
第二类亚文化群体是黑市创业者,他们用一种看起来更加灵活的方式超越生活里的这种绝望。日本战败后头几年,国内有句风凉话,“女人去做潘潘,男人去做黑市搬运工”。早在战争结束前,日本国内经济已经出现崩溃的前兆,战败后,通货膨胀困扰着日本的每个人。当时一位普通职员的工资每个月买不到十斤大米,此外,日本政府还采取配额制,每个家庭、每个人只能买定量的食物,这就导致普通市民的生活根本无以为继。面对生存危机,许多人都选择了黑市交易,它被人称作自由市场、露天市场。黑市见不得光,这里的交易也大多违法,一些人会把死人衣服扒下来,拿到黑市去卖,哪怕是肺结核病人的衣物也会拿来做商品售卖。
黑市同时也是一个无情的交易场所,他们大部分由黑帮控制,丛林法则大行其道,只要没钱,哪怕饿得要死,也不会有人给你一口吃的。就连已经控制了大片市场的黑帮头目森本三次都说,在这个年代做日本人真的很可悲。但黑市作为日本战后经济的补充,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些家庭没钱买吃的,会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变卖,在黑市换来粮食。有一些退伍军人和失业工人,会到乡下跟农民交易,买来粮食,拿到黑市叫卖,许多战争孤儿也依靠黑市里的交易活命。日本投降后两个月,全国就有1万7000个露天市场,几个月之后,这个数据翻了几倍,仅在东京就有7万多个露天店铺,每天有300多万人次光顾这些黑市。1946年7月,大阪市官员估计,整个城市大约有10万人靠黑市讨生活,其中大部分都是退伍军人和失业工人。
既然是黑市,必然存在它黑的一面,在黑市中,各种官商勾结的腐败,以及对顾客的欺诈每天都在上演。就连本书作者也不无调侃地说,仅仅在几个月前还乐于为国捐躯的人,正在无情的欺诈自己的同胞。尽管这些黑市创业者不受主流待见,内心也存在一定的羞耻感,但在黑市中赚到的钱,却可以帮助他们摆脱战败后的绝望感,对他们来说,活下来就已经足够了。
在绝望心态下,催生出的第三类群体是“破取分子”,这个名字是由日文词“破曲文化”和英文词“知识分子”组成,“破曲文化”在日本类似中国的借酒浇愁。“破取分子”的主要特征是逃避现实,他们大多是知识分子,从天皇时代的教条中被解放出来后,他们对国家和生活也充满绝望。因此,这些人将生活的全部重心放在了空想主义、性刺激和各种低级趣味上,颓废成了他们的信仰,肉体取代了天皇所说的“国体”,各种低俗杂志像雨后春笋一样涌了出来。
在此之前,日本人以保守著称,但仅在战败后的第2年,日本杂志上就出现了女性半裸图片,此后,底线一步步被突破,色情成了“破取分子”超越绝望的一大手段,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破曲文化”,以色情猎奇为主题的文化作品,不但让知识分子欲罢不能,也吸引了大量普通人的眼球。“破取分子”中也不乏许多知名人士,例如日本知名作家田村太次郎,他极力颂扬肉体的真实性,他创作的《肉体之门》轰动整个日本,受他影响,日本还产生了“肉体小说”的流派。另一个更著名的例子是作家太宰治,他的生活、工作甚至死都是“破曲文化”的缩影。早在战败之前,太宰治就开始自我放纵,并一步步毁灭自己,吸毒、酗酒、玩弄女性,这些都是太宰治超越现实、绝望生活的手段,最后他更是用自杀这种终极手段解放了自己。
“潘潘”、黑市创业者、“破取分子”,他们是日本战败后出现的三种亚文化群落,也是普通民众在支离破碎中超越绝望的三者典型。
接下来,咱们来讲讲本书的第二个部分,民主制与天皇制的融合。与第一部分内容中呈现出的大众生活面貌不同,在这一部分,作者为我们呈现出的是日本战败后在政治层面的改革。对日本人来说,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对美国人来说,天皇也有点不可侵犯的味道。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一直在保护天皇,他们的轰炸机在东京上空扔下无数炸弹,却精准地避开了皇宫,甚至在战争宣传上,美国都避免在口头上攻击天皇。
对于这种奇怪的现象,作者是这么解释的,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人相信日本人对天皇有一种宗教性的敬畏,如果天皇受到攻击,日本人可能会顽抗到死;另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他们认为天皇将来可能会派上大用场。事实上,美军留的这个先手的确奏效了,美军对天皇的态度赢得了日本各界的好感。战败后,担任日本外务大臣的吉田茂对麦克阿瑟赞不绝口,他并不是感激美国人带来了民主,而是感谢他为日本保留了天皇制度。许多日本人把麦克阿瑟当成是活着的救世主,并且称赞他有神一样的高尚和仁慈。
从现实层面来讲,天皇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占领军可以通过它来维持日本的政治秩序,但美国人绝对不希望这个国家再发动一次珍珠港突袭,所以不管怎么善待天皇,他们改造日本的决心仍然存在。在占领日本期间,驻日美军的核心工作就是把日本人塑造成美式民主上好的复制品。这一制度的确定经历了三个流程。
首先,用专制为民主扫清障碍,这句话听起来很别扭啊,美国人却将它当成治理日本的圣经。在书中,作者把这种方式称为自上而下的改革。早在明治维新时代,明治天皇就用强大的皇权迅速实现了日本的现代化,而麦克阿瑟在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造时,也借用了皇权时代的专制。作者认为,在被占领的日本,麦克阿瑟就是至高无上的最高领主,甚至是另一个天皇。这种专制体现在很多方面,在教育领域,占领当局设计了一种教育网络,强制要求所有学校的教科书都必须翻译成英文,并且强行普及美式公民教育;在宣传领域,美国人为了确保电台里只有民主这一种声音,就垄断全部的广播频道,而且还用行政手段打压其他商业电台;在文化领域,占领当局也是独断专行,对战胜国的批判绝不允许出版,甚至连国民的悲惨生活都不能乱写,电影以及其他文化产业也被严密管控。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6年4月,东京某剧场,一位艺人创作了一首有颠覆性的歌曲,歌词里有这两句:“引诱日本女人很容易,只要巧克力和口香糖,每个人都在讲民主,但是有两个天皇,我们怎么可能有民主?”侦探们查证之后,美国人立刻取缔了这个节目。
确定天皇制民主的第二段流程是去除天皇的神性。不管怎么说啊,皇权神授、代天牧民这些封建教条跟天赋人权的美式民主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美国人保全了天皇的性命,免去了他作为战争发动者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军会继续保留天皇的权力。对天皇的去神化改造,成为实行美式民主的一个重要步骤。事实上,这种去神化运动在天皇发布终战诏书之后就出现了。在战败前的日本,天皇是“献御神”,也就是以人的姿态存在的神,当时没人敢去怀疑天皇的神性,但在战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民间出现越来越多亵渎天皇的事情,一些日本民众用各种荤段子和风言风语调侃天皇,更有甚者认为天皇的祖先来自印度,而不是日本。日本国内也出现了不少自称皇族纯正血统的天皇,比如冈山的“九本天皇”,鹿儿岛的“长帮天皇”,这些现象的出现代表天皇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已经出现了动摇。
去神化运动的关键节点是“人间宣言”的发布,在占领军当局的要求下,昭和天皇于1946年1月1日发布了“人间宣言”,在宣言中,天皇否定了自己万世一系“献御神”的地位,宣言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朕和猪等国民之间的纽带,是依靠互相信赖、互相敬爱所形成,并非是单靠神话传说而出现。”昭和天皇首次用这种自降神格的方式将自己拉回了人间。宣言发布一个月后,天皇又开始在全国旅游及所谓的人间旅行,开始以温和亲民的形象出现在民众眼中,这代表天皇已经走下神坛,成为普罗大众中的一员。
确定天皇制民主的最后一个重要流程是宪法的起草和制定。在麦克阿瑟看来,明治维新时代施行的明治宪法与民主背道而驰,美国人有必要为日本制定一本新的民主宪法。起初,占领军打算让日本政府在旧宪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以体现日本人的自由意志和美国人的民主。曾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的前首相近卫文麿是第一人选,但近卫文麿错误理解了美国人的意图,而且推脱自己在战争中的责任,引发日本国内舆情。最终,占领军当局迫于压力放弃了这一打算,并开始着手调查近卫文麿在战争时期的罪行。之后由于担心受到审判,近卫文麿服毒自杀。
此后,日本政府高层甚至是民间都提出了一些宪法修正方案,但没有一个方案令麦克阿瑟满意。最终占领军当局决定亲自操刀,麦克阿瑟提出了修正宪法的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保证天皇的元首地位,但权力受宪法制约;二是放弃作为主权国家的战争权利,废除军队;三是废除日本的封建制度。最后的修正草案由天皇、内阁和占领当局三方协力制定,尽管每个人都知道美国占领当局占主导地位,但麦克阿瑟不愿意让人看到美国在干预,所以表面上还是让日本人站在前头唱戏。
1946年6月20日,天皇宣布召开临时国会,提交宪法修正案,国会议员可以投票支持或反对宪法草案,众议院最后的投票结果是421票赞成,八票反对,草案高票通过,就连贵族们都全体赞成了这个草案,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啊,要知道他们的贵族权力在新宪法已经被全部废除。1946年5月3日,天皇正式公布昭和宪法,也称和平宪法,第2年11月3日,新宪法正式施行。宪法第一条和第四条确定了天皇的象征地位,剥夺了天皇的实际统治权,其中第九条又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这成为日本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自此,天皇制民主已基本定型,日本走上了美国人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民主化道路。
下面咱们再讲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奠定日本繁荣的经济制度。战败后,日本在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都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但在经济繁荣面前,这些成果就有点相形见绌了。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日本经济是那个时代最大的奇迹,在20世纪70年代末,战争结束不过30多年,日本迅速从崩溃状态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战后,日本经济制度的重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恢复经济,日本和占领军当局尝试了各种药方,排除过度集中的经济状态是日本喝下的第一味猛药。在战争时代,日本国内资本掌握在一小撮日本财阀手上,为了打击这种垄断,美国很快就确定了一项针对财阀的政策,占领当局解散财阀把持的企业,并限制财阀及其家族成员担任企业的主要股东,也限制他们在政府单位任职。这一经济清洗运动一直持续到1947年1月,期间有超过1500人被迫辞职。尽管这一政策最终只解散了11家日本企业,但它直接影响到了大企业主的生产意愿,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创业机遇。日本知名相机厂家佳能和尼康就崛起于这一时期,而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企业是本田。本田在日本战败前只是一个为丰田提供活塞环的小发包商,从1946年开始,本田宗一郎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本田迅速成为一家可以与丰田一较高下的全球名企。
日本经济喝下的第二味猛药是倾斜生产方式的干涉计划,这一计划由日本主导,旨在将劳动力和为数不多的原材料分配到几个主要的产业部门,政府直接补助这些产业,银行也提供贷款支持。日本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包括电力、钢铁、化工、造船、纺织等重要生产企业。尽管这味猛药带来了腐败、渎职等一系列副作用,但它的作用也十分明显,这些指定产业的生产得到了相当充分的提高,为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情况得到明显好转之后,日本又制定了最尖端的经济计划,推进国内的技术革命。这一政策是最有效的那味药,它不猛,作用缓慢,但直接影响到日本之后几十年的发展。根据美国人的设想,日本应该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一样的国家,所以美国在重建日本时,重点考虑的是如何阉割日本的高技术产业,让它转型去生产廉价商品,比如陶瓷、玻璃、玩具等,或者让日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生产纺织品、简单的电器制品。美国的想法是顶多让日本成为世界二流经济体,但日本决策者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执拗,他们不认为日本是技术低劣产品的生产国,相反,决策者相信未来繁荣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推进,因此他们认为只有掌握了先进科技,做高附加值产业,才能让日本经济走进世界前列。外务省特别咨询委员会在1946年发表《日本战后经济重建的基本问题》,首次提出了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经济重建设想。
但日本人的小心思和美国人的小九九冲突了,在美军占领时代,日本政府想要推行这一构思难上加难。历史就是这么巧合,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没有参战,但狠狠地发了一笔战争财,再加上美国允许日本参与韩国战后建设,日本的经济指标开始猛烈复兴。从1952年开始,日本就基本摆脱了贫乏的经济状态,老百姓家里开始出现家用电器,就连收音机和照相机都慢慢普及开来。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军结束了对日本长达7年的占领,自此以后,日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实施他们的尖端经济计划。直到今天,许多日本企业家仍然把朝鲜战争当成是天佑神助,认为这是上天赐予日本的发展良机。
在经历这一系列的政策和格局变化后,日本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而独特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跟战败前财阀把持的金字塔结构不一样,日本经济的内部关系开始横向发展,市场也更为开放,家族世袭的影响力被大大消除,这种经济模式使得日本经济变得更加灵活,以尖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也让日本企业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本书作者认为这种新的资本主义在应对全球经济和技术挑战上的能力超乎任何人的想象,战后日本的奇迹腾飞也证明日本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他们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战败中沉沦多时的日本也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要讲的全部内容,我们再来回顾一遍,今天我讲了《拥抱战败》的三部分重要内容。第一部分我们讲的是在支离破碎中超越绝望,我们讲到战败日本的社会惨相,由于生活过于艰难,心态过于压抑,许多人出现绝望情绪,此时日本社会中出现了三类亚文化群体,他们分别是妓女、黑市创业者和“破取分子”,这些人都在用各自的生存方式去超越这种绝望。第二部分,我们讲了民主制与天皇制的融合,日本投降后,美国人看中了天皇的价值,所以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此后美国以自身为模板,替日本打造了天皇制民主,在民主化过程中,美国用专制化的手段扫清障碍,日本国内也开始渐渐消除天皇的神性,最后通过和平宪法基本确定了天皇制民主,实现了民主制度与天皇的融合。第三部分是讲日本在经济层面的重建,日本战败后经济崩溃,通过打击财阀垄断,他们排除了过度集中的经济,同时,日本采用倾斜生产方式的干涉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内的生产建设,最后,日本又提出了以技术为核心的尖端经济计划,在此之后,得益于朝鲜战争带来的机遇以及美国取消全面管制,日本逐步确立了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实现了他们梦想中的经济繁荣。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推荐,本书的伟大已经不用多说,如果你也对日本感兴趣,一定不能错过这本好书。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根据2008年9月三联书店出版的《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一书,文字版笔记在音频下方,谢谢大家的收听,愿好书陪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万历十五年》一个王朝的兴衰
- 《枪炮、病菌与钢铁》探寻自然力量如何左右人类文明兴衰沉浮
- 《丝绸之路》穿越千年时光,揭开文明交融与帝国兴衰的宏大史诗
- 《人类群星闪耀时》于历史长河中定格改变文明进程的璀璨高光时刻
- 《菊与刀》以文化双生花为钥,解锁日本民族矛盾性格的深层密码
- 《未来简史》穿透科技迷雾解码人类文明的进化新航向
- 《今日简史》 穿透当下迷雾,解码人类在技术洪流中的生存突围法则
- 《巨浪下的小学》 以灭顶之灾叩问文明底线,在废墟与泪水中打捞人性至善的永恒锚点
-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以辐射尘封的沉默证词,在末日废墟上奏响人类文明的永恒忏悔与
- 《耶路撒冷三千年》 以圣城石阶丈量文明碰撞,在血火交织的信仰褶皱里镌刻人类永恒的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