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投资最重要的事》 股神巴菲特读了两遍的书,教会你投资致胜的法宝
铛铛铃2025-08-22【管理】644人已围观
简介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15年。
当时,A股行情如火如荼,正经历着此后让我们唏嘘不已的牛市爬坡阶段。在我身边,加入这场A股厮杀的朋友中,不少人收获颇丰,有些胆子大加了杠杆,或许还实现了财务自由。看着每天涨涨涨的指数,似乎没有人会思考什么是投资前需要了解的,什么是投资最重要的。
当时,对于错过了房价放肆奔腾周期的九零后而言,最迫切的事当然是开户,这些都是不需要问的。事实上,当时整个市场都在赚钱,其后更有知名券商分析师给出了“惊为天人的1万点才是终点”的断定。
可惜,2015年6月,行情到了转折点,后来的土崩瓦解之势可以说是前所未闻。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9月,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投资最重要的:顶尖价值投资者的忠告》,算是迟到的忠告了,这就是今天我想为你分享的书。
这本书的宣传语是“一本巴菲特读了两遍的书”。即便如此,如果这本书提前到2015年年初出版,应该也会饱受嘲讽吧。毕竟在一个疯牛一般的行情中,你尝试讲价值投资,是在逗我吗?在2014年至2015年,投资收益率低于巴菲特的人在A股市场凤毛麟角。
而吊诡的是,在2016年至2017年的行情中,却是A股中被视为大象的价值股翩翩起舞,带动了全年A股的收益曲线。于是乎,这本出自被美国众多投资者奉为大神的霍华德·马克思的书,巧合地成为了见证两段截然不同的行情的分水岭。
本书极其适合大众投资者阅读,因为作者并没有尝试使用理论工具来论述自己的思想,相反,精辟的格言如同瀑布一样倾泻而来,让读者醍醐灌顶。
这本书主要说了五个要点,容我细细道来。
首先来讲第一个要点——第二层次思维。作者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投资很复杂,没有一条金科玉律,更不可能有一套算法公式让你百战百胜。这看似与书名矛盾,你不是说投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吗?怎么一开篇就告诉我们不存在唯一的圣经?其实,所谓投资,最重要的是可以理解为一种心态思维,又或者说是态度。作者反复告诉我们,投资要灵活敏锐,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适应性地做出分析,不要沦为机械化。
怎样才能保持这种动态的投资思维呢?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两种层次的思维。第一层次的思维逻辑是“因为A,所以B”,这种思维实际上对应着行为金融学里面所说的投资者启发性偏差。举个例子,很多人从生活经验中看到某款手机十分畅销,然后认定生产这款手机的上市公司大有前途,于是乎就认为应该买这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这样的思维其实有很多问题,比如某款产品畅销并不代表公司赚钱,又比如好公司的股票却不一定划算,时机不好买的人就是高位接盘,一脚踏空。
与之相对应的,第二层次的思维指的是在第一层次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批判性思维能力,去推演、归纳、质疑。它的形式往往是自我设问的方式:如果A是什么样的情况,那么B会怎么样?比如在普遍认为房价肯定会一直涨,早买早享受的氛围之中,你会不会问自己:如果房价真的会一直涨,那为什么会有人卖房?又或者问:如果说住房是刚需,所以房价一定会涨,那么为什么租房的价格没有像商品房价格一样一飞冲天?
第一层次思维与第二层次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使得后者极其具有挑战性,需要在重重设问下自我辩驳论证,往往也是很难得出答案的。相比大部分人拍个脑袋就能买买买,习惯于以第二层次思维做决策的人,无疑经常会有这纠结的面部表情。可掌握第二层次思维又至关重要,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具有超越市场的能力。反过来说,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都用第一层次思维来思考,那么凭什么是你获得只属于少数人的高收益?
在这本书中,作者正是运用第二层次思维、批判性的反问以及分析论述,把投资界常见的一些观念、学术界关于市场的理论假说一一予以阐述,并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接下来是本书第二个要点——价值与价格。价值与价格是投资入门极其重要的基本功,有关二者的理论假设分歧,直接导致了不同经济学学派的诞生,并主导了经济学命题的半壁江山。作者作为价值投资领域的老江湖,并没有在书中赘述怎么计算价值这个大命题,相反,作者对此的心态是包容的。或许在每一位投资者心里,特定证券的价值都不一样。那么作者在价值与价格两者之间关注的主要是什么呢?答案是:当价格上下偏离你的价值估计时,你的行为是什么?
投资界有句老话:只有市场认为你是对的时候,你才是对的。很可惜,这样的时候太少了。投资者们往往不得不面对市场价格走势与心中价值预判大幅偏离的局面,比如今天抄底了,结果发现自己抄在半山腰,刚刚卖了股票,结果它迅速涨,你再也买不进去了。“我该不该买,又该不该卖”,这成为了无数投资者几乎每天都会在内心纠结的一个问题。
对此,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给出实际的建议,正如作者所说,写这本书的意义不是一本指南,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买、什么位置卖的书。还记得第一个要点所说的第二层次思维吗?作者的思路是环环相扣的,只要你在交易前努力使用第二层次的思维考虑问题,然后认真地做了决策,那么接下来就是要自信了,我归结为心态决定命运。既然是深思熟虑做出的投资决策,就要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在A股市场,这句话何其重要啊。
纵观全球资本市场,A股是出了名的换手率高,构成市场主要参与者的散户大军每天都在热衷于炒作各种概念,妖股此起彼伏,源源不断。不少投资者奉承“赚五个点就跑”的理念,在A股里越炒越亏,终究被A股伤得太深,扬言不再相信股市,挥泪而去。要做到在人来人往的A股市场坚定不移,那真是一件难事了。
所以在投资里,最重要的不是数字,而是人心。失常的情绪是极其具有感染力的,相比枯燥的数据,投资者们更容易受到自己情绪与心态的影响,从而做出不成熟的决策。事实上,价值永远是独立于价格的,而市场终究会重新发现价值。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每个投资者对价值的估计都可能不一样,又怎么能确保市场能够体现一种对于价值的共识呢?这就回到作者一直在反复强调的前提,你必须确保自己是对的。拥有第二层次思维只是一张找到真理的地图,我们的自信应该源于对自己所做判断本身准确无误的认知。毕竟傻傻的坚持谁都能做到,但最终我们总会迎来市场的回眸,因为市场总是具有均值回归的特征的。等到了那时候,才知道谁的坚持可以值回票价。
我们接着讲第三个要点——理解与控制风险。对于风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没有投资者想承担风险,但讽刺的是,投资者们又总是默认高风险才会有高收益,真的是这样吗?作者通过剖析经典的风险收益曲线背后的假设,告诉我们,高风险与高收益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人们因为认知上的偏差,总是喜欢把相关的关系理解为因果,从而错误地认为“只有我做到了第一步,才能有第二步”。
投资是一个概率游戏,而概率游戏容不得我们误解了概率的存在。无论怎么定义风险,我们都能发现,往往高收益的投资举动有着很高的风险,不确定性、损失的概率、失败的可能性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主动去承担高风险的人就能够与高收益沾上边儿,因为一旦这样的模式成为现实,那么就意味着高风险的举措必然会赢得高收益,这样一来,获取高收益的途径就稳当了,反而是不存在风险的。实际上,风险恰恰意味着不确定性。
有关风险,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不少警世名言。首先,大众对于未来的判断总是基于常态。什么是常态呢?太阳照常升起是常态,公司持续盈利是常态,人们的消费升级是常态。可如果事事皆如所料,又怎么会有风险,投资者又怎么会有损失?正是因为常态下潜伏着黑天鹅,会导致投资者们满盘皆输,我们才需要意识到对于未来的预判必须考虑到异常情况。可惜的是,我们往往缺乏对于异常情况的预测能力。不要小看这些小概率的异常情况,因为一旦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变成现实,投资者的亏损将会大大超过长年累月下积累的盈利。
那么该怎么识别风险呢?作者给了一个非常易于参照的回答:风险往往源于高价格。这看起来似乎有悖于常识,但总是很明智。高价格意味着市场价格已经超出投资者任何的价值边界,因此意味着调整的出现。正如我最喜欢的香港电影《无间道》中所说的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一切过高的价格总有雪崩的一天,风险恰恰就是指实现时将会导致投资者亏损的情形。
识别风险对于大众投资者而言,最便捷的莫过于观测价格了。市场并不总是对的,但只有市场认为你是对的,你才是对的。因此,在高位接盘的人们或许可以感受到刺骨的凉意,一旦市场不再认可你,那么你将会承受极大的代价。
比较著名的例子当属A股老生常谈的两桶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当年这两只股票打新的价格想必老股民记忆犹新,40多元的打新价从此成为不可复归的辉煌历史。对此,我不得不感慨一下,中国证券业协会早就推出了免费查看A股各个板块行业市盈率的功能,但大部分的投资者视而不见。2015年牛市崩盘前夕,市场的平均市盈率高达450倍,而如今仅仅为十几二十倍。
事实上,如何识别风险是个伪命题,因为投资者们的情绪,也就是市场情绪往往也会水涨船高。这就是作者提到的,无论市场结构被设计成什么样子,只有在投资者行为审慎时,风险才会较低。当牛市来临的时候,市场情绪乐于听到利好的声音,而那些唱衰的意见总是被忽略,风险的提示往往被嘲笑。鉴于价格信号又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只要大部分市场参与者相信价格应该更高,他们的行为就会促使交易推高价格,价格的持续上涨又会让大部分市场参与者的情绪更加火热,使得最后大家都相信一定会涨。
反过来看,当市场处于熊市的时候,投资机会真的遍地都是。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A股沪指2000多点的时代,那时候A股最优秀的上市公司,诸如格力、茅台等等,都有着极低的市场价格,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市场情绪极其悲观,普遍对所有股票都给予了不合理的低估值。在这个时候,风险因素被过分地夸大了,在所有人胆战心惊的时候,能够正确看到证券价值并且坚决买入持有的人是真正的赢家。
书中作者尤其提到了大众投资者对于风险指向的误解,很多人往往认为风险指向的是质量。打个比方,陷入经营困境的公司股票比行业龙头公司的股票更有风险,这一点相信不少投资者深信不疑。然而事实上,那些所谓垃圾公司的证券却可能没有龙头公司的证券风险高,这一切都取决于价格。
阅历丰富的投资者一定会联想到当年美国资本市场的垃圾债。所谓垃圾债,指的是在美国资本市场,经由穆迪等大型评级公司评级,得到级别是投机级及以下级别的债券。这些债券往往由资信条件和经营状况不理想的公司发行,以非常高的票面收益率作为条件,吸引投资者。在20世纪下半叶,美国债券市场的垃圾债出现了史诗级别的交易机会,部分有眼光的投资者开始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市面上的垃圾债。随着美国经济的回暖,这些以往被视为垃圾债发行人的公司业绩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昔日低价扫货垃圾债的投资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因此,在证券投资领域,一定要双眼牢牢盯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不要被证券背后的公司质地所迷惑。
第四个要点——借力而为。借力也就是顺势,可以说是很儒家的思想了。在投资领域,借力指的究竟是什么呢?首先要认识到外力的存在,这样的外力可以说是一种客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具体而言,包括了作者在书中所谓的经济运行周期、资本市场的均值回归趋势等等。这些外力本应是常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并且谨记于心的规律。作者提醒我们注意这些,既是为了让投资者们在决策时可以省力,也是为了告诫我们不应该费力对抗经济的客观规律。
省力比较好理解,那就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应地投资于不同的产品,比如在通胀的时候投资股票,而不是债券,在生产资料、大宗商品涨价的周期中,投资于对应的期货产品。聪明的投资者总会善于把握买入的周期时间点进行布局。
那么真正难的是什么呢?是把握卖出的周期。人总是贪婪的,在投资领域,人们往往总是愿意相信一轮难得的好行情还没结束,而不愿意接受需要激流勇退、保留战果的事实。每一次都会有人说“这次不一样”,他们会给你罗列各种例子,给出貌似清晰的分析,还附上有力的证据。但是经济周期、客观经济规律怎么会如此容易被改写呢?就让我们现学现卖,使用第二层次思维好好想想:这次真的不一样吗?还是说其实每次都一样?每一轮的经济周期都有起承转合,都有抑扬顿挫,只不过是我们有利益置身于其中,不愿意接受宴席的散场罢了。
没有永远都会增长的行业,也没有总会业绩越来越好的公司,更没有一种价格会只涨不跌的资产。这一点作者在书中不止一处提醒着我们,只不过微妙的是,我们或许永远都难以预测转折点在哪里、何时会来、转折的幅度有多大。因此我们无需判断这个准确的时间点在哪里,更加不要抱着自己能够对市场走向精准预测的希望。相反,作者告诉我们,仅需要时时记得物极必反,过高的价格总会有回调,过低的底部总会反弹。投资者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也不应该垂头丧气,质疑自己的选择。
最后一个要点是——努力但知局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歌词用来作为这一部分的开头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即便是作者这样跻身于证券投资领域数十年的大佬,也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一种投资行为会轻易成功。投资者需要对自己的收益目标、可以承受的风险以及可以支配的现金有着清晰的认识。
然而大部分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判断无需过分自信,因为我们作为个体单独的一个人,总是有缺陷的。当我们尝试预测的时候,不也总是会发现事实并不如自己所料吗?可以做这么一个实验,有心的投资者可以挑选自己最熟悉的上市公司,写下自己对于该公司当年经审计以后的净利润增长率的预测,保留下来,等明年第一季度这个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出炉的时候,将自己的预测与之核对。坚持做下来,大家会发现自己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小的情形寥寥无几。即便是业内专业覆盖此上市公司的分析师的预测,也会彼此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便是我们作为投资者本身需要谨记于心的,无论我们基于多么全面的信息,只要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的预测总会有着局限性。
因此,我们既不能高估自己的预测,也不能因为将来的不确定性止步于此。在投资领域,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范围,并基于此做出正确的决策总是很难得。事实上,在所有的领域均是如此,“NO word you don't know”并不是容易的事。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投资者们反复地磨练,并时常自省。
尤其在目前社交媒体异常发达的年代,投资者们极其容易受到从社交媒体渠道获得的消息的影响。今天股票名嘴推了这支股票,明天隔壁老王说自己做那只股票赚回了首付,后天又有路边社消息说这支股票即将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有巨无霸打算借它的壳上市。要鉴定这些推荐背后的传闻是真是假,简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因此,作者建议我们仅仅需要观察现状,不需要预测未来,这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一个论点。
要知道,目前主流的证券研究机构都在通过各种估值方法预测未来,从而得到一个理论上的今时今日的股票价格,以此来作为最终他们推荐投资者买入还是卖出该股票的依据。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看各家券商的研究报告预测可谓是家常便饭,可是投资者们往往并不会去验证这些预测的假设逻辑,他们只能简单地接受。因为换句话说,大部分的投资者仅仅是在选择性地找一个让自己花出投资款的理由。如果这样的理由来自知名投资机构,那么即便日后的投资业绩不佳,责任也不在自己。
如果遵照作者的方法,用第二层次思维更多地关注当下,而不是费尽脑汁思考未来、预测指标,那么实际上是以一种保守、谦逊的态度来经营投资。然而毕竟当下之事众人皆知,远远不足以满足很多投资者的胃口,所以这往往形成一种误区,很多人总是相信内幕消息的存在,深信只有依靠这些鲜有人知的信息才能够获利,以及纯粹依靠公开市场中,人人均能获取的信息没有任何价值。这种想法自然不会促使自己真的掌握任何投资技巧,反而只会让自己沦为一直追逐热点与小道消息的浮躁投资者。
以上就是《投资最重要的》这本书的五个要点:第二层次思维、价值与价格、理解与控制风险、借力而为、努力但知局限。这是一本充满着生活智慧的书,读下来完全没有想象中的艰难,作者行文之中带着处世的智慧以及对于经济运行规律深刻的理解。对他而言,投资的成功或许不是偶然,而是按部就班、敬业以后的水到渠成。
希望我的解读能帮助你理解关于投资的那些事儿,愿每本好书都带你上一个小台阶。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