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情绪急救》给自我的心理疏导,每个人都需要的情绪急救箱

铛铛铃2025-08-22励志1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推荐的这本书是

《盖伊·温奇博士的情绪急救》。

每个人每天都在和情绪打交道,情绪可谓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看到爱豆最新的作品,我们兴奋地和人分享;玩一盘逆风局的游戏,最终翻盘胜利,我们大呼过瘾;拖延了好多天的工作任务,终于到了deadline,我们焦躁得恨不能掀翻桌子;和伴侣之间发生了争执,我们各不相让,觉得对方不可理喻,我们既难过又生气。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会让我们和情绪相遇,哪怕是发着呆,什么都不做,情绪也不会缺席,我们会感受到平静或者无聊。情绪就好像我们每个人生活的BGM,我们非常熟悉它,以至于习惯它的存在,对它视而不见了。

这种视而不见有一个危险之处,就是我们常常试图掩盖或压抑负面情绪带来的心理伤害。如果我们问一个小孩子咳嗽、流鼻涕会怎么样,她可能会说要加衣保暖、多喝热水,可能要感冒了。但是如果你问一个成年人失恋后怎么办,人们常常会说,找朋友喝酒逛街去,或者“买买买,包治百病嘛”,很少有人会提到失恋后的孤独、丧失与挫败感。这并不是人们不知道失恋会带来这些心理伤害,盖伊·温奇博士认为,这是因为人们缺少应对情绪伤害的方法与工具。《情绪急救》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方法和工具,它的副标题叫作“应对各种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它列举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七种心理伤害,手把手地教会我们如何在情绪急救箱中找到合适的工具,进行第一时间的自我救助。我们会在身体划伤时,拿出创可贴或者酒精与纱布进行包扎,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在情绪受到伤害时,学会使用工具进行第一时间的自我救治。

上面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本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分别介绍了七种常见的情绪伤害,它们是拒绝、孤独、丧失、内疚、反刍、失败和自卑。针对每种情绪伤害,作者给我们提供了3~5个工具,全书内容非常丰富,每一段都是干货。在这里,我挑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情绪伤害,为您详细解读。

我们来看第一种情绪伤害——拒绝。被拒绝的确是我们常常遇到的事情,大到竞选失败、找工作面试被拒、向男神女神表白被拒,小到被人挂电话、打招呼被他人忽视等等。作者认为,遭受拒绝就像是运动时的皮外伤,是人际关系当中的摩擦伤害。我们来看看被他人拒绝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拒绝会给我们带来心理痛苦。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三个人互相传递一个球,当其中两个人串通好,只互相传,将第三人排除在外时,第三个人会明显感觉到情绪上的痛苦。如此简单的一种拒绝,就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伤害,更别说在日常生活当中,遭遇到更加复杂多重的拒绝时,人们的情绪感受会有多糟糕了。

除此之外,遭受拒绝的人可能会怒不可遏,甚至出现冲动行为,对自身或他人的身心造成伤害。比如在一项对15起校园枪击案的调研发现,其中有13起事件的发起者,都曾遭受同学的严重拒绝和排斥,正是拒绝造成了这些青少年产生了极度的愤怒情绪,从而做出了不可挽回的冲动行为。

拒绝还会损害我们的自尊,遭人拒绝常常引发一种想法:“我是不是不受别人喜欢呢?”当这种怀疑和想法一遍遍重复的时候,我们会坚信自己确实是一个不受他人喜欢的人,这种想法会削弱我们的自尊,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越来越退缩。

拒绝还会令我们缺乏归属感,遭受拒绝会让人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人,这种感觉可不好受。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被突然丢弃在一个荒无人烟的荒原上,向四周放眼望去,毫无人间烟火的气息,过不了几分钟,你会开始感到恐慌,急切地想逃离这里,当你发现任何的挣扎都是徒劳时,你会彻底地绝望,陷入情绪崩溃的边缘。

为了缓解拒绝带来的摩擦伤害,作者从情绪急救箱中拿出了四个工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与自我批判进行争辩。作者认为,在遭受拒绝时,人们自我批判的冲动十分强大,我们常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这种思维模式会让我们过分自责,将注意力专注在自身错误或缺点上,从而造成心理痛苦。我们有必要在自我批判的声音出现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对拒绝的原因建立更加客观的认识。生活中的确不乏这样的人,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患者,她正在找工作,面试了几家公司,被拒以后,产生了自我批判的声音,她不断怀疑:“是不是我能力不行,我什么都做不好啊?”这种声音不仅会给她带来心理痛苦,还削弱了她找工作的动力,让她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很快,她就被这种想法所击垮,陷入自我挫败的痛苦情绪里。我教她驳斥这种想法,认真地分析一下,拒绝自己的公司都给出了什么建议,她发现,公司拒绝自己的原因大多是职位不匹配。当他开始这样分析以后,痛苦的情绪立刻就下降了。

刚才我们说到了与自我批判进行争辩,接下来我们看一看第二个工具——恢复自我价值。恢复自我价值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性格中具有他人欣赏、满意或认为有价值的一面。我们要知道,遭受拒绝不一定是我自己的问题,有些时候是对方的问题,而更多时候是双方匹配的问题。匹配问题是大多数关系是否良好的关键要素,不仅包括恋爱关系、工作关系,甚至包括我们是否胜任某件事情,能否顺利完成工作等等。比如说在恋爱中,人们经常把自我价值绑定在某个人是不是喜欢我这件事情上,认为对方不喜欢我,就意味着我是一个缺乏吸引力的人,这种想法就容易因为拒绝而削弱自我价值。所以我们要对抗这种观念,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女士,每当她被男性拒绝或排斥的时候,就会对着镜子打量一下自己,然后大声说:“这不怨你,你看起来棒极了!”我们要肯定自己的价值,从用是否匹配来理解拒绝,你很快就能缓解自己的情绪痛苦了。

也许你会问,与自我批判进行争辩也好,恢复自我价值也好,都是改变心理内部环境,如果外在环境不好,我总是接二连三遭受拒绝,而且还得不到人们的理解,我可能依然很难说服自己。那么接下来这个工具,就能有效地解决外部环境问题,它叫修补社会关系。作者认为,当我们遭受拒绝的时候,社会支持变得非常重要。我们有很多人际关系都是随机分配的,不是自己选的,比如大学室友、邻居,甚至工作中的同事,这种关系会随着毕业、换工作、搬家造成的环境变化而结束,但是依据兴趣、生活方式、职业或者性格特点的相似,而长期保持下来的友谊与情感就很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与这些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这样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作者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叫作“社交零食”,所谓社交零食,就是能够唤起我们对于美好关系或温馨互动的回忆的小物品,最典型的形式就是爱人的照片。很多人喜欢将爱人的照片摆放在明显的位置,这并不仅仅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当我们感受不好的时候,这种社交零食可以给人极大的安慰。

最后一个工具叫作降低敏感度,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被拒绝习以为常以后,就能对它视而不见了。举个例子,做电话销售的人,刚开始可能会由于对方挂掉电话而感觉到挫败和受伤,但是当这种情况一次次发生时,对此就习以为常,慢慢的就不会为此而痛苦了,心理学上这叫做脱敏的过程。作者也会提示大家,这个工具有特定的使用场景,比如初次与人约会、交新朋友、申请工作实习的机会、做电话销售等情况,因为这些情况具有挑战性,拒绝是常常发生的,我们越挫越勇,就容易得到更多的机会。

上面为您讲的是本书的第一种情绪伤害——被拒绝。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种心理伤害——孤独。孤独就像人际关系中的“肌无力”,缺乏锻炼就容易产生肌肉无力,缺少人际交往,就容易产生孤独。孤独这种“肌无力”,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情绪伤害呢?研究表明,长期孤独的人更容易感染各种身心疾病,最典型的心理疾病就是抑郁症,长期的孤独导致人们缺乏社会支持,这正是抑郁的高危因素之一。除了抑郁,孤独还可能导致自杀倾向和行为、敌意攻击行为和睡眠障碍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除此之外,孤独还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它可能影响到的生理机能包括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甚至有研究者认为,长期孤独给身心健康带来的伤害,不亚于吸烟。不仅如此,孤独还会让人产生自我封闭的预言,长期的孤独感,让人们相信自己就是一个孤独的人,从而在行为上越发退缩,不愿参与社会交往,就像肌肉会用进废退一样,社交技能长期缺乏锻炼,也会逐渐衰退,这进一步证实了孤独者没有能力去建立社交关系的现象,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对抗孤独带来的“肌无力”,作者拿出了五个工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一个工具叫作挑战消极的自我看法。很多长期孤独者,都对自我有一定的负面看法,觉得自己不被他人接纳和喜爱,所以不愿走出去和人接触,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悲观的扭曲,他们把自己和他人相处时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当作是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和看法,比如对方一咳嗽、一个眼神,或者偶尔的走神,她都觉得这是对方对自己的蔑视和贬低。我们要停止这种胡思乱想。

当我们挑战消极的自我看法之后,接下来要找出自我挫败的行为,因为消极的自我看法常常带来自我挫败的行为,比如迎面走来了一位熟人,我们会想,既然我不善社交,还是别和她打招呼了,避免尴尬,我们害怕在人际相处中出现错误,所以不去行动,可是越不行动,越感觉自己容易出错。找出这种自我挫败的行为,然后换一种自我对话的方式,比如说,在提高社交能力的过程中,出错是正常的。另一个办法是锻炼自己换位思考的能力,当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的时候,他就很容易和他人建立起亲近的关系。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我们容易陷入思维的盲区,只坚持自己的观点,以至于不能对别人的看法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别人的看法可能和我们不一样,当我们能够充分考虑到彼此的差异时,很多争执和冲突就容易避免。作者认为,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就是社交肌肉的重要功能之一,尝试锻炼一下自己的这块肌肉吧。

我们不仅要会换位思考,还需要深化和他人的情感联系,和他人产生情感联系,会带来非常美妙的感受。作者认为,深化和他人情感联系,需要我们提升共情能力,也就是了解别人的感受,做到这点,了解环境背景很重要,我们要观察事情发生时周围的环境,比如还有哪些人、当时的时间、当事人的情绪及其可能遭受的痛苦,想象自己处于对方的处境当中,如同身临其境,了解对方的感受之后,我们还需要将这种感受传达给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对她的了解,有时候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并不是最重要的,让对方感受到你为了更加理解她的感受,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一点就足够深化你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了。

做好了这些能力和心态上的准备,我们还需要创造更多社交联系的机会,作者建议人们要基于兴趣活动,多参与一些社交团体,多给自己创造机会,和他人产生联系。此外,有时候因为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行动不便或两地分离,我们难以创造很多社交联系的机会,那么不妨收养宠物,宠物的陪伴也能起到缓解孤独的作用。

上面为你讲的是本书的第二种情绪伤害——孤独。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种心理伤害——失败。我相信失败的经历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它就像感冒一样,每个人都会得,所以作者在这里将失败比喻成情绪的感冒,如果我们不重视它,任由失败的体验挫败自己,就可能发展成为心理肺炎,它会让我们自尊受挫,变得被动、消极,并进一步恐惧失败,更可怕的是,我们越是恐惧失败,反而越容易造成糟糕的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缓解失败带来的情绪伤害,作者拿出了四个工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一句老生常谈的鸡汤,每个人都听过无数遍,失败是成功之母。第一个工具就是给这碗鸡汤一个勺子,那就是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那如何才能吸取教训呢?我在心理咨询中常用一个办法,就是给对方充分的情感支持,因为当人们遭遇失败后,情感上会遭受挫败感和羞愧感的双重夹击,此时,如果有人能够充分地理解并接纳她的这种感受,而不是对他的失败横加指责,那么挫败感和羞愧感才不至于击垮它。当情绪上能够缓和之后,才能发挥认知的作用,开始复盘自己失败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吸取教训。所以我们要先找到情感上的支持来源,在感到情绪平和之后,尝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新的力量和意义。

有时候我们会为失败所击垮,是因为失去了控制感,认为有些事情是超出控制范围的,一旦我们相信,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结果的时候,我们就会放弃或者减少投入。接下来这个工具就是要挑战这种信念和想法,换一种更加弹性和客观的思维方式,即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可控,也并非绝对不可控的,所以我们要专注于那些能够控制的因素。作者认为,当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为实现目标做了哪些准备,我们就可以确定,有些我们认为无法控制的因素其实是可控的,只要我们换一种控制方式。比如说,老年人会认为身体的衰老是不可控的,因而放弃运动和锻炼,如果科学家告诉它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身心健康,它们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刚才我们谈到了控制感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失败体验中另一个要素——责任。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人们特别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失败中犯的错误,总喜欢为失败找外部借口,游戏失败了都是因为猪队友,考试没考好,是因为考场环境令人不舒服。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理解自己的失败时,常常归结于外部因素,这个现象叫做基本归因错误。这种基本归因错误,会让我们推脱失败中自己的责任,从而阻碍了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容易反复犯错,不断失败。之所以我们不愿意承担责任,是因为内心里恐惧承担责任的后果,那么要改变这种错误,就需要承认我们的恐惧并承担责任。

也许你会问,承担责任有那么容易吗?的确,有些情形下,承担责任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我们要面临绩效压力,比如考试焦虑、KPI的压力等等。那么这种情境下要用到的工具,就是从绩效压力中分散注意力,避免总是思考结果好坏,我们要全然地投入到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去。比如,对于考试焦虑严重的患者,我常常建议在开考的时候,牺牲一点点时间,做一个放松的练习,比如看看考场以外的地方,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呼吸一口气,默念一、二、三,然后缓慢地呼出这口气,呼吸时将注意力全都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感知空气从鼻腔、口腔到胸腔到肺部的感觉,这种注意力的分散,让我们把脑子里对结果好坏的过度思考驱赶走之后,我们开始将注意力重新放在手头的任务上,如果做题的过程中,依然冒出对结果的担忧时,尝试默念题目和推理过程,让注意力从担忧的问题上转移开。

以上为您介绍的是本书的第三种情绪伤害——失败。接下来,作者还阐述了丧失、内疚、反刍、自卑会带来的情绪伤害与急救办法,这里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到这本书仔细研读。

好了,《情绪急救》这本书讲得差不多了,接下来为您总结一下今天的分析。

首先,我们讲到了拒绝带来的人际关系中的摩擦伤害,它给我们带来心理痛苦,导致我们异常愤怒,损害自尊,并令我们感到缺乏归属感。缓解拒绝有四个工具:与自我批判进行争辩、恢复自我价值、修补社会关系、降低敏感度。

接下来,我们讲到了孤独带来的“肌无力”,它让我们更容易罹患身心疾病,产生自我封闭的预言。缓解孤独有五个工具:挑战消极的自我看法、找出自我挫败的行为、换位思考、深化情感联系、创造社交联系的机会。

最后,我们谈到了情绪的感冒——失败,它会挫伤我们的自尊,让我们变得消极被动,而且由于恐惧失败,我们反而更容易造成糟糕的结果,形成恶性循环。缓解失败带来的情绪伤害,作者拿出了四个工具:获得情绪支持,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专注于能够控制的因素;承认我们的恐惧并承担责任;从绩效压力中分散注意力,避免总是思考结果的好坏。

最后,再次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之处在于:第一,它所提供的情绪调节的方法,都是基于发表在一流学术期刊上的科研成果,一方面它保证了每种方法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在本书的最后,有20多页的参考文献,可供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同行研究者深入钻研;第二,本书提供的急救工具就像非处方药,非常方便,容易上手,大家可以参照使用情境自行使用,同时,作者在每一章最后又提示了大家,何时应该咨询心理卫生专业人士,避免耽误可能的严重病情。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58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情绪急救》,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