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全民发呆的澳洲》 澳大利亚人的真实性格什么样?

铛铛铃2025-08-22人文1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是《全民发呆的澳洲》,其实这是一本全面的澳大利亚文化观察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比尔·布莱森,他曾出版过一本现象级科普巨著《万物简史》,几乎每一个畅销书架上都能找到这本书。不过,布莱森最主要的作品并非科普书籍,而是旅游类随笔。他被誉为英国乃至世界最能逗乐的游记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别具一格,既带有美国人大大咧咧的幽默感,又带有英国人诙谐的冷嘲热讽,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深刻了解一个国家的自然、人文、历史和民族性格。

在《全民发呆的澳洲》这本书里,布莱森带着满满的好奇心造访澳大利亚。在他眼中,澳大利亚是个神奇的国度,这个世界第六大的国家只居住着2000多万人口,没有发生过武装内斗,没有发生过过度捕捞,登上世界新闻版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它似乎一直稳定平和,和嘈杂的世界保持着一定距离。然而深入澳大利亚后,他便意识到,这个阳光普照的国家其实危险重重。这里陆地上有杀人的毒蛇和蜘蛛,水里有凶残的鲨鱼、鳄鱼和夺命水母,世界上只有南极洲比澳洲环境更凶险。可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澳大利亚人,无论面对怎样糟糕的情况,都表现得像一只在树上发呆的考拉一样,处变不惊,幸福快乐。澳大利亚人真的不在乎这样的环境吗?他们的祖辈为何选择在如此险恶的地方兴建城市?他们又如何发展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国家?这一切是人类造就的奇迹,还是只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乌龙?澳大利亚人的真实性格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一起去看看吧。

我根据书中的内容,为大家整理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凶险万分的澳大利亚,谜一样的内陆,数不尽的毒物;第二部分,澳大利亚人祖辈冒着寒气的历史,登岛、建悉尼、选首都的故事;第三部分,如今澳大利亚人的脾气秉性,活泼好动,一根筋,心大。

首先,咱们先来认识认识凶险万分的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这个岛屿占据一整块大陆,这里栖息着全球最大的生命大堡礁和最大的独块巨型岩石乌鲁鲁。别看大部分澳大利亚城市都依水而建,干净有序,既能沐浴灿烂的阳光,又能享受美食和啤酒,但你一旦走进澳大利亚内陆,你就知道什么叫做严酷了。大陆中心的沙漠地区,比某些欧洲国家国土面积还大,这里严重缺水,地表热浪汹涌,布满荆棘灌木,方圆上千公里可能一无所有,骆驼都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

在一本讲解澳大利亚探险史的书《莱卡特之外》中,曾提到一次探险中,一头骆驼受伤了,伤口感染严重,绿头苍蝇没多久就开始在骆驼的伤口上产卵,很快就出现了成群蠕动的蛆,令人毛骨悚然。这头可怜的骆驼每天都被蛆咬掉一斤肉,最后在绝望中死掉了。要知道,当一头骆驼都不能搞定这片沙漠的时候,这沙漠无疑等于地狱一般的绝境。但19世纪,总有许多探险者为了某些目的,一次次挺进内陆,也许是为了掘金,也许是为了寻找宝藏,也许只是因为好奇心。在他们的旅程中,坐骑死了、迷路了是家常便饭,这些可怜人为了能够回家,迫不得已只能喝自己的尿维持生命,饿着肚皮被一群绿头苍蝇围攻,一旦坐下来休息,还有一群刺蚂蚁等着折磨他们,他们只能不停地走。饿得眼发红时,哪怕发现一只小沙袋鼠、一只小野狗,都恨不得扑上去把它连皮带毛一起吞了。

如果你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技术手段和交通工具不先进造成的,那就太天真了。如今,澳大利亚内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公路,大部分的路都是土路,标准的租用车根本不能在上面走。就算开了一辆装备齐全的越野车,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因为那儿太容易迷路。曾经有一对澳大利亚年轻夫妇,驾驶一辆四轮驱动车去内陆,途中车子在无名小路上陷入了沙土,无法动弹。这条小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为了寻求救援,妻子决定步行到64公里外的乌德纳达塔小径,那是澳大利亚内陆最棒的车道之一,如果幸运的话,她可以遇到活着的人类。妻子走的时候带走了9升水,他们夫妻一共只有12升,然后她就走进了超过60度高温的热浪。在这样的高温里行走,就如同在微波炉里打转一样煎熬。这可怜的女人徒步走了两天,只走了29公里,连一半都没有走到就挂了。虽然她老公最后得救了,但新婚之旅变成丧偶之旅,怎么想都是人间悲剧。

总之,内陆就是自然的试炼场,谜一样充满未知。除此之外,在这个属性特别的国度里,还生活着数不清的置人于死地的毒物。世界上最毒的蛇类全都产于澳大利亚,地球上最毒的前五名生物,漏斗状结网蜘蛛、箱形水母、蓝环章鱼、麻痹避湿和毒鲉也都汇集在这里。另外,澳大利亚还有一大票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起眼的赤背蜘蛛,只要咬你一口,几分钟之内你就会狂乱抽搐,体液奔流,如果不能及时医治,很有可能牺牲。如果你在昆士兰州的海滩上捡起一枚普通的鸡心螺,里边栖息的小家伙一不留神就可能把你给蛰死。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条虎蛇,哪怕它仅仅咬了你一小口,下半辈子你也许就要瘫痪在床,靠眼睛跟人沟通了。

路上不踏实,水里也同样不让人省心。宛如水中皮卡丘的电鳗,面对任何阻碍它前进的东西,都会瞬间释放220伏电压。还有像石头似的石鱼,别看它行动缓慢,呆头呆脑,它背部12根锋利的刺可以瞬间穿起球鞋的厚底,更别提薄薄一层水母衣了。这些毒刺所带来的毒脂菌素能够让一个成年人全身麻痹痉挛。上述这些不过是澳大利亚丰富的生态圈子中很小的一部分例子,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动植物中,有80%是其特有的,因为澳大利亚是一座超过5000万年的岛屿,地理上没有任何变迁,长时间的与世隔绝造就了它物种的多样性。所以这世界上只有它有考拉、袋鼠,有1亿年前本就该灭绝的蚂蚁,还有将近4米长,比手腕还粗的大蚯蚓等意想不到的东西。

面对这样惊险刺激的生态环境,呆萌的澳大利亚人不屑一顾,他们认为是新闻太过夸张,根本不必要如此忧心。如果你问他们上次有人游泳被鲨鱼咬是多久前的事儿,他们很可能一脸云淡风轻地笑着说:“好久了,至少两三个月了吧。”那表情保准让你以为他们说的是上个世纪发生的事儿。难以想象澳大利亚人的祖辈是多没心眼儿,才会选择在这样的地方扎根。

接下来就给你说一说澳大利亚人祖辈冒着憨气的历史,登岛、建悉尼、选首都的故事。澳大利亚的发现历史一直被迷雾笼罩,没有人知道欧洲人第一次发现它到底是什么时候。公元二世纪的时候,托勒密在他编制的地图上就曾勾勒出一块很大的大陆,命名为未知的澳大利斯大帝,这个拉丁语名字原意是未知的南方大陆,这也成为了澳大利亚州州名的由来。但即便地图上早已勾画出了这个大陆,并不代表欧洲人曾经抵达过这里,也许他们找到了却不自知,也许他们根本没有找到,只是臆测它的存在。

关于澳大利亚最早的记载是在1606年,一对水手在大陆北方登陆,随即便被原住民冰雹一样猛烈的长矛给击退回了海上。20世纪初,人们在澳大利亚西北海岸发现了一对葡萄牙火炮,这火炮经判断是1525年以前的产物,很显然,他们属于最早离家探险的欧洲人。那次探险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不过联想到同一时期葡萄牙人绘制过的一张地图,地图中澳大利亚的位置上标示着一块庞大的陆地,且对东海岸参差凹凸的地形描绘得非常细腻,很可能葡萄牙人是最早登上过澳大利亚的欧洲人。

真正影响了这片大陆命运的事情发生于1770年,英国的詹姆斯·库克上尉带着一队人乘坐奋进号在海上航行,船队于17704月抵达了澳大利亚东南部,他们花了四个月沿海岸北进,一路上看到了不少宜人的景象,小丘、山脉、平原、山谷、草场貌似很丰饶。他们的船队在大堡礁遭受重创,搁浅了,紧急维修了一番后,他们继续起航,绕过了大陆最北端的约克角。821号的晚上,库克在岸上插下了一面旗帜,将大陆的东海岸宣布为大不列颠领土。

库克是一位卓越的航海家,也是尽职尽责的观察员,但是他的观察结果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把澳大利亚的雨季当成了旱季,他回国后跟英国政府说,澳大利亚气候宜人,适合人生存。当时英国接连失去了美洲的殖民地,他们迫切地想找地方替代,澳大利亚因此成了最佳的选择。1787年,英国在没有经过任何勘探和证实的情况下,仅仅根据库克的一家之言,就决定派船队到澳大利亚殖民。这个名为第一舰队的船队由亚瑟·菲利普船长率领11艘船,载着1500多名大小官员、水兵和囚犯,浩浩荡荡地从英国普茨茅斯起航了。

这些囚犯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按照现代的标准看,他们的罪责甚至荒唐可笑,大多数人都是小偷小贼,有的偷了12根黄瓜苗,有的傻兮兮地从人家兜里掏了一本叫《蒸蒸日上的多巴哥岛简述》的书,有的偷了一些花边饰带。为了这点事就要被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拓荒,实在匪夷所思。其实英国此举不是为了摆脱真正危险的囚犯,而是想要降低某个下等阶层的比例,这群倒霉蛋正好都是这个下等阶级里的,所以就被顺道流放到了遥不可及的澳大利亚去了。

一般来说,英国的这种流放不是终身的,是有期限的,7年后就可以返回英国,但是英国政府可没有预算帮助犯人们重返故土,犯人们靠自己也根本不可能攒够回程的旅费,所以去澳大利亚就相当于终生刑罚。菲利普船长和犯人们在海上漂了八个多月,才抵达澳大利亚的博特尼湾,大家一下船就傻了眼,这地方跟库克描述的富饶的田园景象大不一样,岸上只有沼泽,根本不适合生存。他们不得不去寻找一处环境好点的地方,经历了一番探索,他们沿海岸北上冒险,穿越了形成湾口的沙岩贾岛后,发现了今天被称作环形码头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抛锚泊船,建立了悉尼。

悉尼这词儿啥意思呢?这是菲利普顶头上司托马斯·汤森德的称号,汤曾德当年受封为男爵的时候,选择了悉尼作为自己的称号,菲利普管新城和港口叫悉尼,都是拍领导彩虹屁的。结果说是建成,可建成谈何容易,船队里活下来的1000多人中,300多人是官员、官员家属和水兵,700多名是囚犯,这群人中既有九岁的小孩,也有82岁的老太太,他们没有一个人精通自然科学,没有一个人懂饲养牲畜,更没有一个人晓得在这样恶劣的气候环境里如何种庄稼。犯人中能派上用场的只有一名经验老道的渔夫,四五个知道如何盖房子的人。

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在和他们作对,他们没有防水的衣服挡雨,没有灰泥建房,没有犁耙耕作,他们周围的土地似乎都遭受着不孕不育之苦,好不容易培育出一点庄稼,往往不是被水兵就是被犯人半夜偷走。建设城镇主要依靠犯人们,毕竟他们人数最多,可犯人们哪有什么献身精神,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有些工于心计的人很快学会了浑水摸鱼磨洋工。一个叫哈金森的家伙偶然发现船舱里收藏着一些科学仪器,他就忽悠长官说自己有调配染料的方法,可以利用这些烧杯天平做实验,他花了好几个月装模作样地做实验,啥成果都没有,这时大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对染料之事根本一窍不通。

后来,长官们渐渐变精明了,犯人们忽悠不了长官,就忽悠新来的犯人,有人偷偷把自制的地图卖给新犯人,跟他们说按照地图上的标注,就可以步行到中国去享福,这种傻乎乎的交易居然暗地里持续了好几年,老犯人鼓了钱袋,竟是新犯人的智商税。悉尼就是被这些人七手八脚搭建起来的,他们肯定想不到,他们造出的那些七扭八歪的小破屋,在200多年后,会变成地球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后来,英国人在澳洲陆续开辟出了六个殖民地,说来很搞笑,这些殖民地各自分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邮票,按照自己的时间校准时钟,有自己的税收和征兵体系。如果维多利亚州的酒吧老板想要买河对岸的南威尔士州酿造的啤酒,就得支付从欧洲进口啤酒相当的赋税,这实在有点蠢。于是1891年开始,六个殖民地的代表汇集在悉尼开会,讨论要结成一个真正的国家——澳大利亚联邦。他们为了统一意见,花了好几年时间,直到190111号才宣布成立新国家。

新国家需要选首都,澳大利亚人又犯难了,因为悉尼和墨尔本的重要性不分伯仲,双方都各执己见,不肯妥协,吵来吵去吵了78年也分不出高下。于是他们各退一步,选了个折中的办法,在未开垦的地方新建了一个首都,在建设期间,墨尔本暂定为临时首都。接下来他们为了新首都的选址又吵了好几年,最后才定下在悉尼和墨尔本之间的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叫做堪培拉的地方建立首都。这里方圆上千公里都是牧场,几乎啥都没有。

有了新首都,起名又成了一个大问题,政治家们集思广益,奉献出了许多神奇的名号,莎士比亚、笑翠鸟、维多利亚、守护人、守护者、小麦、乌尔、黄金、快乐石,林林总总几十个听起来像是开玩笑的名字,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认真的。大约是这些新名字实在太不靠谱,最终堪培拉这个老名字胜出,铺天盖地的起名活动相当于白忙活了。这个年轻的国家从建国开始,用了整整11年才确定了首都,并给首都确定了名字,这就是澳大利亚,它的历史如此不可思议,不论是登岛建成还是选首都都像极了乌龙玩笑。

然而,澳大利亚人的祖辈却凭借着一股憨劲儿,克服了所有困难,把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那么现代的澳大利亚人呢,也如祖辈一般豁达乐观吗?最后我们就讲一讲如今澳大利亚人的性格。比起他们的祖辈,现代的澳大利亚人丝毫不逊色,他们活泼好动,澳大利亚人的精神头非比寻常,他们几乎擅长任何体育运动,澳大利亚人口总数在全球排名50多名,但他们在奥运会中拿回祖国的奖牌数却总能排进前五名,且奖牌分布在十多个体育项目中。澳大利亚人经常对这些荣誉表现出玩玩而已的样子,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这么优秀了似的。

在一众运动项目中,澳大利亚人偏爱澳式橄榄球,这种比赛基本没啥规则,是一种大众化的暴力活动,球员之间相互推搡,身体激烈的对撞,经常弄得头破血流,还动不动的就打群架斗殴,怎么热血怎么来,要是有橄榄球员在职业生涯中没受过伤、没流过血,那才是真稀奇。他们还很一根筋,澳大利亚人认准了什么事,往往不松口,拿起名字这事儿来说,澳大利亚人一旦有了个有意头的名字,经常会往死里用。以19世纪上半叶的总督拉克伦·麦考利的名字命名的地名一抓一大把,如果你盯着澳大利亚地图,你会看到麦考利海港、麦考利岛、麦考利河、麦考利山口、麦考利平原、麦考利口岸、麦考利湖,悉尼的47条马路、大街小巷也都以她和她的家族命名。

你一定以为澳大利亚没有多少空间留给其他人了吧,非也,麦考利的继任者中有一位叫做拉尔夫·达令,他也把名字撒得遍地都是,在悉尼,你会找到达令海港、达令大道、达令岛、达令港,令人稀奇的是,澳大利亚人居然没有对这些雷同度极高的名字感到头晕脑胀,也没琢磨着改名,执着的程度让人佩服。再比如,政治上澳大利亚人也不爱寻求改变,比尔·布莱森1998年游历期间,澳大利亚人正在纠结要不要改成共和国联邦,这个称谓就像是他们与英国之间最后的殖民纽带,改成共和国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斩断最后的联结,独立掌握自己的命运,试问,难道不是所有国家都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吗?

但是事实上,澳大利亚人对此纠结了两年,他们把每一种反对的观点都提了个遍,谁能在这种体制下成为总统,如果我们不再属于皇室,那类似皇家澳大利亚空军这种名字该怎么改,新的宪法开头该怎么措辞,澳大利亚人一想到这种铺天盖地的连带问题就要纠结得要死,最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他们维持原状,英国人也许会继续友善的对待他们,那样也不赖,于是时至今日,澳大利亚仍旧是一个联邦。

哪怕面对生死大事,澳大利亚人也坚持自己的一套逻辑。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世界闻名,每年夏天都有无数人跑来戏水游泳,经常发生溺死事件,虽然海滩上常有救生员驻守,可是同一片海里游泳的人成千上百,让救生员从中一下子找到一个快要淹死的人,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可澳大利亚人对救生员的能力相当信任,他们认为,一旦遇到危险,只要在水里摆出惊慌失措的表情,救生员就一定会从上百个欢乐嬉戏的身影中找到自己,所以他们总显得有恃无恐。在冲浪者天堂工作的一位救生员曾在一档节目里说,他一个星期救了100多个人,其中还救了一个人两次,也就是说他前脚把那人救了起来,那人转头又投入到大海的怀抱,又遇险了。看来,只要澳大利亚人认定救生员会来,惊涛骇浪大鲨鱼也不能把他们吓退。

澳大利亚人另外一个性格就是心大,这一点他们完好地从爷爷辈儿继承了下来,这种心大可以体现为无所谓的态度,通过下面这个昆士兰州发生的游客失踪事件,你大概能有所体会。一个叫纽特的英国年轻背包客曾徒步去一个叫幽幻山的国家公园,他进入国家公园时老老实实地填了安全表格,这种表格很重要,如果有游客走不回来,搜救者往往可以根据表格上的信息进行搜救。然而,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根本没收集核对表格信息,也没人注意到纽特没有回来过,更别提第一时间去报警了。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在纽特所住的背包客旅馆也没人通知当地警方他失踪的消息,整整23天,没有人问过纽特的行踪,等到人们终于意识到纽特失踪了的时候,已经一个多月过去了。旅馆工作人员去法庭陈述案件的时候,还说大家丢弃自己的行李帐篷,不打招呼便离开是很正常的事。在整个过程中,但凡有一个有心人能察觉到一个大活人不见了,然而从公园到旅馆一个没有,这种心大还可以体现为一种后知后觉。

19933月的一个晚上,西澳大利亚州的维多利亚沙漠出现了神秘的爆炸事件,当时澳大利亚所有地震仪指针都刷新了颤动记录,地震仪的记录数据十分夸张,既不符合地震的特征,也不像是矿井爆炸,这次震动引发的冲击比西澳大利亚威力最大的矿井爆破要强170多倍。事发后,科学家们对此次事件仅研究了一两天,甚至都没有在沙漠地区仔细勘察,就草草下了结论,认为这是一档诡异的怪事儿,世界那么大,诡异的事儿总是偶尔发生,不用太过紧张。一直到了1997年,澳大利亚人才发现曾于1995年在东京地铁里放毒气的奥姆真理教其实在西澳大利亚州的荒漠里有一块2000多平方公里的地产,其位置距离1993年的爆破地点非常接近。澳洲当局这才组织调查,这一查可不得了,他们在那儿找到了邪教的秘密实验室,找到了他们挖掘铀的证据,还知道了邪教曾从苏联招募过两名核工程师,感情奥姆真理教在澳大利亚的荒漠里曾经研究过炸飞全世界的大事儿,当年的爆破很有可能就是邪教在澳大利亚地盘上偷偷摸摸释放非政府性质的原子弹的演习,可后知后觉的澳大利亚人居然过了差不多4年才发现其中的关联,不由得让人一身冷汗。

这就是澳大利亚人心很大,有些呆,但是时刻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无论面对怎样糟糕的情况,都像一只波澜不惊的考拉,考拉之所以能成为澳大利亚国宝,想必跟澳大利亚人的脾性也有些许关系吧。

《全民发呆的澳洲》这本书讲的差不多了,这本书记录的是1998年比尔·布莱森在澳洲旅行的所见所闻,它记录的情况和今日的澳洲可能有所不同。接下来为您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

首先,咱们介绍了澳大利亚严酷的生态环境,虽然澳大利亚是个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但那儿有着谜一样的内陆,荒漠连天、干燥炎热、缺水没路,连骆驼都受不了。而且,因为澳大利亚是个独立的岛屿,有着丰富的生态多样性,有80%的物种都是它特有的,其中包括许多毒死人不偿命的生物,地球上最毒的五种生物,漏斗状结网蜘蛛、箱形水母、蓝环章鱼、麻痹痹湿和毒鲉,还有各式各样的毒蛇、蜘蛛、毒鱼、电鳗,随便拿出一样都不好惹。

咱们还说了澳大利亚殖民建成和组成联邦的故事,之后咱们还说澳大利亚殖民建成和组成联邦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会发现澳大利亚是个很神奇的国度,它的历史中夹杂着许多偶然和乌龙,英国的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后回国误报了澳大利亚的气候,导致第一批殖民到来时叫苦不迭,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建设悉尼,而且第一批殖民中大部分都是小偷小摸的囚犯,既没有种庄稼的经验,也没有多少建房造屋的经验,犯人们还经常消极怠工,发展过程实为不易。

最后咱们说了说如今澳大利亚人的性格和脾气,他们活泼好动,热爱暴力热血的橄榄球球场,宛如群殴现场,他们一根筋得到个好名字就大用特用,政治上也不爱寻求改变,哪怕面对生死大事儿,只要他们认准了会有人救援,就有恃无恐的作死,他们还和祖辈一样心大,对许多事情都持有无所谓的态度,而且还后知后觉,反应超慢,呆萌程度堪比考拉。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98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全民发呆的澳洲》,其实这是一本全面的澳大利亚文化观察笔记,希望我的推荐能够帮你读懂这本书,文字版笔记在音频下面,愿好书伴你成长,开阔你的眼界,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