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能力陷阱》职场「菜鸟」的脱离新手村操作指南

铛铛铃2025-08-22励志20人已围观

简介

2015年啊,我曾经面临一系列的重大挑战。那是我在法国念硕士研究生的最后一年,当时正在一边焦头烂额地忙着毕业论文和实习,一边申请进入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更棘手的是,为了专心搞论文,我辞掉了兼职工作,这就意味着我兜里的钱也不多了。在这么多事情的压力下,我不由得质疑自己:啊,我真的准备好成为一个研究人员了吗?我有足够的能力吗?我是不是应该加强学习,再多准备两年,踏踏实实地找个工作,一边存钱,一边徐图大业,岂不是更稳妥的抉择呢?

这就是我当时面临的一个关键抉择:究竟是继续做已经熟练擅长的工作,获取稳妥的收益,还是冒着搞砸的风险,勇敢地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把我面临的挑战推而广之,这可能是整个时代的年轻人都面临的挑战。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希望保持一成不变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呢,还是在积极寻求身份的转变?那些让你获得今天优异工作成绩的习惯和才能,能够帮你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的成绩吗?在面临新挑战时,是摸着石头过河更好啊,还是深思熟虑之后,成竹在胸地准确一击更好呢?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也许可以解答你的问题。《能力陷阱》是美国作家埃米尼亚·伊贝拉的畅销书。如果字面翻译,原标题应该是“像领袖般行动,向领袖般思考”。作者原意啊,是要写作一本指导职场人士成功升职的书,但这本书呢,后来成为了一本脱离新手村操作指南,不仅在管理实操层面获得了声誉,在其他许多圈子,例如体育竞技圈和青年学者圈,都收获了读者。

这个行动在前、思考在后的顺序,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也揭示了其核心论点:成为一名领袖型人才的正确顺序,应该是行动在前、思考在后,先改变外在行为,再寻求内在突破。换而言之,用改变行为的方式去驱动思考,加深体会,才是提高认识最有效的手段。

推荐这本书的名家数不胜数,久负盛名的管理学思想家、沃顿商学院的斯图尔特·弗里德曼评价这本书说:“他点出了外在表现比内在认知更重要的真理,应该被列入管理学的必读书单。”

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接下来呢,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详细内容。这本书主要包括了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在寻求身份转变和事业进展时,行动的优先级大于思考。一个人必须有意识地先去做新身份要求的那些事情,才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思想。

第二个要点是,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向外部,避免能力陷阱。

第三个要点是,一个好的人际关系网应该具有广泛性、连接性和动态性。

第四个要点是,重新定义自我,即避开真实自我陷阱和表现心态,建立人格韧性和学习心态。

好,下面我来逐一介绍。

第一个要点是,在寻求身份转变和事业进展时,行动的优先级是大于思考的。一个人必须有意识地先去做新身份要求的那些事情,才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思想。我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2015年,我遇到了法国18世纪研究的名宿弗兰克·萨兰先生,我多次拜访他,说服了他做我的博士导师。但在答应指导我之前,他提出了一个要求,我必须先进入他的研究所工作。虽未明说,但这无疑是一个考核。我面临一个大挑战,我自觉不仅缺乏工作经验,而且也不见得能够处理好同事关系,甚至对于应该做些什么事情都一头雾水。

在研究所的头两周,我就发现了挑战的关键。我之前擅长的那些东西,譬如听讲座并整理笔记、记忆知识点,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些手艺在新环境中是没有太多作用的。诚然,这些都是一个好学生应该会的东西,但这些对于研究者来说却不怎么重要。这也是伊贝拉的第一个箴言:把我带到现在位置的能力,不能继续把我带到另一个位置。

这是因为啊,我们的思考方式源自于过去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并不能帮我们迎接新的挑战。伊贝拉强调,我们的思维被固有的观念和过去的经历所禁锢,即使理智上做出了改变,但要和固有经验有效对抗,依然是难于登天。但如果我们试图由外向内地去改变,也就是说,先去切身体会一些新经历,然后用这些新鲜感受和见闻去挑战我们的固有思维,则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改变认知,取得进步。

显而易见,我之前想在申请开题之前,再准备一年的想法是有误的。因为基于之前经验的准备工作,根本无助于新阶段的工作。而导师萨兰先生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他赶鸭子上架,反而让我用最短的时间知道了应该加强哪方面的才能。

我们来详细聊一聊这个核心观点。我们天然地具有一种回到惯常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倾向。唉,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沮丧时刻啊,在一场关于养生保健或者理财骗局的辩论中,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说服了一个朋友或者长辈,但两天后却发现他依然故我,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或者有时,你兴冲冲地介绍一种新的、先进的工作方法给下属、晚辈,结果呢,他们怎么都不听劝,依然抱残守缺。英文有谚语说:“老狗学不会新把戏。”上述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书中还提到一项令人震惊的调查,有七成的心脏搭桥手术患者,在两年内就会回到原有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去。那么为什么固有的思维方式会如此顽固呢?结合作者的观点,我认为主要有三个重大的原因造成了人们的固执,它们分别是回音室效应、逆火效应和差不多高原效应。

回音室效应说的是,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人际关系中,不同的人都重复着一个相同的观点,那么这种回音般的信息就会互相加强,以至于达到让我们深信不疑的地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地域歧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言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较为严重,但在开放性、流动性都很强的跨国企业、学术机构里则很少。

逆火效应是指一旦人形成了某种固有看法,如果这个看法遭到了轻微的不足以动摇固有看法的挑战,那么这个挑战反而会强化固有看法。这就像子弹从枪膛后方出来,反而伤到自己一样,所以叫做逆火效应。典型的例子是保健品诈骗现象,一些老年人一旦形成了某公司的保健品是灵药,儿女不给我买是因为他们不孝这种看法,似乎就很难听进晚辈的劝告了。儿女的劝告反而更让长辈坚信他们是一群不孝子。

最后一个原因是差不多高原效应。所谓差不多高原,是指人取得某种程度的初步成绩之后,觉得这个水平已经差不多了,就再也难以提高的现象。比如啊,很多人的厨艺在学做菜之初突飞猛进,但一旦到了某个水平,就完全停滞下来。他们虽然每天都在做菜,但一辈子都再也没有明显的提高。另一个例子是键盘打字速度,我们在刚学会盲打时,打字速度突飞猛进,但是达到某个水平之后,可能一辈子都在一个不太快的打字速度上停滞不前。这就是差不多高原效应。

但本书指出,打破上述这些禁锢的有效方法,就是亲身实践新的事物,在切身尝试中寻求进步。虽然人很固执,但积极实践,主动投身到新环境中去,是改变思想的有力手段。这是因为人类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生物,一旦生存面临全新挑战,我们就会调动所有的能动性,去适应这种改变。一方面呢,摆脱了原来的生活环境之后,我们就有希望摆脱回音室;另一方面,事情的真相、切身的体会,要比一场雄辩或者一篇文章真切强大得多。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不要试图通过悬想来改变自己的认知,而应该要积极投入实践。梨子的滋味要亲自尝尝才知道,游泳的乐趣不下水是体会不到的。

我的导师萨兰先生无疑深谙此理,他不是简单的要求我阅读某书,或者通过某考试,而是让我以实习者的身份投入到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强迫我和成熟的研究者打交道,着手那些我并不熟悉的事物。如此一来,我的确得到了高效的培养。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我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和新身份,还为接下来4年的研究申请到了经费,萨兰先生也终于通过了我的论文选题,并把办公室的钥匙交到我的手上。

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那接下来我们不禁要问啊,实践的要点在何处呢?伊贝拉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分别是重新定义工作、重新审视环境和人际关系、重新定义自我。这样就来到了文章的第二个要点: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向外部,避免能力陷阱。

什么是能力陷阱呢?它指的是我们被自己所擅长的技能所束缚的状态。我们在某个具体事物上如此精通,以至于深陷其中,它反过来束缚了我们自身的发展。能力陷阱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并不能理性地按照事物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来按部就班,而是不可避免地夹杂了个人的喜好。我们都喜欢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情,而对不擅长的事情感到厌烦和排斥。这种形式偏好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在那些我们已经十分擅长的事情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而对自己明显的弱点却视而不见,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高中生偏科困境。张三是一个在数学上有过人才能的学生,但他的英语成绩却不理想。假设他轻而易举的就能够在数学考试中拿到140分,但英语成绩总是在80分上下徘徊。他看到数学难题就很兴奋,看到英语学习材料就犯愁。如果您是张三的家庭教师,那么您会建议他怎么分配时间精力呢?显而易见啊,张三应该暂缓在数学难题上的攻坚,而把时间花在英语上。这是因为张三可能只需要稍微付出努力,就能够把英语从80分提高到110分,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把接近满分的数学成绩再往上提高那么一点点。

虽然理性人都知道,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问题,但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偏科的学生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这是因为人在做计划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好恶的影响。在强项上的付出有着稳定而且明显的回报,但在弱项上的付出却似乎充满了风险。做擅长做的事情是轻松愉快的,但做不擅长的事情却让人感到沮丧,充满了挫败感。这种痛感驱使着我们不断地去做自己明明已经擅长的事情,就像在雪地里空转的汽车轮胎,收效着实有限。

伊贝拉说,我们都有自我强化的倾向,让我们的强项更强、弱项更弱。工作中常见的能力陷阱是什么呢?伊贝拉主要讲到两种。第一种是业务精英能力陷阱。几乎每个公司啊,都有业务经营型员工,他们非常精通自己的业务,但他们虽然已经成为了部门的顶梁柱,却始终无法得到领导的赏识,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去。一个屡见不鲜的原因是,他们过于珍视自己的手艺,以至于忽视了在培养领导才能和协作精神上花功夫。那个让他安身立命的才能,反而阻碍了他升职。

第二种是中心型领导能力陷阱。中心型领导具备非常好的组织能力,往往也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但他们把太多精力放在团队内部的微观事务上,过度干涉下属的具体工作,而在宏观事务和外部事务上努力不足。这种中心型的领导往往大包大揽,成为了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这么强的工作能力,并没有给他带来升职机会,他们反倒被自己的突出才能困在了中层领导岗位上。

伊贝拉的研究发现,那些惯常的管理事务,譬如清晰分配任务、制定清晰的团队目标、关注和鼓励团队成员等,固然十分重要,却并不足以把平庸的领导和杰出的领袖区分开来。伊贝拉推崇的领袖气质,并不是上述这种热衷于微操的中心型领导,而是所谓桥梁型领袖。他们的研究发现,那些最成功的事业,往往来自于跨领域合作和多部门资源充沛,而这些超出常理之外的成绩,需要领导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关注团队以外的事情,例如其他部门的工作、本部门分外的事情。

换而言之,一个真正有远见和宏观意识的领导,会把注意力放到部门间合作、高层合作和跨领域合作上,他们把自己看作沟通不同资源的桥梁,而不是工作的中心。他们热衷于各种分外之事,并且善于在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隐藏的合作机会。

能力陷阱这个要点对我们的主要启示是,要把时间、精力从微观的具体事物上抽出来,放到宏观的外部事物上去,从那些做起来舒服而且回报明确的事物上抽出来,放到新鲜的、回报不明确的事物上去,从而不断地更新我们的身份定位,发现新的机会,避免能力陷阱。

本书的第三个要点,关于环境和人际关系。在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下,伊贝拉也有创建。他的主要思想是,一个没有经过主动经营的人际关系网,是自恋而且懒惰的。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应该具有广泛性、连接性和动态性。

伊贝拉注意到,许多人在人际关系问题上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即认为一段友情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中间必须要毫无刻意的成分和功利目的,这样真挚的感情才可贵。而且往往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有攻击性和排他性,他们会认为啊,那些热衷于走关系、搞上层的,是蝇营狗苟的、肮脏的,或者是没有真本事的。

伊贝拉指出,这种对人际网络听之任之的态度,固然对社会无害,但也很难说对当事人有益。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网络有两个致命要点,那就是自恋和懒惰。自恋是指人本性喜欢和那些爱好相似、性格相投、职业相近的人交朋友。换而言之,人都喜欢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排斥和自己差别很大的人。我们自然而然会被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吸引,这是一个社会科学研究数10年来总结出的强有力的结论。

在渔猎社会或者农耕社会,自恋的问题不大,因为一个中国的农民并不需要知道德国的农民对于农事的真知灼见。但在日新月异、充满挑战的社会,一个缺乏多样性的人际网,有可能是非常危险的。比如它会放大人的误解和弱点。研究表明,酗酒、肥胖和离婚竟然像传染病一样,会在小圈子里传播。与此同时,一个未经不同意见挑战的看法,很容易使极端化,缺乏妥协精神的。显而易见的例子是,人以群分的互联网上的观念交锋,极难发展成相互学习和妥协的希腊广场,往往一言不合,就变成互相扣帽子和人身攻击的罗马斗兽场。

懒惰是指人天然习惯跟物理空间上接近的人交往。我们总是和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比较熟络,和同楼层的同事可能稍微生疏一点,而与其他楼栋科室的同事就更少联系了。这样的人际结构弱点也显而易见,首先,既然我们对富有合作潜力的对象缺乏了解的兴趣,那么跨越式的合作机会就成了空中楼阁。其次,懒惰的人际关系往往没办法与时俱进,一旦我们的工作发生变动,比如调动或者升职,那么我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一群陌生人,在怀疑甚至敌意中艰难地推进自己的工作。

那么,一个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伊贝拉总结了三个要点:广泛性、连接性和动态性。广泛性啊,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指应该和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建立联系,而不把交往范围局限于自己行业和自己圈子里。动态性也比较简单,是指要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的交际圈,努力结交新朋友,而不是沉湎于旧时好友的圈子里。比较复杂而有价值的要点是连接性问题。所谓的连接,是指把两个距离甚远的圈子拉近,从中发掘出合作机会。

伊贝拉的研究发现,在整个结构中,成就最突出、贡献最大的人往往是结构洞,也就是不同圈子的纽带人物。比如在我的家乡长沙,有某家知名合资企业中层领导是一些中国人,而高层是十个日本人,他们之间的联系啊,主要靠一位翻译。后来呢,这个翻译变成了整个企业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多次风波中屹立不倒。我们还会在一些行业领袖身上发现上述这种特质,学界领袖往往是和商界或者政界有密切联系的人,商界领袖也往往认识很多学界和政界的朋友。

总结来说,我们不应该对人际交往抱有偏见,不要认为真诚的友谊只出现在不经意之间。相反,我们要发挥自己的天才和创造力,去营造一个具有广泛性、动态性的人际网络,尤其要注意要去联络不同的圈子,成为纽带型、桥梁型的人物。

本书的最后一个要点是重新定义自我,即避开真实自我陷阱和表现心态,建立人格韧性和学习心态。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如果未经仔细思考,则很容易陷入一种真实自我陷阱。他们会认为过去的自我才是真诚的,一切改变的尝试都是虚伪的,或者是对自己的背叛。这样固守过去自我形象的身份定位,会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比方说啊,我有一个男性同学,他坚持认为谈恋爱必须要是自然而然、两情相悦的,而相亲活动带有太重的功利色彩,是对男性魅力的侮辱。他虽然在亲朋好友的压力下被迫相亲,却一直对相亲对象不以为然。他坚持要靠自己的吸引力,在茫茫人海中结识一个能够慧眼识珠的女性。可是不巧啊,她在相亲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个很合适的女孩子,她十全十美,而且对男孩也一见钟情。他们本来可能有很好的缘分,但这位同学一直有沉重的心结,他觉得一旦和这个女生恋爱了,那么就背叛了他的初衷,他耻于接受那个妥协的自己。最后一场姻缘付诸东流。

这个故事中啊,男主角认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旦背叛初衷,那么他的尊严就遭到了贬低。但实际上这种真实自我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本来就是随着境遇和年龄不断流动变化的。我们30岁时的欲望和野心,并不比20岁时的更虚伪。倘若真实自我的确存在,那么一定是在襁褓里想喝奶的那个自我才最真实嘛。和这个原初自我相比,那个六岁时想当天文学家的自我都虚伪、功利啊。

一个有韧性的人格是什么样的呢?伊贝拉用了随机应变这个词来描述这种人格。随机应变的人,在不同环境中都主动地去调节自我认知,能动地去适应外界环境和新工作对他提出的挑战。他们不仅没有“我是文科生,绝不做理科生做的事”啊,或者是“我是业务尖子,绝不参与办公室的勾心斗角”啊之类的这种执念,反倒主动去寻求转变的机会,寻找空缺的生态位,把自己主动变成当下环境中最需要的那种身份。他们就像一个精通英雄联盟五个位置的老玩家,能够在不同团队中顺畅的补位。他们在上一局游戏中的角色和表现,不会影响下一局这样的灵动性啊,让他们给团队带来了均衡感。当然,这也会奠定他们在团队中的领袖地位。

那么,什么是表现心态和学习心态的区别呢?伊贝拉发现,在工作中,一个自视甚高的老手,很容易进入固步自封的节奏,他们拒绝尝试新鲜策略,凡事都墨守成规。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应该要在所有的事情里表现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绝对不能出差错。唉,这就是表现心态。众所周知,最不容易出差错的策略一定是验证过很多遍的策略,所以他们一定会找一个已经熟忍于心的策略,力求安全运行。但安全运行的代价是守旧和低效。拥有表现心态的,也许是一个靠谱的人,但很难在工作上取得突破。

学习心态则是另一套截然相反的指导思想。学习者不像表现者那样在乎周围的看法和事物的短期结果,他们更感兴趣在可控风险的范围内尝试新的策略。短期来看,这样的做事风格风险更大,结果更不可控,但长期来看呢,学习者会有更快的进步速度,也能够时常在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际象棋大师王悦,同时也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教练,他曾在博客文章中分析不同开局风格对于年轻棋手的影响。他发现那些偏好稳健防御型开局的孩子,在比赛中成绩更稳定,手法也更细腻,往往能够集小胜为大胜。那些喜欢开放性开局的孩子,则容易发挥失常,他们容易通过奇思妙想获得优势,但也容易把优势拱手让人。那么,是不是风格稳健的孩子更容易成长为国象大师呢?

其实啊,后一种喜攻好杀、积极寻求对攻的孩子更容易提高棋艺水平。这是因为那些均衡稳健的布局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上面花费过多精力很容易把学习变成背谱。那些简单粗暴的开局套路,则迫使棋手在承受压力的情况下大量计算,在实战中努力寻求战术组合,反而锻炼了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终极力量。因此,在论述小棋手布局选择时,王岳大师尤其推荐对攻激烈、风险较大的一类布局,认为这种策略能够帮助棋手快速成长,而不是过早定型。

如果我们深究这两种心态的实质,就会发现,表现心态和学习心态背后的根本分歧,是存量思维和增量思维的较量。存量思维的人希望得到的评价是靠谱、稳健,希望守住来之不易的成绩。而增量思维的人啊,希望得到的评价是有潜力、有前途,他们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希望在挑战难题的过程中登上新的台阶儿。这两种想法都有可取之处,但是回到本书的主题,那些带领我们来到当下位置的能力,并不能让我们更上一层楼。既然我们的目的是脱离新手村,在事业上寻求进展,那么增量显然是比存量更重要的东西了。

谈到这儿,这本书就介绍的差不多了。我想用书中一个精彩的例子来总结这本书的内容。伊贝拉描述一个平常厨师成长为优秀美食家的事业历程。他当然在业务和基本功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但日复一日的刀功练习,会让他成为美食家吗?不见得。美食家和平庸厨师的区别是创造出新菜式的能力,这种珍稀能力有赖于和其他优秀厨师的交流、指导当事人在远方旅游时发现新食材、偶遇的美食评论家,甚至和供货商建立良好关系等等。平庸厨师如果执着于提高他固有的技能,很有可能只是变成极致平庸的厨师,而勇敢的尝试分外之事,拥抱未知机会的厨师,才能够建立起完全不同于旧有自我的新我身份,实现事业上的跨越式发展。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是基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7月出版的《能力陷阱》。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我真诚地祝愿各位都能够摆脱固有的认知,通过重新认识工作、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和重塑自我定位,在学业和事业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