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是一本让无数学子喜欢上心理学,并理解心理学研究

铛铛铃2025-08-22心理25人已围观

简介

这次给大家推荐的书呢,

是《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这是一本让无数学子喜欢上心理学,并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书。

当别人得知我的专业是心理学时,总会问我:“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这说明了大众眼中的心理学,就像是超自然的读心术一样。有时人们又会从文艺作品中了解到弗洛伊德的思想,以为心理学就是分析人类潜意识中的见不得人的欲望。

其实啊,真正的心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方法的科学。这就像物理学家用实验来研究世界的规律一样,心理学家们也热衷于用实验来研究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机制。

本书作者罗杰·霍克教授,有着数十年心理学教学经验。他选取了心理学发展历史中40个关键的研究,用清晰的文笔,把它们塑造成了40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每个研究的来龙去脉都介绍得很清楚,加上深入浅出的解读,对每个心理学初学者来说都很容易理解。

所以自1992年本书第一版问世后,到了2013年已经出到了第七版。这次为你推荐的,正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59月出版第七版的中译本。

时间有限啊,我无法为大家一一解读40个经典研究,只好选择其中的三个问题,来向大家展示心理学的思维方式。

第一,人性是更多地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还是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呢?

第二,如何利用环境因素,从而让人类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呢?

第三,当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出现矛盾冲突时,这个人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

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第一个问题,人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也就是说孩子会遗传父母的特征。父母身高都很高,孩子一般也长得很高;父母都是金色头发,那孩子呢,也会是金色头发;父母的性格都很内向,孩子似乎也会变得内向;父母都不喜欢墨守成规,都爱追求新鲜刺激,那么这个孩子呢,似乎也是一个好奇宝宝,极具冒险精神。

问题来了啊,假设小明和他的父母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那我们也不能断定是小明遗传了父母的特征,也可能是小明的父母通过后天的教育影响,来改变了小明的思想和行为。比如父母都信仰基督教,从小就会带着孩子去参加基督教活动,孩子在基督教文化中长大,也就信仰基督教了。我们不能说是父母把基督教信仰遗传给了孩子,而应该说是父母通过后天教育,让孩子信仰了基督教。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区分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教育、文化的影响呢?我们怎么才能搞清楚,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是因为遗传基因的原因,还是因为后天学习和教育的原因呢?

方法是有的,只要找到一群基因一模一样的人,然后让他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再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相似之处。相似的原因可以认为是基因一样所导致,不相似就认为是文化差异所导致。如果它们在某个特征上很相似,就说明这个特征受遗传影响很大;如果它们在某个特征上不相似,就说明这个特征主要受遗传影响很小。

不过从哪儿去找基因一模一样的人呢?克隆人倒是基因一模一样的人,不过我们社会目前的伦理道德并不允许科学家克隆人,更不可能让心理学硬生生把小孩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夺走,然后安排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长大。

幸运的是,我们的世界中存在一出生就在基因上一模一样的人,也就是双胞胎。那些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就是自然产生的克隆人啊。它们本来是同一个受精卵,不知为何分裂成了两个胚胎。一些生下双胞胎的父母比较穷,就会把这些双胞胎孩子呢送到孤儿院,孤儿院又会寻找新的家庭来领养这些孩子。不过啊,不是所有的双胞胎都会被一个家庭领养走,有些双胞胎被不同家庭领养走了,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被抚养长大。这些人长大后,甚至还不一定知道自己有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兄弟或姐妹。这些天然克隆人,人们要等到很多年以后才有机会彼此相认。

本书介绍的第三个研究,就是明尼苏达双胞胎研究,因研究者的总部在美国明尼苏达而得名。研究者们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来调查那些分拆长大的同卵双胞胎。他们让双胞胎们填写了很多调查问卷,对他们做了深度的访谈,还测量了他们的许多生理指标,比如血压、心率、脑电图等等。在分析这些双胞胎们的智力水平、人格特质、兴趣爱好、个人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种种因素之后,结果让人很吃惊。这些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不仅外貌相似,心理特征也很相似。他们有着相似的智力水平,性格和兴趣爱好也很相似。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那这种相似性就意味着许多人类特征,更多的是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后天环境的影响相对小很多。

这样的研究结果自然会引起很大的争议啊。如果人性受先天因素影响更大的话,那对孩子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通过改善文化环境来提升人类的智力水平,这又是否可能呢?如果犯罪者是因为先天因素而犯罪,那是否还可能对他们进行改造呢?

研究者认为,虽然先天因素对人性的影响很大,但后天教育的影响也并非为零。在任何领域中都是如此,天分的影响很大,但后天训练也是必不可少,而且后天的训练,也是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因素,何不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呢?除了少数遗传病之外,绝大多数人类的行为特征,都是由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的。

打个比方啊,假设有一个天才儿童,他的基因条件非常好,但如果他从小就被父母抛弃,被狼养大成了狼孩儿,那他的天才基因就得不到发挥,无法做出对社会有建设性的贡献。同理,如果这个天才儿童成长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他的天赋也得不到好的培养。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身高受遗传的影响很大,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发育期没有获得充足的营养,那她也无法长到她本应该有的身高。假定一个孩子生来就容易冲动,攻击性很强,但是他成长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那他可能就不会把攻击性用于犯罪,而是用于别的合法项目中,比如竞技性体育运动。

这些例子说明了,后天的环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人不是被基因决定的动物。

以上就是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了许多分开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人性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大。

而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利用环境因素,从而让人类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呢?

本书介绍的第11个研究,就是斯金纳的思想。斯金纳可能是除了弗洛伊德之外,最有名气的心理学家了。他的名气和行为主义这个概念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看得见的行为,而不是研究看不见的心理活动。斯金纳是最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之一,他甚至相信,人类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人类行为的原因,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其实是我们行为的结果。他认为,只要运用他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我们就能解释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

我们在训练宠物狗时,就使用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比如我们用汉语说“坐下”,我们的宠物狗啊,可能依然跑来跑去,并不坐下。于是我们一边说“坐下”,一边手动控制宠物狗,强制他坐下。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后,终于有一次我们说“坐下”时,这个宠物狗真的坐下了,于是我们就给他食物作为奖励。再重复训练很多次,这个宠物狗终于学会了在听到“坐下”这个汉语词之后,表现出坐下的行为,从而收获食物奖励。

从这个宠物狗的视角看,他听到了某个声音,然后做出了某种行为,最后得到了好吃的食物,于是呢,他以后再次听到这个声音时,就会做出那个行为,期待得到食物。这个食物就叫做强化,强化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最关键的概念,它可以加强信号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在宠物狗这个例子中,信号就是汉语“坐下”的声音,行为就是狗表现出坐下这个行为。

用一句话来概括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说那些在特定情境下被强化的行为,会在下次出现类似情境时再次发生。

我们还需要澄清一个典型的误解,一些人以为宠物狗能听懂人话,所以在听到“坐下”的命令时才会坐下,但实际上宠物狗听不懂人话。我们可以利用这套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训练宠物狗在听到“站起”或者“苹果”“桌子”等汉语词的时候,表现出坐下这一行为,或者呢,我们可以用手势、灯光、铃声等刺激来训练宠物狗,而且不仅能训练他坐下,还能训练他跳跃、卧倒、装死等行为。宠物狗啊,仅仅是把某个特定的刺激和行为联系在了一起,人类发出的语言,对它来说只是千奇百怪的声音而已。狗无法像人一样理解声音的意义,但狗可以在听到特定的声音后,做出特定的行为,因为这种声音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实物的强化。

斯金纳用鸽子来做实验,他把八只饥饿的鸽子关在一个箱子里,这个箱子里安装好了一个喂食装置,每15秒就会投喂一颗食物,这个时间是固定的,不管鸽子做什么都无法改变每15秒投喂一颗食物这个事实。

大家猜一猜,最后箱子中的鸽子,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呢?这八只鸽子中啊,有六只鸽子表现出了非常奇怪的行为,有的鸽子在逆时针转圈,有的鸽子不停的把自己的头左右摇摆,有的鸽子呢,会不停的啄地板,还有一些鸽子的行为很难描述,看起来就像跳舞一样。

大家想一想,这些鸽子为什么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会表现出这种奇怪的行为呢?原因不难理解,因为这些鸽子在获得食物之前,恰好表现出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被强化了。从鸽子的视角来看,他可能误以为是自己做出了某种行为,导致有食物从投喂装置中出现。所以这些饥饿的鸽子,就会不停地表现出这种行为,而食物也在15秒钟之后真的出现了。鸽子们再次做出这种行为,然后又在15秒钟之后获得了食物,于是这种行为得到了反复强化。

看到这个实验结果啊,大家可能会嘲笑鸽子的愚蠢,鸽子不知道食物每15秒就会出现,鸽子无论表现出什么行为,其实都没有任何用。但是大家觉得,自己真的有比这几只鸽子强很多吗?听说啊,男高音演唱家帕瓦罗蒂在演唱歌曲时,手里一定会拿着一根钉子,他认为啊,这根钉子可以给他带来好运气,让他的演唱更加顺利。也许就是有那么一次,他手握钉子来演唱时,收获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掌声强化了手握钉子这种行为,导致他后来演唱时一直会拿着钉子。

其实,在学校、监狱、医院、公司等等种种场所中,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强化。当我们表现出某种行为,可能会收获同学的羡慕、领导的赞美、医生的认可,或者收获更直接的金钱奖励,这些东西啊,都是强化物,它能让我们在下次身处类似的场合时,更多地表现出被强化的行为。

一些人习惯性考试作弊,原因可能就是他以前考试作弊时没有被抓到,还取得了好的结果,于是考试作弊这一行为就被强化了。同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强化人们在考试中不要作弊,也能强化人们不断努力学习,与他人展开诚信的合作,甚至我们还能强化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去盲目相信权威或者大众的观点。

举个例子啊,在我教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每当有学员表现出对某个论证的不严谨之处的怀疑时,哪怕是在怀疑我讲的某个知识点,我也总是会鼓励这种怀疑,这就是对怀疑的强化。学员经历过多次这种强化,就会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质疑那些不合理的谬论,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漏洞。

以上就是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简单介绍。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在不知道这个理论的情况下,运用它来训练宠物,或者教育自己的孩子、管理员工,甚至管理自己。在知晓这个理论后,我们就能更熟练地运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了。

接下来,让我们思考第三个问题,当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出现矛盾冲突时,这个人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

本书介绍的第24个研究,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是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为了理解这个理论,先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心理学实验是怎么做的。

假设你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为了获得学分,你必须要参加一些实验。有一天,你在学校的公告栏发现了费斯廷格和他的同事主持的实验,说是测量一些行为,但具体内容不清楚。不管怎么说,你自愿参与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呢,把你带到了一间房子里,给了你一块有洞的木板,然后要求你把一些积木一样的东西塞进那个洞里,然后再拿出来再塞进去,就这么不断重复半个小时。在你熬过这半小时的无聊的实验之后,实验人员呢,又给你送来另一块木板,这块木板上有一些旋钮一样的东西,你被要求把每个旋钮都顺时针旋转90度,然后不断重复这一行为,直到半小时后实验结束。虽然你内心很崩溃,但看着有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拿着秒表在你旁边盯着,还时不时的在纸上记录一些数据,而且你来都来了,虽然实验很无聊吧,但也不好意思退出了。你不知道的是,这个实验之所以设计得这么无聊,目的就是要让你在实验过程中感到枯燥和烦闷。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实验,在你做完这个无聊的实验后,你被要求向另一个大学生介绍一下这个实验,谈谈你的感受,而介绍的台词是固定的,你只能说这个实验非常有趣,你很喜欢这个实验。心理学实验讲究的是控制变量,这个实验参与者除了你之外,还有几十个别的大学生,一些大学生在说了违心的话之后,获得一美元的报酬,另一些大学生呢,则获得了20美元的报酬。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研究人员最后再调查一下这些大学生对实验的感受,大家觉得是那些获得一美元的人更喜欢这个实验呢,还是获得20美元的人更喜欢这个实验呢?大家可能会觉得啊,获得20美元的人会更加喜欢这个实验,毕竟他们从中获得了20美元呢。但实际上,那些获得一美元的,更喜欢这个实验。

费斯廷格对此作出的解释,就是认知失调理论。他说,当人们面临信念或行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会产生生理上的紧张感,为了消除紧张这种不愉快的状态,人们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或信念。在这个实验中,所有大学生都要说这个实验很有趣,但他们实际上是感受到了实验很无聊。一组大学生获得20美元,于是他们可以对自己说,自己是因为获得了20美元而说了一个假话,于是呢,矛盾与紧张就消除了。而另一组大学生则只获得一美元,他们很难对自己说,自己仅仅是因为一美元而说了假话。这样一来,说出实验很有趣和认为实验很无聊之间的矛盾与紧张还没有消除,为了消除这种紧张和矛盾,这些学生最后改变了自己认为实验是很无聊的态度,他们真的认为实验很有趣了。

我再举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实际案例啊,有一天晚上下着倾盆大雨,我和朋友依然冒雨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时呢,我俩全身都湿透了,湿到就像是穿着衣服跳进游泳池那种程度。在电影结束后,大家觉得我俩会认为电影很好看,还是觉得电影很不好看呢?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我俩都会说电影特别好看。先不提我啊,因为我本来就喜欢科幻电影,我的那位朋友之前一直不喜欢这类电影,但他也说电影超好看,这是因为我俩都在行为上表现出了冒着瓢泼大雨,维持全身湿透的状态,看完了一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此时我们需要认为这部电影非常好看,以此维持认知上的平衡。如果此时我们再认为电影很不好看,那我们就会出现认知失调了。就像是那些只拿了一美元,就说实验很有趣的人,无法说服自己仅仅为了一美元就说谎,于是他们就真的觉得实验很有趣。我们俩也无法用电影很无聊来解释我们俩为何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去看电影,所以我们只能认为电影很有趣,这样就不会出现认知失调了。

这个认知失调理论的影响力啊,非常大。它的核心要点在于,如果你做出了一些会导致你产生认知失调的行为,那你的态度就可能随之改变,从而维持认知上的平衡状态。教育界、广告界、宗教界、商业界,各个需要改变人类态度的领域,都会利用到认知失调理论。

最后,让我们复习一下今天所学到的三个心理学研究。

首先是明尼苏达双胞胎研究,也就是调查分拆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发现他们在智力、性格、兴趣爱好、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很相似。这说明遗传因素对于人性的影响很大,因为这些同卵双胞胎在遗传基因上一模一样,他们成长中的不同文化并没有让他们变得很不一样。但这并没有证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对于人们的成长就不重要了,对于个人成长来说,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个研究体现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要点是说,如果某个行为在某个情境下得到了强化,那么行为者下次再经历这个场景时,就会表现出这个被强化的行为。当一个小孩因为认真学习而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然后又被老师和父母的表扬所强化,那么这个小孩儿就可能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而当一个小偷在成功偷窃后,被身边的同行所羡慕,那同样的,这种偷窃行为也得到了强化,这个小偷呢,就可能会去偷更多的东西。

第三,这个研究则阐述了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一种信念、态度、行为之间的矛盾和紧张状态,人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消除这种紧张的不愉快状态。这种态度的改变可能在旁人看来很不合理,比如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有时候更好的方案是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吃不到葡萄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梯子,而不是说葡萄酸。

可惜时间有限,只能为大家介绍三个研究,全书一共有40个研究,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都能给我们提供关于人类行为和心理机制的理论模型。了解这些理论模型,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并控制人类的行为,去实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

更多的内容,希望大家再去阅读原书。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