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富爸爸穷爸爸》不要为钱工作,而应该让钱为你工作
铛铛铃2025-08-22【管理】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书是《富爸 穷爸爸》,一本连续数年都稳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卖出几千万册的经典财商书籍。
在初中时候我就接触到了这本书,但十几年以后的现在,它还是一本会让我时不时翻翻看看、想想的书。它也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打开思路的书,对我后来的职业发展和投资理财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本书虽然作于20年前,但直到今天里面提到的观点还是非常经典实用,很有参考价值。我个人认为,它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财商、投资、消费和购房理念,是一部浅显易懂的入门好书。不管是学生、职场新鲜人,还是已经组建家庭的读者,都值得一看。
让我们看看近几年社会上最热门的几个现象,大家最关注的话题都有哪些。一个是买房,这几年房价的上涨,造成了几家欢喜几家愁。一套房和房产的升值,背后是几十年的奋斗,早早地买房还贷,也是很多人沉重的包袱。而另外一个是不再稳定的工作,从某些公司裁掉35岁以上员工引发的中年职场危机大讨论,到一些媒体鼓励70岁再就业,大家可能也深深感受到了职场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以及被裁员或者退休以后所面临的经济压力。
对于目前是职场中间的八零、九零后而言,买房还贷、赡养老人、培养孩子,这些开销已经十分大了,一旦失业,生活就会一落千丈。所以我觉得《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很实用,因为作者以他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穷爸爸和富爸爸在金钱观念上的对比,介绍了以钱生钱,而不是以劳动生钱,从而实现财务自由的思维方式。这和我们传统观念“读好书、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的路子很不一样,让读者对于职业、对于资产、对于金钱都有了新的启发和认识。越早读,就可以越早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和选择,早用早好。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是在夏威夷长大的日裔美国人,自己做过不少创业投资,不到50岁实现财务自由,并靠《富爸爸 穷爸爸》这本书彻底火了,开创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财商教育事业。不过清崎本人也是挺有争议的,他自己的公司也申请过破产,可见即使作为一个拥有极高财商的人,他也并不是百分之百成功的。但这并不影响《富爸爸》系列丛书的影响力和参考性。
上面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说了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你对钱的态度,决定了你是穷人还是富人;第二个要点是如何培养自己的财商,让钱为自己工作;第三个要点是自我成长,做斜杠青年。
好,那么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要点:你对钱的态度决定了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书的一开始,作者清崎就给我们讲了他自己的故事,也就是他的穷爸爸和富爸爸。书中的穷爸爸是作者的亲生父亲,穷爸爸是一名名校博士毕业的高智商学霸,随后又成为了勤勤恳恳的体制内公务员,在大多数人眼中可以说是妥妥的中产了。老实本分,按部就班地读好书,找个好工作,这位父亲的观念和传统东方主流观念很类似,大概放在现在,也是很多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所期望的人生轨迹。不过穷爸爸这样有着稳定的职业、收入和福利都令人羡慕的中产家庭,却常常为了平时的开销和债务而烦恼,也没有什么存款和资产留给子女,所以本质上大概还是高收入的无产阶级吧。
与穷爸爸相对应的就是富爸爸,书中的富爸爸是作者朋友的父亲,他虽然中学都没有读完,却靠着自己的商业头脑,成为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也留下了千万的资产和慈善捐赠。富爸爸虽然不是清崎的亲生父亲,却对他起到了人生导师的作用,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此后清崎所从事的商业和投资活动,包括这本书,也都是从富爸爸这里获得的启发。
那么,为什么作为学霸公务员的穷爸爸是穷爸爸,而中学都没念完的富爸爸却变成了富爸爸呢?清崎随后就比较了穷人和富人对于金钱截然不同的看法态度。穷爸爸厌恶甚至害怕金钱,认为贪财是万恶之源;富爸爸讨厌贫困,认为贫困是万恶之首。穷爸爸遇到没钱会承认放弃,顺其自然;富爸爸则会想怎么样去赚钱解决问题。穷爸爸好好学习,为了好好打工;富爸爸学习是为了让别人给自己打工。穷爸爸害怕冒险;富爸爸管理风险。穷爸爸相信社会福利;富爸爸相信经济自立。穷爸爸努力存钱;富爸爸不断地投资。穷爸爸对钱无知、恐惧而贪婪,却不得不为了钱和生计去工作;富爸爸对于钱的认识更加理智冷静,相信金钱的力量,也懂得利用金钱,最后找到办法让钱为自己打工。
我们生活中的选择和行动,是我们的观念、信仰所带来的结果,所以不同的价值观、金钱观就导致了不同的人生。但有意思的是,学校里面几乎并不会教我们太多的金钱观和理财观,没有财商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可能很多老师自己也未必清楚应该怎样教授学生正确的认识钱。关于对钱的态度和认识,我们很多都只能从父母这里了解个大概,但就像作者说的,一对贫穷或者中产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时,往往只会说“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个收入高、稳定又体面的好工作”之类的话,结果他们的孩子可能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同时也秉承了贫穷父母从小灌输的理财方式和思维观念。
所以如果父母、老师的金钱观都不甚明确,不擅长获取、掌握财富,那么孩子就需要更多的努力,从社会中自己学习摸索了。而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里,并不怎么看得起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告诉我们,好好读书就行,其他的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但事实上,书读得再大,房子和女神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光读好书、考上好大学,在今天很难保证就能过好这一生。高数文言文再好,在现实面前也常常要为五斗米折腰。我们很多人虽然嘴上看不起暴发户和富二代,但有多少心里在暗暗羡慕嫉妒恨呢?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亲身体会,曾经作为一名名校毕业生,别人家的优秀孩子,我也有着一些读书人的清高,有着学历和名校鄙视链的偏见。但后来我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颇为成功的小老板以后,发现他们虽然没有学历,但也不像想象中那样是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暴发户,他们很多人头脑观念颇为灵活,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投资意识,也经常关注时事经济,并相互交流学习。他们虽然没有一套套的理论公式,却实际上懂得怎样运用这些理论。在国外,人们也把这叫做“street smart”,和学院派的“book smart”对应开来。
再反过来看,我们父母一代和我们这一代相比,我们这代人或许有着更加激烈的不安感。比起父母那时候刚毕业就能包分配,找到稳定的工作,不少人还能享受福利分房之类的待遇而言,我们这一代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也更加动荡。不少人或许小时候看到了父母和周围的亲戚家长工作几十年却被下岗,再就业艰难,到了我们毕业以后,工作要自己找,公司推崇狼性文化,不晋级就被裁员,房子要自己买,晚上车的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这些都说明,单纯的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就能有好生活的这条路,或许不太行得通了。
这样看来,关于投资理财的知识和技能,就算我们不想学,甚至害怕学,最后可能还是要在社会大课堂上补课补考。当然,这里也并不是说金钱至上就是对的,毕竟钱也是一个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工具,生活方式本来就很多元化,但多了解一些不同的观念看法,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操作,选择性地吸收适合自己的,就能形成自己更完善的观念体系。
上面为你讲的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要点:你对钱的态度决定了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接着咱们来说第二个要点:如何培养自己的财商,让钱为自己工作。
在前面,我们随着作者比较了穷爸爸和富爸爸在思维方式和观念上的不同,了解了穷人和中产阶级为钱而工作,富人让钱为他们工作的精髓,也了解了财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缺失。于是接下来作者清崎就告诉了我们怎样养成富人的财商,怎么样不为钱而工作,让钱为自己工作。作者自己也靠着让钱生钱,在47岁实现了财务自由并退休,从事财商教育事业。
这里的财商教育“让钱为自己工作”,不仅仅包括了怎样赚到钱,更重要的是怎样把收入转换为资产和财富。收入是流动的增量,而财富却是一个可以延续的存量,是可以创造出收入的。就像作者说的,从长期来看,重要的不是你挣了多少钱,而是要看你能留下多少钱,以及留住了多久。要创造财富,用钱生钱,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也就是财商。良好的财商是驾驭钱和财富的稳固基础,由四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所构成:第一是会计,也就是财务知识,财务知识能帮助你读懂财务报表,辨别业务的优势和弱势;第二是投资,作者称为钱生钱的科学,涉及到策略和方案;第三是了解市场,它是供给与需求的科学,这也包括了受感情驱动的市场的技术面;第四是法律,它可以帮助你有效运营一个进入会计、投资和市场领域的企业,并实现爆炸性的增长。
在不断完备自己的财商知识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搞清楚的核心概念是资产与负债,并且应当尽可能的购买资产。对于有一定财务知识的朋友而言,资产和负债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许多普通人而言,却未必有这样的概念。简单来说,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而负债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当资产给你带来的钱大于你的支出,你就获得了财务自由。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中产阶级则是买他们以为是资产的负债。
很多人深陷财务问题,为钱所困的原因,也正是没有分清楚资产和债务。比如很多中产阶级会分期买好车,并且把车算作自己名下的资产,但按作者的定义,好车并不能为你带来现金流,也会不断贬值,每月的贷款和保养费会让你更花钱,所以更像是一种负债。或者如果高价按揭买了一个不能升值的自住房,那么这个房子在作者看来也只能算是负债,不算是一种好的投资。如果用了过高的杠杆,每月还款压力很大的话,就注定成为房奴,为银行打工,还会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在中产阶级加杠杆买入负债的时候,富人们大都不急着先买奢侈品消费,而是先选择投资扩充资产,发展出自己的事业。
作者也提到,很多人搞混了职业和事业的区别,职业给你收入,而事业是你的资产。你的职业可以是程序员、老师、快递员,但你的事业可以是你的公司股份、股票、投资房、专利。靠自己职业工作挣钱,你就要一直为工资工作,当工作停下来的时候,收入也就没了。在欧美和日本这些国家,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70来岁的老年人,还会在超市、餐馆里打工赚钱,感觉也挺令人难过的,但如果他们不继续工作,也没有子女赡养,就没有钱来维持生计了。而就算是很多人羡慕的金领高管,有着不菲的工资收入,如果不好好理财投资,积累一定的资产,那么等退休或者被裁了,收入就会有大幅的下滑,很难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我周围就有这样的例子。
而事业是你的资产,是给你生钱的机器,选择了对的投资,靠钱生钱,突破了时间和人力的限制,资产和资本性的收入才会让你财务自由,摆脱依附工作换取工资的困境。发展事业的另一个好处是来自税收的优势,对个人而言,大部分工作拿工资的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有时候看着年薪百万已经是精英了,但工资到手近一半就没了。而与此同时,很多国家对于资本性的收益,都有着十分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于开公司的老板,很多支出消费,比如买车甚至度假,都可以用来抵税。对于职业投资人,很多国家的资本利得税比个人所得税要低很多,而且也可以用投资损失抵税。在中国炒股赚了几百上千万,甚至不用缴纳这样的资本利得税,投资房地产,不管是买卖还是出租,也有相关的税收优惠。
这样一来,中产阶级从老师、医生到高收入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反而倒成为了税负最重的人,而富人们虽然钱多,但可以正大光明的利用法律知识和税务知识,合法少交免交税,就连巴菲特都感慨过,自己的税率比他的秘书都要低,挣得多交的税却少,这样留在自己口袋里的财富自然就越滚越多了。
再重新回顾一下,所谓财务自由,就是当你的资产带来的现金流大于你的支出,你就不需要为钱工作了。作者清崎在意识到了这些以后,不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上班族生活,在工作之余,开设了自己的房地产投资小公司,开始购入资产,用钱生钱,走向了财务自由。而作者前面提到的财商四大知识——会计、投资、了解市场和法律,也帮助他更好地选择投资的机会和时机,来发展事业,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管理控制了风险。
上面为你讲的是这本书的第二个要点:如何培养自己的财商,让钱为自己工作。
接着咱们来说第三个要点:自我成长,做斜杠青年。
在本书的后面几章,作者清崎举了一个汽车机修工的例子,引发了思考。当清崎的车出了问题的时候,车行里的机修工很熟练地把车修好了,让清崎称赞他的能力,但随后清崎又不禁想,为什么机修工有这么高的技术水平,收入和财富却不高呢?为什么很多业务精湛的专家,却也为钱所困呢?
作者随后引出了他的观点,大部分人需要学习并掌握不止一项技能,把不同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他们的收入和事业才能获得显著增长。而只掌握一项技能,再努力也容易遇到天花板。用一个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我们应该做斜杠青年,不做螺丝钉。比如搞技术的也应该学学管理,搞运营的也应该学学销售等等。
这里作者清崎,又引出了我们传统教育和职场上的一个弊端——过分的追求专业化。我们在大学甚至高中,就往专业化的方向培养,而大公司里的员工,具体的职业工作内容更是细分再细分,一个萝卜一个坑。对于学校、公司而言,专业定向化更容易培养,也更容易找到人替代,充分利用人才的相对优势,各司其职,是对学校、企业乃至社会更加高效的一种运营模式。而对于个人而言,太过追求专业化,容易让很多人失去了大局观,忽视其他的可能性,也放弃了对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获取,这样也失去了自己的竞争力。
比如一个公交车售票员,工作20几年来只会卖票,当公交车统一变成了无人售票车以后,那么这位售票员下岗以后,就不知道能做什么了。而在这个变化巨大的社会里,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调整、转型、丰富自己,让自己更加灵活、全面,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抵御失业的风险,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主动性,或许还能因为多角度思考问题,让本职工作也做得更好。
作者也建议,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要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只看能挣到多少,眼光看长远些,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需要学些什么。我们往往因为懒惰或者害怕,不去想自己的目标究竟在哪里,但这样的心态让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重复的生活,不做出改变,直到退休或者失业,就像笼子里的鸟一样,虽然知道自己被禁锢,却又离不开这个笼子。
而多学一些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于发展自己的事业是相当必要的。这里作者比较推荐大家学习的技能有:管理素质,包括对现金流的管理,对系统,包括你本人时间及家庭的管理,对人员的管理;再来就是销售能力,也就是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了。毕竟这个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这也并不是说我们应该荒废业务能力,但在专业技能上,精通既是优势也是弱点。
作者也提到,许多朋友他们非常有天赋,但他们不善于与其他人进行更多的交流,没法去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天赋,这样无疑是很可惜的。而硬技能和软技能搭配,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硬技能的水平。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和他人分享交流也是很有益处的,不仅要输入,向他人请教学习,也应当输出分享自己的观点,回馈社区。输入和输出结合,这样你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也能更好的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技能体系,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就像知乎上很多答主、专业大V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干货一样,不仅帮助了大家,也提升了自己,形成良好的双赢。
而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心态和弱点会阻碍我们的进步,这里作者列出了下面五个方面:第一个是恐惧心理,特别是对损失金钱的恐惧心理,这是人们很常见的心理,投资就会有损失的风险,很多穷人因为害怕损失而完全不参与,这样虽然不会有错,但也失去了赚钱的机会,因为害怕失败而失败;第二个是愤世嫉俗的心理,或者说是对自己、对形势太过悲观、不自信,导致不作为;第三个是懒惰,包括了虽然忙忙碌碌,但在瞎忙、为忙而忙的头脑懒惰,以及不愿意直面问题的逃避心理;第四个是习惯,我们的生活更多地反映我们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一旦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习惯,要改变就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第五个是傲慢,许多人试图用傲慢来掩饰自己的无知,但这样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罢了。
想要财务自由,就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自我成长,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改善那些阻碍我们进步的坏习惯和心态。这就是我跟你分享的最后一个要点。
好了,《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为您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首先,我们讲到了你对钱的态度,决定了你是穷人还是富人;接下来,我们又讲到了如何培养自己的财商,让钱为自己工作;最后,我们讲到了自我成长,学习做一名斜杠青年。
这本书直到今天依然有影响力,也得到了很多名人的认可推荐。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还和作者清崎合作,共同出了一本《富爸爸》相关的周边书,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和演员威尔·史密斯也非常推荐这本书。2005年,美国的公共广播电台也授予了清崎教育成就奖。
当然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对这本书质疑的声音,比如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本书太过假大空。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里的观点放到现实还是实用的,至少从目前国内的教育状况而言,对于财商教育还是比较欠缺的,很多大学生以及职场人,也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个人理财、财务自由、发展事业的问题。但生活中真正没有为钱困扰过的人,又有多少呢?
当然,书中的观点和举例也不能不经思考100%的接受,作者比较强调的是资产与负债的现金流属性,但作为投资而言,也应该考虑物品标的本身可以升值或贬值的属性。作者认为房子,特别是自住房,不是投资而是负债,不值得买大房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房产本身可以升值的属性,以及一些刚需的国情,其实应该结合具体的市场和时机来看。而且有时候买东西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会让我们更快乐,那么增加一些负债,让自己开心也不是什么问题。
最后,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得起风险和失败的,特别是在需要救命钱的情况下。总之,这本书无疑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启蒙作用,给我们指出一个思路,我们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分析本书中的观点是否有道理,是否适用于自己,形成自己的金钱事业观。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富爸爸穷爸爸》,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了解富人思维和财商培养的重要性,愿好书陪你成长。
谢谢大家。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