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21世纪资本论》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铛铛铃2025-08-22经济2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想为你介绍一本经济学领域的畅销书——《21世纪资本论》。

这本书2014年首次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榜第一名。在中国发行的时候,三天卖了28000本。这几年,只要是涉及跟经济学或收入分配有关的话题,人们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这本书。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却没听说过《21世纪资本论》,就太遗憾了。

这本书勇敢地挑战了财富分配这个宏大的命题,并且以极为扎实的统计和论证完成了这项挑战。据译者巴曙松先生描述,作者托马斯·皮凯蒂在伦敦等地的公开演讲,其现场气氛的热烈程度堪比热门摇滚歌手的演出,千人大会场依然是一票难求。

这位作者究竟是什么来头呢?开始谈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想先为你介绍一下他。

上世纪70年代,作者皮凯蒂教授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左翼家庭。但是据他本人说,他其实一直对左翼运动和共产主义不是很有兴趣。这个情况很好理解,因为那一代欧洲人成长时期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恰好也正是苏联走下坡路的时候。他们眼中看到的不是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辉煌时代,而是共产主义国家苦苦支撑的艰辛。当皮凯蒂1993年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时,前苏联已经解体了。

后来皮凯蒂教授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了两年书,随后返回法国开始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法国政府请他出山帮忙创办了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风格接近的巴黎经济学院。从那时起他就获奖不断,成为了法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学家。2014年,他才不过刚刚40岁出头,就以这本《21世纪资本论》震惊世界,一举奠定了自己世界顶级经济学家的地位。

在这里我可以跟你打个赌,如果不出意外,在未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应该会有皮凯蒂的一个位置。

这本《21世纪资本论》一开篇,皮凯蒂首先介绍了一些书中会用到的基本概念,以及百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数据,比如大卫·李嘉图的稀缺性原则、马克思的无限积累原则,关于收入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数据,以及关于财富的数据,包括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与收入的关系等等。

皮凯蒂别出心裁地使用了政府的税收数据作为统计来源,既有真实性的保障,又可以系统地上溯到100多年前。这些概念和数据为后面的理论推理做了充分的准备。

你可别小看这简单的数据罗列,仅仅是这些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在学术界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贡献了。因为这些数据不仅非常准确详实,而且涉及到的时间周期长达百年,是真正的苦功夫和精细活。特别是后来此书畅销以后,吸引了大批学者拿着放大镜来分析和检验这些数据。在反复验证之后,我们基本可以确信这些数据是很可信的。这也是此书之所以引起重视的原因,它不是靠语言的犀利或者主观的推断来吸引人的眼球,恰恰相反,作者一开题连立场都还没提,就先把证据一一罗列出来,显得非常从容,也非常有说服力。

好,接下来我就从三个部分为你详细介绍本书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资本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第二部分探讨了贫富不均的问题;第三部分,作者给出了一个改变现状的方案。

首先,我来讲第一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资本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如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所言,本书回顾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收入及财富分配的历史,利用20多个国家众多研究人员精心收集的最新数据,尝试梳理出一部关于财富及其分配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矛盾的历史,一部鲜活生动的人类历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长远来看,资本的回报占经济增长中的比例是在持续提高的。也就是说,靠钱生钱来发财将会越来越容易。皮凯蒂教授提到,历史上少有的几次财富洗牌都是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变革,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之类。这些灾难性事件造成的经济衰退摧毁了大部分财富,特别是精英的财富,这才让有钱人和穷人有机会改变阶级属性,产生了财富的跨阶级流动。而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中,贫富之间的差距总是在不断加大的。这也就是说,人和人的不平等才是常态,人人平等的社会反而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接着来到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进一步探讨了贫富不均的问题。也就是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简明但又非常震撼人心的公式:R > G

21世纪资本论》是一本十分严谨的著作,书中有许多公式和数学模型,我今天都尽量不去涉及,但是R > G这个公式实在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重要成果。R > G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先说这个R,也就是资本的回报率,简单说就是你的那些积蓄每年能给你带来多少利息。作为普通人,我们把钱放到银行或者余额宝里,一般而言,一年能为我们带来5%左右的利息。但是如果你的钱特别多,就有专门的理财机构帮你来规划和投资了,比如私人银行的投资服务、基金投资等等。要是钱再更多一点,还有更高级的对冲基金来帮你理财,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期望更高一些的利息。在中国,一般10%上下是资本理财的正常收益。不光是理财收益,其它包括房子租金收入、买股票的收入、私人借款的利息等等,凡是不需要你投入生产劳动,只靠资本产生的收益,都算资本回报。不管是用什么方式,R就代表社会上资本的回报率。

这个回报率的具体数字是多少呢?作者说,在200年前的欧洲,大约是在4%5%,如今的英国大约为3%4%。在中国,我认为前些年这个数字是高于10%的,这几年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的资本回报率大约在8%

而大于G公式另一端的这个G就很简单了,就是社会整体的经济增长率,你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大家都知道,中国前些年的GDP8%左右,这两年每年大约增长6.5%。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GDP每年只能增长1%2%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刚才提到英国的资本回报率3%4%,是大于英国的GDP增长率1%2%的。在中国,8%左右的资本回报率也大于GDP增长率6.5%。在美国、法国等其他主要经济体也都是同样的情况,资本回报率普遍都高于经济增长率。

而这说明了什么呢?要知道,经济增长或者说GDP之所以能够增长,一部分是靠资本流动产生的收益,剩下的就是劳动所产生的收益。所以,当资本的收益率高于整体经济增长时,就说明劳动的收益率低于整体经济的增长。

想象一下,如果资本家出钱,劳动者出力,两个人种了一棵果树,这棵树长势不错,每年能多结十个果子。我们知道资本家每年多获得八个果子,那么就可以推断劳动者每年就只能多获得两个果子。虽然说劳动者每年也都比去年多了两个果子,过得好了一些,但是资本家的收益实际更大。更严重的是,资本家由于不需要劳动,他可以用资本跟许多劳动者一起经营果树,而劳动者靠出卖力气只能经营一棵果树。不仅如此,原本资本家就多拥有好多果子,现在资本家多获得的果子每年都在快速增加,那么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差距是在不断变大的。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R > G是两个比率的对比,不是绝对数字的对比。比如资本家的本钱是20个果子,那么一年八个果子的增长就是40%,而如果经济总量有100个果子,十个果子的增长就是10%。这里的R > G就代表40%大于10%

这是《21世纪资本论》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由于资本的回报率大于全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R > G),所以有资本的人,或者说富人,就更多地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因此,富人和穷人的财富虽然都在变多,但是富人的财富增长速度更快,穷人的财富增长速度变慢,贫富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这个理论不难理解,但是当作者皮凯蒂教授用这样一个简单的不等式把它表现出来的时候,还是令人感到非常震撼。

在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皮凯蒂提出了一个改变贫富不均现状的方案。这个方案很简单也很直接,就是加税。先加所得税,赚得多的人多交所得税,然后在全球统一征收资本利得税,各国政府商量好了一起收,不然富豪都会跑到利率低的国家避税,比如避税天堂开曼群岛,无数大富豪都把公司注册在那里,就是不想交税。作者甚至还建议把所得税最高加到80%,这样一来,那些身处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人,他们的钱一多半都用来交税了,人和人的收入差距就没那么大了。

相比于用暴力打破阶级局限,均贫富求共产,这本《21世纪资本论》的主张就柔和多了。作者只是希望通过制度性的加税来达到均贫富的目标,不暴力、不流血,最好和和气气收税,富人心甘情愿掏钱。但是这可能吗?

作者自己也说了,这种用高税率来强制达成的社会公平恐怕是很难实现的。在大多数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的人往往也是社会精英群体,你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加税,这不就是与虎谋皮吗?怎么可能呢?所以作者对于现状是比较悲观的,他认为这些控制社会、掌握着权力和财富的精英们,恐怕宁愿看着整个社会崩溃,也不会愿意让自己的利益受损。要想看到阶级壁垒再次被打破,大概只能等到下一次大的经济危机,甚至是下一次大范围的战争。这真是一个令人有些沮丧的结论。

那么,在学术领域和政府机构,大家是如何评价这本《21世纪资本论》的呢?关于这本书观点的争论,从它问世以来就从未间断过。

自从上世纪苏联解体、中国摒弃计划经济、投向市场经济之后,经济学界开始全面拥护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的价值观,对市场力量的信任变成了经济学者们的共识。即使偶尔有分歧,也只是讨论市场程度高低而已。同时,学者们对财富分配的状况也一直是比较乐观的,普遍认为如果市场健康运转,财富分配的悬殊就会收敛,社会中的所有人都能公平地分享经济成长的结果,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但是近些年,美国作为市场经济的灯塔和标杆,事实上却面临着严峻的贫富分化问题,人民内部阶级差异越来越明显,阶级属性越来越固定。研究者们,包括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开始调整他们的认知。例如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保罗·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大家都认为贫富分化扩大的趋势非常明显,并且开始重新审视现有的财富分配模式。

这本书因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加上颠覆性的结论,获得了无数学者的好评。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就在《纽约时报》连发三篇评论:《皮凯蒂的新书吓坏了谁》《美国走向拼爹时代》和《富人适用高税率,符合美国传统》,力挺皮凯蒂,盛赞其为本年度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甚或将是这个10年最重要的一本书。

另一位宗师级的大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索洛撰文指出:“总体来看,皮凯蒂是对的。”索洛同时还说,其实这种关于富有者更富的现状许多社会学者都尝试讨论过,但是皮凯蒂的这本书是第一次把这个问题通过严肃的整理和推导变成了严谨可信的研究成果。

要说这位索洛教授还真是很有大家风范,老爷子快95岁了,说是学术泰斗都有点太平淡了,应该说是二战后学术界地位最高的经济学家之一。而皮凯蒂还曾经批判过以他名字命名的索洛增长模型,但是大宗师气度确实宽广,在被后起之秀质疑的时候,索洛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皮凯蒂大加赞赏。

除了鲜花和掌声,《21世纪资本论》造成的轰动也为他带来了许多质疑。刚刚我们介绍了皮凯蒂的支持者都是学术大咖,而反对皮凯蒂的学者中也有不少是经济学巨匠,特别是保守派的经济学专家们。比如德隆·阿西莫格鲁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巨著《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作者,他就反对皮凯蒂的观点,认为皮凯蒂和马克思一样,都是试图通过观察自己所处的时代来总结经济和政治周期的普遍规律,这样做难免会一叶障目。

阿西莫格鲁教授参与这场论战的时间比较晚,但是一上来就撰写了一篇40多页的论文来进行反驳,可谓是气势如虹。他并不否认贫富分化现象的存在,但认为贫富分化的原因不一定是由于资本长期高回报所导致。他说,如果资本主义一定会导致贫富分化,那为何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就没那么大呢?也许根本原因不是由于资本主义,而是由于国家政治制度或者经济制度的其他问题造成了贫富分化的结果。

特别有意思的是,阿西莫格鲁教授和皮凯蒂教授都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也都在麻省理工学院教过书,而且也都是公认的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所以现在大家也在猜测他们到底谁会先受到诺奖青睐。

不只是右派经济学家质疑皮凯蒂的观点,左派学者例如大卫·哈维也对皮凯蒂进行了抨击。这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因为皮凯蒂铺开数据研究经济规律的方法对左翼学者们来说太过温和了。皮凯蒂并不是想解构资本主义,他也不像马克思那样试图用阶级来解释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皮凯蒂只是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证一个财富分配现象,并没有涉及残酷的政治斗争问题。所以左派经济学家觉得他不够激进。

这就是学术界对这本《21世纪资本论》的争论。右派的批评者嫌皮凯蒂只顾着社会的平等而不管个人的自由,左派的批评者嫌皮凯蒂只从数据模型进行理论论证而不谈阶级斗争。双方的阵营一直在对峙。说白了,穷人更想要平等,期待社会重新分配财富,富人更想要自由,想要捍卫个人财富的权利。

这种激烈的争论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这说明皮凯蒂的观点站在相对中立、客观的角度,没有事先就选定一个鲜明的政治立场,而是单纯地以学术精神来进行分析和推导。对于普通读者,这样冷静、客观的视角是非常可贵的。作者并不试图把你拉进他自己的语境里,也不强求改变你的价值观,而只是平和地把现实情况罗列出来,让你自己去看。

所以也难怪此书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令所有人对作者的天赋赞叹不已。即使是他的反对者,大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对皮凯蒂也毫不吝溢美之词,认为即便皮凯蒂的理论解释全错了,他转变政治话语的数据工作也值得获诺贝尔奖了。

对于中国来说,这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也正是我们的前车之鉴。随着中国这些年发展逐步稳定,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也逐步在和发达国家接近。如果说皮凯蒂所总结的经济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话,那么20年后的中国社会可能也会面临如今美国出现的问题。贫富分化到底该如何解决呢?作者给出的全球累进资本税和高度透明的金融信息共享的方案,正如他自己所言的,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近几十年来的人口增长率被人为地控制住了。要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强劲的人口增长往往能发挥均等化的作用,其中最简单的原理就是,如果有很多儿女,那么财产就会被多人均分,不论是多巨额的财富,只需几代人就能被分成很多财富碎片。家中兄弟姐妹很多的话,谁也不能指望继承父母的财富而活着,每一代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年轻人拼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援,现在的年轻人是很难靠自己的力量买房的。而如果不接受父母的资助,有多少年轻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积累出资本呢?

当年轻人无法单纯地靠个人劳动实现阶级跨越时,常常会产生整体性的无力感,不愿意结婚、生孩子,提出佛系青年之类的口号,都是因为阶级的上升通道正在关闭,年轻人看不到努力的动力。

从我个人来说,我很赞同对个人自由和私有财富的尊重。我们通过努力换取更好的物质生活,这是非常积极的一种价值观,也是人类从古至今最朴素的共同认识。正是这种思想激励着我们去奋斗,去争取自己想要的未来。我相信在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应该鼓励努力奋斗的价值观。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21世纪资本论》的分享。这本书很有名,但是说实话,这本书有些难读,700多页的经济学学术研究著作,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数理论证和公式模型,所以对于没有经济学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会显得有些晦涩。当初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也是跳过了书中大量的论证过程,简略地了解了一下作者的结论。如果你想要阅读这本书,希望借助我今天的分享,可以帮你更好地理解皮凯蒂的观点。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49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

谢谢大家的收听,希望你有所收获。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