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身边的金钱心理学》理解金钱背后的人性

铛铛铃2025-08-22心理2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一本有趣的科普著作——《身边的金钱心理学》。

这本书的作者周欣月教授,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学系主任,是学术圈里出了名的女神教授哈,连续五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周欣月教授是一位研究金钱与人性的专家,其关于金钱心理学的研究,不仅被《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还入选了BBC纪录片,在国内也两度获得菠萝科学奖。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解答了我们大家关于金钱与人性的一些困惑。比如说,为什么有些人会买买买上瘾,到底什么样的人赚钱能力更强,商家有哪些套路来引诱我们买不该买的东西,怎样才能更好地存钱,当你需要向别人要钱的时候,怎么说效果最好等等。在这本书里面,一共解答了72个跟金钱有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被全世界的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所研究。而作者自己在过去的15年里,也是致力于解答这些跟金钱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最终,每一个问题所对应的答案背后,都有了一系列的科学证据来支撑。但是这些研究目前并不为普罗大众所熟知,因此作者用这本书,将相关的科学研究整理呈现给大家,以帮助大家理解金钱背后的人性。

这本书既适合社会心理学的爱好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本质,也可以让普通读者通过对金钱与人性的更深刻理解,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好,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要点展开,为你详细说一下阅读这本书的收获。

阅读这本书的第一大收获,是通过理解金钱来理解自己。每个人在对待金钱方面的不同态度,也体现了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有些人是囤积型的,像葛朗台一样做守财奴;有些人是鸵鸟型的,不仅逃避理财的话题,甚至连自己的账单都不敢多看两眼;还有些人则是快感型的,在花钱中寻求兴奋的感觉,甚至购物成瘾。这本书首先能让读者学会观察金钱这面镜子,透过金钱来了解自身。

阅读这本书的第二大收获,是破除对金钱概念的误解。我们普通人对金钱有很多错误的理解,比如我们从小被灌输“时间就是金钱”,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事实上却不是。研究表明,那些认为时间就是金钱的人,心理更不健康。又比如,我们相信通过金钱去奖励或者通过金钱去赔偿,一定是好的做法,但其实也不见得总会取得积极的效果。这些对金钱的误解,往往会成为我们追求幸福人生的绊脚石,甚至将我们引入歧途。阅读这本书,你将会知道哪些金钱观念是错误的,消除这些错误的理解,纠正错误的做法,你更有可能收获精彩美好的人生。

阅读这本书的第三大收获是,学会借助一些金钱与人性相关的小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例如,怎么识破商家的套路,怎么才能更好地存钱,以及如何花钱才能买到幸福。这些金钱的小知识,可以成为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助手。

接下来我先讲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得到的第一大收获——学会通过理解金钱来理解自己。

在现代社会啊,财富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这也导致了“拜金社会”的说法。普通人理解金钱的魅力在于,金钱是一种强大的工具,人们能够借助它实现很多的愿望。但是金钱的吸引力并不单纯在于强大的工具性。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样的爱钱,有些人其实要比另外一些人更加拜金。其次,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把金钱当做一个实现欲望的工具,就不会出现葛朗台这样的守财奴了,即便已经家财万贯,却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里,只有到了夜里才偷偷地将金币拿出,爱抚、把玩、欣赏,然后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

社会发展至今,金钱早已超越了其原有的工具意义,延伸出了符号性的力量。我们常说“谈钱伤害感情”,比如在搬家的时候,请了朋友一起帮忙,我们可以请他吃一顿饭作为回馈,也可以是送点小礼物表达心意,但如果我们直接掏出钱包来给他现金,作为帮助搬家的答谢,这就很不礼貌了,甚至会让朋友生气。这种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们大多数人都明白,但我们可能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

金钱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两种难以互相兼容的关系。一种是感情关系,比如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是主要通过情感来维系;还有一种呢,是经济关系,比如你跟你的雇主、你的客户,这些都是经济关系,靠着金钱在维持。当两个人相亲时,如果一坐下来就谈互相能赚多少钱,那么要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几乎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暗暗估量一下对方到底赚多少钱,比如看他开的车子、住的小区,但是你不能赤裸裸地跟你的相亲对象谈钱,除非你本来想要的就不是一段感情关系,而是一段经济关系。

所以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会见到富人装成普通人去与别人谈恋爱的剧情,富商这样做就是为了检验对方究竟爱的是自己的钱还是自己的人。金钱与感情所代表的两种关系尽管互斥,在很多情况下却也是能够互补的。研究表明,当经历了人际情感关系的破碎后,人们更有可能表现出对金钱的渴求,这是在通过对金钱、物质的掌控来抵御感情关系破裂带来的伤害,属于人类演化出来的一种补偿机制。例如,青少年在被同学排斥后,他们往往想到的第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从物质产品中去寻求自我价值感,无论是最新流行的运动鞋,还是前卫的数码产品,有了这些东西,即便没有同学的友谊,也能感觉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然而,这种机制也导致了一些人会更重视金钱,而漠视感情。例如,研究还发现,夫妻当中的一方越爱钱,双方的婚姻满意度就更低,因为金钱让人不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维持原本重要的亲密关系。好在这个补偿机制是可逆的,当人们感受到人际间的爱意和温暖时,金钱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也会大大降低。

作者在2015年曾做过一个如何能够缓解花钱痛苦的研究。在一家购物商场的门口,作者的研究团队随机找了80名刚刚完成采购的消费者进行调查。首先,研究者让其中一半的消费者写下三个曾经给予他们支持的人的名字,这些人给过他们帮助指导;另一半的消费者则写下了三个他们喜欢的名人,例如历史人物、明星等。之后,研究者让他们按1~10分的分数分别对此刻感受到的花钱痛苦进行评价,分数越高,则表明他们对于刚刚在商场里的消费越感到后悔、焦虑、痛苦。结果发现,那些在当下感受到了人际温暖的人并不觉得花出去的钱让他们有多么痛苦,平均痛苦分数为5.1;而那些没有感受到社会支持的人却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6.75的平均分。

所以,对金钱爱得越深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更有可能缺乏真正的友谊和爱情。理解了金钱背后的符号意义,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对待金钱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常常充满焦虑,这可能是因为他在人生的某个重要方面缺乏控制感,所以在金钱上进行找补;而有的人喜欢在花钱的事情上争强好胜,进行炫耀性的消费,这类人往往渴望得到别人的崇拜和关注,甚至有一点自恋倾向。

好了,以上就是我阅读这本书得到的第一个收获——通过理解金钱来理解自身。金钱其实并不会改变我们,但是金钱会把我们的特质放大。作者在书中不仅列举了每一种金钱观对应的病态人格,也针对不同的病态开出了治愈的良方,这些良方背后的科学故事,需要读者们自己去一一揭开。

接着咱们来说第二大收获——破除对金钱概念的误解。人们对金钱的一个最大误解,无疑是金钱能给我们带来幸福。首先,这个说法并不是全无道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曾经联合著名的咨询公司盖洛普一起调查了美国45000个家庭,发现有钱人虽然不见得比穷人更幸福,但是他们却比穷人感受到更少的痛苦。比如说,同样是离婚,对于月收入在1000美金以下的人,其中有50%的人在离婚后很痛苦,但是对于月收入在3000美金以上的人,只有24%的人在离婚以后感觉到很痛苦,比穷人减少一半。同样的人生悲剧,富人就没有穷人那么痛苦。不光离婚是这样子,卡尼曼他们还调查了其他的人生悲剧,例如头痛、哮喘、孤独等都是类似的。正所谓80%的喜剧都跟钱没什么关系,但是有80%的悲剧都跟钱有关系。如果你回想自己人生中最快乐的那些经历,十个有八个都跟钱没关系,但如果你回想自己人生中最痛苦的那些经历,十有八九都跟金钱有关系。

事实上,在卡尼曼这个研究之前,作者也做过一个金钱与痛苦的研究。作者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人让他们数现金,一组人让他们数白纸,然后让他们把手放到冰水里面。结果数了现金之后的人能够把手放在冰水里更长时间,也就是说,金钱让人们对痛苦更加麻木了。这项研究拿了很多奖项,还被BBC的科学纪录片复现到了荧幕上,呈现给观众。

确实,金钱可以抵御痛苦,当悲剧发生的时候,富人比起穷人没那么痛苦。但是当我们拥有了一定数量的金钱,就一定能幸福吗?事实上,金钱就好像是止痛药,让人们对痛苦变得麻木的同时,也可能让人们上瘾而导致堕落。这本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两个经典的例子。1961年,尼克尔森获得了600万美元的彩票巨奖,一夜暴富让他变得对花钱以外的事情几乎不再感兴趣,与朋友也渐渐疏远,最终由于挥霍无度,只能去跳脱衣舞来维持生计。同样的,在2002年,赢得了3.14亿彩票巨奖的惠特克,也没能逃脱金钱的诅咒,他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堕落不堪的浪荡公子,最终妻离子散,仅仅用了6年就变得一文不名。

金钱的确可以让我们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也可能让我们失去从平凡生活中品味乐趣的能力。其实,上述道理并没有深奥到让普通人难以明白,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普通人就又会陷入“金钱到底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困惑之中,这其实是走入了聚焦幻觉的陷阱。所谓聚焦幻觉,指的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时,就会夸大这一部分的重要性。心理学家斯特拉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中会问参与者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自己有多幸福,另一个问题则是上个月你约会了几次。有趣的是,如果先问第一个问题,约会的次数与幸福的程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如果是先问第二个问题,再问第一个问题,幸福感与约会次数则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类似的,金钱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聚焦点,我们会经常谈到钱,看到跟钱有关的新闻,这样一来,当扪心自问是否幸福时,我们就会以为金钱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了。

以上就是阅读本书能够得到的第二大收获——破除对金钱概念的误解。当你太频繁地关注金钱时,你可能只关注树木而忘记了森林,你需要退后一步,看看人生更广阔的画面。事实上,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也只是人们对金钱概念的众多误解之一。除此之外,贫穷真的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吗?有钱人的快乐真的是枯燥且乏味的吗?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此书,相信你能收获更多对金钱概念的正确认识。

咱们接着来说阅读本书我们可以获得的第三大收获——借助一些金钱与人性相关的小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在第二个收获中,我们知道了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有时候金钱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有时候则会把我们拖向深渊。那么,如何利用金钱更容易让我们获得幸福感呢?《身边的金钱心理学》这本书给我们提了许多小技巧,我们可以看看两个关于如何花钱更幸福的科学故事。

首先,花钱买体验比买物质更容易让你获得幸福。如果你买一个东西的最初目的是获得一个有形产品,例如衣服、鞋子、金银首饰等,那么你就是进行了物质消费;而如果你买一个东西是为了获得一段经历,例如看一部电影、经历一段旅行等,那么你就是进行了体验消费。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系列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回忆自己最近一次消费体验时,进行了体验消费的参与者比进行了物质消费的参与者感觉到了更多的幸福感。不仅如此,购买体验的参与者会更加觉得这次消费物有所值,不能被替换。进一步的追踪研究则发现,物质消费的满意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降低,但是体验消费的满意度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

花钱买体验比买物质更幸福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物质会折旧,体验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物质都会因为功能的过时或者外观不再跟随潮流而贬值,体验却会随着怀旧的情绪愈久弥香。第二,体验很难被拿来比较,如果你新买了一部丰田汽车,你原本很开心,但是当你发现邻居新买了一部宝马,你或许瞬间就没那么开心了,但如果你是去了云南大理旅行,而邻居去了马尔代夫,尽管两者花费的金钱存在差距,实际的旅行体验却很难比较出哪个更好。最后,物质始终是身外之物,体验却可以变成人生的一部分,而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体验所串联起来的,这些体验塑造了自我,帮助定义了“我是谁”的问题,由此带来了比物质更为深刻的乐趣和意义。

除了花钱买体验而不是买物质,把钱花在别人身上也会让你更幸福。2009年发表在《科学》杂志的研究表明,花钱在别人身上越多,自己的幸福感也越强。研究者招募了46名实验参与者,并给他们五美元或者20美元,要求他们在当天下午五点之前把这笔钱按照指定的方式花出去。其中一组人被指定需要把钱花在自己身上,而另外一组人则需要把钱花在别人身上,不管是给别人买礼物或者捐赠给慈善机构都可以。当参与者花完钱之后,研究者测量了他们的幸福感。结果表明,把钱花在别人身上的人,其幸福感远远高于那些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的人。之后,研究者还调查了覆盖136个国家的超过20万人的样本,其中既包括住在城市的人,也包括住在农村的人,有穷人也有富人,所有人都汇报了自己的各种花费和幸福感,主要结果仍然跟之前的研究一致——花钱在别人身上越多,自己的幸福感越强。这个现象在88%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

为什么花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幸福呢?一方面,当我们把钱花在了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与这个社会的联系,从而巩固了我们的社会关系,提升了我们自身的归属感,让我们不再感到孤独。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总是容易屈从于各种诱惑和欲望,因此,当我们把钱花在买甜甜圈和奢侈品这类享乐的东西上时,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让自己得到快感,但是长此以往,反而会让我们感到空虚,更有可能让自己堕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变成了物质消费的奴隶。但如果我们将金钱更多的花在别人身上,而不是用于自己享乐,将更能感觉到自己抵御住了享乐的诱惑,从而感受到一种对自己生活支配的自主性,这种超越自我的升华赋予了我们人生比单纯享乐更丰富的意义和价值,也因此让我们感觉更幸福。

以上是关于如何花钱更幸福的两个小技巧。除此之外,《身边的金钱心理学》这本书还介绍了普通人该如何识别商家的营销套路,如何说服别人捐赠更多的钱,如何巧妙利用自己的心理账户来克制消费冲动,等等等等。这些技巧既实用又有趣,简直就是居家旅行、克制剁手的必备手册呀。

以上就是我阅读《身边的金钱心理学》这本书以后的三大收获。让我们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在现代社会,一个社会人想要理解自己,最好先理解金钱背后的人性。金钱除了固有的工具属性以外,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延伸出了符号意义,而金钱的符号意义就像一面放大镜,会把我们的部分特质放大,透过金钱,能够洞穿我们每个人内心缺失的渴求。

其次,通过理解金钱来理解自己,还需要破除对金钱概念的误解。金钱能够缓解痛苦,但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我们之所以常常对金钱能否带来幸福的问题感到困惑,或许是不小心走入了聚焦幻觉的陷阱。当你太频繁的关注金钱时,你可能只关注树木而忘记了森林,你需要退后一步,看看人生更广阔的画面。

最后,一些金钱与人性相关的小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金钱,比如把钱花在别人身上,花钱买体验而不是买物质,都能让我们收获更多更大的幸福。

事实上,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收获,《身边的金钱心理学》这本书一共囊括了金钱与个人情感、金钱与社会生活、金钱与婚姻家庭、金钱与消费行为以及金钱与道德五大部分的内容。我想我们每个读者在看完这本书以后,对与金钱相关的问题也会有更深刻的人生领悟。就像作者在书里所提到的,我们的人生不是取决于我们占有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在很多人都在一边抱怨996,一边又因为金钱的诱惑而疲于奔命的今天,我想每个人都值得静下来,仔细读一读这本书,看清金钱背后的人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天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206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身边的金钱心理学》,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每本好书都带你上一个小台阶。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