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耶鲁大学爆满的《欢迎度》公开课,引爆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人气心理学 _ 受欢迎的人,
铛铛铃2025-08-07【心理】35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享富,祝大家享受愉快的听书时光。
你好,今天我要介绍的书是《受欢迎的艺术》。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受人欢迎。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一个故事开始,主角是宝拉。宝拉希望说服学校董事会,启动一个创新的项目,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给孩子们。她起草了详尽的计划书,规划了预算,收集了其他类似项目的案例,并邀请教师来支持她的想法。经过六个月的努力,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过,当另一位妈妈苏珊加入后,情况完全改变了。苏珊并没有像宝拉那样进行深入的调研,而只是和大家聊了些家常。苏珊说,她最近去了一位朋友家,发现那位朋友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开设了一个特别的班级,这个想法听起来不错,为什么我们不试试呢?这番言论平淡无奇,但半个小时后,学校董事会就批准了这个创新项目。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喜欢苏珊,愿意听她的建议。宝拉心情复杂,一方面,她为项目最终获得成功感到高兴,意味着自己孩子的教育将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她感到不公平,自己努力了那么久却未见成效,为什么苏珊轻而易举的就取得了成功。如果我们置身于宝拉的境地,恐怕也会感到不公平,竟然可以用受欢迎和受关注来抵消实实在在的努力。有人抱怨,受欢迎和不受欢迎,仿佛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但是,我们似乎又对自己的受欢迎程度心存疑虑。有些人告诉我们,受欢迎意味着非议与猜忌,告诉我们要忍受孤独,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可以将一个人的受欢迎程度称为欢迎度,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欢迎度呢?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书中指出,受欢迎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具有争议性的,另一种是被接纳的。这两种不同的欢迎度背后,其实是由权利和爱两种完全不同的动机驱动。作者认为,具有争议性的受欢迎只是暂时的,并可能带来伤害,而被接纳的受欢迎,却能够持续不断地滋养一个人。米奇·普林斯丁,本书的作者拥有丰富的心理学背景,作为美国心理学协会理事成员、临床心理学科学学会主席,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心理学系的主任,他已经致力于人气和伙伴关系的研究近20年。他曾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和耶鲁大学开设了名为人气心理学的公开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报道,预计35名学生的课堂,吸引了约550人,甚至耶鲁大学不得不提供最大的法学院礼堂作为教室。而今天我们要解读的欢迎度,可以说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之一。接下来,我将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来为您解读。首先,我们将探讨作者所提到的两种不同的欢迎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其次,我们将讨论这两种欢迎度导致的不同结果,以及为了提升幸福,作者建议我们追求哪种欢迎度。最后,我们将关注作者在提升欢迎度方面,是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第一部分,作者对欢迎度的理解如何?让我们以一个场景为例,一个中年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同事们对他的能力充满信心,尽管有些人会因为他的成就而感到嫉妒,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公司里的声望。但是,他发现自己的工作上的魅力,却无法延伸到家庭和社交生活中,他对此感到困惑,为什么在公司里备受欢迎,而在家庭和社交场合却不受欢迎呢?他决定认真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他购买了大量的礼物,努力与家人沟通,学习流行话题,但他发现这些努力似乎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他开始思考自己,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在不同场合受到欢迎呢?在普林斯丁这本书中,作者指出,这位中年人未得到预期的欢迎,是因为他混淆了欢迎的两种类型。作者将受欢迎程度称为欢迎度,并将其划分为两类,有争议的欢迎度和被接纳的欢迎度。心理学家约翰·科尔在1982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询问超过500名儿童两个问题,他们最喜欢谁和最讨厌谁。结果显示,被喜爱与被讨厌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很多人在提及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时,提到的是同一个名字,而其他一些人似乎从未被提及,仿佛他们不存在。科尔的实验表明,欢迎度的反面并非是被讨厌,而是被忽视。他将喜爱与否和讨厌与否划分为四种类型,被接纳、有争议、遭排斥和遭忽视。获得接纳是我们以往对欢迎的理解,即被人喜爱且不被讨厌,而如果一个人既不受欢迎又不受讨厌,就会被忽视。按照科尔的标准,我们发现,这位中年人在公司里获得的是有争议的欢迎度,因为有些同事喜欢他,有些则不喜欢他。可是在公司外,他期望的是被接纳的欢迎度,希望家人和朋友都喜欢他,不会反感他。这两种欢迎度有何不同?作者认为,被接纳的欢迎度反映了一个人被喜爱和被接纳的程度,也就是可爱度,而有争议的欢迎度背后体现的是身份地位,身份地位衡量的是一个人的支配性、知名度、影响力和解释力。以这位中年人为例,他在公司里受欢迎,是因为在公司内地位显赫,影响力强,但这种影响力局限在公司内部,无法获得家人的喜爱与接纳。尽管他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为何效果不佳呢?作者普林斯丁认为,他混淆了这两种欢迎度,他试图通过建立影响力来赢得接纳与喜爱,他给家人很多物品,为下属谋取利益,试图赢得威望,但面对家人时,他为关心和接纳对方的感受,而是单方面给予物品,这不利于建立平等、相互接纳的关系。同样,他与朋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知识,而对方却无法插话,这也不是建立被接纳欢迎度的理想方式。既然存在两种不同的受欢迎方式,那么我们应该追求哪一种呢?第二部分将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换一个场景来思考,有一天,一个初中生走进妈妈的房间,请求买一双昂贵的篮球鞋。可是妈妈最近收到老师的信息,称孩子的成绩急剧下滑,对此感到困惑。孩子解释道,班上的同学纷纷购买潮流的篮球鞋,因而成为焦点,他也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妈妈感到不解,为何孩子在过去如此听话懂事,而如今却如此变化。布林斯丁指出,青少年在青春期左右会经历重大变化,在此之前,他们普遍认同成年人的观念,并认为成年人很酷,言行基本正确,因此在此期间主流是被接纳的。不过,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更关注同龄人的看法,产生了不同于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这导致了有争议的受欢迎方式的出现。青春期的到来标志着地位的引入,对个人产生持续的影响。这种变化涉及到生理上的改变,即在青春期,大脑皮层下的腹侧纹状体区域,受到体内激素变化的影响,产生了对催产素和多巴胺的额外受体。催产素能增加与同伴接触的渴望,增进关系,而多巴胺则能引发快感反应。同时,腹侧纹状体将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其他位置,其中一些位置如腹侧苍白球,会鼓励我们进一步追求喜好的食物。换句话说,青少年因为同龄人的关注和认可而感到快乐,且会像上瘾一般乐此不疲。这种冲动将持续到约25岁时,当大脑皮层逐渐发育健全,成年人开始以理性思考抵御冲动,逐渐实现自我控制,但这种冲动不会减少,因此我们对身份的追求将持续下去。让我们回到青少年的例子,有一位母亲感到非常苦恼,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变得爱慕虚荣,她想劝孩子说,我们不应该太在意自己是否受欢迎,而是专注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位母亲的想法并不奇怪,但作者普廷斯丁会认为,完全忽视受欢迎度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不受欢迎会切实的伤害我们的健康。美国杨伯翰大学的心理学朱利安娜·霍尔特伦斯塔德整理了148项过往的研究数据,研究欢迎度与死亡风险的关联样本,包括全球超过30.8万人,年龄从6~80岁不等。研究结果显示,拥有较大社交网络的人,生存概率比不参与社交的人高50%,与人同居,拥有配偶对平均寿命有影响,但并不显著,收益最大的是那些积极参与人际关系,拥有高品质人际关系的人,他们的生存概率比经常孤身一人的个体高91%。换句话说,高欢迎度可以切实提高我们的寿命,而缺乏欢迎度会直接增加我们的死亡风险,他的影响甚至比肥胖、缺乏锻炼和酗酒更严重,与抽烟相当。缺乏欢迎度会损害健康,更何况,刚刚提到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关注欢迎度,与他们生理上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这并不在他们的控制范围内。因此,这位母亲更好的选择,应该是和自己的孩子讨论,应该追求何种欢迎度。母亲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希望他们喜欢你的外在形象,还是喜欢你作为一个人的品质。心理学家采访了许多地位显赫的人,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但他们述说的心路历程非常相似。这些人在刚开始获得显赫地位后,会受到大量的崇拜和关注,他们会感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但很快,他们发现,无论身处何地,他们都会持续受到关注,仿佛成了动物园里的动物,这令他们感到非常恼火。然而,名声和地位令人上瘾,他们难以割舍。随后,他们会逐渐意识到,人们崇拜的不是他们本人,而是一个象征。有人说,无论他们做了什么,都会有数百万人喜欢他们,他们根本不关心自己真实的样子,而是自己的工作或名气,它们就像是陈列柜里的玩偶。最后,他们中的许多人会感到孤独和抑郁。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他们的朋友们会感到自卑,并逐渐疏远他们。尽管他们时刻受到关注和赞扬,但他们感到孤独。最终,他们中的许多人会转而投身于其他事物,可能是慈善事业,或一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其他事物未必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名声,但会让他们感受到真实,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感受到关爱、接纳和陪伴。为什么那些备受欢迎的人,却感到如此孤独呢?这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心理动机,心理学家将我们内心最渴望的东西,称为根本动机,分为两类,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内在目标能够自给自足的满足我们,例如追求幸福和健康,而外在目标则需要他人的认可、羡慕甚至嫉妒,如权利和地位。那些地位显赫的人感到孤独,因为别人羡慕的是他们的地位和名望,这是外在的,而他们渴望的是与他人的深度联系,这是内在的。当周围的人只关心权力、财富和名望时,却无人关心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外在的光环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因此,如果一个孩子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他自己,希望与周围的人,建立更加深入而平等的关系,那么他购买篮球鞋,不仅无助于实现这一愿望,反而会让他离心灵深处的愿望越来越远。很多人听到这可能感到困惑,在社会上立足,自然需要在单位和公司中有一席之地,需要拥有威望和影响力,有些人甚至可能认为自己过于善良,在日常生活中被人欺负,因此需要名望和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争议的受欢迎度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并没有否认这种受欢迎方式的重要性,而是呼吁我们要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很多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希望通过提高地位和名望来获得幸福,普林斯汀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追求的是幸福,那么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被众人接纳,追求有争议的受欢迎度,并不会为我们带来温暖和满足。让我们回到孩子和母亲的对话场景,孩子沉思片刻后说,我希望大家喜欢我这个人,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提升我的受欢迎度呢?这才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说到底,我们需要回到具体的行动上。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引人注目的建议。
普林斯丁呼吁我们关注互动的循环,正如前文所述,科尔根据调查结果,将孩子们分成了不同类型,从而揭示了有争议的欢迎度和被接纳的欢迎度的存在。这个实验还有一个延续,科尔想知道,如果将这些孩子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的受欢迎程度会发生变化吗?因此,他从调查样本中选出了不同类型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小组,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学校,之前彼此并不认识。科尔让这些孩子每周花一个小时一起玩,然后在回家的路上,研究人员会问他们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研究发现,一段时间后重新分组,受欢迎的孩子再度受到欢迎,而不受欢迎的孩子则再次被忽视或排斥。后续研究进一步证明,一个人是否受欢迎,背后有着特定的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谈论自己是否受欢迎时,实际上在谈论人际关系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具体的互动而慢慢构建的。尽管我们每次见到的人,见到的场景和互动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但在这些复杂的行为和互动背后,我们能找到稳定的行为模式,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交互作用范式。要改变某个行为并不难,但要改变一种行为模式,就要困难得多。一个人即使换了环境,换了一圈朋友仍然不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举个例子,有个人谈了一段感情,对方人很好,他自己也很重视这段关系,理智上他知道一切都很好,但情感上仍会本能的感到不安,于是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去确认,这段关系是否稳固,希望对方能给她一份保证。可是当她反复确认时,却反而让对方远离了她。尽管双方都重视这段关系,都愿意维持下去,但负面的互动模式仍然会伤害到关系。普林斯丁提出的这种方法,并非每个人都适用,但是临时创造一个场景,让自己体验被关注、被接纳的感觉,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的。这里推荐的方法称为优点轰炸,我们可以邀请一圈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坐在一起,围成一个圈,选定一个人,其他所有人一起回忆这个人的优点,注意夸奖时不要只说一些形容词,比如特别善良、特别大气之类的,尽量回忆具体的事例,这样效果会更好。等一个人被夸完后再传给下一个人,相当于让所有参与的人都受到了表扬。这样一来,我们也能获得来自大家的支持和能量,从而更愿意推动自己的改变。
米奇·普林斯丁的《欢迎度》到这里就为你解读的差不多了。总结一下,普林斯丁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欢迎度,被接纳和有争议。被接纳的欢迎度意味着被人喜欢,并与人建立联系,而有争议的欢迎度,则意味着面临争议的地位。尽管我们天生渴望被欢迎,但我们需要明确,自己更需要哪种类型的欢迎度。如果我们追求幸福,就应该更加关注被接纳的欢迎度。现在,我们来讨论如何增加欢迎度。普林斯丁认为,我们与外界互动的方式,塑造了我们的受欢迎程度循环,因此,受欢迎的人会变得更受欢迎,而不受欢迎的人会更不受欢迎。他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在这个循环中我们有选择,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受到的反馈。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逐步推动循环,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最后,我们可以创造一个临时的场域,在其中体验被欢迎和被接纳,为自己下一步的改变提供动力。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髓,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想富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 《对伪心理学说不》 以科学利刃斩断认知迷雾,在伪科学喧嚣中重建理性思维的黄金标尺
- 《游戏设计的100个原理》 吃鸡游戏为什么会让人沉迷?
- 《游戏改变人生》一本书颠覆你对游戏的看法
- 《害羞心理学》菲利普·津巴多的经典著作,教你如何摆脱害羞困境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是一本让无数学子喜欢上心理学,并理解心理学研究
- 《心灵的面具:101 种心理防御》 社会心理学入门
- 《身边的金钱心理学》理解金钱背后的人性
- 耶鲁大学爆满的《欢迎度》公开课,引爆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人气心理学 _ 受欢迎的人,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