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13分钟看懂《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 38 封信》中的六个致富的惊天秘密!

铛铛铃2025-08-07励志409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我是依然,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我将在这里为您精读1000本好书。本期为您解读的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的精华部分,揭秘一代巨富创造财富的六大谋略与秘密。约翰·洛克菲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第一家工业托拉斯企业的创建者。洛克菲勒家族被称为打破“富不过三代”神话的家族代表,历经一个多世纪依然长盛不衰。而《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更是好评如潮。今天,我为大家总结书中的六大精华。

 

  一、人生,一切靠自己。我抱着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这一想法,翻开了这本书。翻开第一封信时,那句“人生就像一次远航,很荣幸,你希望我能永远同你一起出航,但我只能做你的船员。上帝让我们人类直立行走,就是要让我们靠自己的双腿走路。”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是啊,人生是一次远航,可中国孩子在人生中却常像工具人。洛克菲勒跟儿子强调做船员,而我们的教育观念却尝试主宰孩子的一切,从出生、入学到工作、婚姻选择,中国父母都在主宰孩子命运,而且都是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的口号。我们为何如此焦虑?正如书中所说,在我们国家,虽有人人平等的信念,但这种平等仅限于权力和法律意义,与经济文化优势无关。可以这样理解,世界如同一座高山,若父母在山顶,孩子大概率出生在山顶,不太可能在山脚;若父母在山脚,孩子也难在山顶。一般而言,父母的位置决定孩子的起点。大多父母认为孩子出生在山脚,若让孩子享受山顶生活,长大后就能有山顶的人生。然而,他们忽视了家庭培养仍在山脚,无论父母多努力,孩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终孩子的命运还是由孩子自身行动决定,绝非完全由父母想象来决策。在第一封信里,洛克菲勒向儿子讲述自己从身无分文的穷人变成富有的商人的经历,并告诉儿子,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获得想要的,若依靠家庭和父母留下的财富,终有一天会一无所有。其中还列举了史泰龙遭受1000多次拒绝的案例,以及自己怀揣梦想最终成为富豪的方法。我们不难看出,每个人都有不同梦想,只是实现方式不同。有时不禁反思,现在的育儿方式真的正确吗?孩子从出生到入学,多数家长从不对孩子提要求,哪怕孩子主动洗碗扫地都会被拒绝,可“人只有依靠自己”在这样的家庭中却成了一句空话。等到入学又要求孩子自主学习,习惯了依赖的孩子如何适应?他们?要么指望家长给答案,要么默默发呆,甚至偷懒应对。我的信条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一定是策划运气发达。”我相信好的计划会左右运气,甚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成功影响运气。

 

  二、洛克菲勒的启发:机会是自己闯出来的。很多人有这样的错误认识,有好父母就有好前程,嫁个好人家就会幸福,有个当官的亲戚,人生就会成功。显然,这些人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别人身上。其实,人生一切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俗话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自己的道路自己走,只有为自己奋斗,才能创造美满人生。是什么让孩子过度依靠父母呢?是父母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孩子本子一买一堆,导致孩子写作业一个本子写几个字,一支笔用两次,因为过于富裕,造成了多余的浪费。书包一年换两个,书包失去了原本装在书本的价值,逐渐成了炫耀工具。这些是孩子本来就懂的吗?当价值本身变味,孩子也就失去了对价值的体会。过多的照顾磨灭了孩子闯荡的信心,每次学校组织节目,家长忙前忙后,最后孩子成功演出,家长还喊出“让孩子有一个有意义的童年”的口号。试问这样的童年真的有意义吗?由于从小不知道机会要靠自己创造,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太多学生盲目询问自己该做什么,他们不是没想法,而是丧失了闯荡和寻找的勇气,只好再次听从父母意见,随波逐流。总结来说,若想孩子今后能把握自己的人生,父母过多干预,只会让他们迷失自我,依靠自己,展现自己,最终才能实现自己。

 

  三、天堂与地狱只在你的一念之间。洛克菲勒用天堂和地狱来区分,你喜欢就活在天堂,不喜欢就活在地狱。洛克菲勒告诫儿子,要为自己营造一个快乐的工作状态,这样才能远离地狱。做好工作、做作业、练字、加班、背书时,是否感觉如同在地狱?孩子是否有厌学情绪?你是否有讨厌上班的时候?佛家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洛克菲勒告诉儿子,如果把工作当成进步的源泉,就不会觉得枯燥,如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成本,就会痛苦无比。同理,学霸学神学习时会痛苦吗?有时看到新闻,某同学特别喜欢读书、练字、背古诗,我很不理解这些在我们看来耗费大量脑细胞的事,他们却乐此不疲、津津有味,如同久旱逢甘露般兴奋。直到看了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我才恍然大悟。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就像我读这本书,抱着给孩子更好教育的目的,每看完一章都回味许久,在大脑中琢磨,还寻找资料论证,简直废寝忘食。然而,让我做一件反感的事,就觉得枯燥无味,每多待一分钟都是折磨。众所周知,工作和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至今仍保留完好,它是最有效的心灵滋补剂,治疗精神病症的良药。勤奋学习和工作能修复我们的心灵,补偿生活中的遗憾。当你的精神专注于一点,心中只有自己的事业时,其他不良情绪就不会侵入,而懒散空虚的人,心里空荡荡的,负面情绪就会乘虚而入,挥之不去。

 

  四、拖延和逃避是一种恶习。有位智者说,教育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但是教育本身不能教会你事物的全面。这位智者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真理,你接受的教育再丰富、再博大精深,若没有行动,世界上最实用、最美丽、最可行的哲学也无法执行。很多人承认,没有智慧基础的知识是没用的,但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使有知识和智慧,若没有行动,一切仍属空谈。行动和充分准备可看成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任何事都必须适可而止,为准备更充分却迟迟不行动,最后只会浪费时间。换句话说,做事必须有节制,我们不能陷入不断演练计划的圈套,必须承认现实,不论计划多周详,我们仍无法准确预测最后的解决方案。看到这一章,我不禁思考,下班回家后,对孩子的教育永远停留在口头,对孩子的规划永远停留在纸上。军人是令人羡慕的,他们从没有拖延,无论是起床、吃饭、训练,就连洗漱都能按时完成。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拖延是怎么来的呢?一是传承,二是思想上的懒惰,两者结合让我们陷入拖延且无法自拔。要避免拖延,就要把行动记在心里,想读书立刻行动,只要行动了,就能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想锻炼身体,马上开始,哪怕只运动10分钟,身体也会感谢你。曾经在部队的生活,让我体会到,对付拖延的最佳方法就是想到就做,做完再总结。与其今后唉声叹气的后悔,不如现在就行动,避免将来后悔。通过观察发现,经常把“马上”“等会儿”等有等待含义的词挂在嘴边的人,基本上都无法及时完成任务。父母如果对孩子说“开始做作业”,然后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感知,这样的父母的孩子通常没有拖延习惯,因为孩子能感知父母在行动,自己也必须行动,否则,如果父母只是口头说说,没有行动,孩子就容易产生拖延。没有行动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坏习惯,安于现状,拒绝改变。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具欺骗性和自我毁灭效果的坏习惯,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就像人有生死,没有不变的事物,但因为内心对未知的恐惧,很多人抗拒改变,哪怕现状再不满意,也不敢向前一步。看看那些本该事业有成却一事无成的人,你很难不同情他们。拖延是因为人的惰性,每当要付出劳动或做出抉择时,我们总会找借口安慰自己,总想轻松舒服些。有些人能瞬间战胜惰性,积极面对挑战,有些人却深陷其中,被主动和惰性拉扯不知所措,时间就这样浪费了。

 

  五、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动力。让父母最焦虑的事莫过于高考,高考的本质是从成千上万人中脱颖而出。然而如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说“现在不好好读书,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却从不告诉孩子他们面临的是什么。拥有竞争心态才能不断进步,否则只能沦为平庸之辈。一个人若没有对手,只会是平庸无为的人;一个行业若没有对手,就会丧失进取意志,安于现状并走向衰亡;一个群体若没有竞争对手,就会丧失活力和生机。所以只有竞争才有发展、活力和进步。读书也是如此,在班级里,如果没有对手,孩子就会骄傲,因为他们无法放眼全校、全市、全省;同样,如果没有上进心,孩子就会盲目。如何培养孩子的好胜心呢?从比赛、吃饭、跑步,到比赛、读书、做作业等,都是从小培养孩子上进心的方法。每个人都有不服输的心理,只是在成长中被父母隐藏了。像“慢慢走、别摔跤”“慢慢吃、别噎着”等话语,其实都是让孩子放弃竞争。一旦这种观念慢慢形成,安于现状就会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老鼠天堂实验证明了竞争的作用,把一群老鼠放在衣食无忧的空间里,结果老鼠最终走向灭亡。成年人都懂得居安思危,然而很多家长却无法把这种思想传递给孩子,甚至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面对竞争。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想法,而现实中这样做的家长太多了,而且掩饰得很好。

 

  六、学会利用贷款的力量。这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一封鼓励信。俗话说“无债一身轻”,但洛克菲勒却鼓励儿子负债,这种有悖常理的做法彰显了他的智慧。这一章让我对金钱的意义感受深刻。首先问问孩子一元钱的价值是什么,也问问自己一元钱对自己的价值是什么,相信很多孩子不知道,即使读到高中,能明白的也没几个。一个家庭最怕和孩子谈钱,甚至不屑谈钱,认为钱是万恶之源。当孩子有钱后,就担心他们会在学校附近逗留,进网吧或用钱干坏事等。然而,洛克菲勒告诉儿子,可以把十块钱分成五份,一份给上帝,一份存起来,一份投资,一份做慈善,一份才是自己可支配的。看看给孩子钱后,告诉他们如何支配,这才是父母教导孩子用钱的正确方式。当孩子明白如何用钱后,就不用担心他们乱用,而且他们会越来越富有。现在谈谈贷款,一谈到贷款,我就想到恐婚一族,中国人的第一次贷款大多是房贷,甚至有的人一辈子唯一的贷款就是房贷。许多人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借贷,不愿举债,从而耽误了赚钱发财的机会。美国有一位商人说过,真正的商人敢于拿妻子的结婚项链去抵押,这不正是提醒人们,在经商过程中要勇于借贷吗?借贷有风险,但它也是一种动力,多少人有了借贷后,工作更努力了,多少孩子有了助学贷款,考上了研究生,这就是借贷的力量。所以,除了读书,我认为给孩子讲清楚金钱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否则读再多书也是纸上谈兵。

 

  好了,今天我又陪您读完了一本书,感谢您的陪伴,希望您有所收获,希望您关注毅然的频道,并为我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