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心理学必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哈弗、斯塔夫推荐教材,已连续五版成为最畅销的心

铛铛铃2025-08-07心理33人已围观

简介

  您好,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110万字,我会用大约23分钟的时间,为您讲解书中的精髓。心理学是一门分支众多、内容庞杂的学科。经过作者津巴多长时间的整理和重塑,它将会以一种十分凝练且极富吸引力的形态,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本连外行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的专业书。

本书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所写的《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这两本书,被心理学专业学习者和心理学爱好者们称为心理学圣经。津巴多先生曾经说过,核心概念是森林,每章中的细节是树木。对我们来讲,心理学就像是一个大森林,而心理学当中的每一个分支就是一棵树木。虽然现在心理学这个领域还没有发展得十分成熟,还有许多尚未被探索的空白,但它漫长的历史就是它强壮的根系。我相信一定会有一天,心理学这片大森林中的每一棵树木,都将成长为参天大树。

谈到津巴多,很多人一下子就会想到大名鼎鼎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是一个社会情景模拟实验,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系统情景,来研究体制的力量是如何作用于人们,并使原本性格温和的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者不仅观察到了非常珍贵的实验现象,参加研究的被试者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原本是一群普通的大学男生,一部分人穿上狱警的服装以后逐渐入戏,通过虐待囚犯来获得快感,另一部分被试者换上囚服,开始扮演起囚犯的角色。在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和强势的狱警时,有一些囚犯奋力反抗,可这样的行为却带来了更加灾难性的后果。参加反抗的囚犯将不被允许吃饭、睡觉、阅读书籍,甚至有些狱警还会让他们做俯卧撑几个小时,不停地抱数、徒手刷马桶,甚至扒光衣服、关小黑屋。在经历了惩罚之后,大多数扮演囚犯的被试者开始变得逆来顺受、情绪低沉、不抱希望。也许在参加这次实验之前,这群被试者还有可能在心里认为自己肯定能够表现得令人敬佩,可是当他们真正踏入情景,换上服装,按照设计好的角色进行实验时,他们便被强大的体制的力量所操控,不自觉地进入角色,甚至在虚拟的场景中体会到真实的快乐和痛苦。参与实验前,他们还是一群没有什么差别的大学生,当实验结束的时候,两种角色下的被试者已经变得截然不同了。

上面所述的例子,正是本书当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案例。通过这个案例,作者讲述了社会环境是如何作用于人并且改变人的性格。作者除了对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做了非常权威的阐述外,还介绍了神经科学、感觉与认知、记忆与学习、情绪与动机、心理障碍以及压力、健康和幸福等多个心理学重点分支。通过对这本110多万字的大部头巨著的阅读和了解,我们基本上就能够了解什么是真实的科学心理学。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来为您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第一个重点是学习能力,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元能力,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难以驾驭,只需要理解学习的生物性过程,就能够搞清楚学习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巴甫洛夫作为俄国的一位著名生理学家,主要研究生物的消化功能等问题。一次,他在经过一间养狗的实验室门口时,瞥见里面的狗由于听到了他的脚步声,就开始变得兴奋,摇尾巴、流口水,试图得到食物的奖励。他突然间意识到一个问题,在自己没有拿着食物过来的情况下,小狗的鼻子并没有嗅到任何食物的香气,眼睛也没有看见任何食物,可是在小狗的身上,还是会出现一些只有得到食物时才会出现的反应。这是为什么呢?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却被心细的巴甫洛夫注意到了,于是他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问题,试图寻找小狗听到人的脚步声就会流口水这件事情背后的真相。巴甫洛夫带着他的学生,进行了一场令他青史留名的心理学实验。首先,他把一条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狗放在固定装置上,接着让狗听到铃声,然后立即给狗提供食物。经过多次反复之后,他们发现小狗已经学会了当听到铃声的时候就自动分泌唾液的能力。类似于狗吃食物的时候会自动分泌唾液,动物遇到风沙的时候会立刻闭上眼睛,人在感觉到剧烈疼痛的时候会流眼泪等等,这种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后天学习的反应就属于无条件反应。在巴甫洛夫的实验当中,小狗吃到食物的时候会流口水,就属于无条件反射。而给小狗投喂食物之前所播放的铃声,在心理学当中被称为中性刺激。中性刺激是指先天不能引发生物的反射,但经由后天的人为培养,将这种不会引发反射的刺激与可以引发反射的刺激捆绑在一起,渐渐的让生物意识到,只要有铃声响起,那么下一秒就能吃到肉,只要有某种特定的中性刺激出现,就会伴随着出现无条件刺激。当铃声也可以引发小狗流出口水,就意味着一项新的反射类型诞生,这就是条件反射。而此时的中性刺激就会进化成为条件刺激。如果想要培养一个条件反射,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控制好时机,无条件刺激一定要紧跟着中性刺激出现,期间的间隔时间最好控制在一秒以内。如果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生物就不会将两者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条件刺激也就永远无法培养。当然,条件反射并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条件刺激出现之后,并没有无条件刺激紧跟着出现,那么几次以后,条件反射就会发生消退。当巴甫洛夫给已经培养出条件刺激的小狗播放铃声,但是不提供食物,经过几次就会让培养好的条件反射消失掉。此外,当条件反射发生消退的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刺激会再次回归,也就是说小狗在一段时间过后,偶然间又再次听到了铃声,那么它还是有很大的可能会流口水,这叫做自然恢复。一般来说,条件反射都会经历从习得到慢慢消退,再到自然恢复的三个阶段,只是当发生自然恢复的时候,条件反射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给生物十分鲜活而强烈的刺激了。当小狗习得了铃声条件反射之后,它听到了与铃声频率类似的滴滴声的时候,小狗也会产生如同听到了铃声一样的反应,这种现象叫做泛化。就像您很害怕蛇,无论是毒蛇还是无毒的蛇,您只要看见它便会心惊肉跳,这就属于条件反射的泛化。巴甫洛夫和他的学生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两种频率的铃声,其中一种频率的铃声响起的时候,它们会立即给小狗提供食物,当另一种频率的铃声响起,它们不做任何的动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小狗便学会了区分这两种铃声,只有当第一种铃声响起的时候,小狗才会流口水,这种现象叫做刺激分化。巴甫洛夫的研究成果一经发布,便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人们开始着手研究他的理论,并将他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在癌症的治疗过程当中,许多病患会产生条件性厌食。因为治疗癌症时通常会使用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而人们常常会把化疗过程中所产生的痛苦感觉与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条件反射。比如,病患通常会在化疗之前被建议吃一些食物,以补充营养和体力,当它们吃完食物,就会被推入治疗室接受化疗,这样的一个过程恰好形成了条件反射的过程,化疗的痛苦会让他们顺带迁怒于食物。后来护士们寻找来一些人体不必需的食物当替罪羊,比如一份水果味的冰激凌,这样一来就可以达到减缓病人条件性厌食的效果。

好了,上面为您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学习能力,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元能力,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难以驾驭,只需要理解学习的生物性过程,就能够搞清楚学习是一种怎样的过程。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要点。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行为的改变,除了受到学习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外,社会情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呢?一位名叫比尔的年轻小伙子,偶然间在报纸上发现耶鲁大学正在招募成年人来参加一项心理学实验,而这则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提高记忆,并且可以拿到一些酬劳。比尔非常高兴地去报了名,没过多久,他便受到了实验室的邀请。来到实验室以后,研究人员给他介绍了另一位前来参加实验的人,实验规定比尔扮演老师的角色,而另一位被试者扮演学生的角色。在比尔面前放置着一架电机设备,上面有30个开关,从15伏到450伏。规定只要学生在设定好的时间内回答不出问题,老师就要按下开关电击学生,每一次要升一个级别的电压,如果没有研究人员的同意,双方都不能提前离开实验。学生被绑在椅子上,老师开始出题,学生一开始回答得很顺利,但是没过多久他就犯了错,于是比尔对学生施加电击的惩罚。一开始的电压比较小,学生还能够忍受,随着电压的升高,学生开始抱怨自己的身体不好,无法承受这么大强度的电击。比尔为难地看向研究人员,研究人员示意他继续进行实验。当电压升到了150伏,学生暴跳如雷,表示自己实在不想继续实验了,可是研究人员仍然不留情面地要求比尔继续提问,比尔同样感觉到十分的无措,但还是选择了继续提问。此时学生的状态已经差到了极点,不再回答比尔提出的问题了,比尔也很痛苦,因为他觉得这已经危及到了另一位被试者的生命了,可是研究者却仍然坚持要继续实验。这个实验是由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设计并实施的,他测试了几百位来自社会各个行业中的人,发现每三个人当中,就会有两个人能把实验坚持做到450伏的电压,虽然他们会在中途提出抗议,但最终还是对另一位被试者施加了他们认为足以致命的电压。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另一位被试者其实是一名演员,电机设备里其实是没有电的,因此这个实验其实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实验。英国作家斯诺曾经说过,思考人类漫长而黑暗的历史,你会发现许多可怕的罪行是以服从的罪名,而不是以反抗的名义犯下的。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服从权威呢?米尔格拉姆列举了四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服从权威,他们分别是:当一位同伴做出了服从权威的示范;当受害者离被试者很远,使得被试者觉得匿名感增加;当被试者处于权威人物的直接监督下,从而使他长时间浸泡在权威之下;当权威人物的地位比被试者高很多时。从这四个人们更容易屈服的情况中,我们能够知道这样的一个推论,即人们的服从是由环境变量造成的,而不是由人格变量导致的。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许多力量制约着我们,不断地规范着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恰当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鼓励的。当您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您也许还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将被鼓励,您只能观察周围的人在怎么做,从其他人的行为当中得到暗示。环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过去积累的行为方式、学过的待人礼节、心中的信念与价值观,甚至是人格与个性,都有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颠覆。如同上面的这个例子中所讲述的一样,在研究者的诱导与施压之下,参与实验的被试者对另一名被试者进行了电击行为,并且此时他完全明白这样的高压电击是会给对方造成生命危险的,但他还是服从了权威,去做了一件伤害其他人的事情。有服从就会有反抗,当一些人对于强大的情景力量能够做出挑战,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忠实于自己的价值观时,这些人就会被称作英雄。2004年,乔比达揭发了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当中所存在的非人性虐待行为,这件事情一经曝光,他在收获了人们的赞美的同时,也受到了政府的特殊照顾,他和他的家人被保护性监护起来,因为他为了揭示真相而得罪了很多人。3年以后,乔达比终于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拿到了英雄奖。有英雄就会有懦夫,200710月,美国的一位15岁花季少女被至少五名男子轮奸并殴打大约两个小时,这期间至少有十几个人选择冷眼旁观,没有一个人报警。难道人性真的可以冷漠到这种程度吗?难道在面对作恶的时候,真的有人能够心安理得的袖手旁观吗?人出生是一张白纸,因为环境的不同而养育出百样性格,其实每个人都处于一种向善且混沌的状态,很少会有人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要坚守什么,要认同什么,大多数人的评价标准都是从社会的评价标准中衍生出来的。那些冷漠现场的人,也许只是缺少一点破土而出的勇气,缺少一点拥抱社会的机会。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下面来为您说一说最后一个重点。我们日复一日的努力学习、工作,当某个瞬间突然情绪走向失控,甚至很久都无法调整回正常状态,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情绪的变化呢?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总绕不开一些令我们不开心的事情,比如准备了很长时间的考试却没有及格,喜欢的人拒绝了自己,参加比赛输给了对手等等。伴随着这些现象的发生,我们也会陷入低落的情绪当中,可是一旦这种低落的情绪超出了我们的控制,演变成极度兴奋或者是极度郁闷,这样的情况就被称为心境障碍。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发生反常,对本应该令人愉悦的事情感到伤心难过,而在面对糟糕的事情时候开怀大笑,这样的情况也有可能是患了心境障碍。心境障碍与抑郁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生活当中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一个正常人会感到伤心难过,但如果这种悲伤情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挥之不去,甚至开始变得越来越深,也许此时就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了,看看自己有没有患上重度抑郁症。据调查显示,美国人每年会在抑郁症的治疗上花费830亿美元,无数人因为抑郁症而在深夜痛哭到发抖,在人群中强颜欢笑、对食物厌弃或者疯狂暴食、与家人和朋友隔绝、对一切提不起兴趣等等,抑郁症对于人类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抑郁症患者在早期时的自杀风险最高,也许前一天看起来还很正常的人,第二天就因为承受不住痛苦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当人到了深度抑郁的层面,就会逐渐丧失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会对一切事物感到绝望,甚至对自杀也会感到绝望。最早,抑郁症属于一种适应性行为,它帮助人们将目光集中在生存问题上,让人类明白自己为了更好地活下去需要改善那些弱势,可是矫枉过正就会过犹不及。我们发现,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将全部精力用来思考他们伤心或者是绝望的事情,而无法做到放松和注意力的转移,这使得他们长期处在痛苦的深渊,无法感受到阳光和温暖。除此之外,抑郁症还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比如抑郁症患者脑中很多功能都减弱了,但是25区却反常活跃,25区的异常会带动整个大脑皮层工作异常,进而影响人的心境调节能力。而心境调节系统能力脆弱的人在遭受压力的时候就会产生抑郁。一个人如果总是会将自己的错误归结于自己的个人缺陷,或者无法改变的外部条件,认为努力不会改善结果,从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当中习得一种深深的无可奈何,这种情况就称为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会使人反复的思考自己的不幸,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患抑郁的可能。抑郁症属于一个非常典型的单向情绪障碍,人们的情绪障碍除了包括单向情绪障碍以外,还有双向情绪障碍。许多艺术家其实都是双向情绪障碍的患者,比如说梵高,他们既有可能陷入深深的痛苦,也有可能陷入狂烈的兴奋,时而低迷,时而高涨的情绪反复的交替出现,使得这些人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两极化夸张情绪。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说的重点。第一个重点,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偶然间发现,类似于狗吃食物的时候会自动分泌唾液、动物遇到风沙的时候会立刻闭上眼睛、人在感觉剧烈的疼痛时会流眼泪等等,这种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后天学习的反应就属于无条件反射。而除了能够对无条件反应产生反应之外,生物体还会与不能先天引起反射的因素建立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条件反应,其中引起生物体产生条件反应的因素被称为中性刺激。第二个重点是,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设计了一个权威实验,通过让一名参与实验的人对另一名被试者施加电击,来研究人类会多大程度地顺从权威。环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过去积累的行为方式、学过的待人礼节、心中的信念与价值观,甚至是人格与个性,都有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颠覆。第三个重点是,心境障碍与抑郁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生活中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一个正常人会感到伤心难过,但如果这种悲伤情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挥之不去,甚至开始变得越来越深,也许此时就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了,看看自己有没有患上重度抑郁症。

OK,《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这本书今天就为你解读到这。听完这本书有哪些新的收获呢?欢迎在评论区内留言。恭喜您又听完了一本书,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毅然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一本书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