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止损》如何克服贪婪和恐惧,这本书将改变你以后的投资生涯 ,2014年Axiom

铛铛铃2025-08-07励志336人已围观

简介

  欢迎您来到毅然的频道。

今天要为您解读的书是《止损》。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我们应如何在投资中减少损失。它名气不小,被誉为是交易心理学的里程碑之作,是投资人必读的经典书目之一,也是纳西姆·塔勒布的代表作《黑天鹅》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之一。纳西姆·塔勒布本人将其誉为,投资理财书中的珍稀之作。这本书早在1994年就已出版,在美国多年来一直畅销,还获得过很多商业图书大奖。

一提起投资,我们大多数人自然会想到如何赚更多的钱。实现这一目标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以让自己获利更多;二是复盘别人的失败教训,以减少自身亏损。估计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一种,即学习他人投资成功的经验。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想要在投资中赚钱,大多数人选择的方法其实是错的。在投资这场游戏中取得成功,更重要的并非从成功中汲取经验,而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本书的作者用亲身经历,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具体情况咱们后面详述。

这本书的作者是吉姆·保罗,他曾是摩根士丹利首位负责国际能源部的副总裁,还担任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董事与执行委员会委员。他在期货交易界纵横了整整25年,先后从事过散户经济、场内交易员、研究部主管等工作。总之,作者个人经历十分丰富,但也正因如此,他不免变得有些自大。直到有一次,他在一次投资中一败涂地,个人声誉严重受损。这次亏损有多大呢?他累计15年的投资胜绩,在短短75天内,就赔掉了整整100万美元。经历此次失败后,作者痛定思痛,和另外一位同事以亲身经历为背景,撰写了这本书,也就是我们正在解读的《止损》。其实这本书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应该是,我在损失百万美元后到底学到了什么。

接下来我会分成三个部分,为您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会先给您讲讲作者的故事,说说为什么在投资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比从成功中学习经验更重要。第二部分,我们再谈谈小亏损是如何演变成灾难性的大损失的。第三部分,我们讲讲解决方案,及如何避免陷入心理陷阱,以减少损失。

首先说第一部分,从作者的出生讲起。吉姆·保罗出生在美国乡下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不富裕,他很小就知道钱很重要,因为只有有钱才能买得起好东西。九岁时,他开始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在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当球童。也正是这份工作经历,让他看到了有钱人的生活。那些有钱人开着敞篷跑车,载着漂亮的、戴着雪纺头巾的女孩,用着最好的高尔夫球杆。而作者发现,这些有钱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普遍读过书,至少上过大学。他还发现,所有高收入的工作都需要高学历,也就是说,要想赚到更多钱,就必须接受更高的教育。明白了有钱人圈子的这个游戏规则后,作者的目标就很明确了,那就是考大学。于是他一边工作赚钱,一边努力学习,最终被一所知名大学录取。在学习过程中,他更加坚信,所有事情都有一套游戏规则,只要知道规则并遵循,就可以付出最少的努力,只做必须做的事,却能获得很好的结果。就像考试一样,只要达到及格线就能通过。所以作者的成绩大多刚好达标,他也在一次次实践中证明,所有的成功都符合这一规律,即可以复制,只要找到成功背后的游戏规则,并照着做就行。

后面的事情您可能也猜到了,一次次的成功经验,让作者越来越自信。他开始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比如一个他之前根本没玩过的纸牌游戏,仅仅因为把游戏规则摸得特别熟,一场游戏下来就赢了个盆满钵满,挣够了七个学期的学费。而且作者平时很少上课,只是在考试前一天读完一本书,就能考个不错的成绩,而和他一起玩的朋友却都没通过。也正是这些事让他越发自信,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手到擒来。毕业之后,他进入军官培训学校,同样把入伍训练和军官培训看作一场游戏,遵循游戏规则,课程结束时成为了荣誉毕业生。后来,他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试验场担任教官,还成为了第一个当上总教官的少尉。总之,他一路都特别顺利,在整个晋升过程中,不断受到周围人的重视,尤其是获得了长官的赏识。在年仅23岁时,吉姆·保罗就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举个例子,当时军队有一个核心秘密,就是核子武器的储存,而年仅23岁的他,就已经掌握了这个最高机密。由此可见军队对他的器重程度。您看这些经历,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想都不敢想,吉姆·保罗肯定算得上是一位成功人士了。当然,这些成功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比平常人更优秀。

之前我们一直说,赚钱是他从小就惦记的目标,他考大学不就是为了赚更多钱吗?但此时他身在军队,即便受到重用,薪水却不高。所以接下来您可能也猜到他会怎么做了,他选择了退伍重新考大学,而且这次要考一个专门跟钱打交道的专业,他选择了工商管理学硕士。在成为股票经纪人的路上,有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又让吉姆·保罗坚定地确信,只要自己掌握游戏规则,就无往不利。是什么事呢?话说,吉姆·保罗在考取证券公司面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特别难的考题,这个考题叫明尼苏达价值倾向性实验测试,很复杂但有捷径。吉姆·保罗去书店找了一本书,叫《大脑观察家》,书里记载了很多关于这个测试的理论依据和脑科学实验数据。结果吉姆·保罗凭借对这本书的深入研究,在明尼苏达价值倾向性实验测试中顺利通过,还得了很高的分数。总之,吉姆·保罗很顺利的拿到了这份工作。有了这么一个好的起点,吉姆·保罗顺利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证券交易市场,进去之后更是如鱼得水,人生像开了挂一样驶入快车道,事业一路飙升。

说到这,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前面说了这么多,不外乎就是一个从底层逆袭,走向人生巅峰的励志故事。当然,这只是故事的前半段,真正的转折马上就要发生了。就在作者认为自己已到达人生巅峰时,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变。交易市场上木材的价格开始暴跌,他经手的单子成交量一下下降了八成多。与此同时,他正在经营的其他市场,比如黄豆市场,行情也急转直下。结果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就赔光了整整150万美元,把15年来挣的所有钱赔的一干二净。他不仅被经纪公司清算账户,还被扣押了所有资产。这意味着,过去多年打拼的成果,在这一刻化为乌有,积累的财富几乎一夜之间蒸发。还记得我们一直说,吉姆这个人擅长总结规律吗?于是他想,既然自己的投资策略失败了,那就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总结出一套成功的规律。结果这一看,发现投资的规律是什么?答案是没有规律。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比如投资界大佬约翰·坦普尔顿,他31年间的平均增长为15%,他曾说:投资要分散化,也就是鸡蛋不要装在同一个篮子里。但另一位很厉害的证券交易员威廉·奥尼尔却曾说过,分散化只是一种避险的无知。而且不止一个人这么说,被称为股神的巴菲特也说过,你的投资要集中,不要分散。你看,不管是告诉你投资要分散还是要集中,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很成功,那你到底应该听谁的呢?换句话说,怎么让投资成功这件事,可能根本没有确切可循的规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普尔曾经说过一句话,事实的反面是谬误,但一个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很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这句话其实有点道理。

这个时候,吉姆就采取了一套跟之前截然相反的观察角度。之前他一直在总结那些成功的经验,那这回他索性把关注点放在那些投资亏损、失败的案例上。结果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所有的那些专家对赔钱的看法,居然惊人的一致。换句话说,学习成功的经验不一定能让你成功,这是不确定的,但是那些导致失败的问题,却一定会让你失败,这是确定的。既然这件事是确定的,那我们干脆就抓住这个确定性,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失败。吉姆·保罗在复盘这些失败案例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大多数失败,并不是外界环境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我们内心的主观因素造成的。接下来第二部分,咱们就来说说这些心理因素,是怎么导致投资失败的。

我们都知道,不管做什么生意,总难免有亏损发生,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知道是一回事,从内心里真正接受又是另一回事。这些身处交易市场中的人总是很难认赔,因为他们往往会把赔钱看成是自己的失败、无能或者是错误。与此同时,他们会把盈利看成成功或者正确。在这本书里,作者就把损失分成了两种,第一种叫做外部损失,这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输了游戏、输了比赛、投资亏了钱,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含义。而另一种跟外部损失相对的,作者把它称之为内部损失。什么意思呢?这就和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了。比较常见的像失去自我、控制、尊严、爱理智,它纯粹由我们的个人经验界定。比如同样是股票亏了100块钱,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对有的人来说,那可能就是一笔饭钱,不痛不痒,不当回事,但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来说,这100块钱可能就是好几天的饭钱,哎呀,这个损失太大了,心里边过不去这道坎。你看这个情绪上的主观感受,就是一种主观损失。当外部损失转化为内部损失,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这个客观损失,转化为主观损失时,很多人可能就难以接受亏损的结果。市场投资中的亏损,往往都会经历这个转化过程。亏了钱这只是客观损失,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你可能无意识就带入了负面情绪,认为亏损是一种失败,是一个错误。这些内在亏损,往往会让我们做出情绪化的决策,最后就让小亏损变成难以挽回的灾难性亏损。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客观的市场损失转化为内在损失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搞清楚,这种转化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作者发现,这个过程和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心理过程非常相似。他参照病人得病后,获悉病情的那五个心理阶段,把内在亏损也分成了五个阶段,咱们来仔细看看。首先,当市场亏损时,交易员会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像绝症患者听到噩耗之后,会突然变得手足无措一样。然后就进入到了第一阶段,这个第一阶段叫做否定。这个阶段他会否认行情可能会越来越糟糕,认为未来趋势仍然会向好,交易总是有利可图的,依然可以继续下注,但是他却不敢坐下来,算算自己到底赔了多少。就像得知病情的病人,第一时间往往会否定确诊结果一样。当再也无法否认这个事实时,那么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叫做愤怒。他们可能会对家人发火或者是咒骂,时常就像有些病人不得不接受患病这个事实后,会产生怨恨情绪,咀嚼着为什么病痛偏偏找上了自己,然后将愤怒投射到医生、护士或者是家人身上。接下来第三阶段就是讨价还价,投资者开始妥协,只要行情回升,这场交易不赔本,就一定会马上平仓离场。就像病人像上天祈祷一样,希望将那个必然要来的结果尽可能推迟。然后就进入到了第四阶段,投资者对于赔钱会感到越来越沮丧,甚至陷入抑郁,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会对所有事都不再感兴趣,最后还是不得不面对无法逃避的现实,那就是认为出场,就像病人接受必然的结果一样。

在投资中,这种外部损失向内在损失的转化,比一场篮球赛或者一场赌局更容易发生。为什么呢?你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像篮球赛、掷骰子这类事件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一旦比赛结束或者是投资不再转,那就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这些个个别事件造成的损失也很明确,结果就摆在那,输了就是输了,你没办法按自己的意愿任意解读。但是投资不一样,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参与者必须不断的做出决策,而且不管什么决定都会影响到是赚还是赔。这个过程中,你完全不知道未来会向哪个趋势发展,究竟是什么时候会结束。你可以不承认他这个损失,坚持认为未来就是会赚钱,然后不断的加码下注。可是这种情绪化的决策,往往会让亏损越来越大。

那如何才能减少亏损,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呢?方法说起来简单,那就是避免被情绪控制,做出不理性的决策。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那些误导我们做出不理性决策的心理迷雾了。作者在书里一共介绍了六种,在这里我挑选了其中最常见的三种,跟你仔细说说。第一种,心理迷雾叫做蒙特卡罗迷雾,它也有一个通俗的名字叫做赌徒迷雾,这个词你可能听说过。最早把这个词引入到投资界的人之一,正是这本书的作者吉姆·保罗。这个赌徒谬误说的是,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在一系列随机事件发生之后,再次发生同样的事件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说起来很抽象,简单说就是我们通常认为连续的成功之后,那必定会有一次失败,反过来也是一样,在连续的失败之后,那必定会有一次成功在前面等着我们。但是事实是这样吗?并不是。很多事情它是连续随机的独立事件,也就是每个过程都是随机的,而且彼此是独立的。比如你扔一颗骰子,第一回扔出一个一,那并不意味着,你第二回扔出一的概率就会变低,你完全有相同的概率再扔出一个一。在之后,你每一把掷骰子,其实扔出一的概率都是一样大,这彼此之间是独立随机事件,前后毫不相干。这是第一种心理迷雾,叫做赌徒迷雾。第二种心理迷雾是我们的乐观预期,我们通常会认为,发生好事的概率一定比发生坏事的概率要大。举个例子,假如说中彩票的概率和被闪电击中的概率,这两者的概率到底哪个大呢?很多人通常会想,好像应该是中彩票的概率更大吧,但其实这两者之间的概率是差不多的,几乎都是1/100000000。第三种心理迷雾是,我们常常会低估那些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也就是一件事的概率非常小,那我们通常就会认为这件事永远不会发生。但是请注意,小概率并不等于零概率。比如你打扑克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拿到一副牌中的所有黑桃,那这件事虽然很罕见,但是很多经常打扑克的人,可能真的遇到过这个情况吧。因为从概率上看,拿到任何一手牌的概率都是相同的,小概率并不等于零概率。

说到这,相信你也就明白了,要想减少损失,就是要减少这些情绪因素的干扰。而所有的情绪反应,都来自于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担忧。所以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要找到一种方法,跟不确定性相处。接下来第三部分,咱们就来说说这些办法。有三种方法可以处理这种不确定性风险。第一种是工程法,你可以想象一个工程师的工作,他们总是会试图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所以工程法就是尽可能控制影响结果的变量。第二种叫做赌博法,这种方法跟工程法完全相反,他纯粹是碰运气,把未来看成一场赌博。当然,这两种办法显得都有点极端,前者对分析能力要求太高,后者又索性放弃分析,完全是碰运气。而第三种方法叫做投机法,它介于二者之间。注意,这里说的投机是个技术上的中性词,它不带有任何贬义。它的特点是,既不完全依靠科学法则来预测未来走向,也不是对未来的结果一无所知,他会对不确定性未来做出理性的解释和系统分析。然后成功的投资、成功的交易、成功的套利,他都或多或少是运用投机法投资的结果。

接下来咱们就重点说说这个投机法,投机法怎么使用呢?这就需要你提前谋划,在行动之前就理性判断是否要做某项交易,到底什么时候买进,什么时候卖出。说白了就是,虽然你不能掌控整场游戏,但什么时候参与,什么时候退出这些大事,你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而且要尽早把它确定好。而且你还会发现,就是你跟市场之间的这场博弈,它不可能是完全公平的。为什么?因为市场是一个系统,而你只是一个个体。那么在这场博弈中怎么才能赢呢?这就需要你不再以一个个体的身份,去面对市场,而是尽可能的把自己也给升个级,把自己打造成一套稳定的系统,然后再去和市场博弈。什么叫把自己升级成一个系统呢?你可以想象一个问题,那就是赌徒为什么赢不了赌场呢?其实特别简单,这是两套系统,赌徒是一套经验系统,一套运气系统,什么是全靠碰运气,那赌场是什么?那是一套数据系统,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是有科学的数学计算的。所以赌徒是永远赢不了赌场的。那怎么才能赢,你就得把自己也升级成一套数据系统,有清晰的步骤,然后坚定地去执行。放在投资市场里也是一样的道理,你需要先定下原则,然后不管发生什么,你都要告诉自己,我要坚守这套原则,一点都不能变。比如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瑞达利欧,他就在《原则》这本书里提出过,说你需要思考你的决策原则,然后把这些原则写下来贯彻执行。同样,在进入市场之前,你也需要先定好这些原则,最好根据这些原则,把你制定的计划拿笔写下来,后面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随意更改。比如你需要确定的是,在市场中,你的投资目标到底是什么,打算赚多少钱,准备投资哪一类东西,是投资股票、债券还是外汇期货,赔到多少钱之后,就要果断抽身离开。这些问题在投资之前就要确定好。

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归纳起来不外乎就是一句话,那就是想要减少亏损,那就必须得提前做好计划。你必须提前预想,万一某些事情发生,你要采取哪些行动,而且注意当这些情况真实发生时,一定要坚决按照自己事先定下的原则去行动。说到这,《止损》中的主要内容,咱们就说的差不多了。回顾一下,咱们今天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首先咱们从作者的真实经历出发,说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跟从成功中学习经验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那些成功的经验不一定能让你成功,但是那些导致失败的问题一定会让你失败。然后我们说,小亏损演变成灾难性损失的过程,分析了外在亏损转变为内在亏损的五个阶段,和三个重要的心理迷雾。最后咱们说了减少亏损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提前制定原则,避免冲动行事。

其实刚才说了那么多,这本书归根结底给人最大的叮嘱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可以借用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理论,那就是人的大脑其实分为两套系统,一套是由情绪直觉主导的快系统,另外一套是由理性分析主导的慢系统。而投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你要尽可能的让这套由理智主导的慢系统,在你的大脑中做决策,不要让快系统抢占了慢系统。更深一步说,这本书其实带给人最大的反思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太习惯于用个体的视角,去观察整个事情的全局。比如在投资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整个投资市场,它是一套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庞大的复杂系统。其实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你还会有另外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很多时候,你能不能在一场博弈中胜出,首先就取决于博弈的双方,他们的层级是否对等。就像前面说的那个例子,为什么赌徒往往赢不了赌场,因为赌徒是个运气系统,而赌场是个数据系统。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给自己的系统升个级,也就是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情绪驱使的个体,而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受数据、受计划、受原则约束的决策机器。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把你的整个决策过程,升级成一套稳定的算法,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博弈,变成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博弈。只有这样,你的胜率才会变得更高。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恭喜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毅然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