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幽微的人性》人性天然具有幽微的一面,需要我们去养 _ 人格问题都源于早年,所以

铛铛铃2025-08-07励志383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享富,祝大家享受愉快的听书时光。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幽微的人性》,这本书作者是李玫瑾教授。

 

  犯罪题材的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在娱乐产业中很受欢迎。比如说《犯罪现场调查》《侦探》或者《少年的你》,这些作品通常通过深入探讨罪案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来吸引观众。人们的好奇心,更是增加了人们对犯罪心理的兴趣,逐渐,人们开始关注犯罪心理这个词。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指的是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动机,以及导致个体从事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犯罪心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和犯罪动机。

 

  中国古语言“人之初,性本善”,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案例,让人对人性产生了质疑。一些有着光明前途的大学生,毫无预兆地杀死了舍友并藏匿尸体;还有丈夫杀死妻子,并伪装成她向家人发送信息,自己则用钱四处旅行;平时温柔内向的妇女,竟然用手抠出了侄子的眼睛;在深夜,信徒屠杀了道观的管理人员和留宿人员,甚至在纸上写“古先帝不淫乱,违者杀”。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些背离人伦道德的罪行?人性本恶还是还有其他原因?有什么方法可以识别出潜在的危险分子?普通人如何预防成为犯罪的受害者?犯罪是否可以被预防?犯罪者有哪些特征?谁更容易成为犯罪者?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是为了帮助破案和找出犯罪者,也是为了教育公众保护自己,预防社会犯罪的发生。

 

  这本书的作者李玫瑾,是我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家,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也是国内犯罪心理画像的第一人。她经常在各大电视访谈节目中,探讨最近的社会犯罪问题,呼吁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本书正是根据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观点撰写而成。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着重介绍本书的三个关键点。

 

  首先,我们将探讨什么样的人更容易陷入犯罪。近年来,随着社会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案例,人们开始感到担忧。有时,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邻居、乖巧的少年或慈祥的母亲,可能转眼间就会变成罪犯。那么,究竟是哪类人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呢?根据李玫瑾多年的研究,她发现,大约40%的犯罪人群具有危险人格,并倾向于反复犯罪。这40%的危险人格可分为先天性的反社会人格、后天性的犯罪人格以及缺陷人格。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人的特征。

 

  首先是反社会人格,这是最为可怕、最危险的类型。意大利犯罪学家切萨雷·龙·勃罗梭最早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概念。这类人缺乏人类普遍的情感,也没有发展出正常人类情感的途径,因此无法受到常人情感的制约。例如,有一位曾经引起轰动的演员吴若甫卷入了绑架案,而主犯王立华就是他的暗中同伴。吴若甫自九岁开始就用金钱拉拢他人,因为一次偷钱行为被父亲责打,12岁时还逼迫父母离婚,18岁因抢劫罪被判9年徒刑,提前出狱后又涉嫌绑架杀人。在被捕后接受采访时,他声称出狱后想大干一场,但又担心这会让他的母亲痛苦,因此决定第一件事就是杀死她,这样便可以尽情地行事。这种天生杀人狂的心理,对于普通人类来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反社会人格者在生活中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甚至会故意侵犯别人的权益,频繁对周围人进行骚扰,并且对自己的行为毫不自责。他们不会对任何人忠诚,也不会建立起亲密关系。他们冲动、烦躁、好斗,经常会采取欺骗、攻击或其他不友好的行为。这些特质通常在15岁之前就已显现,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们常常表现出虐待动物、偷窃、毁坏物品、违反规则等行为。此外,如果一个人长期的行为模式与社会规范、法律和道德相悖,并且经常给周围人或社会带来危害,那么这个人极有可能具有反社会人格。这类人一生都需要有人进行监督和控制,如果监管得当,可以减少他们对社会的危害,但如果被放任或放弃,就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人物。

 

  第二种类型是犯罪人格者,他们在所有人格类型中占比最小。虽然他们的犯罪行为看似简单,但手段却极其残忍。例如,为了少数钱财便能够铤而走险杀人,为了片刻的快感便可以导致家破人亡。犯罪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只要活着,他们就会以犯罪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是极其危险的分子,而且他们的流窜能力极强,很难被捕获。比如,被媒体称为“中国当代第一连环杀手”的杨新海,曾经在四个省份制造了26起灭门惨案,杀死了67人,强奸了23名女性。不过犯罪人格的人也是可怜的,像杨新海这样冷酷无情的杀手,在警方给他一身新衣服的时候,他说:“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人给我买新衣服。”是的,犯罪人格的人生性情其实很简单善良,早年间和普通人一样能够去上学,也很有礼貌,但是由于在令人痛苦的残缺环境中长大,比如父母酗酒、吸毒、患精神疾病等,他们在大约十岁左右的年纪就离家出走,从此开始独自生活,从拾荒开始闯荡世界。在经历了一系列冷眼和欺负之后,他们学会了不择手段,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犯罪人格者,正是因为从小就有这种无助和挣扎的经历,所以才有着“活一天是一天,死了也无所谓”的心态。李玫瑾提出,应该通过加强未成年人的保护,让社会更多关注困境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她主张设立特殊学校,让所有适龄学生都能接受基本教育,不论健全与否。对于已经显露犯罪苗头的青少年,应及早进行社会干预。她还呼吁,鼓励有意从事青少年工作的退休或下岗人员参与关爱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犯罪人格者的出现,提前预防犯罪。

 

  第三种类型是缺陷人格,也被称为溺爱型的人格障碍。与犯罪人格相反,他们来自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着爱护的父母和被众人宠溺的环境。在早年时期,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正常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的宠溺导致他们变得越来越任性、傲慢,认为整个世界都应该围绕着他们转。这类人缺乏道德观念,行事没有底线,完全随心所欲。家长的过度溺爱,会导致孩子变得自私任性,形成缺乏底线的人格缺陷,同时降低他们的生活能力,使其无法承受压力,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在面临急迫需求或生存压力时,他们可能会冒险犯罪。要预防这类人的出现,从儿童时期就要着手,让家长了解过度溺爱孩子的危害,不要盲目迁就孩子的一切需求,及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起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在第一个关键点中,我们了解到,大约40%的犯罪人群拥有危险人格,其中以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为主。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第二个关键点,什么样的事件容易引发犯罪。除了那些拥有危险人格并频繁犯罪的人外,还有60%的犯罪行为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与人格不同,心结可以通过后期心理疏导来解开。据李玫瑾称,心结是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刺激或创伤,例如小时候被老师公开批评,长大后求职不顺等,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来解开。可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些心结却难以释怀,因为他们带来的痛苦过于深重,他们无法通过理性情感来控制,一旦有机会就会寻求报复。根据心结被触发的方式,李玫瑾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意结、知节和情节。

 

  第一类,行为意结,意味着为了掩盖真相而实施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通常是为了掩盖个人的某些行径,例如有人有意损坏公司电脑系统,以销毁自己非法操作的痕迹,又或者破坏公共设施,以消除自身的行为痕迹。这类案件的背后原因,通常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以引发全国轰动的马加爵事件为例,当时这名大学生在宿舍内连续杀害了四名同学,公众普遍认为,马加爵之所以行凶,是因为长期以来被人贫穷而内心畸形。不过事实上,他所害的四人家境都十分困难,其中有三人甚至比他还要贫穷。通过李玫瑾的分析和媒体的采访,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原来马加爵杀人,是因为这四人知晓他寒假期间去外地解决生理问题,打牌时发生争执,马加爵担心事情曝光,影响自己形象,因而策划并实施了这起杀人事件。

 

  第二类型是知节,这意味着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希望通过理性沟通解决。这种犯罪通常发生在争论中,参与者常常有些偏执,在辩论过程中,他们试图找到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例如,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因争吵而导致的打斗,甚至伤人事件,有时因为偏执的想法,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如姚嘉欣,当时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具备出色的音乐天赋,尽管本应拥有光明未来,但他在驾车返校途中,撞倒一名骑电动车女子后,出于恐惧,使用尖刀连刺八刀致其死亡。经警方调查,女子受伤并不致命,致命的是姚的刀刺。针对姚嘉欣的行为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李玫瑾教授认为,在其冲动背后,其实是偏执性格在作祟。

 

  第三种情节类型的犯罪,往往是由于生活中的痛苦感触所引发的,其特征是无差别的加害行为。这些人通常比较内向、孤独,给人老实可靠的印象,很难发现他们的潜在危险性,但是他们的犯罪手段常常异常变态,对无辜的陌生人和整个社会进行无差别的报复。以厦门公交起火案为例,犯罪嫌疑人陈水总在晚高峰期间的快速公交车上放火,导致47人死亡、34人受伤,而他自己也在案发时被当场烧死。据李玫瑾教授的分析,正是因为感到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陈水总才走上了恶意放火、无差别伤害他人的不归路。在案发前一天,他在网上连发12条消息,抱怨自己在办理社保时遇到的困难。除了心结之外,精神异常犯罪也很普遍,可分为狭义精神病状态、仍具有犯罪倾向的精神异常、长期患病导致的精神异常、酒精引起的精神异常和毒品引起的精神异常五类。在异常状态下,人会失去自我控制能力,陷入无意识状态,这种情况下的犯罪,如何在法律上界定和审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李玫瑾将引发犯罪的常见心结分为意结、知节和情节,分别指向为了掩盖事实、合理化偏执观念和缓解挫折感而犯罪的行为。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第三个重点,及家庭如何预防孩子走向犯罪。在著作中,李玫瑾一再强调了家庭教育在预防犯罪方面的至关重要性。与社会机构的干预相比,家庭干预更为有效,也更易实施。一位神经学家通过研究自身大脑影像图发现,尽管其大脑结构属于典型反社会人格,但在家庭的积极影响下,最终过上了正常生活。在李玫瑾教授提出的三种危险人格中,每一种都可通过家庭提前预防,三种心结也能通过家庭疏导打开,即使是最复杂的精神异常,只要家庭教育得当也能规避。那么,如何预防孩子走向犯罪之路呢?

 

  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就需在孩子小时候多加陪伴,人格塑造将影响孩子终身,而在此过程中,父母担负着最为重要的责任。心理问题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爆发,但相关行为问题的根源,可追溯至12岁之前,源自父母的抚养方式。李玫瑾教授呼吁,在孩子依恋期,也就是12岁之前,不要让孩子远离家长过久。依恋期对孩子至关重要,12岁前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即年龄越小,父母的陪伴与保护越为关键。发展心理学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及最佳教育时期,作为父母应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不可认为孩子会自然成长,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懂事。从小获得父母爱的孩子,不会发展出犯罪人格,而正确把握关爱度,培养孩子独立性,将使孩子成长为无缺陷人格的个体。即使具备天生反社会人格,在温暖家庭环境下成长,也能像前述神经学家一样过上正常生活。

 

  其次,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疏导不良的情绪。在生活中,因为不良情绪而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一时的冲动就会毁掉一个人。想要教会孩子疏导情绪,家长就得先是情绪稳定的人。如果身为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暴露出不稳定、歇斯底里、喜怒无常的一面,那么孩子也无法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其次,家长从小就要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在太过顺利的环境下,面对未来的不如意时,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问题,容易无法控制情绪,但如果挫折教育过度,会让孩子怀恨在心或者内心压抑,一旦触及到某一个心结,犯罪随时有可能爆发。

 

  再次,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清楚的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知道做人的道德底线。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让潜意识中的底线牢牢束缚住冲动。除了日常的教育之外,有时候父母的碎碎念也很管用,会在无意中树立孩子的价值观。例如总是和孩子唠叨,不能人穷志短,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而这些话会悄悄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当孩子面临经济问题时,这些大道理已经在他的心中扎根,即使再穷,他也不会选择偷盗。

 

  再次,要从小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敬畏,让孩子拥有同理心。同理心就是别人的喜怒哀乐,孩子会感同身受,即使未来发生什么事情,情绪失控的时候,处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他人的感同身受,他们也不会去伤害别人,更不会痛下杀手。

 

  最后,在孩子精神异常的时候,要及时送到专业的机构进行治疗,去寻找专业的医生。李玫瑾教授特别强调专业的重要性,因为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行为不正常,甚至精神有问题的时候,容易病急乱投医,轻信不靠谱的治疗手段,最终酿成悲剧。只有专业的人士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让问题扩大化。有些家长会很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尤其是精神问题,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期,让孩子承受一辈子的痛苦,后悔莫及。对此,家长应该日常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关注孩子的异常行为和现象,及时带孩子去看病。如果是因为酒精和毒品,更应该去专门的戒断机构,及早解决问题。

 

  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差不多就分享完了。让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本书聚焦于犯罪心理学,首先概述了容易犯罪的人群,其中40%是危险人格者,包括天生的反社会人格、由于早期家庭破裂而流落街头的人,以及因为家庭过度宠溺而形成的缺陷人格。接着,作者李玫瑾指出,60%的犯罪是由危险心理结构导致的,这些心结可能是为了掩盖事实而产生的意结、认知结构失调导致的知节,或者是因为个人不顺利而产生报复心态的情节。此外,还有精神异常者,容易在没有自我控制意识的情况下犯罪。最后,本书强调了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培养健全的人格、教导孩子如何处理情绪,并在出现精神异常现象时,及早寻求专业治疗,以预防孩子长大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总的来看,本书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犯罪心理学,探讨罪犯的行为模式以及其犯罪原因。作者李玫瑾提醒我们,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干预,大部分犯罪是可以避免的。除了发挥家庭作用外,社会也应该颁布相关法规来保护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和流浪青少年。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也能显著降低社会犯罪率。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和谐的社会环境吧。

 

  本节内容就到这里,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想富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