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幸福的勇气》该怎么做,人才能变得幸福? 以百年前著名心理学者阿德勒思想为核心,

铛铛铃2025-08-07心理20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我是依然,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我将在这里为您精读1000本好书。本期为您解读的书是《幸福的勇气》,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是16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的精髓。

 

  在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人心越来越浮躁的今天,怎样才能获得心灵的祥和与宁静呢?社交软件里的朋友越来越多,心里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怎样才能打破现代生活的忙碌和孤独感?在爱情、婚姻、家庭中,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生活总是被很多问题和困难包围,幸福似乎很远,但这本书会告诉你,任何人随时都可以获得幸福。也许你对这句话会产生质疑,但这就是真相。这是一本会颠覆你认知的书,让你恐慌却再也不想抛弃的书。它会带着你走进更多你不曾料想的真相,跟过去告别,跟很多东西告别。这本书以一个年轻人与哲人对话的故事形式展现,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幸福的话题,并给出了可行性建议,是一本通俗易懂,又具有实操性的心理实践书。

 

  本书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大巨头,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也是第一个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挑战的人。他强调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促进了后来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了,他幼年又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得阿德勒十分畏惧死亡。他比较关注人的自卑感,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概况后,接下来我会为你从三个方面划分书中的详细内容。一、不管过去如何,也不管别人怎样对你,重要的是自己选择以后怎么做。二、不赏不罚、不竞争,把与他人的合作放在第一位,是共同体运营的原则。三、爱是自立,是成熟,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好,现在我们先来展开第一部分,不管过去如何,也不管别人怎样对你,重要的是自己选择以后怎么做。本书要探讨的是阿德勒的心理学,那么就从他的归属界定开始。有人说,阿德勒心理学谈论人的时候太过理想化了,就像宗教一样不切实际,那么它到底是哲学还是一种宗教呢?其实哲学和宗教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故事。宗教是通过故事来解释世界的,哲学则是拒绝故事。近代哲学巨匠康德曾经说,我们无法学习哲学,我们只能学习如何从事哲学。所以阿德勒心理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存态度。

 

  下面就开始进入阿德勒的心理学,他有一个课题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根据“这是谁的课题”,划分为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来考虑的。比如上司讨厌我,我当然心情肯定不好了,然后就会想办法获得上司的好感和认可,但是阿德勒认为这么做不对。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的,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的。上司的评价是上司的课题,属于我无法掌控的部分,而让自己变得更好是我的课题,也就是可以改变的部分。这种课题分离,减少了人际关系中不必要的烦恼,有利于人的正向成长。

 

  从教育的角度来阐释,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也不可以妄加干涉。教育者的任务只是通过传授孩子人格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帮助其自立。而实现自立的入口就是尊重,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也就是说,教育者要对孩子们心怀尊重。弗洛姆说,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也就是不改变、不操控,无条件的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当你这么做时,那个人也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勇气。所以说,也可以说尊重就是鼓励。尊重意味着你在关心他人,再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这也是一个共同体的感觉。像怯懦和勇气会传染一样,尊重也会传染,它是一切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正如教育者用尊重孩子,来教会孩子们尊重一样。

 

  虽然明白道理,很多人也想改变,却觉得无法改变。比如说,有人会说,因为家庭环境恶劣,所以才形成了阴郁的性格。也有人会说,因为有那样的老师,所以才不爱学习。对此,阿德勒说,人随时可以决定自我无法改变,其实是不想改变,这意味着要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也就是让过去的自己死亡,然后重生。比起这种痛苦,维持现状显然要更容易一些。无论过去如何不堪回首,别人如何可恶,都解决不了本质的问题,只有想好以后怎么做,才能开始真正的改变。所以那些说因为过去如何,他人如何,自己才会变成现在这样的人,都是撒谎在找借口。

 

  我们知道,谁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悲伤和挫折,有的人会当做教训,而有的人则当成不敢触摸的创伤。你认为自己不幸,就给自己的过去涂上了不幸的颜色,你认为自己幸福,就给自己的过去涂上了美好的颜色。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只有根据各种现在而被着色的各种各样的解释。

 

  以上就是我为你讲述的第一个内容,不管过去如何,也不管别人怎样对你,重要的是自己选择以后怎么做。

 

  接下来我们讲述一下第二个内容,不赏不罚不竞争,把与他人的合作放在第一位,是共同体运营的原则。对于问题学生,阿德勒是禁止赏罚的,他强调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在他看来,班级就像一个民主国家,主权属于学生们,每一位学生都是掌权者,所以教师不能赏罚。对于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阿德勒分为了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权力的斗争、复仇、证明无能。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称赞的要求是指面对父母、教师等其他人,扮演好孩子,尽力表现出干劲和顺从,以借此得到表扬。陷阱在于,因为目标是获得表扬,所以说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了,没人惩罚就干坏事,这些孩子的行为被教育者操纵了。对于想要引起关注的孩子来说,得不到表扬没关系,反正要与众不同,就算是通过做坏事或者是被责骂的事,也没关系,因为比起自己被无视、被批评,显然要好得多。对他们来说,不好的关注也是关注。权力斗争就是反抗,不服从任何人,用脏话、暴力、抽烟、偷盗,反复挑衅父母或教师,他们破坏一切规则,而且越挫越勇,大人们的反应越激烈,他们越兴奋,反抗也就越激烈。

 

  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以及权力争斗,都是渴望爱的心情的体现,但是知道对方已经不会爱我,那就索性憎恶我吧,在憎恶的感情中寻求关注,这就是复仇。他们通过伤害自己,或者是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为了被特别关注,想了所有的方法,但是都没有成功,周围的人对自己连憎恶的情感都没有,在哪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当然就放弃努力了。但还是有人劝说自己改变,这真是一种大麻烦,所以我要用证明无能的行为,让大家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

 

  总之,这些孩子的问题行为本身已经包含了被你批评,也就是说,被斥责正是他们希望的事情。批评就像是未装上子弹的空膛枪,在学生看来,无论里面装的是不是子弹,你都是拿着枪在交流的。这种成本低廉的交流手段,让孩子们在遭到斥责时,除了对暴力行为的恐惧,还会在无意中洞察到这个人很不成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师总是批评学生,却一点效果也没有。

 

  回到眼前可以改变的事情上,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自立,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是由自己决定,如果有需要,会随时提供帮助。如果成功了,孩子是靠自己的力量做到的,如果失败了,孩子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的道理。所以教育者是孤独的存在,无人赞美,没有感谢,全靠自己的力量默默前行。因为不期待感谢的教师才能教会孩子自立,而教育者也能在这种奉献中找到幸福。

 

  说完了批评,我们再看看表扬的本质。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评价,目的就是操纵。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独裁的操纵之所以被认可,并不是领导的人格或者是思想被支持,只是人们为了顺从的获得表扬,或者是不批评。因此,当人们一味的追求表扬时,共同体就会被以褒奖为目标的竞争原理所支配。竞争原理下,竞争对手就是敌人,孩子们慢慢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的世界观,相互倾轧。而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学生们就会形成人人都是我的同伴的生活方式,大家和睦相处,共同成长。

 

  人类因为自身的脆弱,所以才会组成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也因为脆弱,人都不想孤立,想要真实地感到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因此,人最根源的需求是归属感。但是从他人认同中获得归属感的人,会依赖于这种瞬间的价值感,这就是依存。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就是自立,也就是对自己的接纳,我就是我,也许不够特别和优秀,但仍然有自己的位置,是芸芸大众中的一份子,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种保持自我的态度才是真正的个性,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保障,也是共同体运营的前提。

 

  以上就是我为你讲述的第二个内容,不赏不罚、不竞争,把与他人的合作放在第一位,是共同体运营的原则。

 

  那么接下来我将为你讲述第三个内容,爱是自立,是成熟,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反过来也一样成立,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因为当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存在时,没有语言,也没有道理,没有竞争,也没有嫉妒,没有任何烦恼,但也没有任何快乐。所以说,人在社会上生存,必须面对三大课题,工作、交友、爱。

 

  工作是一种信任关系,因为人类不可以单独生存,所以必须分工协作,它是人类补偿身体劣势,而发明出的生存战略。只要与他人进行分工,就必须相信别人,不信任就无法协作和分工,别无选择。也就是说,工作中的信任关系是被动行为。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自立,需要通过尊重向孩子传达,你做你自己就可以,不必要追求特别,仅仅如此就很有价值。借此孩子们就会找回受挫的勇气,开始步入自立阶段。教育的入口是尊重,而尊重的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所以说教育者与学生必须建立的是交友关系,而孩子最初学习交友的场所就是学校。

 

  信赖就是无条件的信任,不管是否理解你的想法,不管你是否正确,不管你是否信赖我,我都信赖你,继续信赖,这是获得别人信赖的唯一路径。就像不信赖孩子的父母会处处提醒孩子,但是他们的话再有道理,孩子也不愿意听,反而是越有道理越想排斥,根源就是父母不信任自己。无法接纳真实自己的人,内心充满不安,无法信赖自己,也无法信赖他人,也就无法与他人建立交友关系。而无法获得由交友带来的归属感,就无法得到幸福。因为由工作获得认同的是你的功能,而不是你,一旦你的功能被取代了,就意味着你被取代了,你的归属感就随之消失了。主动信赖才能得到他人信赖,继而收获幸福。所以作为整体一部分的自己,必须先迈出第一步,从信赖眼前的人开始,从日常许多的此时此刻开始。

 

  因为付出才有收获,包括爱人,只有在感到我对某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主观感觉就是贡献感,它让我们获得喜悦和幸福。我们可以通过工作关系,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也可以通过交友关系,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所以也能从中感受到幸福。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追求我的幸福建立分工关系,通过追求你的幸福建立交友关系,那么爱的关系就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是比我或你更高一级的。我们人生所有选,既不优先考虑我的幸福,也不只是满足你的幸福,只有我们两个人都幸福才有意义。这就是阿德勒提出的,爱是由两个共同完成的话题。

 

  爱既不是利己心,也不是利他心,为了幸福生活,必须让自我消失,而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真正接纳这个世界。我们通过爱而实现自立,其实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从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的时候开始,也就是主动去爱。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如果下定决心,从此建立真正的爱,对由两个人完成的课题,我们无论以哪种方式相遇,与任何人都有可能产生爱。那些一起走过的漫长岁月,回过头来看时,往往感觉是命运的安排,实则就是由两个人的努力,慢慢构建起来的东西。所以命运是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的,我们是命运的主人。从牵起身边的人的手开始,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爱这个,并一起走下去,这就是爱的勇气,也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

 

  同时呢,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也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的感觉。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很难,持续的主动去爱,实际的人生,平凡的日常,真正考验的也是继续的勇气,这就是爱的勇气,幸福的勇气。

 

  好了,说到这呢,我们今天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呢,我为你总结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一、教育的目标是自立,因为他是幸福的第一步,尊重现实,尊重他人,抛弃所有借口,从现在开始,认真思考以后该怎么做。二、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就是希望被批评,而表扬会让孩子形成他人就是敌人的世界观,所以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必须是交友关系。三、主动信赖才能得到他人信赖,主动去爱才能得到幸福,爱的困难在于,它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决定和责任。

 

  本书强调了,一切烦恼和快乐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这是关于爱和勇气的选择。当你决定主动去爱时,你的命运就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你选择勇敢去爱,无条件地接纳别人时,就意味着可以完全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你收获的也将是别人对你的爱,同时收获的还有成熟的自律。你选择被别人爱的方式生活时,就等于陷入了无尽的所求之中,短暂的快感无法掩盖长久的失落,直到困惑和不安把最后一丝理智耗尽。作者温和的语言、严谨的逻辑,像一把无情的刀,斩碎了心理上的保护层,把真相血淋淋地呈现出来,虽然痛,但很畅快。我们必须向过去的自己告别,向过去的一切事物告别,这种向死而生的痛苦,因为全新的未来而变成一种决绝的解脱。失去铠甲的人无路可退,暴露在阳光下的柔软,成为另一种武器,反而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勇敢。世界原本简单,是你的心让它变得复杂,从现在开始,做好自己的课题,坚持勇敢的去爱,不仅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也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纵然很难,但我的人生要自己做主,因为只有爱才能见证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这才是活着的价值。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恭喜您又听完了一本书,希望您可以关注易然的频道,并为我点赞,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一本书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