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思考,快与慢》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_ 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作出

铛铛铃2025-08-07励志25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享富,祝大家享受愉快的听书时光。今天,我要为大家解读一本备受推崇的书——《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卡尼曼,他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并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行为经济学。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稍后我们会详细探讨。在此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丹尼尔·卡尼曼这个人更为传奇的理念。他并不是一位传统的经济学家,而是一位心理学家。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一个心理学家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这正是他的厉害之处,他率先将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方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解决了传统经济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传统经济学的基石之一是理性人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理性选择,所有的经济学推论都基于这一前提。然而,经济学家们在实际中发现,人们的行为方式往往与这一假设不符。书中有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经济学家邀请他的朋友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如果赢了可以得到200块钱,但如果输了,会损失100块钱。从理性人假设出发,输赢的概率相同,但赢的钱多,输的钱少,因此游戏是值得参与的。然而,这位经济学家的朋友却拒绝了,他觉得获得200元的满足感无法抵消损失100元的痛苦。这说明在现实中,人们考虑问题时,并不像经济学家所设想的那样,完全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人们做选择的过程,远比经济学家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这个例子揭示了许多时候,人们心中对风险的恐惧远远超过对收益的追求。因此,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存在缺陷,以此推导出的人类行为和决策可能相距甚远。正因如此,卡尼曼开创了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理论和经济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人们的行为、情感和心理等传统经济学未能充分关注的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经济决策,从而影响经济组织和经济系统的运行。

  《思考快与慢》是卡尼曼的代表作,何帆、吴军、万维刚、刘润、香帅等多位学者都曾极力推荐这本书。在书中,卡尼曼基于多年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做判断和决策时的思考方式,并揭示了这种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会带来哪些缺陷,以及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这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提出了思维偏误这一特性,提醒我们大脑在决策时是多么容易犯错误,而这些错误具有共同的规律。对于21世纪的人来说,这些知识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这么多人从事与数字和理性决策相关的工作。你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本头脑的工具说明书,以及提升思维准确率的指南。

  接下来,我会分成两部分,为大家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人类是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的;第二部分,我们再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思维的准确率。

  我们首先来谈谈我们是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这个答案其实隐藏在这本书的书名里——《思考快与慢》。卡尼曼将人类的思考模式分成了两个系统,系统一和系统二,也可以称之为快系统和慢系统。你可以先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假如有一辆车迎面向你驶来,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无意识的往旁边闪开?那我再换个问题,请你口算一下17×24等于多少?你是不是没法马上给出答案?这就是快慢两套系统在发挥作用。当你无意识的决定闪开时,我们调动的就是快系统,而在你算17×24的时候,需要调动的就是慢系统。

  快系统和慢系统各有所长,比如看别人的表情、听别人的语气、判断物体的远近、识别周围的危险,这些都是快系统擅长的。而像算数学题、逻辑推理、选择合适的措辞或者比较两台手机哪个性能更好,这些则是慢系统所擅长的。简单来说,快系统更倾向于使用直觉判断,而慢系统更倾向于使用理性判断。每个人的思考过程,实际上是快系统和慢系统合作的结果。这两个系统分工明确,他们的配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快系统常常处于自动运行状态,而慢系统则处于放松状态,只有当快系统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才会找慢系统帮忙。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17×24的问题,快系统无法给出答案,这时候慢系统就会被激活。还有一种情况,慢系统也会被激活,就是当事情不符合直觉或违反我们常识的时候,比如说天不会下红雨,动物园的猩猩不会突然跑到大街上,这就是卡尼曼所说的直觉遇到麻烦时,理性会出面解决。

  再比如你开车从家到公司那段路,你已经走了很多次,知道哪个路口有红绿灯,什么时候该停,哪个路口需要转弯打转向灯,这些判断你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做出,这是快系统在帮你做决策。但有一天你要去另一家公司拜访客户,那条路你之前从来没走过,到了一个陌生的路口,你往往会有意识的把车速降下来,再确认一下导航,认真查看路牌上的信息,再做出判断,这时就是慢系统在帮你做决定。

  那么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要使用这样一套机制呢?既然慢系统更加准确,为什么不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慢系统来处理,反而要多出一个不那么准确的快系统呢?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现实原因,还有一个是人类进化遗留下来的历史原因。现实的原因是,慢系统太占用我们的注意力了。你可以把我们的大脑想象成一台电脑,慢系统就像那种功能强大,但特别耗费内存的程序,一旦运行起来,就不能再运行其他的程序了。当我们开启慢系统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忽略身边的其他信息。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拍了一支短片,片子里有穿着白色球衣和黑色球衣的两队运动员在传球。心理学家找来一群观众,要求他们计算白队的传球次数,同时完全忽略黑队的传球,这是一项需要完全投入的工作,换句话说,这是一项非常需要慢系统的工作。心理学家在短片里安排了一个把自己伪装成大猩猩的人,这只大猩猩走过人群,还对着镜头拍打自己的胸膛,他在镜头里一共出现了九秒。然而至少有一半的观众完全没有注意到人群中出现了一只大猩猩。你看,当慢系统开始工作时,会占用大量的注意力,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给慢系统,那我们就很难有多余的注意力顾及其他事情。作者在书中用了一个比喻,慢系统就像是那种大功率的电器,如果一直开着用电超负荷,就会导致跳闸。

  快系统和慢系统的分工,还有一个进化遗留的历史原因。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今天很多不理性的思考,实际上恰恰是当初我们祖先能够存活下来的原因。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大自然的挑战,比如说可能走着走着,面前突然窜出一只老虎,必须快速做决定,要么战斗,要么赶快跑。如果停下来好好想一想,测测风险、算算概率,然后再做决策,那你早就成了老虎的盘中餐了。所以,对我们的祖先来说,凭借快系统,也就是直觉做决定虽然不够精确,但确实能够提高我们生存的概率。面对那种险恶的环境,精确只能让位于速度。如果我们从进化的角度来思考,可以理解一些现代人类不理性的行为,例如过度自信。

  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找到了一群驾驶员,问他们觉得自己的驾驶水平如何,如果将驾驶员分为水平较高和水平较低两类,你猜结果如何?超过8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类似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美国教育家对100万高中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领导才能高于平均水平,6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运动能力高于平均水平,85%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有25%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是那最出色的1%。华盛顿大学对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89%的学生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更积极,大多数人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公正、更富有性格魅力。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非理性的想法呢?如果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过度自信未必是有害的,很多时候甚至对我们还有益。假设我们现在是原始人,行走在山林中,突然看到一只鹿从眼前跑过,这只鹿跑得非常快,假如我是一个理性的人,我计算了一下,认为我追上这只鹿的概率只有1%,几乎不可能,而你则是一个过度自信的人,认为自己有50%的概率能追上她,于是立刻追了上去。需要注意的是,心理状态会影响我们的身体状态,其实我们两人的能力差不多,你因为相信自己能追到鹿,分泌的多巴胺可能就更多,从而更加努力地追逐鹿,最终你追到鹿的概率真的提高了,你因此有肉吃,而我可能就饿死了。你看,过度自信可以增加原始人的生存概率,经过成千上万年的自然选择,我们的祖先大多是那些敢于追逐鹿的人,他们得以生存下来,并将这种特质留在了我们的基因中。

  由于大脑的特点和我们祖先的生活环境,人类无法将所有工作都交给慢系统,而是通常让慢系统处于待机状态,先由快系统处理事情,快系统遇到麻烦时,再交给慢系统处理。这种分工在一般情况下没有问题,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处理各种事情,调动慢系统进行理性思考,需要更多的大脑资源,因此我们更少调用它以节省能量。然而,这种分工也存在一个潜在问题,极快系统运行的太快,往往会抢在慢系统之前给出答案,这个答案可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结果容易出错。就像一个笑话,一个求职者去公司面试,面试官问他有什么特长,求职者回答说自己心算特别快,面试官让他算一下37×25是多少,求职者脱口而出900,面试官摁了计算器后说,你算错了,求职者回答,你别管对不对,你就说我算的快不快。即便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很容易因为快系统的主导而犯错。书中有这样一个测试题,一个球拍和一个球总共价值一点一元,球拍比球贵一元,问球价值多少钱?很多人会脱口而出0.1元,但如果稍微慢下来计算,就会发现球拍应该是1.05元,球是0.05元。即使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材生,超过50%的人也会给出错误答案。

  人类做判断和决策的思考机制,是卡尼曼提出的快系统和慢系统的合作结果。快系统倾向于使用直觉判断,而慢系统倾向于使用理性思考。因为慢系统工作时占用大量注意力,且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对速度需求更高,我们进化出了一套特殊的思考机制,让慢系统平时处于待机状态,先由快系统处理,快系统遇到麻烦,再交给慢系统解决。但是如果快系统运行过快,问题会抢在慢系统之前给出答案,而这个答案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结果就可能出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理性思维。卡尼曼在书中提醒我们,在审视自己时,往往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慢系统,认为自己头脑清醒、富有逻辑、擅长抉择,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什么,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是快系统在主导我们的大脑。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你就已经比其他人清醒一些了。

  听完这些内容,你可能会有些灰心,觉得我们大脑的运行机制和进化决定了我们很容易出现非理性思维,难道我们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吗?并非如此,在这本书中,卡尼曼分享了许多帮助我们改进思考的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方法能够提升我们的思维准确率。

  有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邀请大学生们参与认知反应测试,问卷上的问题类似于,如果五台机器能在5分钟内生产五个小零件,那么100台机器生产100个小零件需要多长时间?结果显示,如果问卷上的字体非常清晰,有90%的学生会至少答错一道题,如果问卷上的字是浅灰色的小字,需要仔细看才能看清,答错题的学生比例则下降到35%。卡尼曼借助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提升思维准确率的一个重要心法,就是让我们的大脑慢系统醒过来。我们之前提到过,非理性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快系统迅速给出一个错误答案,而这个答案没有经过慢系统的深思熟虑。因此,提升思维准确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慢系统苏醒。

  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唤醒大脑中的慢系统呢?卡尼曼在书中给出了很多方法,总结起来有两个方向,借助公式和借助他人。我们先来看如何借助公式唤醒慢系统。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我们也可以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卡尼曼提醒我们,遇到问题时,一个简单的公式计算其准确率,往往要比主观判断高得多。听到公式计算,你可能会皱眉,想到复杂的表格和权重系数,但卡尼曼用自己的研究给了我们一颗定心丸。卡尼曼曾受以色列军方委托,研发一套测试系统,以评估士兵的综合素质。这个评估系统其实并不复杂,它包括六项指标,面试官根据士兵的表现为每项指标打分,分数从1~5分不等,总分即为士兵的综合得分。这个系统没有复杂的指标和不同的权重,但效果却非常好。因此,公式运算并不一定需要多么复杂,把一些分数简单整合在一起,就会比个人的主观判断更胜一筹。我们可以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帮助自己提高判断的准确率。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有20个人的相亲资料,你想从中挑选三个人见面,如果凭感觉去挑选,那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你可以为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评估系统,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比如长相、学历和性格,然后针对每个人在这三方面打分,综合评分后选择总分前三名的就可以了。

  说完了借助公式,我们再来看如何借助他人唤醒慢系统。我们之前提到过,我们在审视自己时,往往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慢系统,认为自己头脑清醒、富有逻辑、擅长决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都是快系统在主导我们的大脑。这可以说是当局者迷的心理学原理,就连卡尼曼自己也难免会高估自己。很多年前,卡尼曼在以色列国防军服役时,准备给高中开设一个判断和决策的课程,他和别人一起设计了课程大纲,并编写教材。当时,卡尼曼召集了一批人组成教材编写小组,在编写过程中,卡尼曼突发奇想,提议预测一下编写这本教材需要多长时间,结果有人说一年半,有人认为两年半,大多数人给出的时间都在这个范围内。卡尼曼于是问,有没有人知道别人编写类似教材花了多久呢?小组中恰好有一个人,之前有过编写教材的经验,他说:40%的编写组最终都放弃了,完成的60%最少用了7年,最长则用了十多年。按照这个统计,失败的概率为40%,最少需要7年才能完成这个项目,才是合理的预测。然而,组内的成员都不理解,认为编写教材没有那么难,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项目需要用那么久呢?要知道,他们当时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并编写了教材的几个章节,还在教室里进行了几次示范课程,一切进展都特别顺利。他们觉得团队大约用两年时间,肯定能完成这本书。结果编写教材最终用了8年的时间才完成,由于编写时间太长,教育部对这个项目的热情逐渐消退,最终这本书从未投入使用。

  用今天的概念来说,自己看自己是内部视角,而用别人的结果判断则是外部视角,引入外部视角更能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判断。就拿编教材这件事来说,内部视角是用自己开头的工作进度去预测后续的进度,但事情往往不是按照固定速率直线发展的,可能开头最有干劲,但后来会遇到各种困难。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卡尼曼的教材编写组后来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人离婚、有人患病,工作进展再也不像一开始那样顺利。这些困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想不到的,但有经验的人基本都遇到过。正因为如此,问自己会如何,不如问别人是如何,外部视角能帮助我们看到内部视角看不到的关键信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心理原因,人在面对压力和处于麻烦时,非常不愿意质疑自己,但质疑别人时却比较轻松。所以我们在观察别人是否犯错时,更容易识别出潜在的风险,这就是旁观者清的心理学原理。因此,卡尼曼提醒我们,更要借助旁观者的力量,这些旁观者会用他们的慢思考帮助我们纠正快思考可能导致的错误。

  丹尼尔·卡尼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叫做事前验尸。这个名字乍听起来有些恐怖,实际上,它是一种帮助我们避免过度自信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流程非常简单,当你需要做出一个重大决策之前,可以邀请一些了解情况的同事,组织一个简短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假设这个决策已经实施了一年,但遭遇了巨大的失败,最可能的失败原因是什么?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并按重要性和概率进行排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提前识别并预防这些因素,提高工作的成功率。卡尼曼还建议,在做决策之前,可以去一些比较轻松的环境,比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面对别人的质疑,虽然会让人不愉快,但比自己质疑自己要轻松得多。

  总结一下,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思维后,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呢?核心思路是唤醒我们大脑中的慢系统。卡尼曼在书中给出了两个方向,借助公式和借助他人。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实际上也可以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卡尼曼提醒我们,当遇到问题时,一个简单的公式计算准确率会比主观判断高很多。由于我们自身的特点,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也难以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质疑,因此,自己开启慢系统评估自己是非常困难的。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别人,引入外部视角,用别人的慢系统来帮助我们检查自己的决策。此外,卡尼曼还有一个小提醒,我们的身体状况也会影响决策的准确度。研究发现,当血糖水平下降或者感到特别疲惫时,自控力会变得很差,这时容易做出草率或冒险的决策。因此,当你感到疲惫时,真的需要休息一下,出去散步5分钟,或者做几次深呼吸,这样反而能提高你的思考水平。

  到这里,《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我就为你解读完了。我们先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做决策和判断的。在我们的大脑中,有快系统和慢系统同时运行,平时慢系统往往处于待机状态,当快系统遇到困难时,慢系统会出来解决问题。但如果快系统运行的太快,遇到问题时,抢在慢系统反应之前就给出答案,这个答案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结果往往是错误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理性思维。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思维后,如何提升思维的准确性呢?卡尼曼在书中给了两个方向,借助公式和借助他人。这两个方向的核心思路,都是唤醒我们大脑中的慢系统。

  听完这些内容,你可能会对快系统产生一种刻板印象,觉得他鲁莽易错,好像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帮倒忙。事实上,快系统和慢系统之间并非厚此薄彼的关系。确实,快系统是我们做出很多错误决策的原因,但也是我们做出许多正确决策的关键。这套系统运行了数百万年,保护我们的祖先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延续至今。在关键时刻,快系统的当机立断常常帮助人们,比如训练有素的军人、消防员和运动员,他们都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快系统。而且快系统和慢系统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研究表明,当你对某个任务越来越熟练时,所需付出的努力就会减少,大脑研究也显示,与行动相关的活动模式会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而变化,一些大脑区域将不再参与其中。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将原本属于慢系统的工作变成快系统的工作,将那些需要大量注意力的任务变成自然而然的直觉和本能。这就是学习和练习的意义,他在快系统和慢系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们既了解快系统,也钻研慢系统,并掌握一种统筹全局的方法,知道什么时候该相信快系统、什么时候该启动慢系统,在快慢思考之间游刃有余、得心应手,那才是真正的智慧。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想富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