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清醒的活》为你正经历的烦恼、压力、纠结、痛苦,找到一味良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救
铛铛铃2025-08-07【励志】439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我是毅然,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我将在这里为您精读1000本好书。讲今天这本书需要勇气,听今天这本书更需要勇气。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清醒的活》,需要勇气的原因是,听不懂的人听完会认为这本书是心灵鸡汤,内容不可信。但是听懂的人就会觉得这本书醍醐灌顶,我就是用这个词来描述我读完后的感受。读完这本书到今天,我已经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没有生过气了,我的心情始终保持在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当中。但并不是这半个月没有发生任何令我生气的事,而是我不需要生气,因为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不受拘束的心灵》,我们如何才能够锻造出一个不受拘束的心灵,接下来我们一点一点来探索。
首先第一部分是觉醒中的意识,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你?我是什么?我是樊登,那假如我不叫这个名字,我还可不可以存在?我是一个讲书人,那假如我不做讲书的工作了,我还是不是我?我是我的身体,那假如在婴儿的时候,我是不是我?我的身体会不断地代谢,慢慢的就不是现在这个状况,我可能衰老,可能长出很多白发,所以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我们不是我们的名字,我们也不是简单的头脑当中的思想,那我们是什么呢?这里边有一个对自我的概念探讨,大家有没有倾听过你脑海中的声音,你有没有试着自己跟自己说话,你注意,说话者并不是你,你是那个倾听者。比如说你去参加一个聚会,聊得正开心,这时候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告诉你,哎呀,赶紧走吧,太烦了,怎么参加这样的活动呢?你看这个人跟你说很多消极的话,但说话那个人其实并不是你,那个人是你的头脑,他给我们出了很多无意义、糟糕的主意。头脑给我们重新塑造了一个世界,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其实往往来自我们头脑当中说话的这个人。这个人跟我们一块生活,我们可以把他看成自己的室友,他告诉你这个地方不适合你,这个地方不舒服,这个人不好,事实未必是这样,但我们和我们的头脑一直生活在一起,无法避免这些情况。
这个作者有一句话讲的特别好,叫大脑已经习惯于帮助你,他已经成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室友。你有没有发现,头脑中所谓的我,总在对我们的某样东西感到不满,我相信你人生当中有过很多目标,也实现过很多目标,你经常会觉得,只要实现了这个目标,自己的生活就没问题了,比如买了房子、买了车,结了婚、生了孩子,孩子上了重点中学,我的生活就没问题了,但是你实现目标后,不需要一个小时,你的头脑就又开始帮你找事了,又觉得这不好那不好。所以头脑中这个所谓的我,处于一个持续不满的状态,而真正的我是一个见证者。众所周知,当你感到焦虑、恐惧或生气时,你就无法很好地应对当前的情况。因此,你要处理好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自己对外部事物的反应,你将无法解决任何外部问题,除非你能够把握住当前局面对你内心的影响。问题通常不是他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当你的认识变得足够清晰时,你就会认识,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内心中的某个部分,几乎可以对任何事物产生不满,你要解决这个问题,而这需要完成从外部方案意识到内部方案意识的转变。你必须打破一种思维习惯,即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于重新安排外部事务,要永久性的解决你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你的内心,让似乎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那一部分的你得到解脱。
我们总是向外寻求,总觉得只有解决了那些问题,我们的生活才会好,其实这是你那个疯狂室友,也就是头脑中的思想所做的决定,他老想帮忙,老想分析,老想解决问题,但是事实上,向外寻求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永远都会有新的烦恼诞生。举一个例子,你能不能够给你头脑当中的那个声音一个身体,就是外化它,假如你旁边站着一个人跟你讲,赶紧走,别弄了,你表现太糟糕了,哎呀,今天太丢脸了,老板肯定是不喜欢你,你会怎么样?你一定会解雇他,你会让他走,因为这个人太烦了,这个人太多负面情绪了,但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大脑。所以如果你能够外化你的大脑,给大脑一个形象,你会知道你跟一个疯子生活了很多年,你跟一个消极、喜欢唠叨、喜欢批评的人生活了很多年,而且你要注意,他给你出的主意往往是不对的。比如说,在你早年喜欢一个女孩的时候,即使你很喜欢那个女孩,但你的大脑告诉你,你不配,你不要去表白,你赶紧躲开,这就是你头脑当中的声音所给出的建议。
各位知道什么叫瑜伽,瑜伽的含义就是学会与心理活动保持距离,你得懂得跟你的心理活动保持距离,这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你,因为真正的你是主体,是观察者,你能够看到心理活动在变化,这有点悬,怎么能够找到您?作者教了一招,别说话,在你脑海中说一句你好,回应的那个是你,你的头脑叫了一声你好,被叫到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你。这个在佛教里边叫自信,佛教用语,指人本来就具有的智慧和精神本体,印度人把它叫做阿特曼,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每个个体最内在的本质,西方人把它叫做灵魂,这个才是真正的我。这个我是不增不减,不会变化的,无论你生活的好还是坏,你发现那个东西是如如不动的,知道自己痛苦的不痛苦,知道自己伤心的不伤心,知道自己焦虑的不焦虑,人最怕的是什么呢?是只会觉得焦虑,却找不到知道自己焦虑的那个自我,这时候你发现你的自我消失了,你被你的头脑绑架了,没有自我,导致你完全跟着情绪走。所以要想清醒的活,首先你得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这两天在电梯里边,经常会突然在脑海当中叫一声你好,然后有个声音回答说:“我在。”这个回答“我在”的就是真正的我,他与外在事物无关。那么清醒的自我是什么?各位知道人的意识有能力聚焦,而且很容易聚焦,比如说它可以聚焦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和我们的生理,如果你的手指头烂了,你会感觉没有任何事比它重要,你的所有意识都集中在这个手指头上,这就是聚焦的过程。看电视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意识聚焦行为,当电视机播放很好看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时,你不再察觉到周围东西的存在,你开始进入剧情,你的思想聚焦到剧情里,跟着剧情的发展走了,这时候你的自我很容易消失,因为电视里面的剧情太好玩了,太真实了,但问题是,这真的是你的自我所需要的吗?这真的是说出你好时的那个应答者所需要的吗?
那么所谓的迷失是什么呢?当意识被吸引进去,他就不再知道自己的本质了,他会认为自己是他正在体验的对象,换句话说,你会把自己视为这些客体,你会认为你是你所获得的体验的总和,所以你特别容易产生牵挂,特别容易产生防御,特别容易害怕,特别容易恐惧,特别担心失去,这就叫做迷失。所以我们要学会让意识居中,意识居中不是觉知想法,而是觉知自己正在觉知想法,这个话有点拗口。觉知想法是说我现在有一个想法,我很生气,也就是说我觉知道了,我很生气,但这个并不是自我意识居中。自我意识居中是我觉知到了我觉知到了生气,就是当你能够觉知自己正在觉知的想法的时候,你的意识是居中的,此时世界不再是一个问题,只是你正在观看的事物。如果你的意识不居中,你的自我就是动摇的,那么世界对你来讲就是一个问题,你需要随时随地去面对这么多的挑战和烦恼,但是当你把这个观察者调动出来,当你找到了这个居中的自我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只是你观察的对象,而不再是一个问题。这个话谁能理解王阳明肯定能理解,在王阳明40岁以后,有朋友说他触之不动,为什么?因为王阳明的心是居中的,他的心不会因为宁王之乱而变动,他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因为那些事情都是观察的对象,这就是借势链,自己也叫做在世上磨练。
所以你看过去我们把世界当做一个问题,而实际上世界只是我们观察的事物。大家知道为什么这半个月我不用生气了吧,因为我只需要观察,退回到意识的中心,你才能够看到电视、客厅、房子乃至世界,当你入戏过深的时候,你的眼睛里只有那个电视机的屏幕,但是当你退出来的时候,你会看到有一个人在那看电视,自我看到的世界就是一个人在房子里面看电视,作为观察者的自我就在这儿发生了作用。书的第一部分首先让我们了解清什么叫做觉醒的意识,什么叫做自我,真正的自我是没有人能够碰触得到的,因为它在内部。佛陀在开悟以后讲,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是什么,就是入戏过深,你被外在的世界带走了,所以整个世界都成了你的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够接受,你先把它放在一边,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二部分是体验能量,什么叫能量?只要一讲能量这个词,就会有人骂,说它是伪科学、玄学,其实它就是个词语,我们不要这么敏感,你可以把能量这个词换成力量,换成力,只要能形成共识,能使用就可以,不需要对能量这个词太敏感。作者说我们人生当中有两大奥秘,第一个奥秘就是自我的奥秘,这是我刚刚讲的内容,你们可以再体会一下。第二个奥秘就是能量的奥秘,什么是能量的奥秘呢?你相不相信你有内在能量,有人说我只相信外在能量,我不知道什么叫内在能量,我告诉你,你记不记得自己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本来垂头丧气,累得半死,然后那边说樊登录取通知书来了,虽然没有任何外在力量去推你,但是砰一下子你就能起来了,之前的状态在沮丧,在没劲,在枯竭,一听到这个消息,你会一下子容光焕发,一下子充满了力量,你突然就具备了一种心境,所以你要相信有内在能量的存在。我们从枯竭到光彩照人,可能是一瞬间的事,这个东西在东方叫气,在印度教沙克蒂,古印度教中女神的创造性力量,在西方叫精神。
你有能力关闭或者阻塞你的内在能量,那你能不能够去修炼这个内在能量,庄子讲的至人之用心若镜,其实就是在讲内在能量。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能力关闭内在能量,怎么关闭的呢?我们生活的目的是感受热情、感受喜悦、感受爱,但是有很多人感受不到热情,感受不到喜悦,感受不到爱,反而会看这人不顺眼,看这件事不顺眼,心想我以后再也不相信这个东西了,我以后再也不学什么什么了,他内心当中一旦升起仇恨、埋怨、嫉妒和恐惧这样的想法,他马上就封闭自己,这个封闭的过程就是关闭了内在能量。作者讲了一句话说,从来就没有任何事物值得你为之关闭自己的心灵。在网上很多人骂我,因为我讲的东西太多了,有人把我的话随便剪一剪就跑出来骂我,这个叫断章取义,那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就会很烦,觉得凭什么这样不公平的对待我,不仅蹭我的流量,而且骂人,但是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就觉得,如果你从此不敢跟他接触了,你想把他拉黑,你不想跟他们讨论,那你就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了,所以后来我就把心灵打开,他们骂我也是一个彼此接触的机会,我可以尽我所能去做我的事情,于是我就不再烦恼了。所以从来没有任何事物值得你为之关闭自己的心灵,这个话说的相当肯定。
我们心灵的秘密是什么呢?首先要知道,你并不是你的心灵,你只是你心灵的体验者,为什么这么讲?我们的心灵是一个能量中心,外部的事物是没法进入心灵的,外面发生了一件事,比如有人骂你、打你、摧残你的身体,是没法直接进入你的心灵的,所有的外部事物要进入你的心灵,靠什么呢?它得化作一股能量才能够进入你的心灵,所以你的心灵是有能力去接受能量的,如果你的心灵能够让能量通过,那么所有的事都是没有挚爱的。所以我给这本书起了一个另外的名字,我说这本书其实不应该叫清醒的活,而应该叫心无挂碍,这本书就是教我们怎么才能够做到心无挂碍。每个人都会被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但是怎么才能够做到无挂碍?这本书告诉你,那些外在的事物都是能量,我们让他们通过,有人欺负过你,让他们通过,有人伤害过你,让他们通过,有人不理解你,让他们通过,不用过多地计较外部事物,让他们从你的心灵中通过就好了,活着的意义在于体验。
这书里面举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你在街上看到过很多车,你都不会起什么反应,因为看见一辆车很正常,但是你见不得一辆蓝色的福特车,为什么?因为当年你看到过你的女朋友在蓝色的福特车里跟别人拥吻,这给你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所以直到你今天30岁了,你只要见到同款的蓝色福特车,你就不想看,也不敢看,或者看到了以后一天都不舒服,我相信大家都有这个体验,可能未必是蓝色的福特车,这只是个符号,但你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痛苦记忆,而远离一些东西,比如远离一座城市、远离一个咖啡馆,远离一些书籍等等,这个是什么?这个就叫做业力,业力的意思就是印象,外部的事物在你的心灵当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记,这就叫作业力。液力之所以存在,你之所以会觉得蓝色的福特车特别不顺眼,是因为你没有让这个事物的能量过去,由于你不放手,不让他走,所以他就会长期的折磨你,阻塞的能量越多,抑郁就会变得越严重。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呢?微笑,放手,打开你的心灵,笑一笑,然后放手让他走掉,这些外在的东西是假的,那个藏在背后的观察者才是真正的自我。这一部分要跟第一部分结合起来,你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你才能够真的打开你的心灵,让那些伤害过你的事情,糟糕的话,不公正的遭遇过去。
我们要学会超越封闭的倾向,因为人天生就是想要封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在森林当中,小鹿特别容易受惊,小鹿一旦受惊,他的办法就是跑,然后赶紧找个地儿躲起来,我们的生存本能和这个小鹿一样,我们头脑当中的那个精神病室友是由整天给我们出的主意,几乎都是这个想要生存的小鹿的主意,赶紧躲开,赶紧藏起来,你参加了一个令人失望的活动,或者很尴尬的酒会,然后你就再也不敢去,再也不想参加了,因为你觉得受伤了,你不愿意再体会那样的环境了,但是一味的保护自己,你将永远不会自由,也得不到成长。比如说你见不得蓝色的福特车,你就永远不能够自由自在的逛街,因为只要见到他你就难受,如果你需要自由,需要成长,就得要放下这个保护,真正的成长来自不分裂,我们为了保护自己而自我分裂,这部分我说要这样做,那部分我说要那样做,我总是告诫自己要小心某件东西,告诫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这种过度的保护使得我们没法行所当行,不会做自己该做的事,总是瞻前顾后,因为我们想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如果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本心是什么,那就做自己该做的事就行。
封闭和保护会给我们的头脑带来大量的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学会的是自由自在,乐在其中。给大家念一段,一个明智的会让意识保持足够居中,每当能量转入防御模式时就放手,一旦能量开始流动,你感觉到意识开始被他吸引,你就要放松和释放,放手意味着不跟随能量流,你只需有意识地做出一点努力,下定决心不去那里,你只管放手,虽然这有些冒险,但赌放手比跟随能量而对你更有好处。当你摆脱了能量对你的控制,你就可以自由体验你内心的喜悦和广阔了。我最近就一直在尝试这种方法,当你觉得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让你烦躁时,怎么办呢?放手,看着她发声,这些都没关系,你该做什么事,你就接着做,但你心中不要纠结,不要痛苦,不要被他所带走,因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对你来讲都是一种体验,当你把这点做好了以后,你才能够真的做到自由自在,乐在其中,整个生活就是一个能够自由自在,乐在其中的过程,虽然你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你很有可能得到了自由,很有可能得到了更大的空间,更空闲的时间,这就是放手的感受。但是这个不容易,所以作者说要由小到大进行练习,什么叫由小到大进行练习呢?原来会生气的一点点小事,现在学会放手,很多小事没必要生气,像夫妻之间的争执,孩子不写作业的事情,学会放手和接纳,让这个能量不要滞留于心。
各位注意,这不是不做事,而是更有效率的做事,王阳明是一个心理能量完全放开的人,他讲究心学,但是他做事少吗?他做的事一件都不少,但是他没有烦恼,这个所谓的放手,就是消除烦恼的过程,也就是不让能量组织在这个事情当中没法过去。稻盛和夫讲过最有名的一句话,叫做不要有感性的烦恼,这话很多人听不懂,说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感性的烦恼呢?感性的烦恼就是指这个能量过不去,卡在这儿了,让人反复思量,睡不着觉,琢磨谁喜欢我,谁不喜欢我,谁对我公平,谁对我不公平,这样做到底合适不合适,但是如果你能够不在乎这个评价,让它过去只是做事,只是努力的做事,这就简单多了,做事就没有那么累,所以会心情愉快,先不要问自己能不能够做得到,先想象一下他有多愉快。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怎么进行自我的解放,作者说:要么现在就放手,要么坠入深渊,如果你不放手,如果你不想学会放手,那么你的生活一定会陷入到深渊当中去,恐惧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要么释放恐惧,要么躲避恐惧,释放恐惧就是让这个能量过去,无论发生什么,我不再害怕了,我能够接受,因为作为一个观察者,我觉得我没有太大的损失,那么你就会活的非常喜悦,非常有体验感,因为你能够观察这个世界,但是一旦你开始躲避恐惧,你就会发现恐惧无穷无尽,随着你在精神上逐渐成长,你会认识,试图保护自己不受问题的困扰,其实会制造出更多的问题,如果你试图支配人物、地点和事件,以免他们干扰到你,你就会觉得生活在与你作对,你会觉得生活是一场斗争,每一天都很沉重,因为你必须控制每一件事,与他们作斗争,这会带来竞争、嫉妒和恐惧,你会觉得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引起你的不安,他们只要开口说话或是做一件事,你的内心就会立刻感到不安,这就使得生活成为一种威胁,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如此忧心忡忡,为什么你的脑海里会出现那些令你困扰的对话,大多数时候,你不是在试图阻止事情发生,就是在因为事情确实已经发生了,而拼命思考对策,你在与天地万物作斗争,这就使得天地万物成为你生命中最可怕的东西。
这一段话读多少遍都会觉得有意思,我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很多我身边的人和我自己过去的体验,当你紧张,当你觉得什么都是跟你作对的时候,当你觉得一定要把自己保护的严丝合缝的时候,你就有做不完的事,你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疯狂的牢笼,因为你没法保证自己百分之百安全,保证自己内心不受伤,这是做不到的,所以有任何风吹草动,你都会极其紧张,你每天生活在热锅之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如果你不放手,恐惧将是一切的根源,这就好像你试图去制止水上的涟漪一样,各位你试试看,你往湖里扔一个石子,荡开一片涟漪,然后你想要涟漪停下来,想要去把那个涟漪摁住,但摁的结果就是涟漪变得越来越多,甚至把整片湖水都搞坏了,所以对于恐惧,我们得学会放手。大家记不记得我们讲过一本书,叫《跳出头脑,融入生活》,你发现这两本书的两位作者,虽然一个是心理学家,一个是研究心灵的人,但殊途同归,都认为我们要跳出头脑,如果你用你的头脑去生活,你没法做到放手,因为你的头脑在不断的分析,不断的判断,他会让你再买更多的保险,更大的房子,让你去给自己的心灵修防盗网,把自己牢牢地裹在里边。
假设你注意到你内心中的某样东西被触发了,如果你放手,继续呆在觉知的位置上,你注意到的东西就会过去,如果你不放手,反而迷失在从心头升起的烦恼、不安的感觉和想法中,你会看到一系列事件如此迅速地展开,以至于你都不知道是什么触发了你。各位,你们有没有过一个体验,你非常担心害怕某件事,你怕自己的家人或者父母知道,但是他们真的知道了以后,其实也就那样,生活还是在继续,自己被骂了几句,但还是得继续生活,然后就会慢慢的发现,其实那件事情的发展没有我们之前想象的令人恐惧,没发生的事情最令人恐惧,发生过后,我们就会感觉也就那么回事,是可以接受的。比如说死亡这件事情,它没发生的时候最令人感到恐惧,但是发生了以后,我们按部就班的处理也就过去了,所以如果我们连死亡都能够理解和接纳,那你说还有什么事值得你天天忧心忡忡,生活在继续,而你忧心忡忡,那你根本没法体验到生活所带来的美好,这太遗憾了。
如果你不放手,就会进入一个消极的循环,越多的保护带来越多的牵挂,越多的牵挂带来越多的问题,然后你需要更多的保护,即使你挣再多钱都不够,最后就是这么多的循环,也没法保护住自己。人要做什么呢?这个作者说向上看,向上流动,就是底下有人拉着你,底下有很多事物拉扯着你,希望你能够跟他们纠缠,希望你能够烦恼,希望你能够难受,他们总是对你说,你为什么不难受,别人都焦虑,你为什么不焦虑,我不焦虑,因为我往上走了,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上升,向上流动,去寻找旅途的乐趣,人生就是一场旅途,身处其中时,如果你没有发现旅途乐趣的能力,你会觉得分分钟都是煎熬,比如说当年你在上大学的时候,考试不及格,身处其中,那时候你会觉得想死的心都有,太痛苦了,但过了20年,回过头来看,会发现那时候的大学时光都是美好生活,大学简直美好透了,因为那是青春岁月的旅途,但是在旅途的过程当中,我们不会去观察自己,因为我们入戏太深,好像我们成了游戏当中的主角,你会发现你的压力变得很大,所以要学会向上看,向上流动。
这个作者举了个比喻特别好,很多人不能够放手,是因为我们体内有一根刺,好比你胳膊上扎了一根刺,扎得很深,拔不出来,只要一动就疼,那么请问你会怎么办?你一定会想办法做一个东西,把它包住,不让别人发现,然后保护着它,不要让别人碰到它,那当你这儿有了一个装置,保护着这根刺的时候,你的行动自由就被限制了,你不敢跟别人拥抱,你不能够有太亲密的关系,因为只要这个地方被触动,你就会疼,所以这个地方不能提,很多人内心当中都会有很多刺,哪怕只是胳膊上的刺,它也会使得你什么都不能做,除非把这根刺拔掉。我们不能让自己最脆弱的部分主宰我们的人生,很多人就是用最脆弱的部分主宰了自己的人生,比如说小时候被人欺负过,因为这件事内心很脆弱,就觉得我一定要出人头地,所以他咬着牙要出人头地,他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摆排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要面子,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让别人崇拜我,让别人觉得我好成功,这就是那根刺,那一根刺时有了特别多的包袱,导致你别的事都做不了,你只能够去做挽回面子的事。假如你内心当中有一根刺,是来自情感,来自跟父母的关系,来自学历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你就没法自如地、轻松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那个东西主宰了你的人生,最脆弱的部分主宰了你的人生。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拔掉它。拔掉这根刺是唯一的办法,问题是怎么拔呢?禅宗里边讲过一个公案,有人来找禅师说,请师傅为我解绑,师傅说,谁妇孺谁绑着,这个人悟了,原来是自己绑了自己。所以真正的释放就是发现自我,回到第一部分,你会发现,你所谓的自我不是童年的那个小孩,你所谓的自我不是你头脑当中幻想出来的一个人格,你所谓的自我不是别人认识你,知道你的名字,或者别人会笑话你,这种自我是假的,你的自我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很清净的东西,你只需要做一个选择,说这根刺拔掉了,这根刺就拔掉了,因为刺是扎不到自我身上的,刺只能够砸到那个被观察者身上,而不能够砸到那个观察者身上,因为观察者是清净的、污染的,所以拔刺的真正方法就是发现自我的方法,我不再跟我过去的伤痛纠缠了,我下定决心选择放手,我选择过开心喜乐的生活,任何事发生在我面前,我都会开心喜悦地来解决它,这就是一个决定,我做出这个决定就来自我。
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告诉自己,原来这才是自我,我明白了,所以我就放手了。那么如果你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学会了不纠缠,那就不需要有人帮你,把这个刺痛苦就过去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窃取自由,从哪儿窃取呢?你的头脑老想绑着你,你那个疯狂的室友不会放你走,我现在给你讲书,你头脑当中那个室友就跟你讲,别听他胡说,什么乱七八糟的,根本做不到这个东西,不可能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个声音会不断的在脑海当中说服你,让你不要放手,我们得从他身边把自由偷出来,怎么偷出来,决心不再受苦,只要你决心不再受苦,这事就解决了。佛陀讲法首先讲苦,但大家觉得很奇怪,大家说哪有那么苦,我们的生活其实还可以,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体验过什么叫不苦,当我们没有体验过什么叫不苦的时候,我们就完全感受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有苦,真正的不苦是你内心可以变得非常健康,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我们大部分人的内心特别敏感,大部分人的内心是特别容易受到伤害的,比如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或者一次评价没评上,就会觉得受到了伤害,你得停止告诉你的大脑,他的工作是解决你的个人问题,这项工作破坏了大脑,扰乱了你的心理状态,它造成了恐惧、焦虑以及神经症,你的大脑对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任何控制力,它既不是全知的,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控制天气和其他自然力,也不能控制你周围所有的人物、地点和事物,你赋予了你的大脑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求他操纵这个世界,以解决你个人的内在问题,如果你想获得健康的生存状态,就别再要求你的大脑完成这个任务,当你的大脑不必再确保每个人和每件事都像你需要的那样发展,你内心就会感觉好一点,大脑不适合做这种工作,将它炒鱿鱼吧。
同时也放下你内心的问题,这段话非常了不起。各位记不记得我过去在讲书的时候,提到过一个词,叫做认知失调。父母骂孩子就是认知失调,因为我不能是个坏父母,所以我骂他,把责任推到他身上,我就变成了一个好父母。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为了解决认知失调,我吃不到葡萄我很难受,那我就说它是酸的。我们人生所做的种种错误的行为,绝大部分可以归结为解决认知失调。比如你读书读不懂,你就说读书无用,读书无用对你来讲其实没有任何帮助,但它让你的大脑舒服了一点,你会觉得那些读书的都是傻子,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干的事。我们的大脑为了能够让我们完全安全,完全满意,为了周围的一切都不能伤害到自己,就试图让自己控制周围的一切,但你控制不了,你只能够通过幻想,通过扭曲周围的现实来解决。所以你把你的大脑逼疯了,你头脑当中的那个室友是怎么疯掉的,为什么要说那么多消极的话,那么多自我保护的话,就是因为你对他的要求太高了,你要求他保护你不要受伤害,你的人格不要受伤害,所以他就不断的扭曲外部的世界,上面这段话就是讲这个道理,把大脑解雇掉,让他不用再肩负这个责任了。你大脑的作用就是做事,就是每天该干啥干啥,但是你不需要保护那个内在的自我,因为那个内在的自我是自由的,我可以接纳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一切。所以你要干嘛呢,你要安静,然后静待不安的发生。痛苦是自由的代价,你要选择一下,到底是选择回避痛苦还是选择自由。那为什么自由了还有痛苦呢,要在自由的层次上生活,你必须学会不害怕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只要你害怕痛苦,你就会尽力使自己免受痛苦的伤害,如果你想要自由,那么你只需把内心的痛苦,看作你能量流的一种暂时变化,你无需害怕这种经历,你无需害怕被拒绝,也无需担心,如果你生病了,或者有人死了,或者其他事情出了问题,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不能一辈子躲避,那些没有真正发生的事情,否则一切都会变得消极,最后,你的眼中将只有许许多多可能会出问题的事情。你知道有多少事物,会引起内心的痛苦和烦扰吗,可能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如果你想成长并自由地探索生活,你就不能把你的一生都用在躲避,那些可能令你伤心或伤感的事情上。
你看,我们天天努力的买保险,我们努力的做人生的保健,我们试图防备糟糕的事情发生,这使得我们特别不自由,因为我们觉得那个痛苦一旦发生,我们无法承受,但事实是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所以你既失去了自由,还要面对那么多的痛苦,那么你今天可以做一个选择,就是我知道痛苦的发生是必然的,所以我接受痛苦的发生,如果痛苦发生了,我去体会它,去感知它,去观察它,这时候你可以变得很自由,就好像如果我怕有人在网上骂我,我就不去看网上的评论,那这就是一种逃避,它带来的问题就是你不能看到任何东西了,你也不能够享受到别人夸你了,你想要去看那些对你好的留言和评论,也没机会了,因为可能会有人蹦出来骂你,这就是不自由了。但是如果你选择接受痛苦,认为有痛苦很正常,没关系,因为你接纳了痛苦的发生,你的心灵反而会变得更加自由,所以你要安静,然后静待不安的发生,痛苦是自由的代价,人生本来就是有痛苦的,痛苦是没法回避的。
接下来我们说如何超越,什么叫超越,超越就是破除人生的各种藩篱,如果我们觉得外部世界不安全,会建一个房子,如果我们想要这个房子更安全一点,我们连窗户都关上,那关上窗户后,屋子里太黑了怎么办呢,我们打人造的灯光,当你在这个人造的灯光之下,生活了很多年以后,你会习惯这个人造的灯光,你会觉得这里又安全、又温暖、又舒适,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致使你不敢去有广阔自然光的外界,哪怕外面的世界芳草如茵,阳光明媚,因为你害怕你被这个外在的藩篱包裹着,所谓的觉悟就是穿墙而过,穿破自己所构造出来的这些墙,不要用你的思想去补墙,我们的思想和头脑经常会补那个墙,只要这个墙有一点漏洞,我们得马上把它补起来,因为我不想出去,我就想待在这。这个作者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比喻,就是小狗脖子上戴的电子项圈,当小狗跑到草丛边,要出院子的时候,这个电子项圈就会放电,小狗感受到疼,于是就不出去了,所以这个小狗永远被那个院子周围,虚拟的一个厂围着,它只能在院子里面,它跑出不去,但是这个小狗不知道的是什么呢,如果他忍着点疼跑过了这面墙,那就自由了,电子项圈就没有用了,跑过去以后会拥有特别广阔的天地,所以我们要想突破这个藩篱,我们要想突破自己的思想所构造出来的,这些墙,我们势必要经过电子项圈电击的痛苦,但是经过了这个痛苦之后,我们会面临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一个自由自在的地方。
在动物园,假如你看到老虎被锁在笼子里边,请问你觉得这到底是保护还是束缚,在我们人类看来,会觉得这个老虎好惨,因为老虎没有了自由,但是我们人类一旦遭遇危机,面临问题,我们第一时间就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把自己封闭在这个笼子里边,只有我们理解了自己头脑当中的这些模式,我们知道了自己是怎么把自己,装在笼子里边的,怎么把自己保护起来的,我们才有动力去走出这个笼子,去突破垫子、篱笆的那个边,我们势必要经过这样的痛苦,如果你不愿意的话,我告诉你结果是什么,就是我们会执着于很多东西,什么是执着呢,就是我们认为生活中有很多,坚持不变的东西,比如说我买了这栋房子,这是我的房子,因为我有产权证,我们以为那个产权证就让房子变得很坚实,你还会执着于关系,我们俩是夫妻,这个关系是非常坚实的,我们俩是父子,这个关系是非常坚实的,但你以为很坚实的这些关系,这些东西都会消散,执着的结果就,被我们选中的思想和情感,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成了心灵的积木,我们的心灵固化,是用这些执着的积木搭起来的,这个就叫做执着,我们的内心具备稳定性,我们才能够不依赖于这些积木,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找到安全感,明白放手以后的感觉,大家体会一下什么叫放手以后的感觉,这次旅程就是要穿过你以往,力争不去的地方,就像狗要跑过那个篱笆,脖子会疼就不出去了,所以它永远都不会去对面的牧场,但是对面的牧场明显好玩的多,还有很多别的小狗在那,因为那里有个篱笆,所以你过不去,但这次你就要过去,要穿过这个垫子的篱笆,你不再建造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心理模型,反正生活还在继续,只是觉知着这一切的发生,就是非常舒服的状态,这个时刻到了,然后是下一个时刻,接着是又一个时刻,事情一直都是这样的,一刻又一刻的从你的意识面前经过,然而现在的区别在于,你在旁观他们的发声,你看着你的情感和思想,对这些正在发生的时刻做出反应,但并没有阻止这一切,你并不想控制他们,你只是让生活在你的内在和外部延展开来。
我为什么念这一段呢,因为这就是我这几天所体会到的喜悦状态,来了一个朋友,走了一个朋友,做了一个直播,又做了一件事,有好事发生,有坏事发生,没关系,这都是我的人生旅程,一幕又一幕,一件事又一件事从我眼前过去,这是我们过去从来没有到达过的境地,你没有突破过这个电子藩篱的时候,你会觉得我只要好事发生,坏事发生我就难受,一旦坏事发生,我就要入戏,我要跟他斗争,我要避免这个坏事再发生,然后开始较劲,所以世界又变成了一个问题,而不再是一个被观察的对象,这就是我放手了以后的感受,我希望我这个状态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我相信我有这样的可能性,也有这样的能力,大家可以试一试,如果你能够感受到这种放手的快乐,愉快的心情,不需要担惊受怕,不需要惴惴不安,没有那么多瞻前顾后,生活一下子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当然,我并没有放弃努力,我还在工作,我还在为社会创造价值,我还在讲书,这丝毫不矛盾,只是我没有那么烦乱的内心,有一句口号叫做超越一切而尊重一切,当你达到这个状态的时候,你超越了这一切,但不是鄙视这一切,而是尊重这一切,虽然我超越这个生活,但是我尊重这个生活。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讲到要亲历生活,如何做到亲力生活呢,就是你要做出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叫做无条件的快乐之路,我决定走上无条件的快乐之路,有很多人会说,我是想选择快乐之路,可是我的妻子要跟我离婚,我是想选择快乐之路,可是我没有考上大学,我是想选择快乐之路,可是我没有钱,我们会加很多的可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选择,你没有钱,你的妻子要跟你离婚,你买不起房子,但是请问你选择快乐还是不快乐,你依然可以选择快乐,这是一个我们的选择,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直接想到,可是想到我没有这个条件,因为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地诱使我们关闭能量,我们的大脑说,你不能那么傻乐呵,你听这心灵鸡汤听多了吧,你就是没考上大学,你应该很羞愧,你应该难受,他在不断的教你自我保护,不断的教你封闭能量,不让你快乐,做出这个快乐的选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跟你的室友好好商量,最后做主的是你自己,然后走上一条不抵抗的心灵成长之路,你只是在场,你只是在场的那个人,抵抗改变不了事实,让这个能量流过,这就是佛教里边经常讲的无分别心,如果你能够做到无分别心,那么所有的能量到了你的面前,就会自动的流动,这时候你会惊讶的发现,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你自己的恐惧和欲望之外,并没有什么需要你处理,恐惧和欲,使得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复杂,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恐惧或欲望,那么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处理的,你只是允许生活自行展开,并自然地理性地和他进行互动,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做不到,我给你请了一个帮手,这个帮手叫做死亡,思考一下关于死亡的话题,死亡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好的老师,一生中最好的老师之一竟是死亡,这真是一个极大的宇宙悖论,没有一个人或一个情境,能像死亡那样给你那么多的教诲,有人会告诉你,你不是你的身体,而死亡可以表现给你看,有人会对你说,你抓住不放的事物都无足轻重,而死亡可以瞬间把他们全都夺走,有人会教育你,所有种族的男女都是平等的,富人和穷人没有什么不同,而死亡可以立刻使我们毫无差别,死亡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好的老师,想想死亡,你就能够重新看待这本书,然后做出自己的决定,假如有一个人要死了,假设有死神的话,死神来了说跟我走,然后你说,啊,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安排,能不能给我一周时间,我安排一下我的生活,死神说,早就给了你一年了,也没见你安排,你想想看,如果我们还有一年时间就要死,我们会做什么,死神甚至都给了你30年了,你做什么了,他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时间,我们什么都没做,但是当它来临的那一刻,我们觉得束手无策,我们觉得他怎么来的这么突然,实际上,死亡的降临就是不分场合,不分地域、不分财富、不分种族,他想降临,它就降临了,想想死亡在背后看着你,你将怎么对待你面前的人和事,你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见到的最后一个人,你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身边的朋友,甚至是敌人,这就是死亡能够教会我们的东西。
这本书的作者在最后一章讲中道的奥秘,他大力推崇我们中国的道德经,我们一定要学会居中行事,为什么呢,因为走极端会浪费巨大的能量,走极端就是你非得怎么怎么样,孔子讲的无意无必,无故无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就是一个中道而行的状态,那么在道德经当中所反映出来的也是一样,我们不需要走极端,我们需要执中而行,你只要不再执着,不再去构造那些心里的积木,你就是走在中道当中,而且中道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就像骑自行车一样,骑自行车往前走的时候,你的身体绝对不是完全不动的,而是左右晃着的,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如果你能够理解今天这本书,我相信会对你的自我,产生特别大的反应和冲击,不要执着于那些外部事物,他人说的话、生活的压力,那些东西都是你所观察到的东西,你要能够学会去体会,叫一声你,以后在头脑中答应的那个人,那个才是你真正的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大家带来喜乐,希望大家从此以后不再生气,开开心心的读书,生活精进。
好了,今天我又陪您读完了一本书,感谢您的陪伴,希望您可以有所收获,希望您可以关注易然的频道,并为我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