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的经典著作 看懂当今社会中各类经济问题 揭示资本主

铛铛铃2025-08-07经济19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我是依然,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我将在这里为您精读1000本好书。本期为您解读的书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者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凯恩斯人称战后繁荣之父,做过英国财政部顾问和苏格兰银行董事,担任过世界银行第一任总裁,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影响深远。凯恩斯的主要理论,就在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里。为了方便介绍,我们把凯恩斯这本书简称为《通论》。

  我们先来回答一个小问题,这本书为什么叫《通论》?所谓通论,英文是 general theory ,字面意思是一般性的理论,整体的理论。从亚当·斯密开始,到《通论》出版之前的正统西方经济学,被凯恩斯称为古典学派。凯恩斯认为,以前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只是某种特例,也就是说,古典学派的观点在特定情况下才成立,而他自己提出的经济学,则揭示了更为一般和整体的规律,这就是本书书名里“通论”两个字的含义。作为一名大学者,凯恩斯不仅指出了古典学派旧理论的不足,还直接建立了新的经济学理论,开创了一个有丰富细节的经济学新世界,为后来学者们的研究做了示范。例如,古典学派的学者们,对经济学概念或者原理经常模糊不清,术语不一致,核心观点夹杂在各种论述中,凯恩斯对这些概念与原理,进行了细致的归纳与整理,甚至在《通论》开始的章节,就认真地进行了各种术语的定义,如对收入、储蓄、投资的定义。凯恩斯试图把经济学建立在坚实的数学与逻辑基础上,这一方面让《通论》这本书很难读懂,另一方面,也引导经济学向正规与专业的方向发展。

  《通论》的书名直接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就业、利息与货币。接下来,我将为您一一解读这三个问题,最后介绍《通论》这本书对世界的影响。先说第一个问题,就业。在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比如萨伊和庇谷等人看来,就业压根不是问题,资本主义不应该存在失业。萨伊是古典经济学继亚当·斯密、李嘉图之后又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家,他使斯密的经济学说更为通俗化和系统化。萨伊定律可以说是古典学派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个定律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在简单的物物交换的商品生产社会,生产者之间直接交换产品,当一个劳动者生产出了一个产品之后,为了防止贬值,他有强烈的意愿立刻把这个产品拿去交换别人的产品,这就相当于说,每生产出一个产品,就创造出了一份对他人产品的需求。因此,供给和需求通过市场交换自然平衡,社会没有生产过剩,也没有失业。萨伊之后的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即使劳动者不直接交换产品,而是通过货币中介交换,萨伊的美好结论仍然有效,资本主义就是不应该有失业。

  但是1930年代,全球经济出现了大萧条,失业问题非常严重,统计数据和鲜活的例子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真实的资本主义世界显然存在大规模失业。面对这般现实,古典学者仍然坚持说自己的观点没错,他们解释说,社会上的失业有两种,一种叫摩擦失业,就是工人换工作需要一点时间,暂时失业了;另一种失业叫做自愿失业,工人嫌工资低,自己不愿意就业。古典学者认为,大萧条中的失业就是这两种原因造成的,所以失业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出了问题,是劳动者自己的问题,劳动者换工作或者罢工,要求涨工资,这些原因造成了失业。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古典经济学家劝大家不要闹了,还是老老实实降低工资,继续干活吧。古典学派的理论听上去太偏向资本家了,凯恩斯在《通论》这本书中说,古典学派的教授们可能也同情劳动者,但是僵化的理论迫使他们宣称,失业问题的最终原因是劳动者拒绝削减工资。其实,面对经济世界的现实情况,古典经济学者对就业问题的观点不仅错误,而且显得荒谬。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凯恩斯推出了自己的新理论。凯恩斯说,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们描述的那种美好状态,劳动者除了换工作和嫌工资低,都能就业的情况,那是一种特殊情况,叫做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指的是只要一个人有能力工作,并且愿意就业,就能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而且人们的工作是有效率的,并非是一份工两个人干吃大锅饭。在社会实现充分就业的时候,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当然是对的,只有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但问题是,社会一般并不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那什么时候社会处于充分就业呢?简单来说就是,当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的时候。凯恩斯的这个观点,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莫名其妙,萨伊以来的古典经济学认为,有供给自然就有等量的需求,所以任何时候,总供给与总需求不自然相等吗?总需求和总供给怎么会有不相等的时候呢?但是凯恩斯说不能这样假设,需求不会自动等于供给,真正起作用的是有效需求,社会产品能够全部卖出去,这需要生产者有足够的劳动报酬,有足够的货币购买力,如果生产者、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不足,他没钱购买,那么社会产品就会卖不掉,出现过剩。1930年代失业与经济危机的问题,关键是有效需求不足。什么叫有效需求不足呢?按照凯恩斯给出的定义,有效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是指由于各种心理因素,资本家不想投资,造成投资需求不足,消费者不想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怕赔钱、想存钱以备不时之需,或者想炒股、投机等等。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社会无法充分就业,甚至是发生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理论中指出,资本家只考虑自己的投资与利润,却没有考虑工人的消费能力,会出现需求不足,因此资本主义会发生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理论听上去和马克思有些像,所以当时有些保守主义者,比如美国前总统胡佛,攻击凯恩斯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凯恩斯可不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自己的理论是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发展,只不过传统的那套理论,是他的理论框架里的一个特例。凯恩斯根据《通论》中提出的理论,分析了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案。凯恩斯认为,想要度过经济危机,消除失业,应该提高国民收入,增加有效需求,让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与庇谷等人让劳动者接受降薪的方案相比,凯恩斯的方案更为积极进步,是以很大的理论突破。《通论》破除了资本主义自动充分就业的理论神话,指出了经济危机形成的原理。另一方面,凯恩斯还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大弊端,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平,比如存在食利者阶层,这个观察再次与马克思的分析类似。但是凯恩斯仍然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寻找解决方案。对于利息与货币的深入分析,使凯恩斯认为,食利者阶层的存在对制度是不利的。《通论》认为,可以通过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让食利者阶层消失。凯恩斯提出了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增加资本数量,让资本不再稀缺,这样的话,食利者就不能再坐享收益了;第二个办法是,让一些觉悟高的精英人士贡献智慧和经营才能,用适度合理的报酬为全社会服务,而不是靠资本索取超额回报。

  我们总结一下《通论》第一部分的内容,凯恩斯认为,古典学派所谓只存在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情况,是经济社会处于充分就业时候的特例。然而,现实世界,社会并不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会有生产过剩和失业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高国民收入,让劳动者有能力购买社会产品,从而减少生产过剩,减少失业。另外,凯恩斯还发现了资本主义的一个弊病,存在资本食利者阶层,他认为通过增加资本数量和道德感召,让这一阶层逐渐消失。

  接下来我们解读《通论》的第二部分内容,利息。我们知道,一个社会不会把所有收入都拿来消费,而是会把一部分储蓄起来,比如把收入的70%用于消费,30%储蓄起来。用于消费的那部分收入,自然会全部转化为社会需求,那么用于储蓄的部分呢?古典学派认为也会全部转化为需求。下面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来说明这个道理,人们将收入存到银行等机构会获得利息,利息率越高,人们越愿意储蓄,利息率低了,人们储蓄的意愿则减小。另一方面,人们的储蓄会被银行等机构用来放贷,如果利率低,投资者贷款的意愿就高,如果利率高了,投资者贷款的意愿就会下降。古典学派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利率,储蓄和投资就能够相等,所有的储蓄都会被作为贷款,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而投资会转化为对社会产品的购买,也就是转化为需求。这个时候,作为储蓄的收入也全部转化为需求,当所有收入都转化为了需求,社会就没有过剩,也就没有失业。但是凯恩斯不同意古典学派的理论,他认为古典学派的模型过于简单了,实际的投资行为除了受到利率影响之外,还有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资本边际效率。简单来说,资本愿不愿意投资,除了看利率高低,还要看投资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显然,凯恩斯的观点更有道理,就算利息率是零,如果预期投资赚不到钱,投资者谁会去贷款呢?古典经济学者不关注资本预期收益,是因为那个时候资本主义一直在迅速发展,只要商品生产出来,市场就很大,各种新技术也层出不穷,投资看上去总是有利可图的,整个社会或者说资本家群体,对资本主义信心爆棚。直到1930年代大萧条爆发,古典学者们才傻了眼,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了。

  资本边际效率这个概念,是凯恩斯最重大的经济学贡献之一。简单来说,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份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凯恩斯认为,社会资本是否愿意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关系,如果利率高于资本边际效率,人们倾向于存钱,反之就倾向于投资。因此,凯恩斯认为,决定投资与储蓄平衡的因素不只是利率,更重要的是资本边际效率。此外,凯恩斯还观察到了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现象,这个现象是说,随着投资增大,利润率会降低。这个现象是符合常识的,一方面,投资增大,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多了,商品价格就会有下降的压力,就会减少利润率;另一方面,投资增大,想赚同样比例的钱就更难了,比如说雇佣的人多了,人就要涨工资,成本上升,利润率也会减少。这些日常经验和边际效率递减是相符的,收入少时,工资涨100元就开心了,收入高了只涨100,没什么感觉了。因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投资越大,挣钱越难,所以社会上会出现投资不足的问题。凯恩斯认为要对资本进行投资诱导。凯恩斯并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者,他是支持资本主义制度的,但是他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古典学者想的那么完美,人们会出于害怕亏钱,对未来没信心之类的心理因素,减少投资,造成投资不足、消费不足、产品过剩、失业、经济危机等问题。解决办法是通过种种措施提振人们的信心,比如诱导资本积极投资,这与同时期罗斯福新政的指向是吻合的。

  接下来我们解读本书的第三个精华内容,货币。在古典经济学的利率模型中,货币无非是个计价工具,货币数量是无关紧要的。也就是说,古典学者认为,货币的利率只和人们的储蓄与投资意愿有关,一方面,人们增加储蓄会让利率下降,利率下降意味着投资成本变小了,这会导致投资上升;另一方面,人们增加投资会让利率上升,利息上升了,又会让人们更愿意储蓄,所以储蓄与投资会互相自然带动上升,直到利率达到均衡值,储蓄与投资正好互相抵消,社会自动完成调整。但是凯恩斯认为,这种看似自然的观察其实是不对的,如果其他条件一样,货币数量不一样,利率就会不一样,利率和货币总量有重大关系。古典学者的错误在于,他们认为人对于货币只有两种行为,要么储蓄收利息,要么投资赚钱。但是凯恩斯说,人们有时既不存银行储蓄,也不投资,而是留着现金,凯恩斯把这称为流动性偏好,就是说人们想留着现金,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或者留着容易变现的资产,放弃不易变现的资产。人们这样做主要是有三种动机,第一个称为交易动机,平常过日子要留些现钱,收入越高,留的钱越多;第二个是出于谨慎动机,为了资金安全,把一部分钱以现金形式保存,以免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出事;第三个目的是投机动机,就是去炒股、炒期货,把钱放在投机账户里。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曲线和货币数量决定的。简单来说,人们的货币需求与社会的货币供给数量相等时,对应的利率值就是市场均衡利率。当货币数量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市场均衡利率发生变化,而非古典经济学者认为的,利率与货币数量无关。凯恩斯关于利息与货币的理论,为后来的学者打开了思路,《通论》指出,投资意愿是由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相对大小决定的,而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投资成本决定,利息率由货币供给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决定。凯恩斯提出的这几个概念,引发了经济学家更为深入的研究。比如,通过对货币供给数量的研究,经济学家开始对货币政策做精细化研究与实践;比如,对流动性偏好的研究,让经济学家认识到股市、期货等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再比如,对资本边际效率的深入研究,又引入了重置成本等重要概念。至此,凯恩斯的《通论》中涉及的主要理论概念和理论框架,已经介绍完了。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与古典理论的区别。传统理论认为,生产获得的收入会用于消费和储蓄,在利率的自动调节作用下,储蓄又全部转化为投资,这样一来,生产获得的收入将全部转化为消费和投资,这就创造了等量的需求,从而不会有生产过剩,也没有失业。而《通论》指出,利率并没有这种神奇的调节作用,人们的投资意愿除了看利率,还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只有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利率时,人们才投资。随着投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会下降到和利息相等,这时投资总量一般是小于储蓄的,再加上人们的消费意愿也会受心理因素影响,偏谨慎,投资与消费需求都不足,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因此出现失业和危机,无法实现充分就业,而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常态。旧的理论仿佛在说,有了市场经济,有了消费、储蓄、投资、利率这些概念,因为几个精妙的自然均衡,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应该一切顺利,跟货币多少都没有关系,社会只要按资本主义制度运行,就会有很好的结果,而且这个制度还符合人类独立的天性。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得传统经济学理论已经越来越难以自圆其说,通过凯恩斯的理论,人们才完全认识到经济学的复杂性。虽然凯恩斯《通论》中的理论也不一定都正确,但对书中心思想新概念的研究,迎来了持续至今的经济学大繁荣。

  接下来我将介绍《通论》这本书对世界的影响。第一,《通论》让人们认识到,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是经济周期的根源。经济周期非常复杂,此前古典经济学者对经济周期的原因众说纷纭,如杰文斯认为,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农产品产出波动,导致了经济周期。凯恩斯明确提出,经济周期最核心的基本特征,就是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在一些古典经济学者的观察中,经济处于繁荣期时,社会出现过度投资的现象,需要用高利息让社会冷静,而在萧条期社会就业不足的时候,问题在于消费不足,根源是财富分配造成了过低的消费倾向。凯恩斯与古典学者的看法不同,他认为虽然在繁荣期存在过度投机,但投资仍然是需要的,不能说是过度投资,不仅不应该用高利率终结繁荣,反而应该用低利息尽量延续繁荣,因为社会并非不需要投资,投资对于充分就业是有利的,低利率可以促使人们正常投资,避免幻想破灭而转入萧条。而在萧条期,不应该只关注提振消费,还应该关注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在萧条期,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会引发连锁反应,如股市崩盘,让人们信心大降,从而也影响消费,政府与社会应该采取措施,提升资本边际效率。

  第二,《通论》提供了有效的经济政策建议。最重要的一点,市场不灵的时候怎么办呢?找政府啊。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横扫了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其严重程度几乎让资本主义制度濒临灭亡。在当时的情况下,《通论》这本书甚至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救世主,而且世界各国也纷纷采用了书中建议的政策。书中的一些名词,如有效需求、充分就业、流动性偏好,也成为了各国经济政策白皮书的常见词汇。按凯恩斯的理论,政府主动干预经济不可避免。《通论》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经常会存在投资不足的情况,市场不能自发调整补足,甚至也不能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实现,后一种情况就是《通论》中说的流动性陷阱。处于流动性陷阱的时候,利率低到不能再低了,投放再多货币也不能促进投资,社会投资无法自发增加,经济危机越来越厉害,社会越来越萧条,怎么办呢?《通论》提出的办法是由政府主动进行投资,破解社会经济的将死状态,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主义。既然社会已经没有办法了,投资就是不足,没法与储蓄平衡,社会大量失业,那么就只有靠政府来直接投资,使社会的投资总量等于储蓄量,让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这个操作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多年以来都是经济理论焦点。

  第三,《通论》指出,想要实现国际贸易平衡,需要各国政府协调行动。早期的重商主义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外贸顺差是好的,外贸逆差却是严重的危险信号,因此在国际贸易中要大搞国家干预。而后来出现的自由贸易论则认为,不需要害怕外贸逆差,外贸机制会自行调节,主动的国家干预不仅无用,还会失去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凯恩斯对此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庸结论。他认为某些特殊情况下,重商主义、关注外贸逆差,提倡国家干预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国家干预不应该各自为战,而是应该协调一致,实施对所有国家都有利的政策。这又是一个具有《通论》特色的理论,重商主义或者自由贸易论都是特例,而凯恩斯理论能处理更一般的情况。凯恩斯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重要国际机构的诞生。

  《通论》这本书内容很丰富,主题很明确,就是通过对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分析与驳斥,把就业、利息和货币之间的逻辑关联明确起来。在凯恩斯建立的经济学新世界中,资本主义不再是一个能自动完善运行的制度,而是存在失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投资不足、分配不公等问题,会发生经济危机。凯恩斯在制度内部找出了各种应对办法,并因此促成了西方经济学的革命性进步。《通论》成为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起点,凯恩斯的理论被不断改进,为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了解《通论》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经济现象,理解经济周期以及政府的政策行为,这一切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可能息息相关。

  好了,今天我又陪您读完了一本书,感谢您的陪伴,希望您可以有所收获,希望您关注易然的频道,为我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