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 _ 独到的“有效需求理论”与“乘数

铛铛铃2025-08-07经济26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享富,祝大家享受愉快的听书时光。今日我要解读的著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部著作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所著。他被誉为战后繁荣的奠基人,曾在英国财政部担任顾问,和苏格兰银行担任董事,同时还担任过世界银行的第一任总裁。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在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提出了他的主要理论。为了便于介绍,我们简称这本书为《通论》。

  首先,我们来回答一个小问题,为何这本书被称为《通论》?“通论”这一英文短语的字面意思是 general theory ,指的是一般性的理论,整体性的理论。凯恩斯认为,之前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只是某种特殊情况下成立的特例,古典学派的观点只在特定情境下才适用。而他提出的经济学理论,揭示了更为一般和整体的规律。因此,这本书名中的“通论”代表了整体性的理论。作为一位学者,凯恩斯不仅指出了古典学派理论的不足,还直接建立了新的经济学理论,打开了一个充满丰富细节的经济学新世界,为后来学者们的研究树立了榜样。他对经济学概念或原理,进行了仔细的总结与整理,解决了古典学派的学者们常常术语不一致,核心观点夹杂在各种论述中的问题。在《通论》开篇章节,凯恩斯认真地对各种术语进行了定义,如收入、储蓄和投资。他试图以坚实的数学和逻辑技术为基础,建立经济学,一方面使《通论》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引导经济学朝着正规和专业的方向发展。《通论》的书名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主要内容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及就业、利息与货币。接下来,我将逐一解读这三个问题,并最终介绍《通论》对世界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论第一个问题,就业。在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中,比如萨伊和庇谷等人,认为就业本身并非问题,他们坚信资本主义应该不会存在失业的情况。作为古典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萨伊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之后,将古典经济学理论更为通俗和系统化。而萨伊的法则可以看作是古典理论的基石,主张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在一个简单的商品生产社会中,通过物物交换,生产者直接互换产品,劳动者生产出商品后,为了避免贬值,他们急切的希望立即用其交换其他商品,这相当于每生产一个产品,就创造了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因此,供给和需求通过市场交换自然平衡,社会既没有生产过剩,也没有失业问题。但是到了1930年代,全球陷入了大萧条,失业问题变得极为严重,统计数据和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真实的资本主义世界存在大规模失业。尽管面对这一现实,古典学者仍坚持认为,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解释说,社会上的失业有两种,一是摩擦失业,即工人换工作需要一些时间而暂时失业,二是自愿失业,即工人因为嫌工资低而不愿就业。古典学者认为,大萧条中的失业是这两种原因造成的,因此认为失业并非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问题,而是劳动者自身的问题。古典经济学者的理论看似过于偏袒资本家,而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古典学派的教授们或许也同情劳动者,但僵化的理论迫使他们声称失业问题最终原因是劳动者拒绝降低工资。不过,面对实际经济情况,古典经济学者对就业问题的观点不仅错误,而且显得荒谬。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凯恩斯认为,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描绘的那种理想状态,即只要劳动者愿意工作,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一种特殊情况,即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只要一个人有能力工作,并且愿意工作,就能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人们的工作是有效率的。在实现充分就业的社会中,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当然是正确的,只存在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两种情况。可是问题在于,社会一般并不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那么什么时候社会才算是充分就业呢?简而言之,当社会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这一点在凯恩斯看来,对古典经济学家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古典经济学派如萨伊、庇谷等人认为,只要有供给,就会自然产生相等数量的需求,因此,总供给和总需求怎么可能不相等呢?但凯恩斯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需求不会自动等于供给,真正起作用的是有效需求。要使社会产品全部售出,生产者需要足够的劳动报酬和足够的货币购买力。如果生产者的收入不足,他们就无法购买社会产品,导致产品无法销售,从而出现生产过剩。在1930年代,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关键问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如风险回避、储蓄和投机等,资本家不愿进行投资,而消费者也不愿意进行消费,这导致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不足,从而使社会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同时,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理论中指出,资本家只关注自身的投资与利润,而忽视了工人的消费能力,最终会导致需求不足,引发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相似,但凯恩斯并不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发展。凯恩斯根据《通论》提出的理论,分析了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他主张提高国民收入,增加有效需求,使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相对于古典经济学家的降低工资的建议,凯恩斯的方案更为积极和进步,是一次重要的理论突破。《通论》不仅打破了资本主义自动充分就业的理论神话,还揭示了经济危机形成的原理。此外,凯恩斯还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大弊端,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平,存在食利者阶层。这一观察再次与马克思的分析相似,但凯恩斯依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寻找解决方案。对于利息和货币的深入分析,凯恩斯认为食利者阶层的存在对制度不利,他提出通过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让食利者阶层逐渐消失。具体的办法包括增加资本数量,让资本不再稀缺,以及通过适度合理的报酬,让高度觉悟的精英人物为全社会服务,而不是靠资本索取超额回报。综合来看,《通论》第一部分的内容总结如下,凯恩斯认为,古典学派所谓只存在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情况,是经济社会处于充分就业时的特例,但在现实世界中,社会并不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会存在生产过剩和失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高国民收入,使劳动者有能力购买社会产品,从而减少生产过剩和失业。另外,凯恩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一个弊病,存在食利者阶层,他提出通过增加资本数量和道德感召,逐渐消除这一阶层。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通论》的第二部分,利息。一般而言,一个社会不会将其全部收入用于消费,而是会有一部分进行储蓄,例如,将70%的收入用于消费,30%进行储蓄。消费部分的收入会自然转化为社会需求,而储蓄部分,则古典学派认为会全部转化为需求。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这一原理,个体将收入存放在银行等机构,从而获得利息,利息率越高,个体储蓄的意愿越大,反之,利息率降低,储蓄意愿减小。同时,个体的储蓄会被银行等机构用于贷款,如果利率适当,投资者贷款的意愿就高,如果利率过高,投资者贷款的意愿就下降。古典学派认为,只要有适当的利率,储蓄和投资就能够相等,所有储蓄,最终会以贷款形式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最终促使对社会产品的购买及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储蓄所得也会全部转化为需求。当所有收入都转化为需求时,社会就不会产生过剩,失业也就不再存在。但是,凯恩斯对古典学派的理论并不认同,他认为古典学派的模型过于简单,实际的投资行为受到利率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资本边际效率。简单来说,资本是否愿意投,不仅取决于利率高低,还要看投资是否能够盈利,以及能够盈利多少。凯恩斯的观点更为合理,即使利息率为零,如果预期投资无法盈利,投资者也不会愿意贷款。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之一,表示增加一份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凯恩斯认为,社会资本是否愿意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关系,如果利率高于资本边际效率,人们更倾向于储蓄,反之则更倾向于投资。因此,凯恩斯认为,决定投资与储蓄平衡的因素不仅是利率,更重要的是资本边际效率。此外,凯恩斯还观察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现象,这指的是随着投资的增加,利润率会降低,这是符合常识的。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生产的产品也会增多,商品价格就会有下降的压力,从而减少利润率,另一方面,投资增加,想要赚同样比例的钱就更难了,比如雇佣的人多了,人工成本上升,利润率也会减少。这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日常经验是相符的。因此社会上会出现投资不足的问题。凯恩斯认为,需要对资本进行投资诱导,他并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者,而是支持资本主义制度。不过,他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古典学者想的那么完美,因为人们会因为害怕亏钱,对未来没信心等心理因素而减少投资,导致投资不足,消费不足、产品过剩和失业等经济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提振人们的信心,比如诱导资本积极投资,这与同时期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是吻合的。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本书的第三个重要内容,货币。在古典经济学的利率模型中,货币仅被视为计价工具,其数量被认为不重要。古典学者主张,货币的利率仅与储蓄和投资意愿相关,一方面,储蓄增加导致利率下降,因为下降的利率减小了投资成本,从而促使投资上升,另一方面,投资增加导致利率上升,高利息使人们更愿储蓄。这种储蓄和投资的相互推动会一直上升,直到利率达到均衡值,储蓄和投资完全抵消,社会就自动实现了调整。可是,凯恩斯认为,这种看似自然的观点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货币数量不同,利率将不同,利率与货币总量之间存在重要关系。古典学者的错误在于认为,人们对货币只有两种行为,储蓄以获取利息或投资以获利。可是,凯恩斯指出,人们有时既不存银行储蓄,也不投资,而是留着现金。他将这称为流动性偏好,即人们想要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或者留着容易变现的资产,而不愿意持有不易变现的资产。这样的行为主要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出于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曲线和货币数量共同决定的。简而言之,人的货币需求,在与社会的货币供给数量相等时,对应的利率值就是市场均衡利率。当货币数量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市场均衡利率发生变化,而非古典经济学者认为的利率与货币数量无关。凯恩斯关于利息与货币的理论,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论》指出,投资意愿由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相对大小决定,而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投资成本决定,利息率则由货币供给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决定。凯恩斯引入的这些概念,引发了经济学家更深入的研究,如对货币供给数量的研究,经济学家开始对货币政策进行精细化研究与实践,对流动性偏好的研究,让经济学家认识到股市、期货等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对资本边际效率的深入研究,引入了重置成本等重要概念。至此,我们已经详细介绍凯恩斯的《通论》中,涉及的主要理论、概念和框架。

  接下来,我们将回顾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与传统古典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传统理论中,生产获得的收入,被认为会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在利率的自动调节作用下,储蓄将全部转化为投资,生产获得的收入,因此完全转化为消费和投资,创造了等量的需求,从而避免了生产过剩和失业的问题。但是,《通论》却指出,利率并没有传统理论中,那种神奇的调节作用,人们的投资意愿不仅仅受利率影响,还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只有在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利率时,人们才会进行投资。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到与利息相等,这时的投资总量通常小于储蓄,加之消费意愿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趋向谨慎,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因此面临失业和危机,无法实现充分就业。而这在凯恩斯看来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常态。古典的理论仿佛在宣称,市场存在经济,有了消费、储蓄、投资、利率等概念,凭借几个巧妙的自然均衡,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顺风顺水,与货币数量无关,社会只要按照资本主义制度运作,就会取得良好的结果,并且这个制度符合人类独立的天性。不过,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得传统经济学理论越发难以自圆其说。通过凯恩斯的理论,人才全面认识到经济学的复杂性。尽管《通论》中的理论并非都完全正确,但对其中心思想新概念的研究,引发了经济学的大繁荣,这一繁荣至今仍在持续。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通论》这部著作对全球的深远影响。首先,通过《通论》,人们深刻认识到,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是经济周期的核心原因。在此之前,古典经济学者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千差万别,比如,杰文斯认为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农产品波动,导致了经济周期。可是,凯恩斯明确指出,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观察一些古典经济学家的看法,繁荣期社会存在过度投资现象,需要通过提高利息来评议,而在经济低迷期,问题则在于消费不足,这源于财富分配不均。凯恩斯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尽管存在过度投机,但投资仍然是必要的。他主张在繁荣时期,不应通过提高利息结束,相反,应通过低利率延续,因为社会仍需要投资,而低利率可促使正常投资,避免幻想破灭导致的经济低迷。在衰退期,不仅应关注刺激消费,还需关注资本边际效率下降,这一降低会引发连锁反应,如股市崩盘,影响信心和消费,政府和社会应采取措施,以提升资本边际效率。其次,《通论》为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建议,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必须介入。1929年,大萧条爆发,席卷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存亡。《通论》被视为资本主义的救世主,各国纷纷采纳其建议,书中的名词,如有效需求、充分就业、流动性偏好,成为各国经济政策中常见的词汇。凯恩斯理论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投资不足现象时常存在,市场无法自行调整,也不能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解决,即《通论》中的流动性陷阱。在这种陷阱中,利率低至无法再降,增加货币供应也难以刺激投资,经济危机加剧,社会陷入低迷。《通论》主张政府积极投资,打破经济将死状态,在社会投资不足、无法与储蓄平衡,大量失业的情况下,只有政府直接投资,使社会投资总量等于储蓄,实现充分就业,这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操作,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理论的焦点。第三,《通论》指出,实现国际贸易平衡需要各国政府协调行动。早期的重商主义认为,外贸顺差对国家有益,而逆差是危险信号,主张国家干预国际贸易。相反,自由贸易论认为,不必畏惧逆差,外贸机制会自行调整,主动国家干预不仅无济于事,还会失去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凯恩斯在这一问题上找到了中庸之道,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关注逆差是有道理的,但国家干预不应各自为战,而是应协调一致,实施有利于所有国家的政策。这体现了《通论》的特色,能处理更为普遍的情况,而非特例。凯恩斯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重要国际机构的成立。

  总体而言,《通论》内容丰富、主题明确,透过对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分析与反驳,清晰揭示了就业、利息和货币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凯恩斯构建的新经济学世界中,资本主义不再是一个自动运行的制度,而是面临失业、有效需求不足、投资不足和分配不公等问题,引发经济危机。凯恩斯在制度内部找到各种应对办法,推动了西方经济学的革命性进展。《通论》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的起点,凯恩斯的理论不断引进,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深入了解《通论》的思想,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经济现象,理解经济周期以及政府的政策行为,这一切都可能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享富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