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富种起源》告诉你认识怎样变富的 探索现代经济增长的起源 学会摆脱贫困陷阱 让自

铛铛铃2025-08-07经济14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享富,祝大家享受愉快的听书时光。今天为大家解读的是在20232月出版的新书《复种起源》,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人类是怎么变富的”。首先进行一下自我介绍,作者是一名经济学研究者,2007年,他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毕业,2013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他曾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任教。十几年前,他偶然接触到增长起源这个研究课题,从此展开了一段神奇的思维旅程,这本书就是这场旅程的记录,通过他与读者分享他的见闻。《复种起源》荣幸地受到了许多学界同行的好评,例如,兰小欢老师评价,这本书是出自经济学者之手的人类简史。国际经济史学界首屈一指的大学者,诺斯教授也多次赞扬其中的内容。

  这本书之所以命名为《物种起源》,是因为作者借鉴了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思想,来解释人类是如何变富的。读完这本书,读者会看到,这个问题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规律,其精彩程度不亚于任何个人的财富传奇。人类在约500万年前与大猩猩分道扬镳,直到1800年工业革命以前,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在温饱线上下,几乎没有显著的进步。一个清代农民的营养水平、预期寿命和健康状况,很可能不仅不如他的宋代祖先,甚至还比不上狩猎采集时代的原始人。但在过去的200多年里,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范围内的人均收入开始持续稳健的增长,今天已达到前工业时代的十倍甚至几十倍。如果把整个人类历史比作一天24小时,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在其中的23小时、59分钟、57秒里都静如死水,却在最后的三秒钟发生了跨数量级的飞跃。这一转折是如何发生的?除了某些促进工业革命的具体因素,比如大学、煤、铁矿、大西洋贸易等,是否还有一些底层的普遍规律在支配这种临界现象?这正是作者在书中尝试解答的复种起源之谜。

  对于人类这个物种是怎么变富的这个大问题,作者将其拆成两个子问题。第一个子问题是,1800年以前,人类为什么穷,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瓶颈是什么?第二个子问题是,1800年以后,人类为什么富,那个主宰人类历史99.9999%以上时间跨度的瓶颈,究竟是如何被打破的?在今天的解读中,作者将主要讲解第一个子问题,即人类为什么曾长期处于贫困陷阱。这一问题不仅本身很重要,是经济史学乃至经济学中最基础的问题之一,也是理解第二个子问题,人类怎么变富的基础。如果对增长的瓶颈认知不准确,就不可能正确理解瓶颈的突破。正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早已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研究,甚至知识界普遍认为,我们已有了公认的答案。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作者发现当前学界的主流认知是错误的,甚至可以说是与真相背道而驰的。贫困陷阱背后的原因远比学者们所笃信的更加精巧、深刻、暗黑。

  接下来,作者将分成三部分来呈现他的推理。第一部分介绍学界对贫困陷阱的主流认知,第二部分分析主流认知为何是错误的,第三部分提出他对贫困陷阱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书中的观点并非没有争议,但作者相信,它能启发读者重新审视漫长的文明史,从狩猎采集到刀耕火种,从金戈铁马到机枪坦克,从王冠落地到火箭上天。正如经济学诺奖得主克鲁格曼所说,当你发现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那些决定一个帝国兴衰的力量,能够被打印在纸上的一系列数字和符号所诠释和预见,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呢?如果读者觉得眼前的世界因为过分熟悉而有些无聊,或许本书所揭示的历史法则,能让世界在读者眼中重新变得陌生、新鲜而又不失合理,这正是这趟思维之旅的最大价值所在。

  好,首先我们进入今天这场思维之旅的起点,看看对于贫困陷阱这个问题,学界的主流认知。我会用一个寓言版的经济学模型来为大家讲述。现在,请大家把整个社会想象成一个小岛,岛上有十棵椰子树,一天能产出十个椰子,假设每天一个椰子就能养活一个人,人口的变化取决于人均拥有的椰子数量,人均椰子大于一个,人口就会逐渐增加,少于一个,人口就会下降,这个逻辑也可以简称为富生、穷死。在这种逻辑下,如果椰子树从十棵变成了20棵,虽然短期内每个人可以享用更多的椰子,似乎是变富了,但长远来说,岛上人数也会增加到20个人,每个人每天仍然只有一个椰子吃,也就是又变穷了。这个逻辑可以简称为人多就穷。从史前社会到工业革命前,尽管椰子岛上的椰子树已经增加了许多倍,按理说财富总量已经大大增加,但岛民的人均收入和平均生活水平却没有多大的变化。

  椰子岛上有一个经济学家叫马尔萨斯,他意识到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还把富生穷死、人多就穷这套机制提炼了出来,用来解释这种现象。因此,这种人均收入的停滞现象就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解释马尔萨斯陷阱的这套机制就被称作马尔萨斯机制。现在我们把这个椰子岛换成现实中的经济体,在马尔萨斯看来,因为富生穷死机制的存在,技术进步、市场扩张和制度革新这些因素虽然能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张,短时间内让人均收入提升,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人口增加,人均收入又会回落到原来的水平。因此,技术进步、市场扩张和制度革新这些因素不会对人均收入产生长远的影响。那么,哪些因素能改变长期人均收入呢?只有卫生条件、生育、文化、暴力程度这几个因素。一个社会如果肮脏、多病、节制生育、暴力横行,他的人数会减少,但同时活着的人人均收入会上升,而且这样的社会需要更多的人均椰子才能支持人口的平衡。于是,不健康的社会反而会享有更高的均衡人均收入。比如在历史上,黑死病肆虐欧洲的几个世纪里,虽然人口大量死亡,但存活下来的人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土地,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当然,人均收入的提高并不一定带来更幸福的生活,毕竟生者还要承受丧亲之痛,他们的高收入是以亲朋好友的死亡为代价的。因此,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绝望地说,跟这个机制,也就是富生穷死机制比起来,所有其他困难都是次要的、微不足道的,这一法则制约着整个生物界,我看不出人类怎样能逃避这一法则的重压。

  有趣的是,马尔萨斯刚说完这话,工业革命就开始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历史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的悲观预言,但这丝毫不影响马尔萨斯的学术地位,因为他最核心的贡献就是对马尔萨斯陷阱的解释。200多年来,他的解释一直被奉为圭臬。因此,当经济学家试图解释现代经济增长时,他们总是默认马尔萨斯机制就是当初遏制增长的瓶颈,只要弄明白工业革命期间这个瓶颈是怎么被打破的,就足以解释富裕的起源。刚巧马尔萨斯模型有一个现成的魔改版,经济学家们就把它利用上了。马尔萨斯当年假设,出生率随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上升,但现代社会却出现了相反的现象,人均收入提高后,出生率反而下降了。这就意味着,一旦人均收入高过某个门槛,马尔萨斯的假设就被打破了,出生率不会再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上升,阻碍人均收入增长,反而是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下降,进一步助推人均收入增长。于是,理论家们围绕这个机制来构建形式化模型,结合其他促进工业革命的因素,来解释富裕的起源。然而研究发现,马尔萨斯机制并不能解释马尔萨斯陷阱,当年制约人均收入增长的瓶颈其实是另外一个机制,现有的理论因为误判了瓶颈,最多只把握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次要因素,我们需要新的理论来重新认识富裕的起源。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踏上旅程的第二段,来看一看马尔萨斯的解释问题出在哪里。让我们重新回到椰子岛,这个岛上的椰子既是经济福利的化身,又是人口增长的来源。在现实中,它对应的是那些生存品,也就是能促进我们生存繁衍的商品,最典型的就是粮食了。除了这些生存品以外,现实中还有许多商品,虽然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却不会让人口数量有明显的变化,比如食物的精致程度、钻石项链、游戏机、马戏团、衣服的花纹等等,这部分商品在书里被称作效用品,这里的效用指的是个体的幸福程度。在这个寓言故事里,用玫瑰花来指代效用品,在现实世界里,很多商品到底更像椰子还是更像玫瑰花,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以简单的这样判断,同等货币价值的两样商品,哪个对人口增长的贡献大,哪个就更偏向于椰子,另一个就更偏向于玫瑰花。比如粗粮馒头跟牛排相比,是粗粮馒头更偏向于椰子,但如果牛排跟别墅相比呢,显然是牛排更偏向椰子,别墅更偏向玫瑰花。但是所有这些跟吃穿住有关的东西,要拿去跟钻石、鲜花这些观赏品比,也都是更偏向叶子的,而这些观赏品,还有游戏、音乐、美术、文学这些虚拟商品,就都属于最典型的玫瑰花商品了。

  再说回我们的椰子岛,刚才已经说了,在这个岛上,玫瑰花代表的是那些能让人感觉幸福,却不影响人口的商品。一开始岛上每天出产十个椰子、十朵玫瑰花,所以十个居民每人每天能消费一个椰子、一朵玫瑰花。此时如果玫瑰花的产量翻倍,变成一天20朵,长远来说,人均消费就会变成一个椰子、两朵玫瑰花,每个人享受到的福利也就随之提高。那么这就跟前面讲的情形不一样了,之前说的是,如果技术进步、市场扩张和制度革新让椰子增产,人均福利或者说人均收入会有短暂的上升,但是长期来看,随着人口增加,人均福利又会回落到原来的水平,这就是马尔萨斯对贫困陷阱的描绘。但是如果岛上产生了一种能让玫瑰花增产的技术呢,它会增加人均福利,但是却不会让人口增加,那么长远来看,它就永久的增加了人均福利,马尔萨斯机制约束不了这类的变化。

  好,我们更具体的说,在这个椰子岛上,人均福利可以怎么变化。最开始假设这个岛上每天一个椰子就能养活一个人,所以长远来说,岛上的人口数量就等于椰子的产量,因此人均福利水平完全取决于每个人有多少玫瑰花,也就是玫瑰花与椰子的比例,我们可以把这个比例简称为花椰比,花椰比越高,也就是玫瑰花数量相比于椰子的数量越高,那么人均福利就越高。在椰子岛,要整体提升岛民的花椰比,有哪些方式呢?主要是两种,一是让玫瑰增产,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大家多工作,多种玫瑰,升级玫瑰种植技术。还有第二种方式是让椰子减产,为什么椰子减产能提升人均福利呢?前面说了,这个岛上每天一个椰子就能养活一个人,那么长远来说,岛上的人口数量就等于椰子的产量,所以椰子减产就会让人口减少,那在玫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均福利就会得到提高。什么情况下椰子会减产呢?一种情况是被动减产,比如发生了天灾,椰子地被破坏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主动减产,比如岛上的文化偏好发生变化,岛上的居民开始更喜欢玫瑰,不在意椰子,所以主动砍去椰子树,改种玫瑰花,这样虽然会导致人口减少,但是对于幸存者来说,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多的玫瑰花了。

  在现实中,一个社会的文化偏好从椰子转向玫瑰,意味着生活方式从艰苦朴素转向奢侈淫逸。俗话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为了细腰这种效用品而放弃了生存品,是一种玫瑰花文化的极端表现。引入玫瑰花,只是对马尔萨斯模型的一个小小改进,它可以解释像古罗马和宋朝这样工商业繁荣的古代社会,为什么能实现更高的人均收入,但是他却引出了一个难解之谜,在一个经济体中,工商业相对于农业,一般来说是更接近于玫瑰花的,从学理上说,有很多机制都可以保证,即使在古代的大多数时间里,工商业的技术进步速度也应该比农业的技术进步速度要快得多的,所以真实世界的花椰比本应该有一种持续增长的趋势,使人均福利即使在古代社会也能持续稳健的增长,让人类早早地摆脱马尔萨斯陷阱,但现实中这并没有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天下的商品中本就没有玫瑰花,自然也就无所谓花椰比的持续增长。第二种可能,玫瑰花和椰子之间因为某种神秘的原因保持着平衡的增长,椰子增加几倍,玫瑰花也增加几倍,椰子减少几分之几,玫瑰花也减少几分之几。先考虑第一种可能性,不存在玫瑰花,也就是说,只带来愉悦却不促进生存的效用品其实不存在,这个世界上只存在生存品,这其实就是马尔萨斯理论的一个隐含假设,这种可能性存在吗?表面看,人类的偏好主要由基因决定,而基因的首要目标就是生存和繁衍,所以偏好与生存相一致,效用品可有可无,马尔萨斯似乎歪打正着,只是忽略了一个无关紧要的经济部门而已。但其实效用品很多且重要,并且具有深刻的生物学基础,最关键的一点是,效用品即使是为了生殖利益而被消费,它满足的也是个体的生殖利益,例如,它能帮一个个体吸引异性,一个小伙子拥有越多的玫瑰钻石,展现越高的才艺审美,自然就越能吸引女孩的青睐,但是效用品虽然符合个体的生殖利益,却不符合群体的生殖利益,什么意思呢?因为每一朵玫瑰花都要消耗本来可以生产椰子的资源,一个小伙子家里堆成山的玫瑰花和更多更好的配偶,代价可能是其他五个小伙子找不着对象,没地方种椰子,吃不饱饭,生不了娃。换句话说,玫瑰花其实是把本来可以用来支撑更多人口的资源转移到了个体之间的争奇斗艳上,这一点和椰子、面包、御寒的棉衣这样的生存品是不一样的,生存品既满足个体利益,又支持着整个族群的生存和繁衍。

  这就引出一个有趣的话题,如果以族群的生殖利益来衡量,玫瑰花是一种囚徒困境,人人都内卷在性选择的竞争之中,但如果以幸存者的福利来衡量,玫瑰花又是一个带着祝福的诅咒,如果群体和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利益矛盾,那么人类就不会有玫瑰花这样的效用品,因为我们压根不会进化出欣赏它们的器官和欲望,没有音乐、美术、科学、文学,生活的意义只剩下一群蚂蚁般的集体生存,可以说,这世上我们所眷恋的一切,所谓文明的所有,都拜生殖斗争所赐,生殖斗争才是经济福利的生物学基础。总之,只要人类不是工蚁,存在群体和个体之间生殖利益上的矛盾,玫瑰花就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经济部门。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发现,即使在一个典型的马尔萨斯经济里,经济中也有90%的生产活动可以划入玫瑰花,而不是椰子的类别,所以我们不能忽视玫瑰花部门。福尔摩斯有句名言,当你排除了一切不可能,剩下的无论多么匪夷所思,也必定是真相。给定马尔萨斯陷阱存在,第一种可能性,玫瑰花不存在,已经被排除了,那就只剩下第二种可能性,就是玫瑰花和椰子之间因为某种原因保持着平衡的增长,椰子增加几倍,玫瑰花也增加几倍,椰子减少几分之几,玫瑰花也减少几分之几,所以古代社会的人均福利才会始终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在书里这种现象被简称为平衡增长,显然只有解释了这个平衡增长,才算解释了马尔萨斯陷阱。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平衡增长呢?马尔萨斯从未提过此事,学术文献中也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更谈不上找出背后的原因,但这个原因必定存在,而且非常强大又极端隐蔽,不强大的话就压不住玫瑰花部门天然的增长优势,不隐蔽的话那这个原因早就被发现了。一种既强大又隐蔽的机制会是什么呢?穿梭上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历史,跨越所有种族与文明,两个部门的增长时快时慢,却像被一条看不见的橡皮筋连在一起,在长期中保持着同步的加速和减速,这条橡皮筋是什么呢?当年作者刚刚接触马尔萨斯理论不久,就意识到了平衡增长之谜,为了揭开这个谜,他尝试了许多方法,也研读了大量经济学文献,经过将近3年的尝试和失败,他终于在偶然间顿悟出一个能够解释平衡增长之谜的视角,那就是淘汰奢侈、传播贫穷的达尔文机制。

  现在你可能对这个说法有些困惑,没关系,稍后我们会详细解释。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视角此前在主流经济学研究中并没有被专门提出过,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原创的理论视角,但它并不是一个空中楼阁,在书中,他详细展示了其理论推导过程、计算机仿真结果、实证证据、历史案例和科学方法论的依据,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在第六章中读到这些内容。为了在今天的解读中用最短的时间完整讲述这个观点的逻辑,我们还是先回到那个种满椰子和玫瑰花的岛上,借这个简化的思维模型来说明。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地区的均衡人均福利取决于它的花椰比,花椰比越高,人均福利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允许人们在地区间移民,会发生什么呢?人类总是倾向于从人均福利低的地区向人均福利高的地区移动,既然人均福利取决于花椰比,这就意味着移民倾向于从花椰比低的地区向花椰比高的地区移动,或者说倾向于从椰子相对较多的地区向玫瑰花相对较多的地区移动,移民是有定向性的。在持续的定向移民中,玫瑰花地区会不断接受移民,就像一个漏斗,不断吸收周围的营运人口,而在其内部,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依靠吸收移民来维持人口平衡和扩张,吸收、吞噬,直到两个地区间不存在产出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为止。这个人口漏斗的移民模式既是理论推导的结果,也有实证数据的支持,比如在书中,他列出了16~19世纪欧洲的城乡移民数作为例证。在1500年到1800年间,欧洲城市每年的人口死亡率要比出生率高出3‰,按理说城市人口应该是负增长的,但事实是当时的城市人口却以正3‰的速度稳步增长,也就是人口在扩张,而这靠的就是周围农村每年相当于城市人口6‰左右的持续移民。

  可见,在前工业时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城市就扮演了人口漏斗的角色。虽然因为数据的局限,作者也只能拿城乡移民来举例子,但椰子地区向玫瑰花地区的移民要比城乡移民广泛得多,在广袤的大地上,村庄与村庄之间、气候区与气候区之间、内陆与沿海之间、大洲的两端之间,从几十公里到上万公里的尺度,这样的移民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对经济形态的演化意味着什么呢?古代社会缺乏书籍、没有互联网,移民是思想和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个从椰子地区到玫瑰花地区的移民过程,使得椰子地区的制度、技术和文化更容易被传播、扩散开来,而玫瑰花地区的那些制度、技术或文化则不太容易传播开来。进一步看,这也是一个思想竞争的过程,淘汰与玫瑰花相关的技术与文化,传播与椰子有关的技术与文化,换句话说,实际上是淘汰奢侈与富裕,传播简朴与贫穷。

  想到这一点时,作者意识到,这可能就是解答平衡增长之谜的关键。因为当聚焦每一个地区内部,会发现由于玫瑰花相对侧重于个体的生殖利益,大家会竞相制造和升级它,其技术进步率会天然的快于椰子。然而定向移民会让椰子导向的制度、技术和文化更多地扩散开来,这两股力量,一股会提升人均福利,一股会拉低人均福利,从古代社会的全局来看,这两股力量能不能恰好抵消呢?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他发现情况果真如此,一丁点的移民就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力量,牢牢压制住玫瑰花天然的增长优势,使玫瑰花与椰子在全局上恰好保持平衡增长,维持人均收入的普遍低下,使人类社会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到这里,我们可以从那个种满椰子和玫瑰花的岛上回到现实世界了。在书中她将玫瑰花称作效用品,效用指的就是个体的幸福程度,而将椰子称作生存品,准确的说是促进族群生存的产品。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一项技术、文化或制度能不能站稳脚跟并传播开来,不仅取决于它本身先进与否、魅力几何,还取决于它是生存品导向还是效用品导向的。无孔不入的移民,尤其是作为极端移民形式的战争,会带来技术、文化和制度的更替,这种更替会让生存主义文明得以扩张,同时也会让效用主义文明萎缩。比如农业革命后,农耕部落对狩猎采集部落的替代,比如战国七雄中秦国的胜出,比如从海上民族到迈锡尼,从匈人到哥特到罗马,从蒙古到女真到辽到宋的文明食物链,这些案例的本质并不是落后战胜了先进,而是简朴淘汰奢靡、勇武淘汰羸弱,生存品文明淘汰效用品文明。

  而且这些表层的政权更迭还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潜移默化、难以察觉的短距离移民,他们其实是推动生存品文明淘汰效用品文明的更强大力量,因为他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无数场景里,日日夜夜都在发生。这整个逻辑概括来说,就是淘汰奢侈、传播贫穷的达尔文机制。正因为这个逻辑的存在,即使在每一个地区内部,效用品技术的增长都天然快于生存品技术的增长,但生存品技术在传播上的优势却能够抵消它们在增长上的劣势,以至于从长期看,在世界范围内,生存品技术和效用品技术几乎保持平衡增长。与之相呼应,在文化上,即使每一个社会的文化都有越来越偏向于效用品的天然倾向,但在文化上相对倾向于生存品的民族更具有繁衍的优势,他们通过移民和战争不断淘汰骄奢淫逸的近邻,以至于从长期看,整个世界范围内,人类对效用品的偏好仍然比较节制。古代人均收入较高的社会就像独高的秀木,而吹倒秀木的狂风正是移民与战争,使人口扩张的技术文化特别容易传播开来,而使人口萎缩的技术文化往往局限一角,逐渐湮没无闻。

  最终我们能观察到,古代社会中那些最受重视的技术往往都倾向于促进生存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是很好理解的。同时,那些绵延持久的古代主流文化很多都含有刺激人口增长的目的,比如古代的祭祀文化,乍一想把资源投入祭祀,就意味着家庭口粮减少,看起来是一种浪费生存资源的文化,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它本质上也是为了族群人口的增长,长辈相信自己死后仍能享用子孙的香火,这增强了他们的生育动机,而且他们不怕子孙跳票,因为受祭祀文化影响的子孙也相信自己可以通过祭祀来让过世的祖先保佑自己。在文化与文化的竞争中,这种能够刺激生育的祭祀文化流传了下来,而那些一味装神弄鬼、耗费资源却不能刺激生育的祭祀文化渐渐湮没无闻,最终形成了以祖先崇拜为核心要义的汉民族传统祭祀文化。

  再有,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朝堂之上常有本末之争,是更重视农业这个本,还是更重视商业这个末,舍本逐末往往是被批判的一方。在许多现代人看来,古人的这种本末观念好像缺乏理性,因为鼓励商业发展才能推动人均福利的提高,而人均福利难道不是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吗?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他提出真正推动社会平衡增长的力量来自于淘汰奢侈、传播贫穷的达尔文机制,这种机制在广袤的大地上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无论是技术、文化还是制度,都在这场无形的竞争中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生存品与效用品之间的平衡增长。

  不过,听完前面的讲述,到这里你可能也意识到了,古人并不愚蠢,他们甘愿舍弃商业之末,是因为他们追求的首先是族群的生存和繁衍,在激烈的族群竞争中,生存品导向的经济政策能更有效地抵御外族的侵略。古代社会的长期贫困陷阱不仅仅是因为族群竞争淘汰了效用品导向的文明,更重要也更直接的原因是各个文明面对激烈的族群竞争,主动抑制了效用品,宁可忍受贫苦的生活,也要顽强地生存下去,或者站在君主的立场上,就是宁可民穷也要国强,这是在当时环境中一种无奈却必要的生存策略,这与自然界的适者生存是同一个道理,基因如此,思想也是思想,包括技术、文化和制度。当整个世界都被生存品的技术和文化所主导时,人类的生活水平距离温饱线当然不会太远。

  好,我们的思维之旅就先进行到这里。在今天一开始就讲到人类怎么变富,这个大问题里其实包含了两个子问题,第一个子问题是,1800年以前,人类为什么穷,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瓶颈是什么?第二个子问题是,1800年以后,人类为什么富,那个主宰人类历史99.9999%以上时间跨度的瓶颈究竟是如何被打破的?

  今天的听书解读中,重点讲解了对第一个问题,增长瓶颈或者说贫困陷阱的思考,认为遏制人均收入提高的瓶颈并不是富生穷死、人多就穷的马尔萨斯机制,而是淘汰奢侈、传播贫穷的达尔文机制,这个答案是理解人类怎么变富的基础,如果增长的瓶颈都没有认清,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对瓶颈的突破。但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展开,书中后面对现代增长起源的解释,只能在这里简单介绍几句。之所以要接着写现代增长,是因为今天的知识界错把马尔萨斯机制当作增长的瓶颈,所以他们的解释都围绕着怎样突破这个可有可无的次要瓶颈,而真正的增长瓶颈,也就是今天讲的达尔文机制,究竟是怎么被突破的,既没有人意识到过,也没有被解释过。这本书剩下的1/3篇幅,也就是第三部分“愉悦”,正是要挑战这个新的难题,达尔文机制这个封印到底是怎么打开的,这个淘汰奢侈、传播贫穷的逻辑为什么失效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知道人类后来怎么突破了增长的瓶颈,有了今天的繁荣。

  在梳理突破达尔文机制的关键因素,共找到了四个,这里简要说一下,一是贸易代替移民,二是知识媒介的改变,书籍代替言传身教,三是效用品大爆炸,四是制度竞争中的竞争逆转,其中制度竞争的重要程度最高。按照这个理论,过去500年间,人类文明史的主线是从过去的“民穷”转向后来的“敬富”,从一个族群越穷越有生存优势,转向越富越有生存优势,而且这种转折在一定程度上是内生的,部分受到自然规律的主导,因为与马尔萨斯陷阱的达尔文解释相吻合,这个机制很可能是人类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

  如果你有时间,欢迎进入这本书中继续我们的旅程。今天的讲解是非常简略的,或许不能让你完全信服,毕竟这是要推翻马尔萨斯机制这样一个有着200多年生命,成千上万学者靠他安身立命的经典理论。《复种起源》这本书最精彩的也不是个别惊人的结论,而是结论背后的推理和论证,只有读了这些论证,才能体会到无论多么匪夷所思的命题,科学上也是不得不如此,所谓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复种起源》这个书名是怎么来的。就像钱颖一老师在这本书的推荐语中提到的,当年达尔文是受到马尔萨斯启发,发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机制,并写出了《物种起源》,而如今这本书是用达尔文式的竞争机制修正了马尔萨斯的错误,最终回答了马尔萨斯提出的问题。大自然以简洁的规则幻化出万象,学者的使命就是看破纷繁事项背后的法则,这些法则殊途同归,又往往表现出深刻的同构,从这段学术传奇里也可见一斑。因此为这本书起名为《复种起源》系扣合主题,也向心目中的英雄达尔文致敬。

  好,今天就聊到这里,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享富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