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一部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智慧书 ,领略巴菲特独特的投资之道!
铛铛铃2025-08-07【经济】14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我是依然,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我将在这里为您精读1000本好书。本期为您解读的书是《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没错,这里的巴菲特,就是我们都熟悉的那个股神沃伦·巴菲特。
一提起股神巴菲特,大家讨论的往往是他的那些投资理念,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巴菲特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而这本书就能带我们近距离感受他的育儿之道。有股神作爸爸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可能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锦衣玉食、叱咤金融圈、继承巨额家产。但是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还真不是这样。
巴菲特一共有三个孩子,都是20世纪50年代生人。有趣的是,他们长大之后做的事都和股票没什么关系。大女儿苏西开了一个针织品商店,大儿子郝伊是一位农场主、摄影师,小儿子彼得,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的作者,他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三个孩子里比较出名的。1990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里,就有一段音乐出自他的手笔。另外他还凭原创配乐,赢得过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
虽然作者彼得从小不愁吃穿,上学上钢琴课也不愁费用,但是他从父亲巴菲特那里得到的物质支持,其实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从书里我们能看到,成年之后,他从父亲那里拿到的钱,基本上只有爷爷留下的一笔9万美元的遗产。在他步入中年之后,父亲宣布会把自己大部分的财富都捐出去。虽然作者和哥哥姐姐每人从父亲那里接手了一个10亿美元的基金,不过是慈善基金,里面的钱也全都是要捐出去的。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即使是这样,但光是巴菲特儿子这个身份,本身就会给他带来很多的隐性好处呀。的确是这样,后面呢,我们也会提到其中的一些。不过这个身份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很多的烦恼。比如作者从小就经常听到别人说:“你是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可是你看起来好普通啊。”长大后别人听说他没做金融,而是在搞音乐,下意识会打听:“音乐人哦,那成功吗?”这就是他要面对的烦恼。作为股神的儿子,你可以不搞投资,但不可以不成功。很多精英家庭成功人士的孩子,其实都有类似的烦恼。他们从小生活在一种比较中,生活在父母的影子下,生活在人们的期待里。他们如果成功,人们会说:“他是谁谁谁的孩子吗?”如果不成功,人们又会说:“就这还是谁谁谁的孩子呢。”
所以,巴菲特对于子女教育有个一直以来的看法,就是一个所谓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他的这把金汤匙,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插入他后背的一把金匕首。为什么呢?可能她虽然不缺钱,却从小缺爱;可能她躺在财富上丧失斗志,混混度日;可能他因为怕父母失望,被迫选择了不喜欢的职业;可能他得到了成就,却得不到属于自己的认可。这些都会让那把金汤匙露出锋利的边缘,闪烁凶光。
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这都是有钱人的无病呻吟,但事实上,几乎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思考这些问题。爱与物质、奋斗与躺平、资源与能力、外界期待与个人选择,这些都不是仅仅属于某一特定人群的人生难题。这些体验不好,出生时的一手好牌可能洒落一地,但结好了一手烂牌,也可能打出锦绣人生。
那么作者呢,在他看来,在人生的牌局上,自己目前的表现还不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富有,而是因为她很幸福。她从事着自己钟爱的事业,做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不为过往的任何一次关键选择后悔。他很庆幸自己的金汤匙没有变成金匕首,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父亲巴菲特向他传授的人生哲学。企业家李开复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说,人人都知道学巴菲特投资,但现在我的心体会是,更应该学巴菲特做父母。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作者从父亲巴菲特那里吸收到的那些人生哲学。用巴菲特的话说,她的这三个孩子是中了投胎的乐透奖。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腰缠万贯吗?并不是。其实在作者十几岁以前,巴菲特还没有成为股神。从小到大,作者一直住在一幢平平无奇的、长得像仓库的房子里,吃穿也很普通。如果说他家的房子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可能就是他离作者母亲从小长大的地方只隔着两条街。所以在作者小的时候,他经常会从自己家走去外祖父母家。他形容说,那段路程就像一段爱的走廊,无论走到哪一端,都有大大的拥抱在等着他。他的童年回忆里充满了冰激凌的甜蜜、糖果的缤纷、邻居们的善意微笑招手,还有那些热心帮他做功课辅导。但是他也明白,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这样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成长环境。所以他和他的父亲巴菲特都承认,这是很幸运的一件事,也就是我们开头所说,中了投胎的乐透奖。这个乐透奖跟金钱和物质条件没有任何的关系,它无关乎房子大不大,而是房子里是否有爱;不在于邻居们是不是富人,而在于邻里间是不是热络,能不能相互照顾。
这样的成长环境,给了作者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就是情绪上的安全感。长大后的他心中总保持着一份底色,就是相信人总体来说是好的,愿意怀抱善意和感恩,去对待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对慈善事业也抱有很大的热忱。很多人会认为,穷孩子和富孩子,在行为模式上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社会学的调查发现,这两类孩子里有极端行为取向的可能性几乎一样大。他们当中都有孤僻封闭、胆小怯懦的,也有脾气火爆、叛逆姿势的。而造成这些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家里的经济状况,而更多的是跟家庭环境是否有爱、和谐稳定有关。所以成年后的作者也深深地感受到,父亲给他带来的最大的幸运,不是后来股神事业的成功,而是让他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充满爱与温馨的环境里。
好,我们继续讲后面的事。从作者十几岁开始,巴菲特的事业越做越成功,家里也越来越富有,但是作者看到的是,家里的很多事情并没有变。她依然需要做家务来换零花钱,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也没什么变化。父亲巴菲特依然习惯穿着他的卡其布裤子与羊毛衫,每周还是工作六天,专注的像是灵魂出窍了一样。为什么金钱没有改变父亲呢?作者意识到,是因为赚很多钱,从来就不是父亲做事的目的。他对工作极其用心,是出于热爱,是因为这项工作具有挑战性,让他兴奋。这也呼应了后来父亲跟他们说的,不要把钱放在第一位,因为回报可能随时消失,要找一份你热爱的工作,然后把工作本身当成目的,金钱很可能会尾随而来,但它从不是前行的方向。
作者在自己和一些周围人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到,如果父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充满了激情,那么孩子就能更加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也会想要去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但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不喜欢、不尊重自己的工作,只是把他看成一份没法避免的苦差事,那么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观念。比如作者看到过一个悲哀的例子,有一家人,父亲是一名相当成功的投资银行家,他赚了很多钱,但是却很讨厌这份工作,每一天都盼着赶紧退休。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她总觉得自己应该从工作里拿到更多的钱,作为补偿。于是他就更加卖力的工作赚钱,但是这又让她更加不快乐了。再来说这位父亲的儿子,他很崇拜父亲,也想成为像父亲一样事业成功的人。长大之后,他进了房地产行业,干的很不错,但是曾经他父亲的烦恼,在他的身上也出现了。他跟作者说:“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自己的工作,但以前我都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一个人还可以喜欢自己的工作。从小我看到的就是父亲受着工作的折磨,喝着威士忌,吃着阿司匹林,然后就飞黄腾达了。我以为事情就该是这样的。”但是后来这位儿子状况越来越糟,终于去接受了心理治疗。在治疗中,他意识到,自己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并不是真正的职业伦理,而是一种遭罪逻辑。这种逻辑本身是不对的,它是很多人眼中通往成功的道路,可它吞噬的却是个人的身心与灵魂。这位儿子终于决定停止这样的生活,他开始思考:“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抛开薪资与名望这些外在事物,什么才是真正吸引我的事?”后来她选择了心理咨询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因为心理咨询曾经帮助他走出困境,她也想为别人做一些这样的事。而在遇到作者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一个能从工作中收获快乐的人。他说这段经历给他补上了非常珍贵的一课,这是他从小没能学到的,那就是工作就应当是工作的回报本身。
这其实也就是作者从父亲巴菲特那里领悟到的那条人生哲学,要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那么作者后来是怎么发觉自己的热爱,走上音乐这条路的呢?虽然作者从小就展现出了一些音乐天赋,但是他真正决定走上音乐这条路,还是上了大学以后的事。18岁那年,作者进入了斯坦福大学,当时他的父亲巴菲特已经成了名人,有很多的人脉资源。作者也在书里承认,是自己的家庭背景,再加上华盛顿邮报的发行人格雷厄姆写的那封推荐信,把他送进了斯坦福大学。这样的事在美国倒是不少见,很多的私立大学都会把一些入学名额留给名人、大亨或者杰出校友的子孙们。
那么巴菲特送儿子去斯坦福,是想让他将来进入哪个特定领域,成为一个什么精英吗?并不是。作者说,他的父母并不会明确的告诉他应该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相反他们一直给孩子们灌输的观念是,你可以自己选择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问题是,作者刚进入大学的时候,还是比较迷茫的,她还没有选主修专业,也没有对哪个学科特别的感兴趣,而且他也不太自信,不确定自己配不配上斯坦福。也因为是这样,她决定尽可能的把自己在校园的时光用到极致,不浪费自己能接触到的这些教育资源。所以他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选了尽可能多的课,包括哲学、文学、基础科学等等。在这种广博而丰富的学习中,他获得了很大的快乐,而且整个大一,他的父母也一直没要求他尽快确定主修专业,充分给了他享受知识的自由。
一开始作者还没有意识到这份自由有多珍贵,直到有一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那天他路过宿舍楼的门廊的时候,听到一个认识的女生在跟谁打电话,情绪很激动。作者悄悄的走开了,过了一会,他看见那个女生沿着走廊往这边走,边走边哭。作者问女生出什么事了,结果发现女生是喜极而泣,他说自己刚才跟父亲敞开心扉,讲了自己现在学医有多崩溃,真的不能再继续了,讲了很久,他父亲终于松口了,同意他不用做医生了,做律师也可以。女生讲到这,擦干眼泪,笑着说:“这是不是也太美好了?”作者愣住了,他知道这个时候自己该说点支持的话,但当时他唯一的念头就是:“等等,这就完了?做医生还是做律师,在人生那么多的可能性当中,你只能从这两个里面选一个?”这件事让她开始意识到,他拥有的这份自由,是一件多么稀缺的礼物。由此他也想到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特权呢?很多人会觉得,生来有很多的钱,衣食无忧就是特权,但是作者意识到,一个人能享有的真正的特权,是能在最大范围内拥有选择的自由,是能在开阔的视野中度过一生,而不是被挤压进某个预设的狭小空间里。这也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之一,比金钱要珍贵得多。
后来进入大学二年级之后,作者开始感觉到,跟他接触到的这些学科相比,自己还是更想把音乐作为职业选择。也正巧就在那个时候,他继承了一笔家族财产,大约9万美元,是爷爷留下的,这也是巴菲特家的一个传统,每个孩子长到19岁的时候,都会拿到一小笔财富,这也是他们能继承的全部财产了。那么应该拿这笔钱来做点什么呢?巴菲特家对这个并没有限制,作者的哥哥姐姐在拿到这笔钱以后,很快就花光了,但是作者不想这么干。考虑再三之后,他做出了一个慎重的决定,离开斯坦福大学,用这笔钱开一个自己的音乐工作室,用一段时间来搞明白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在音乐上做出点名堂,他把这个叫做用金钱换时间,也就是用这9万美元遗产,换来了这么一段探索职业道路的时间。这个决定并不轻松,但回想起来,作者认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独立做出重大的人生选择,也是与当时内心的纠结、不安全感,还有对于外部期待的担忧,达成了一种和解。
从这里开始,作者正式走上了追寻音乐梦想的道路,他租了一间小公寓,在里面配置了必要的音乐设备,从接零散的小单子给广告作曲开始,逐渐发展到出了自己的专辑,开始给影视作品创作配乐。多年后,他又开了自己的音乐会,拿到了不少奖项,过程中虽然有不少波折,但始终在前进。
那么父亲巴菲特在作者发展事业的这条路上,发挥了哪些作用呢?如果说直接的帮助的话,好像我们只能找到一条,那就是在作者决定离开斯坦福,用那9万美元开音乐工作室的时候,巴菲特帮他制定了资金预算,好让他能靠这笔钱生活得尽量久一点。这是直接的帮助,还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作者在给广告作曲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寻找给电影配乐的机会。这个时候他面临一个选择,就是要不要搬到洛杉矶去。传统的观念是,无论你有多大的能力,只要你想从事电影行业的工作,就得搬到洛杉矶,在哪结交关系、打听消息、寒暄、套近乎。但是最终作者没有去洛杉矶,而是选择了另一个离他很远的、更宁静的城市——密尔沃基。他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父亲巴菲特的影响。在巴菲特刚创立他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的时候,纽约是金融世界的绝对中心,人们都觉得你要是想干投资,就得去纽约、去华尔街,但是巴菲特不这么看,他认为,投资这件事需要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的判断,而在一群人扎堆的地方,你很可能就会陷入从众心理,当你跟着大家去追逐热门的时候,很可能就忽视了一些本该注意的价值洼地。所以他决定留在奥马哈市,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而作者选择不去洛杉矶,也是类似的想法,他认为在那里他会很容易去跟风,去做那些热门的曲风,或者模仿近期最成功的原声音乐,但是这不是她想要的,她想要发展自己的音乐风格,把自己打造成一块独特的价值洼地,吸引跟他契合的伯乐。作者是幸运的,他在密尔沃基创作的第一张专辑《等待》市场反响很好,也吸引了一些影视制作人的注意,由此打开了事业的新阶段。
除了我们刚才说的这些以外,其实你很少能在作者摸索职业方向,还有发展事业的过程当中,看到他父亲的身影,但是作者认为,这正体现了父亲巴菲特的教育理念,支持、鼓励但不干涉。在作者刚上大学很迷茫的时候,父亲鼓励他多尝试有兴趣的事,多审视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在作者决定辍学开音乐工作室的时候,父亲没有反对,还帮他规划钱怎么花。而在作者20出头,终于决心以音乐作为一生的职业追求的时候,父亲巴菲特跟他讲了一句话,他一直印象很深,巴菲特说:“儿子,咱们俩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是我的画布,我很高兴每天都能在画布上添几笔。”作者说,对他而言,有这样的一番话已经足够了。
好,最后这部分我们来聊一个在书里的很多章节都有涉及的问题,就是我们该怎么选择自己的职业归宿。对于这个问题,巴菲特的回答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选自己热爱的。但是这件事并不容易,很多人即使在工作多年之后,也还是不清楚自己热爱的事情是什么。巴菲特也明白这一点,找出热情所在是一个辛苦又玄奥的过程,也有激进的成分在,所以他给了孩子们充分的自由空间,他知道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如果施加压力,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更看不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不过光有这样自由鼓励的家庭环境还不够,作者认为,一个人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归宿,还必须拥有一种能拷问自己内心的能力,拷问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书里归纳出这么三条。首先,如果你现在心里已经有一个职业归宿的候选了,那么可以问问自己,我想选这个职业,是因为我真的喜欢他,还是因为别的,比如别人希望我走这条路,或者这条路比较好走。在书里作者讲到,他也曾经短暂的考虑过,要不要去华尔街发展去做投资,但是后来在拷问了自己的内心之后,他发现自己之所以会为这个选择心动,并不是因为自己想走,只是因为这条路好走,如果他进这一行,肯定会有很多人想招他,会有很多资源向他倾斜,会得到特别的关照与栽培,但是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了。所以后来他没有去做投资,他说虽然表面上看这个选择很精明,但是从更深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选择更像一种对命运的臣服,一种想象力的失败。但另一方面他也说,如果他真的能感觉到自己对金融投资有一腔热血,那他也会义无反顾的去追求她,即使将来会有人说,他能做到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爸爸,那就让他们去说吧,毕竟如果找到了想倾注全部心血的事情,那又何必在乎别人说什么呢。作者说,像这样认真的拷问自己,是否真的想做一个职业,是没有人能为你代劳的,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决定该把一腔热血洒向何处。
好,如果你感受到了有一份职业,就是你很想做的,那你敢不敢去选定他了呢?很多人并不敢,因为我们经常会有一个担心是,虽然我挺喜欢这个工作内容的,但是我好像做的也没有那么拔尖,我真的能选他做职业归宿吗?作者也有过类似的烦恼,书里提到一件有意思的小事,说2008年,作者举办自己的音乐会,父亲巴菲特也去凑热闹,还跟他合奏了一曲,然后说自己是来看看当年在儿子钢琴课上的投资收益怎么样了。作者说,其实他当时就想问问父亲,你说的是哪次钢琴课呀,因为他从开始接触钢琴,到后来全心搞音乐,中间有过四次钢琴学习经历,每次的中断都是他自己主动停下的。是因为他不喜欢弹钢琴吗?并不是,他非常喜欢。那是因为他弹不好钢琴吗?也不是。那是为什么呢?真正的原因是他害怕了,每当他开始跟钢琴如胶似漆,感觉离不开了,他就会不安,会开始觉得演奏音乐这件事变得严肃了,他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这好像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所以进一步的就很想把它做好,但是这个时候他又很怕,万一自己的音乐才能其实很平庸呢,万一将来没法在这一行干出名堂呢,所以他就退缩了。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心理过程,越是在我们在意的事情上,就越容易犹豫退缩。虽然在生活当中的大部分领域里,我们能达到平均水平就已经挺不错了,但是在职业归宿这件事上,达到平均水平显然不够好,我们都不想在一件自己非常在意的事上落了下风,所以选定职业归宿这件事,会让很多人都感觉恐惧不安。面对这种情况,作者的建议是,如果没勇气选定,那可以先用排除法,也就是先拷问清楚,我最不擅长、不想做的事情有哪些,这样能大大简化你的选择。作者自己当年就是用这种方法,排除了不少职业选项。他还有一位作家朋友也跟他说过,自己早就感觉命中注定要走写作这条路,这并不是因为他确信自己的才华能傲视群雄,更多是因为他了解自己的秉性,他喜欢能把一件事情给自己解释清楚,找到事物背后的原因,喜欢在集中精力做事的时候,身边没有别人打扰,喜欢自己约束自己,不喜欢别人告诉他应该做什么,所以在有老板存在的地方,他一般很难把事情做好,这就把很大一部分职业都排除掉了。而当你把那些你不喜欢、不擅长的职业选项排除之后,再在剩下的选项里面找,你觉得最适合自己,他大概率就是你在现有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了。明确这一点,也能帮你增强行动的勇气。
最后,如果选定法、排除法都没办法帮你找到一个职业归宿的话,你可以再接着拷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我必须要有一个终身的职业归宿吗?作者的想法是,并不一定。他认为其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所谓职业归宿,它很像是一种引力,能把我们拖向一个感觉很对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可能会围绕着某种职业展开,但也可能不是。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寻找职业归宿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打造我们想要的人生才是。所以,如果你觉得寻找职业归宿这件事让你很头疼,那么不妨转换一个思路,去想想自己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比如刚才提到的那位作家,他能明显感觉到,写作是自己人生的必需要素,但是他的伴侣并不是这么想的,他说他从来不追求用某种特定的职业身份来定义自己,他做过很多种工作,但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维持生活的手段而已。小的时候,老师问孩子们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孩子会回答消防员、宇航员、科学家等等,但他的回答是快乐的人。长大后他依然是这么想的,人们努力干事业、赚钱,从根本上可能都是想让自己活得更快乐,那么为什么不直奔主题去追求快乐本身呢?
作者认为这位作家还有他的伴侣,各自代表了一种很不同的人生观,但这两种都是站得住脚的,他们充分说明了人生的可能性何其广阔。不管是用心的经营职业、认真的追求快乐,还是努力的完成其他的人生目标,他们所需要的条件并没有什么不同,都要求我们有耐性、有取舍的勇气,有拷问内心的能力。他们所通往的方向,都是那幅我们为自己描绘的人生画卷。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纵观作者彼得·巴菲特的人生,他说他非常清楚自己拥有很优越的起始条件,也非常清楚的知道那一切都是父亲的成就,不是他的。无论你的父母是谁,你依然需要弄清楚自己的人生。回顾成长的过程,作者深深地感受到,钱买不到快乐,价值观是最稳定的货币。父亲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不是事业的成功,而是给了他一个充满爱与温馨的家庭,还有对他自由选择的充分尊重。父亲告诉他,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财富追随兴趣,而不是兴趣追随财富,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寻找属于你的道路。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观念过于理想化,的确,我最开始也有类似的想法,但是书里有这么一番讨论,让我有了些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说,在他写这本书的时候,也就是2021-2022年左右,全球经济正处在一种令人担忧的不确定性中,年轻人抬眼看到的未来似乎荆棘丛生。即使是他的父亲巴菲特,这样一个大家觉得经常能一针见血、爆破常理的传奇人物,这一次也承认自己有些困惑,看不清了。但是作者认为,这样令人困惑的时期虽然艰难,但也是一个帮我们卸掉心理包袱的契机。什么意思呢?他说,在过往的几十年里,人们对于成功的判定标准往往是金钱,所以人们会一窝蜂地涌去那些金钱所在的地方,或者说是看起来金钱所在的地方。比如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热门的职业是管理咨询,很快市场上的管理顾问就过剩了。后来热门职业变成了律师,然后律师岗位也人满为患了。再到2000年以后,时代的浪潮转向了金融业,又使无数人蜂拥而上。但是2020年后,这股浪潮又被人工智能盖过了。而在当下2022-2023这个时间点上,经济环境更加风云难料,金钱流向不断变动,这个月被捧上神坛的职业,下个月可能就会跌落下来,上一年还赚的盆满钵满的人,下一年可能就不再风光。往往在像这样经济环境比较严峻的时期,人做选择会更加谨慎,更受局限,这种小心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者也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想法,那就是为什么不反其道而行之呢?如果那些当下看起来最符合主流成功观的职业,也充满了危险与困境,那么这是不是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去尝试一些更广阔的、真正想要的选择呢?如果金钱的流向已经很难预料,那么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珍惜那些比金钱更加恒定持久的东西呢?比如来自你内心的渴望与追求,他们在金钱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也不会因为金钱的消失而被夺走。
柏拉图曾说,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或许越是外部环境变化莫测的时刻,越是重新检视自我的难得契机。在这种时候,我们更需要记得书中提醒的,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继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创造的那部分。我们没有办法选择人生的开端,但可以实实在在的选择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好了,今天我又陪您读完了一本书,希望您可以关注依然的频道,并为我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