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 _ 对抗沉默,勇于发声,对普通人来讲,是一件
铛铛铃2025-08-07【励志】410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享富,祝大家享受愉快的听书时光。今天,我要为你介绍一本引人深思的书——《房间里的大象》,它的副标题是“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
“房间里的大象”是英国的一句谚语,指的是明明房间里有一头显而易见的大象,但房间里的人却选择视而不见。因此,“房间里的大象”常被用来比喻集体的沉默,人们对那些非常明显,以至于不可能忽略的事情,选择刻意回避的现象。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正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国王明明没有穿衣服就走上了街头,但没有一个人敢说出真相,直到一个孩子戳破了谎言。
现实中,这种集体的沉默也并不罕见。例如,在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在公开场合几乎无人提及这件事。即使在二战结束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人们依然保持沉默。许多大屠杀的幸存者,拒绝与他人谈论自己过去的痛苦经历,也不希望下一代了解那段残忍的历史。而德国家庭中的孩子也不会追问,父辈在战争年代的所作所为。学校在讲述德国历史时,也刻意回避了这一段。集体的沉默无处不在,从国家政策到日常生活皆是如此。比如一个平庸无能的同事,恰好是老板的亲戚,大家都知道这个人能力不行,却没有人愿意揭穿。再比如,朋友聚会时,一桌子人大吃大喝,结账时有人开出一张发票,报销上千块钱的餐费,谁来承担,大家心知肚明,却无人追问。
导致人们保持沉默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是因为恐惧,有些人则因为尴尬。随着沉默的人数越来越多,打破沉默就愈加困难。最终,集体的沉默会伤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本书的作者伊维塔·泽鲁·巴维尔,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博士,也是认知社会学领域的专家。这本书是关于集体沉默的首部完整研究著作。在书中,泽鲁·巴维尔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集体沉默的现象,并指出了打破沉默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在本书的推荐序中提到,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这本书的意义正是在于,提醒人们直面生活中的沉默,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对天下太平的幻想。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集体沉默有哪些特点;第二,集体沉默是如何产生的;第三,我们应该如何打破沉默。
让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方面,合谋的沉默。这种现象在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工艺品,表现得淋漓尽致,名为“三不猴”。这个形象由三只猴子组成,第一只用手捂着耳朵,第二只用手捂着嘴,第三只用手蒙着眼睛,象征着不看、不听、不说。具体来说,合谋的沉默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合谋的沉默通常针对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而不是那些被忽略、没有注意到或者完全不知道的事情。例如,一家上市公司,为了获取更好看的业绩数据进行财务造假,管理层对此心知肚明,但为了私利而保持沉默,其他知情的员工也装作不知情,这样的情况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却没人揭穿,正视合谋的沉默。
其次,合谋的沉默是一种集体行为,需要至少两个人合作,共同拒绝承认某件事。例如,美国军方对同性恋议题采取“不能问,不许说”的策略,两个知道秘密的人一个不说,另一个也不问,这就是典型的合谋。如果一个秘密只有个别人知道,其余人不知道,因而不谈论这件事,或者虽然大家都不说话,但每个人心怀不同的想法,这都不属于合谋的沉默。只有在大家共同避开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时,才能称之为沉默的合谋。
第三,参与合谋沉默的人不仅否认事实,对沉默本身也绝口不提。这里我们可以与掩盖秘密做个对比。例如,如果一个团体公开声明某个秘密“此事免谈”,这就不是合谋的沉默,而是掩盖秘密。在合谋的沉默中,人们不仅否认某个事件的存在,而且对于大家都不说话,这个奇怪的现象也绝口不提。就像《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里,大家都明白,沉默本身也是不能被讨论的,没人会问“皇帝明明没穿衣服,为什么大家都不提呢”。
合谋的沉默就像癌细胞一样,会迅速扩散。随着合谋者人数的增多,沉默维持的时间越长,其强度也会越来越大。例如,对于团体中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30个人比三个人更容易沉默。这是因为每个旁观者的沉默和否认,对他人来说都是一种支持,他们的沉默彼此呼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在电影里,我们会看到一两个小混混,就把地铁里整个车厢的人都震慑住了。正是因为乘客的集体沉默,没人敢站出来阻止歹徒,旁观者的视而不见,鼓励了更多人去否认这件事,久而久之,这就成了恶性循环。
那合谋的沉默是如何产生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第二部分。合谋的沉默是指在群体中,许多人共同选择对某些重要或敏感的事情保持沉默。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令人难过的事情时,人们的内心会启动一种否认机制,以阻止这些不愉快的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这种否认机制的外在表现就是不听、不说、不看。例如,当你的伴侣对你越来越冷漠时,你可能会否认你们的关系已经破裂,继续假装对方仍然深爱着你。当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选择沉默时,信息的传递就会被阻断,这样,群体成员既得不到信息,也不会将自己知道的信息传递出去,沉默在这种情况下会变成一种合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会出现合谋的沉默,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有特定的原因,主要包括恐惧、羞耻和尴尬。
恐惧是人们选择沉默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些事情不被讨论,是因为人们害怕被牵连或被攻击。例如,对暴力行为的沉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多校园暴力事件在持续很久之后,才被公众知晓。尽管许多同学早就知道这些暴力行为的存在,但因为害怕被惩罚、被孤立,甚至成为攻击的对象,他们选择了沉默。同样,在纳粹大屠杀时期,许多人也是因为害怕被牵连而保持沉默。还有些沉默是因为人们害怕面对痛苦,选择逃避现实。例如,在一个父亲酗酒的家庭里,没有人愿意公开讨论这个话题,这时,如果有外人提出善意的忠告,或者试图帮助父亲戒酒,家人可能会觉得他多管闲事,因为这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人们宁愿相信错误的幻想,也不愿面对痛苦的真相。打破合谋的沉默会破坏群体的组织结构,让人们失去稳定的生活,因此,打破沉默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合群的,甚至被同伴视为叛徒。例如,为了保护所谓的家庭完整,妻子即使怀疑自己的丈夫性骚扰女儿,也会装作若无其事。同样,在许多被腐败侵蚀的组织中,人们明知内部混乱,却无人揭穿,一旦有人试图揭露腐败事件,迎来的通常是一片反对,因为打破沉默意味着组织的动荡。
合谋的沉默的第二个原因是羞耻。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在神学院里,如果某个学生因为不贞被开除,你几乎听不到任何有关事件的解释,因为在神学院里,性是一个被认为极为丑陋的事情,大家觉得不讨论为好。羞耻感会阻止人们揭露真相,以此维护群体的公众形象。例如,199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获奖影片《我不是坏女孩》,讲述了一个女孩挖掘家乡丑陋历史的故事。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的高中生索尼亚为了参加论文比赛,准备写一篇关于家乡的论文,却发现自己的家乡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纳粹历史。尽管很多人知道这些真相,但没人愿意揭穿,因为这段历史让他们感到羞耻。
尴尬是合谋沉默的第三个原因。与羞耻相比,尴尬要温和一些。有些沉默是因为真相让人尴尬,说出来可能会伤害他人的感情。例如,公司里有个同事人缘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他,但他的业绩平平,大家在评价他时,因为不想让他难堪而选择沉默。对于那些打破沉默的人,大家会觉得他们不够尊重和体谅当事人。例如,一个年迈的医生,已经丧失了临床诊断的能力,但同事们不愿揭穿,怕伤害他的自尊心,如果有人站出来打破沉默,大家会觉得他冷酷无情。
合谋的沉默可能是恐惧、羞耻和尴尬中某个原因导致的,也可能是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我们之前提到,对纳粹大屠杀的沉默,就是夹杂着恐惧和羞耻。大屠杀期间,人们因为害怕被迫害而不敢谈论这件事,大屠杀结束后的十几年里,许多人依然保持沉默,受害者害怕回忆那段痛苦的经历,而加害者也因为羞耻,不愿提起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
作者认为,导致人们恐惧、羞耻和尴尬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文化习俗和社会的权力结构。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人们通常会按照群体成员约定俗成的准则行事,以此决定自己应该关注什么,不应该关注什么。仅仅通过观察别人、赞同什么、回避什么,我们就知道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例如,一个小女孩的爸爸酗酒,但家人和朋友对此避而不谈,她就知道这件事不应该被关注。社会文化习俗会导致合谋的沉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社会禁忌。当一些行为被视为不能听、不能说、不能看时,人们就会因为恐惧而选择合谋的沉默。社会禁忌还有一种温和的版本,就是人情世故。与社会禁忌的严格禁止不同,人情世故的规则通常是指导性的,他会告诉你怎么做才得体,如果违背了这些人情世故的规则,人们就会觉得尴尬,因此选择沉默。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我们通常不会打听别人的真实年龄、年收入这些敏感信息,即便大家都知道某个人过得不好,比如婚姻不幸福或最近刚失业,我们也会得体地避免谈论这些话题。
社会权力结构,也是导致合谋的沉默的一个重要因素。沉默和否认是权力分配不均的产物,在一个人人平等的环境里,人们更容易畅所欲言。权力决定了一个人能获取多少信息,许多国家和组织,会根据工作人员的权力级别,设置他们可以获得的信息级别,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到最高机密。权力还可以控制他人能够获得的信息,例如,父母可以决定孩子读什么书,看什么电视,领导可以在群体范围内决定成员哪些话题可以讨论,哪些不能讨论。我们经常听到上级对下级说“不要谈论那件事”,却没有下级对上级这么说。权力分配的不均,会让人们不敢讨论某些上级禁止或不喜欢的话题。同样,国家领导人也通过他们的权力,设定国家的重点发展领域,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到这些领域。有些领导者还会利用权力转移话题,例如,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声称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一些评论家认为,当时美国经济正在衰退,小布什借此将民众的注意力从国内经济问题转移到伊拉克问题上。
合谋的沉默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利益,让人们觉得眼前的相安无事也挺好,但它会让打破沉默变得更加困难,特别是打破沉默的人,通常会被挖苦、羞辱甚至孤立。这些后果不仅是对打破沉默者的惩罚,也威胁了那些旁观者,防止更多人真正行动起来。人们因为各种原因不愿直面真相,期盼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会自动消失,但实际上,回避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因为沉默等同于认同,对恶劣行为的沉默,相当于默认这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从而纵容了更多的恶行。合谋的沉默还会降低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例如,某个老师长期欺凌学生,但一直未被揭露,这不仅会让更多人受到伤害,也会让那些沉默的旁观者之间难以建立信任,他们的交往中,为了掩盖那些不能说的话题,可说的内容越来越少,导致人际交往的压力越来越大,无法协作,最终使得整个群体运转不良。
然而,随着选择沉默的人数越多,保持沉默的压力也越大,也会增加有人站出来打破沉默的可能性。合谋的沉默,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表面的稳定,但他潜藏的危害不容忽视。面对问题,我们需要更多勇气和智慧来打破这种沉默,为群体带来真实的改变和进步。
我们应该如何打破沉默呢?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方面。作者认为,打破沉默的关键在于把大象放到公众面前,给他打上聚光灯,让它的存在成为公众话语的一部分。私下承认并不能打破合谋的沉默,我们必须公开承认这些秘密的存在。例如,在二战时期,同盟国通过展示纳粹暴行的图片,迫使德国人正视大屠杀的事实。再比如,南非一直是艾滋病的重灾区,1994年南非建国时,大约有2.1%的人艾滋病毒呈阳性,到了2009年,南非的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达到了560万,死亡人数高达31万,居世界第一。然而,南非人对此避而不谈,政府中间势力也拒绝公布因艾滋病而死亡的真实人数,这加速了艾滋病的传播。南非历史上首任黑人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却勇敢地向公众宣布,自己的儿子死于艾滋病并发症,并敦促南非人公开谈论艾滋病,不要让这种病毒成为一个遮遮掩掩的话题,它促使人们正视艾滋病,并采取措施遏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打破沉默与揭发是不同的。打破沉默者揭穿的事,大家都知道,却不愿意公开承认的秘密,而不是那些我们原本不知道的内幕。要打破合谋的沉默,总需要有人首先站出来,勇敢地揭开真相。例如曼德拉便是这样的先行者。然而,打破沉默不可能仅靠个人的力量,还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例如通过社会运动来提高公众意识。近年来火爆的美国反性骚扰“me too”运动,就是女星艾丽莎·米兰诺针对美国金牌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性侵多名女明星的丑闻发起的,随后“me too”运动席卷了整个美国,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曾经遭受过性侵犯或性骚扰,即使是像泰勒·斯威夫特和安吉丽娜·朱莉这样的名人,也站出来表示自己曾是受害者。这项运动未必能让所有受害女性都站出来,但至少把性骚扰这个大家避而不谈的话题搬上了台面,提高了女性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生活中打破沉默同样需要团体的力量。例如在家庭成员的戒酒和戒毒问题上,一个人说些什么可能不起作用,但如果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去干预,当事人就很难置之不理。正如作者一再强调的,打破沉默是集体合作的结果,第一个提到房间里大象的人,只是开启了承认的第一步,如果有人指出房间里的大象,但其他人却毫不理睬它,或者把它当成疯子,最终合谋的沉默仍然无法被打破。只有当我们所有人都不再视而不见,不再对存在的问题保持沉默,房间里的大象才能真正被逐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打破沉默的队伍中来,要求承认真相的社会压力将会不断增加,最终使得打破沉默的社会压力超过了继续否认的压力。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开始承认大象的存在,它就会神奇般的缩小,我们才能最终将其赶出房间。
说到这里,关于《房间里的大象》的讨论,也差不多到此为止了。人们常说祸从口出,沉默是金,但对于社会而言,有时候好人的沉默才是最大的悲剧。历史上无数的悲剧源于集体沉默,那些众所周知却未被公开的秘密,不会因为人们不谈他们就自动消失,相反,他们会让我们备受煎熬,并最终让整个社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好了,关于《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的解读就到这里了,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享富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