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抗焦虑经典读物,揭示40多种有效自助疗法 _ 你是否被焦虑
铛铛铃2025-08-07【励志】465人已围观
简介
《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抗焦虑经典读物,揭示40多种有效自助疗法
你是否被焦虑、恐惧或恐慌折磨?你是否有强迫性怀疑或不安全感?
大家好,
欢迎来到听书享富。
祝大家享受愉快的听书时光。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解读的是一本关于焦虑治疗的书——《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由戴维·伯恩斯撰写。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焦虑症的多种形式,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若你也长期受到焦虑困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当我们担心坏事可能发生时,就会产生焦虑。
在大多数情况下,焦虑是短暂的,但有些人的焦虑会长期存在,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引发头晕、恶心等躯体症状。
这些人可能在临床上被诊断为焦虑症,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
焦虑症有很多种表现形式:
有些人会因为担心家庭、健康或工作的问题,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这属于慢性焦虑。
有些人则在与他人交流时会感到紧张、害羞,害怕被他人厌恶,这属于社交焦虑。
此外,还有各种强迫症、恐惧症和惊恐发作,这些都属于广义的焦虑症范畴。
本书的作者戴维·伯恩斯,是治疗焦虑症的权威专家,他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临床教授,也是心理疗法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先行者。
伯恩斯认为,治疗焦虑症不能仅仅依赖药物,因为药物常伴有明显的副作用,且对许多患者的效果并不理想。
他在行医过程中发现,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心理疗法都能够有效减轻焦虑情绪。
伯恩斯主张,在焦虑症治疗初期,患者可以同时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这样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当患者康复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逐渐以心理治疗为主,从而避免药物依赖及其副作用。
《焦虑自助疗法》这本书是伯恩斯对于焦虑症心理治疗的全面总结,全书共24章,长达45万字,详细介绍了焦虑症的三种心理治疗模型。
对于焦虑症的成因和治疗方法,每种模型都有不同的解释和策略,但它们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互为补充。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焦虑症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人会因不同的原因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因此,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模型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症的诊断涉及多种因素,无法单凭个人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焦虑症,必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本书也无法替代医生的治疗建议,只是作为辅助,帮助患者更好地减轻焦虑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的开创者、知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称赞这本书文采飞扬、思路清晰,是一本真正伟大的心理治疗书。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逐一介绍这三种心理治疗模型。
第一种模型:认知模型
认知模型认为,情绪是想法的产物,焦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杞人忧天、不符合现实的消极想法。
比如,有社交恐惧的人会相信所有人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认为一旦自己表现不佳,就会被所有人讨厌。
还有一些人害怕开车,担心自己无法控制车辆,最终导致车祸。
消极想法和焦虑情绪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不断强化的恶性循环。
在焦虑状态下,人们更容易产生并相信其他消极想法。
那么,这些消极想法究竟从何而来?认知模型指出,消极想法的背后是认知扭曲,这些认知扭曲让人们无法客观看待自己和世界,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想法。
书中总结了十种常见的认知扭曲,下面介绍其中最常见的四种:
非黑即白:这种思维方式让人走极端,无法看到生活中的更多可能性。
例如,有些人认为别人要么非常喜欢自己,要么就非常讨厌自己,忽略了其他中间状态。
还有人觉得自己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白痴,这些想法都很狭隘,忽视了现实中的多种可能。
妄下结论:这种扭曲是在没有确切依据的情况下,确信不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或者认为自己一定有问题。
比如害怕开车的人坚信自己开车一定会出车祸,这就是典型的妄下结论。
心理过滤:心理过滤让人们只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而完全忽视积极的一面。举例来说,一个工作能力出色、备受信赖的人,可能在心理过滤的影响下,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如害羞、不擅长演讲,从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根本没什么优点。
应该思维:有些人会坚信一些自己想象出来的规则,认为生活应该符合这些规则。
比如,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一直是第一名,或者有些人认为自己不应该犯错,这些想法既不现实,也难以实现。
为了帮助人们纠正认知扭曲,克服焦虑,作者介绍了一种工具——每日情绪日志。
使用每日情绪日志的步骤如下:
写下让自己感到焦虑的事情,比如社交焦虑的人可以写下和陌生人讲话或参加会议等情境。
写下这些事情带来的情绪,除了焦虑外,还可以描述愧疚、自卑、无价值感、悲伤等情绪,尽可能具体。
分析这些情绪,找到引发情绪的消极想法,可以问自己,当我感到愧疚时,我在想些什么?或当我对未来不安时,我在害怕什么?这些提问能帮助我们找出引发情绪的想法。
识别消极想法背后的认知扭曲,参考作者总结的十种认知扭曲,逐一识别这些消极想法背后的扭曲。
例如,父母认为孩子必须一直考第一,否则就没有前途,这个想法背后既有应该思维,又有妄下结论。
纠正认知扭曲,用符合现实的积极想法替代消极想法,这是克服焦虑的关键步骤。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多种具体方法,这里选择三种较易操作的方法进行介绍:
逻辑分析:通过逻辑分析,可以识别认知扭曲中不符合现实的地方,从而改变消极想法。
书中提到一个叫杰森的患者,他有严重的社交焦虑,每当和女生说话时,杰森就非常紧张,因为他害怕自己表现不好,会被女生拒绝,成为众人的笑柄。
通过每日情绪日志,杰森发现自己的主要消极想法是“我说不出有趣的话,女生不会喜欢我”,这个想法包含了多种认知扭曲,最典型的是非黑即白。
杰森认为,和女生说话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说出特别有趣的话,让女生对他神魂颠倒,要么说出愚蠢的话,让女生认为她是个傻子。
在这种压力下,杰森自然容易焦虑,不敢和女生说话。
从逻辑上分析,杰森很快意识到这些想法并不符合实际,现实中有很多种可能性,而不仅仅是这两种极端情况。
意识到非黑即白的问题后,杰森找到一个替代的想法:“我不需要说出特别巧妙的话,可以先和女生微笑打招呼,然后再慢慢沟通。
”这个想法更符合现实,也让杰森的焦虑减轻了很多。
通过这些方法,杰森逐渐克服了社交焦虑。
寻找真相:有时候,单靠思考并不足以纠正认知扭曲,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另一种方法来寻找真相,尤其适合用于纠正妄下结论这种认知扭曲。
寻找真相的手段有很多,其中收集证据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
假设有人对坐飞机感到焦虑,害怕飞机会坠毁,他可以去查一下飞机失事的概率,实际上,飞机失事的概率极低。
2004年,美国有1500万次商业航班,但事故率为零,而当年超过4万人死于汽车事故,相比乘坐汽车,飞机反而更安全。
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查别人的看法来收集证据。
博德拉是一位患有演讲焦虑的心理学家,尽管每次演讲都很成功,但他总觉得自己是个骗子,认为心理学家不应该有这种心理问题,这种自我贬低的想法让他非常痛苦。
在作者的建议下,他在一次演讲中询问台下的心理学家中有多少人也有演讲焦虑,结果有2/3的人都举手了,博德拉对此感到非常惊讶,也如释重负,从而缓解了他的演讲焦虑。
除了收集证据外,亲身实验也是寻找真相的常用手段。
作者有个较轻的患者,患有严重的驾驶恐惧症,尤其是在开车过桥的时候,金担心自己出汗太多,无法握住方向盘,也担心双腿因紧张而无力,无法踩油门和刹车,甚至害怕大桥会随时倒塌。
作者首先建议金收集一些证据,比如过去100年里,美国发生过几次桥梁倒塌事故,以及他自己认识的人中,有没有因为桥梁倒塌而去世的。
然后作者让金通过亲身实验进一步推翻这些消极想法。
金先在比较安全的车道上开车,他在车里放了一条毛巾,时不时用毛巾擦手,想看看毛巾能吸收多少汗水,结果发现,即便他非常焦虑,双手也基本是干燥的。
金还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每小时加速5 km,达到一定速度后,在每小时减速5 km,他顺利完成了这个目标,双腿没有不听使唤。通过这些实验,金的恐惧已经减轻了很多。
最后,金决定开车通过大桥,发现整个过程很顺利,大桥没有倒塌,车也没有失控。
通过收集证据和亲身实验,金相信自己以前的担心都是杞人忧天,自己完全有能力正常开车,驾驶恐惧症自然就好了。
放弃双重标准:焦虑症患者往往对自己过于苛刻,以一种既脱离现实又缺乏同情心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们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每次犯错时都会严厉责备自己,把一次犯错等同于永远做不好。
然而,很多患者不会这样对待别人,他们对别人并不苛刻,常常充满同情心。
如果患者用同样的标准对待自己,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认知扭曲。
作者建议患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对话来察觉并纠正认知扭曲,最终放弃双重标准。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沃尔特和男友在一起8年,最近男友抛弃了她,找到了新欢,沃尔特因此感到非常焦虑和沮丧。
在每日情绪日志中,沃尔特列出了许多消极想法,认为自己再也无法和别人恋爱,分手是自己的错,自己的生活没有前途,最终会成为一个孤独的同性恋老头,这些想法包含了妄下结论、心理过滤等多种认知扭曲。
作者与沃尔特进行了一场角色扮演对话,作者扮演沃尔特的好友,假设这位好友和沃尔特的情况一模一样,最近也被交往8年的男友抛弃。
作者告诉沃尔特,自己感觉内疚和羞愧,一定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男友才会离开,沃尔特安慰作者说,人们分手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是他觉得无聊了,可能是他觉得累了,也可能是他没忍住诱惑出轨了,即便真的是因为你们之间有什么冲突,那也是他的责任更大,因为是他选择逃避,没有和你充分沟通,就抛弃了你。
作者接着说,也许你说的有道理,但事实是我的亲密关系彻底崩塌了,我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和别人生活在一起,注定要孤独终老,沃尔特则回应,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你不能把所有问题都揽在自己身上,而且在分手前,你们已经维持了8年的恋爱关系,这充分证明你是可以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
说到这里,沃尔特整个人都精神焕发,他和作者一起大笑了起来。
通过角色扮演对话,沃尔特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不符合实际,他反驳作者的过程,正是纠正认知扭曲的过程,他安慰作者的话都是符合现实的,积极的想法也恰好可以用来替代消极想法。
即便只有一个人,我们也可以练习放弃双重标准,患者可以问自己,如果我的亲人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会对他们说什么?患者还可以把自己与亲人的想象对话写下来,使自己印象更加深刻。
第二种模型:暴露模型
暴露模型认为,焦虑的主要原因是逃避恐惧,当面对恐惧的事物时,有些人会选择逃避,而逃避则意味着承认自己无法应对恐惧,这样的行为不仅不会减少恐惧,反而会助长它,形成一个越逃避、越恐惧的恶性循环,最终表现为强烈的焦虑。
要想克服焦虑,人们需要有勇气直面恐惧的事物,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应对它们。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暴露在恐惧事物中,只要这些事物本身不会带来实际的伤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和焦虑情绪就会自然消散。
暴露模型包括三种治疗方法,分别针对不同的恐惧对象:
经典暴露法:主要针对现实存在的事物,如电梯、血液、各种动物等。经典暴露法常见的形式有两种:
渐进式暴露:患者需要循序渐进地逐步暴露在恐惧的事物面前,最终彻底克服恐惧。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过程,一位患者需要克服对电梯的恐惧症,在渐进式暴露的过程中,他根据自己的恐惧等级,从低到高列出了让自己害怕的十件事,最低的恐惧等级是站在电梯并按下按钮,稍高一些的等级是走进电梯,再高一些的等级是乘电梯上一层楼,然后走出来,最高的恐惧等级则是一直乘坐电梯。
患者需要按照这些顺序逐一挑战这些事物,当他对某一等级感到不那么恐惧后,就可以挑战下一个等级,直到最终征服最高等级,他便能克服对电梯的恐惧。
洪水法:相比渐进式暴露,洪水法要求患者直接体验恐惧等级最高的事物。
如果患者采用洪水法来克服对电梯的恐惧症,他需要跳过其他步骤,直接把自己关在电梯里,上下不停,直到恐惧感消失。
相比于渐进式暴露,洪水法见效更快,但对一些患者来说,洪水法过于刺激且难度较大,因此他们可能更适合渐进式暴露。
认知暴露法:要解决的不是现实存在的事物,而是头脑中的想象。
认知暴露法的常见形式有两种:
认知洪水法:要求患者持续想象让自己恐惧的场景,直到恐惧感消失。
比如,有位叫特蕾莎的女士,在生完孩子后出现了焦虑症状,她控制不住地担心孩子在医院里被别人抱错了,自己真正的孩子在别人手上。
理性上他知道这是杞人忧天,但感性上无法摆脱这份焦虑。
作者问特蕾莎,假设孩子真的被抱错了,你最担心的情况是什么?特蕾莎说,她担心抱走孩子的是一个绑架犯,绑架犯会折磨、虐待孩子,最终杀死孩子,这个恐怖的想象让他非常焦虑。
作者鼓励特蕾莎尽可能长时间地坚持这个想象,特蕾莎答应每天花15分钟练习,半个月后,他告诉作者,刚开始两次练习时感到非常焦虑,但第三次开始想象变得不那么可信了,焦虑程度也明显下降,到了后面几天,他越来越觉得这个想象非常荒谬,最终焦虑消失了。
现在特蕾莎不再怀疑孩子被抱错,开始享受成为新妈妈的快乐。
图像替换法:当人们因为想象的场景而焦虑时,可以主动调整这个场景,让想象变得更美好。
比如一个人害怕坐飞机,总是想象飞机会坠毁,当他下次有这种念头时,可以用更积极的想象来替代,比如想象飞机安全着陆,或者想象自己在飞机落地后愉快的购物、玩耍,这都能减轻原来想象带来的焦虑。
认知洪水法和图像替换法还可以结合使用,作者称之为记忆重写法。
记忆重写法适合治疗创伤事件引发的恐惧症。
作者治疗过一位叫贝蒂的女子,她患有公共交通恐惧症,害怕单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包括飞机、公交车、火车等等,光是想想乘坐公共交通,贝蒂就感到非常恐慌,她拒绝接受经典暴露法,认为这太可怕了。
在治疗中,贝蒂告诉作者,自己在童年时被隔壁邻居猥亵过,这段经历让他非常羞耻,至今困扰。
作者认为这段经历可能和贝蒂的恐惧症有关,于是建议他用记忆重写法来治疗这段创伤经历。
作者让贝蒂回忆被猥亵时的场景,想向邻居一步步靠近自己,还把手伸进自己的衣服里,这些想象让贝蒂感到非常焦虑。
接着,作者让贝蒂想象一个新的场景来改变猥亵的结局,于是贝蒂想象自己一把抓住邻居的脖子,把她从自己身上拽下来,然后拿一个滚烫的烙铁,在邻居额头上印了一个变态的字,最后把邻居拖到外面,让他在所有人面前大喊:“我是个性变态,我猥亵小女孩,我需要被惩罚。”贝蒂告诉作者,记忆重写法让他感到舒服多了,一周后,贝蒂决定接受经典暴露法的治疗,他买了往返曼谷的飞机票,要独自乘坐15小时的飞机,乘机前,作者问贝蒂有什么担忧,贝蒂说,自己担心在转机时被黑手党绑架并强奸,于是,作者又用记忆重写法让贝蒂想象自己击败黑手党的场景,等到作者下次见到贝蒂时,他已经完成了这趟飞行,让作者惊讶的是,在整趟飞行中,贝蒂没有感到任何焦虑,坐完飞机后,贝蒂还坐了公交车和火车,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作者认为,记忆重写法提升了贝蒂的信心,让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无助的受害者,有能力去应对威胁冲突,因此他有勇气去面对并克服公共交通恐惧症。
作者提醒读者,记忆重写法可能会唤起一些暴力或性虐待的创伤记忆,最好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使用这种方法。
人际暴露法:主要用于治疗社交焦虑,克服对人的恐惧。这里介绍人际暴露法的三种常见形式:
向陌生人微笑打招呼:社交焦虑者往往认为别人很不友好,对自己充满敌意,而在现实中,如果我们向别人微笑打招呼,一般情况下,对方也会回以微笑,即便有人不理睬,那也是少数。
通过向陌生人微笑打招呼,社交焦虑者会发现,人们并没想象中那么敌意,以此为契机,他们会愿意和别人更多的交流,社交焦虑自然就减轻了。
如果你觉得对人微笑打招呼太难,也可以从其他对象开始,比如和植物或动物练习微笑打招呼,练习的差不多后,可以先向看起来和善的陌生人微笑打招呼,比如向汽车站台的老年人问好,你会发现,当你以真实愉快的方式向别人问好,对方会感到非常开心,也会反馈给你积极情绪,练习一段时间后,你就可以向任何人微笑打招呼了。
练习被拒绝:社交焦虑者很害怕被人拒绝,认为被别人拒绝是很严重的问题,但其实被拒绝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社交焦虑者要多积累被拒绝的经验,锻炼出不怕被拒绝的勇气,更自如地和人交流。
认知行为疗法的开创者、知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年轻时也很害羞,不敢和异性交谈,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她定了个目标,要在两周里和200名女性交谈,并邀请他们约会,结果这些女性中只有一位没有拒绝她,但到了约会当天,这位女性也没有出现,虽然爱丽丝没有约会成功,但这段经历让她克服了对拒绝的恐惧,开始投入社交生活。
作者念大学时,为了克服害羞情绪,也采用过一样的方法,他在街上和年轻姑娘聊天,然后试着和对方约会,虽然总是被拒绝,但作者认为这种方法对自己很有帮助,让他不再害怕被拒绝,更有勇气和别人交谈。
自我暴露:社交焦虑者总是习惯隐藏自己的焦虑,生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紧张不安,但这种心态恰恰增加了焦虑,让人更加紧张不安。
如果能大大方方告诉别人,自己现在就是在紧张不安,反而会放松下来。
有位叫约瑟夫的年轻人,一看到漂亮姑娘就会紧张害羞,他还觉得,如果姑娘知道自己这么紧张害羞,一定会拒绝他,在作者的劝说下,约瑟夫决定试试自我暴露,看看自己的想法是真是假,他约了一位姑娘去餐厅吃晚饭,因为紧张害羞,在整个用餐期间,出现了好几次漫长而又尴尬的沉默,最终,约瑟夫向姑娘坦白说,只要看到漂亮姑娘,我就特别害羞,舌头好像打了结,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约瑟夫本以为姑娘会拒绝自己,没想到姑娘告诉他,我一直在找你这样有些敏感害羞的男生,我很讨厌那些喋喋不休、过于大男子主义的人,姑娘还邀请约瑟夫去他家里继续聊天喝酒,经过这段经历,约瑟夫的社交焦虑减轻了很多。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你一定会遇到欣赏害羞的人,也可能对方听完并没什么反应,重要的是,自我暴露后,你能以一种自我接纳的心态,放松自然的沟通,这会让你更享受社交。
第三种模型:情感隐藏模型
情感隐藏模型认为,如果一个人对困扰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试图逃避这些问题,那么他在潜意识中会产生很多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不断积累,最终就会表现为焦虑症。
根据情感隐藏模型的理论,焦虑症患者往往逃避问题,因为他们通常非常善良,他们担心指出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会引发争论冲突,进而让他人感到失望和不开心,因此,这些患者宁愿承受自己的痛苦,也不愿直面问题。
相比其他两种模型,情感隐藏模型的治疗方法相对简单,它不涉及复杂的治疗手段,而是通过找到患者所逃避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作者分享了一个案例,阿莉西亚高中毕业后结了婚,并找到了一份卖苏打水的工作,表面上看,他的生活没有什么问题,但他却经常会出现惊恐发作,感到全身发凉、恶心、想吐,处于一种极度恐惧的状态。
在治疗过程中,阿莉西亚告诉作者,尽管老板对他很好,但他自己很讨厌这份工作,他真正想做的是服装设计师,然而,阿莉西亚不敢辞职,因为她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乖女,生活和工作都是按照别人的期望来安排的,他担心辞职会让老板和家人失望,此外,阿莉西亚还透露,从小到大他从未真正放松过,即便在寒暑假,她也会去打工,因为她觉得自己不应该享受生活。
在作者的建议下,阿莉西亚决定告诉家人和老板,他想换工作,结果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在换工作之前,阿莉西亚给自己放了个长假,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放松身心,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惊恐发作完全消失了,半年后,阿莉西亚写信给作者,告诉他他找到了一份服装设计师的工作,并且非常享受每一刻的工作时光,他的惊恐再也没有出现过。
至此,我们已经介绍了焦虑症的三种心理治疗模型。你可能会好奇,介绍了这么多方法,如何判断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些方法呢?作者指出,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结合不同方法的特点进行初步的判断。
如果患者对自己过于严苛,缺乏同情心,可以尝试放弃双重标准;如果患者是社交焦虑,可以尝试人际暴露法。
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保证一定有效,焦虑症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即使两个人的症状相同,可能对他们有效的方法也不同。
根据作者的经验,尝试十几种方法后,才找到有效的方法是很常见的事,许多患者需要依靠多种方法共同治疗,才能克服焦虑。
因此,在治疗焦虑症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坚持尝试,如果一种方法没有效果,就换下一种,最终总能找到合适的方法。
当然,也一定不要忘记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说到这里,《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这本书也介绍的差不多了。
作者在最后提醒大家,焦虑症的复发概率非常大,几乎是100%,即便患者在一段时间内恢复正常,也可能在几周、几个月或者几年后复发,重新陷入焦虑。
面对复发,许多患者会非常沮丧,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但作者指出,这些都是不符合现实的消极想法,现在复发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好转,更不代表前功尽弃,患者已经能够恢复正常,这本身就是很大的成果,说明方法是有效的,后续只要坚持使用这个方法就好。
作者建议患者对复发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把复发看成长期治疗中的正常环节,而不是某种退步,面对复发时的消极想法,患者可以用认知模型的方法纠正认知扭曲,用更符合现实的积极想法来取代消极想法,同时,患者要继续使用之前有效的方法,帮助自己克服焦虑,只要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患者面对焦虑会越来越从容和熟练,即便焦虑复发了,也能迅速应对,使自己很快恢复正常。
听完本期节目,你对焦虑症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欢迎在评论区内留言分享。
至此,《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这本书的解读就为你介绍到这里,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享富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