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别想那只大象》如何在语言大战中战胜对手 _ 运用“隐喻”和“框架”这两种武器在

铛铛铃2025-08-07励志734人已围观

简介

《别想那只大象》读书笔记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享富,祝大家享受愉快的听书时光。今天我将要为你们解读的书是《别想那只大象》,其作者是乔治·莱考夫,是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特聘教授,并且他被誉为总统候选人的语言教练。

听到这个书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书名有一点奇葩,但是作者取这个书名其实是有两个用意的。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在语言的较量中,赢得对手的关键是不使用对方不断重复的关键词。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今天有两个人在讨论AI,小明说AI非常好,应该认真学习,而小亮则认为AI很糟糕,不值得花时间去了解。

在这场辩论中,你觉得谁赢了?答案是AI赢了,因为无论你对AI的看法如何,它已经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次,作者是美国民主党的支持者,他的政治立场与共和党不同,因此,他不希望美国民众关注共和党,而共和党的象征是一只大象,所以作者用大象来隐喻共和党,这样,书名就有了一语双关的效果,既传达了作者的观点,也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

现在,大家可能猜到了这本书与沟通有关,没错,你猜对了,这本书确实与沟通有关,但作者探讨的不是辩论技巧,而是如何通过重新定义议题,掌握对话的主导权。如果你想在谈话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本书会教你一些实用的技巧。

在这本书中,作者讨论的核心是框架和隐喻,这两大工具是控制话语权的关键,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唤醒框架和使用隐喻,掌握对话的主导权,这本书被誉为美国公民活动家和关心政治人士的实用指南。

今天,我将从以下三部分内容解读:什么是框架?什么是隐喻?如何唤醒框架并利用隐喻掌握对话的主导权?

在讨论框架的概念之前,我想要大家设想一下一个场景,假设你在朋友家借了一本珍贵的书籍,然后又忘记归还,当朋友询问时,你会有什么反应?

多数人可能会立即表示要归还书籍,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这是因为我们脑海中早已存在着“借书应归还”理所应当的价值观。作者认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规范,我们不需要刻意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出这一结论,这便是一种框架。

在深入探讨框架的概念之前,我想用一个更贴切的例子来说明,假设你正在考虑购买一辆新车,你会更倾向于选择哪一款车?

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那些被广告宣传为安全可靠的品牌,因为我们在思维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框架,即大品牌车辆更安全可靠。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框架就是我们默认的思维方式和决策依据,我们不需要刻意思考就能得出结论。

那么,框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呢?为什么我们说框架是控制话语权的有力工具?框架在信息传递中起到了过滤信息的作用,只要信息符合我们的框架,我们就容易接受,但对于不符合我们框架的信息,我们则难以接受。

书中有一个例子很好地解释了框架的作用,在美国,有两大主要政党,分别是共和党和民主党,他们的理念截然不同,例如,民主党提倡提高社会福利,支持向穷人提供更多的资助等措施,而共和党则反对提高社会福利,认为政府不应给予穷人援助,也不愿承担穷人的医疗保障,他们认为穷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懒惰,不愿工作,同时,他们也认为穷人饮食不节制,导致肥胖后不愿运动,从而引发疾病,但是,普通老百姓在投票时却不选择支持民主党为穷人争取福利的政策,而是投票支持了共和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普通老百姓的思维方式默认与共和党一致,他们也认为穷人的困境是自己造成的,不应得到救济。

隐喻就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其中包含两层核心含义,首先,隐喻是语言里构建概念的方式,不是简单的两个词的对应,而是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更容易理解新概念或者不熟悉的概念。

作者最早发现这层含义是在1978年的一堂课上,上课开始后不久,一个女生突然泪流满面的冲进教室说:“抱歉教授,我迟到了”,与此同时,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在这个女生身上,因为这个女生坐下后一直在不停的哭,作者不得不问这个女生怎么了,女生哭着说:“我男朋友说我们的关系到头了”,她这话什么意思啊?

作者一下子被他这个问题吸引了,“我们的关系到头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两个人的关系会有尽头呢?

不仔细体会,可能没有发觉里面的隐喻,但仔细一想,我们可能会发现,尽头就意味着终点,他们刚开始恋爱就是起点,有起点就有终点,这样看爱情就很像一段路,有的朋友可能听过《爱转角》这首歌,里面有一句歌词“某个路口爱在等着你看”,这也是对爱情像一段路的隐喻,还有人说“爱情走进了死胡同”等等,这样表达我们都能理解为什么,因为爱情和路的对应关系几乎融入所有关于爱情的表达当中了。

第二层含义是隐喻能把人类的感官经验转换成完全抽象的概念,这里的感官经验就是我们身体实实在在的感受,正因为有了感官的经验,抽象的概念才变得清晰、容易理解,比如我们看到手机放在杯子前边,小明站在小亮后边,这些都是我们感受到的方位,是我们的感官经验,在描述时间时,我们会说前天、后天,这就是将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的空间方位隐喻到时间这个抽象概念里,再比如在这本书里,“在我的印象里”,“在我的脑海里”,这些都是把我们对容器的感官经验隐喻到书本、印象、脑海等抽象概念上,因为只有容器,比如碗,我们才能说里面外面,大家可能发现了,隐喻实际上是一种思考方式,语言只是隐喻的表现形式之一,作者曾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到,隐喻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因此它和框架一样,都是控制话语权的利器。

接下来,我们一起聊聊如何利用这两大武器掌握谈话的主导权,我们今天聊了框架是默认的思考方式和决策依据,隐喻就是用一种事物解释另一种事物,所以在谈话时,要想掌握谈话的主导权,核心就是唤醒对方心中已有的、我们希望对方使用的框架,并利用隐喻帮助对方理解,具体该如何做呢?

我选取了作者介绍的两个核心步骤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找出事件中的框架,并梳理出对方已有的、我们希望对方使用的框架,为什么呢?因为框架是我们默认的决策依据,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框架要能反映系统性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我们都比较熟悉,什么叫系统性的因果关系呢?

就是不仅仅关注单个点,而是看整个系统里面的各个元素的因果关系,比如全球变暖会使北极海冰减少,但实际上海冰减少又会使极地涡旋减弱,冷空气也会随之南下,导致寒潮发生,从系统性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全球变暖这个事件,我们不仅要关注北极的生态,还要关注寒潮的发生,因为作者是美国民主党的支持者,所以他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分析了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决策的框架,并提出了一套帮助民主党获得选民支持的框架,作者认为共和党用一套严复型框架在做决策,严复型框架假设世界永远危机重重、困难重重,孩子天生就坏,必须从小严加管教才能变好,严厉的父亲是道德权威,支持捍卫家庭,告诉妻子该做什么,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如果不遵守纪律,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孩子长大了,就要自力更生,自律勤勉,如果还是依赖父母,就要接受惩罚,或者是断绝关系,让他自生自灭,例如共和党主张给富人减税,削减穷人的福利,这些决策就是利用严复型框架的出来的,因为在严父的世界观里,这都是他们应得的,努力的人就应该获得奖赏,偷懒的人就活该受穷,而民主党则是用慈母型框架在做决策,慈母型的框架就是希望家里人都好,混得好的人要接济混得不好的人,这样整个家庭才会和谐美满,所以民主党依靠这套框架主张提高社会福利,援助穷人,目前美国选民的决策框架与共和党的严复型决策框架一致,所以作者认为民主党要想赢得选民的支持,对共和党进行反击,可以使用抚养型框架,抚养型框架要求孩子既要自律,承担起照顾自己的责任,也要学会共情,承担起照顾别人的责任,所以对于富人要纳税,因为政府为你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服务,政府利用税款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纳税是对你未来的发展进行投资,对于穷人,要想办法提供基础的医疗保障,保障国家的和谐,抚养型框架里面既包括严父型框架,又包括慈母型框架,这个框架在大多数选民心中都已经存在了,只需要唤醒它即可,而且他可以同时解释民主党派和共和党派的行为,看起来也更全面。

完成了第一步,有了新框架,我们来聊聊第二个步骤,第二步,为新框架起一个准确的名字,核心是要注意名字背后的隐喻,因为用错字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例如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九·11事件,美国政府发布新闻稿时,就想了好几个词来描述这个事件,最开始使用的词是“犯罪”,经过讨论发现不合适,“犯罪”这个词背后隐喻的是一套处理犯罪的流程,需要寻找证据、抓犯人、进行审判、行刑等,后来又想用“战争”来描述这个事件,发现也不合适,因为既然是战争,这隐喻着敌人、战场、作战、部署等,直到最后才把这个事件定性成“恐怖袭击”,而且当时负责撰写新闻稿的戴维·弗鲁还用“邪恶轴心”这个词来隐喻他们认为跟九·11事件有关的伊朗、伊拉克等国家,另外,在起名字的时候,千万不要使用对方的词汇,因为我们一旦使用对方的词汇,就是在强化对方的框架和隐喻,进而强化对方的谈话主导权,比如当年小布什提出过一个叫“税收减缓”的方案,其核心是减税,这个方案最受益的其实是美国的富人,民主党有人不同意回怼“不同意税收减缓,不可以给富人减缓税收,这会增加阶级矛盾”,作者认为“税收减缓”说的不是降低税收,而是减缓税收,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减缓”这个词,想必大家已经想到了,我们一般会在有痛苦的时候使用,比如我们常说的“减缓痛苦”,所以“税收减缓”背后其实隐喻着一组因果关系,就是因为税收是一种痛苦,因此需要减缓,从这个角度看,只要提及“税收减缓”这四个字,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在强调税收是痛苦的,而且这还会进一步引起另一个隐喻,既然税收是痛苦的,当然值得关注,你看话语权都集中在税收是痛苦的上了,所以千万记住作者的建议,要想掌握谈话主导权,千万不要用对方用过的词汇。

完成以上两步之后,我们已经摆脱对方语言的陷阱,掌握谈话主导权了,当然,有的时候谈话主导权不是一次简单的对话就能搞定的,要想长久地掌握谈话主导权,就需要变招法,不断的重复自己的新框架,比如我们想营造每天读一本书的家风,那我们就要在家里的布局上,家庭、年度目标等方方面面都强调这一点,在一场对话中,要想获得谈话主导权,离不开框架和隐喻这两大利器,框架是我们默认的思考方式和决策依据,它起到过滤信息的作用,只要是符合我们框架的信息,我们很容易听进去,但是对于不符合框架的信息,我们很难听进去,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它包含两层核心含义,首先,隐喻是语言里构建概念的方式,其次,隐喻能把人类的感官经验转换成完全抽象的概念,利用框架和隐喻掌握谈话主导权,有两个核心步骤,第一步,在事件中找出框架,并梳理出一个对方心中已有的、我们希望对方使用的框架,第二步,为新框架起一个准确的名字,需要注意核查名字背后的隐喻,唤醒了框架,用对了隐喻,就会大大提高谈话胜利的概率。

至此,这本书的解读就此告一段落,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总结和我想分享的一些读后感,在这本书里,作者强调的不仅仅是辩论技巧,更加重要的是重新定义议题和运用框架、隐喻等工具来引导对话的方向,这种观点提醒我们,沟通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复杂的交流过程,在交流中,不仅说话的内容重要,更关键的是如何引导对话,如何构建对方的思维框架,书中提及的案例和技巧,如唤醒框架和运用隐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意识到,通过合适的引导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影响他人的思维和态度,这种技巧不仅适用于政治演讲或辩论,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流场景,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掌握对话的主导并不是简单的技巧,而是一种深入理解对方思维方式并灵活运用的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效的沟通技巧尤为重要,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同时也给了我们实用的工具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将书中的理念付诸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与他人建立更加深入、有效的交流,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想富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