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铛铛铃2025-08-02励志44人已围观

简介

您好,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自卑与超越》。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6万字,我会为你讲述书中精髓。通过本书,我们一起探索如何超越自我、改变命运、实现人生意义这个话题。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有一位小朋友童年颇为坎坷,从小身体就不好,屡次患病,甚至一度因肺炎险些丧命,还得了佝偻病,因此个子矮小,运动能力差,甚至遭遇了两次车祸,成绩也不理想,班级垫底,整个人充满了自卑感。然而,这位小朋友并没有沮丧,相反,他努力学习,由班级垫底逆袭成为尖子生。由于他小时候因病饱受煎熬,因此梦想着成为医生。最终,他考入了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更让人瞩目的是,他赢得了全球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的认可,跟随他学习整整9年,成为一代心理学大师,并最终创立了一派新的心理学。

我刚刚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亲身经历。阿德勒创立的这套理论呢,就是书里介绍的个体心理学。那位赏识他的著名心理学家,就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但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这两个人之间,并不是什么相亲相爱的师徒关系,而是相爱相杀的竞争对手。阿德勒、弗洛伊德,还有另外一位,叫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这三个人都是搞精神分析的,但是阿德勒后来越来越觉得,弗洛伊德把什么东西都跟性冲动联系起来,太荒谬了,到最后实在忍不了了,于是连发三篇论文把弗洛伊德批判了一番,然后带着一些追随者自立门户,按照自己的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那么个体心理学有什么创新之处呢?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命运是被生物本能决定的,但个体心理学强调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目标,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说,阿德勒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激动人心的逆袭教材,他的个体心理学和个人魅力结合到了一起,非常受大众的欢迎。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它的英文版书名,如果说直译过来应该叫“人生对你有什么意义”。那为什么会翻译成《自卑与超越》呢?这是因为,阿德勒把自卑感看作是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认为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并且人人都想超越这种自卑感,所以这本书翻译成《自卑与超越》是非常在理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三个问题,来为你归纳一下书中的重点。

第一个问题,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如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

第三个问题,怎么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意义?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在阿德勒看来,不论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身处何种环境,都会有一种不满足于现状、渴望超越自我的情感,这并非是某些特定人群的独有感受,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会如此呢?按照个体心理学的解析,其中包含了两种最基本的人类情感,一是自卑感,一是优越感。

通常我们认为,并非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卑,可能是因为条件差或者信心不足。然而,阿德勒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因此,在个体心理学中,自卑感成为一个核心概念。有些人表现出比较害羞,或者在行事中显得犹豫不决,又或者像阿德勒自己那样,小时候身体状况不佳、成绩较差,这些情形下,我们会说这些人有自卑感,这个观点我们都能理解。但那些看似强势甚至自负的人,难道他们也有自卑感吗?没错,在阿德勒看来,这些人同样具备自卑感,甚至可能更为强烈。他在书中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他描述了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面对狮子,三个孩子都感到害怕。第一个孩子躲到妈妈的背后说:“妈妈,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却嘴上说:“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瞪大眼睛,仿佛很英勇,还问妈妈:“妈妈,我能不能向他吐口水呀?”阿德勒解释道,实际上,这三个孩子都感到害怕,都内心虚弱,只是他们的表现方式不同,自卑感也因此呈现出多样性。有些人看似很自负,实际上是因为内心极度自卑,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于是只能欺骗自己,强行让自己相信比别人更强大,否则就无法生存。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其实更加自卑,但外在表现却给人一种强势的假象。这样的人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纸老虎。也许通过这个例子,你能更清楚,我们身边可能存在这样的人,他们说话做事毫无疑问,即便你提出一点点反对意见,他们会立刻翻脸,甚至对你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因为他们内心太过虚弱,无法承受质疑,表面坚强,实则内心充满自卑。

在个体心理学的视角下,人人都拥有自卑感,只是表现形式各异。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阿德勒并非在指责自卑感是一种贬义词,亦非一种不好的心态,相反,他认为自卑感至关重要,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是人类文化的奠基。这是因为阿德勒认为,自卑实际上是对自身状况的不满,驱使着每个人渴望改善生存状况。换言之,在个体心理学中,自卑感是一个中性词,而非贬义词。

在阿德勒看来,除了自卑感,我们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态,叫做优越感。他认为每个人都经历自卑感,同时也渴望通过追求优越感,来弥补这种自卑感。因此,这两种情感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个人追求的优越感,反映了他们对自卑感的应对方式。阿德勒通过一些例子解释了这一点,比如,许多医生在小时候,可能经历了家人或朋友的死亡,由此产生了自卑感,认为生命不安全,为了弥补这种自卑感,他们选择成为医生,通过与死亡抗争来实现自己的优越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优越感并不是一个清晰的目标,也不是唯一的实现途径,很多人并不能明确自己想要获得怎样的优越感,只能通过不断摸索。即使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实现方式也各异。个体选择何种方式来弥补自卑感,实现优越感,这体现了他们的性格,或者按照阿德勒的说法,反映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因此,在个体心理学中,自卑感就像是在背后推动的发动机,而优越感则像是在前面引领的火车头,这两种情感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动力,让个体在提升自己的轨道上不断前行。

然而,阿德勒在这里特别提醒,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自我超越是积极的,但千万不能跑偏,不要因为焦虑而走错方向,陷入自卑等误区。所谓的自卑情结,就是指一个人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不敢面对困难,只能将问题搁置一旁,然后试图通过琐碎的小事来寻找优越感。我们刚才提到的纸老虎,其实就是一种自卑情结,这些人自己无法有效解决问题,但却可以阻止他人批评,通过压制批评来获得优越感。再举一个例子,阿德勒在书中记录了一个16岁问题少女的故事,她从六七岁开始偷东西,12岁开始夜不归宿。在与他的交流中,阿德勒发现这位少女从小缺乏关爱,父母早早离异,母亲对他漠不关心,因此她心生怨恨,最终承认自己的行为,只是为了让母亲知道她无法被控制。阿德勒指出,这其实是一种自卑情结,因为她在与母亲对抗的同时,却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她只能通过偷东西、夜不归宿等方式来弥补自卑感,追求优越感。这其实就是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走错了方向。除此之外,一些自闭行为、犯罪、懒惰、青春叛逆,都是在弥补自卑感、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误入歧途,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态度。

好的,我们刚才谈到的就是第一个问题,关于人类自我超越的动力。简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并试图通过超越自卑来寻求优越感,这两种情感驱使着我们不断超越自我,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焦虑可能导致采取错误的方法,产生自卑情结,进而引发自闭、犯罪等问题。

好的,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超越。如果你稍微了解一点点弗洛伊德的理论,你就知道他特别注重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六岁的时候基本形成了,如果成年后有什么行为问题,比如胆小、害羞,他就会追溯到童年,是否被什么吓到了。总之,弗洛伊德的观点是,过去的经历会决定人的性格和行为,所以要改变行为非常困难。但是,个体心理学给了我们另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阿德勒同样认为童年经历对人有影响,但他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他认为人的经历不能决定行为,因为人可以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创造性解读。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个小时候生活贫困、童年不快乐的孩子,长大后是否注定不会幸福呢?在阿德勒看来,未必,他可以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这个孩子的经历无法改变,但他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经验,他可能想:“上天太不公平了,别人小时候都快快乐乐的,就我这么悲惨,那我为什么还要管别人呢?我自暴自弃好了。”但他也可能想:“我小时候生活这么苦,长大后不能再继续这么过下去了,我要改变状况,让我的孩子能享受幸福童年。”因此,阿德勒说,环境因素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可以通过解读经历自己改变命运。他告诫老师和家长,不要说孩子的能力是遗传或基因决定的,真正束缚一个人能力的是思想。这种观点非常鼓舞人心,因为他认为客观因素不会决定行为,而是给了我们改变自己的机会。你可以通过创造性解读经历改变思想,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行为。这不是阿德勒在灌输心灵鸡汤,而是他从个人经历中总结出的理论。阿德勒刚上学时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成绩非常糟糕,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但他的父亲一直鼓励他。有一天,他完成了老师都做不出的一道题,信心大增,彻底改变了对数学的态度,开始喜欢上了数学,之后他一直在努力提高数学成绩,成绩自然也变好了。因此,阿德勒说:“你看,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那些说能力是先天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反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带有决定论的色彩,认为一个人的先天因素和过去的经历决定了行为,改变不了。在阿德勒看来,这纯属扯淡,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行为,追求更卓越的东西,实现逆袭。所以为什么他的理论叫个体心理学呢?因为他强调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不管处境有多困难、经历有多坎坷,你都有机会通过创造性解读经历,改变思想,从而改变行为。

接下来具体该怎么做呢?阿德勒给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要认清自己的目标。在他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他以自己为例,如果他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爬到黑板上,坐在那里不下来,学生们可能觉得他疯了,但如果他们知道他这么做是为了克服自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视全班,才会觉得高大、有安全感,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这个行为很合理。这个案例阐释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行为真正取决于他想要实现的目标。要改变自己,就必须明确目标,一旦确定了目标,你就如同一名弓箭手,紧绷着身体和精神,使所有行为都为你设定的目标服务。阿德勒指出,过去我们一直试图通过调整人的行为或治疗疾病,方法往往是从行为本身入手,简单地试图消除症状,但在个体心理学的视角下,这样是行不通的。要改变行为,首先得改变目标。她给出了一个例子,有个男人经常头疼,但治疗却无济于事。阿德勒表示,这是因为这个人把头疼当做一种逃避问题的手段,他头疼的目的是为了摆脱眼前的问题,比如一头疼就不用出去见陌生人,还可以借机对妻子或同事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比如“我头都这么疼了,你们要帮帮我之类的”。对于这个男人来说,头疼简直是一种财富,能够满足她许多需求,他怎么可能舍得放弃这个毛病呢?因此,如果不让这个男人意识到这一点,不让她改变自己的目的,那么头疼是治不好的。即使某种症状被治好,他也会患上其他疾病,比如失眠、抑郁等,继续利用这些病症来达成他的目的。与弗洛伊德的决定论不同,阿德勒可以被称为目的论者,因为在他看来,每一种行为都有其目标,并且受到目标的影响。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能简单的针对特定症状进行治疗,而是必须从行为的目的本身入手。

上面讲的就是今天的第二个问题,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总结一下,在个体心理学看来,通过创造性地解读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改变思想,摆脱过去的经历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就有了改变自己的可能性,把主动权抓到自己手上之后,再通过树立目标,让自己的行为为目标服务,就能激发自己,改变行为,实现自我超越。

好的,让我们来谈谈今天的最后一个话题,就是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怎么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在阿德勒看来,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他而言,无论是整个人类,还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个体,可能面临的所有困难都能归结为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职业问题,因为我们各自有不同的分工,得互相合作才能维持生计。第二个是人际交往问题,毕竟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必须得与周围的其他人打交道,这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第三个就是婚姻问题,由于人类有男有女,所以我们一辈子都绕不开婚姻和爱情这些事。如果人类想要继续繁衍,男女之间就得携手共度。职业问题牵涉到整个社会的合作分工,人际关系问题涉及到不同的人之间相互打交道,而婚姻问题则需要我们与伴侣共同协作。因此,在阿德勒看来,无论是职业、人际交往还是婚姻,最终都属于合作问题。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三个问题。阿德勒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意义,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才能得以体现,若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那么人生的意义便等同于零。人生究竟有何意义呢?唯一的意义就在于,为他人和整个社会做出贡献。所有的问题都是合作问题,人生也只有社会意义。

那么,在超越自我过程中,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呢?答案显而易见,就是与他人建立合作。具体怎样达成合作,则是因情况而异。然而,总体来看,从阿德勒的理论我们能够总结出一条实用的准则,在进行任何事情时,不要只关注自己,而是时刻想着你的合作方。以阿德勒对待婚姻问题的观点为例,他认为婚姻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协作的工作,爱情的长久和对下一代教育的责任,都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对于夫妻相处,阿德勒指出,许多不幸福婚姻的原因在于男人,甚至女人认为男性应该主导女性,这表明两者根本不理解合作的本质。合作意味着双方地位平等,不能有一方处于附属地位。如果一方总是支配甚至强迫另一方,那么这段婚姻必定不幸福。正确的合作观念是什么呢?阿德勒认为,夫妻双方尤其是男性应该明白,现今男性的强势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结果,挣钱多只是正常的家庭分工,不能因此而自视过高。因此,阿德勒建议,男人不要追求金钱和家庭分工问题,而是要与妻子建立平等的合作,共同管理家庭。同样,对于女性,也需要与丈夫合作。阿德勒得出一个感人至深的结论,幸福婚姻的关键在于主动关心对方,请你对对方的关心,应该比对自己的关心程度更高,这才算是真正的合作。如果你曾经有过婚姻或恋爱经历,那么必然能够理解阿德勒所言的智慧之处。

再看下一代的教育问题,阿德勒认为,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的教育,最关键的目标是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绝不能让其成为只顾自己的自私之人。阿德勒以恋母情节为例,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男孩会过度依恋母亲。他指出,这是因为这些男孩未能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而母亲则言听计从,如果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合作,便不会出现过度依赖母亲的情况。恋母情结这个词由弗洛伊德创造,他认为这是性方面的问题,主张男人渴望娶母亲、消除父亲。然而,阿德勒认为这并非恋母,而是缺乏与他人建立合作能力,现如今我们称之为妈宝男。因此,阿德勒强调,作为母亲不能过度溺爱孩子,否则会使其失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母亲应首先与孩子建立合作关系,然后将这种关系扩展到孩子与父亲之间,最终拓展到其他人,使孩子学会信赖他人,不将关注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是学会关心他人。无论是婚姻、职业还是人际关系,其实都遵循同一道理,要将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关注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阿德勒认为,对一个人的最高要求、最高的赞誉,就是在工作中成为优秀员工,在朋友中成为好伙伴,在爱情和婚姻中成为良好的伴侣。若能实现这三点,就能实现人生的意义。

好,以上是第三个问题的讨论,即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生的意义。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人类所有问题都是合作问题,人生的意义在于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因此,要实现人生的意义,就要在超越自我过程中与他人建立合作,不要过度关注自己,而是时刻想着合作方的利益。

好,说到这儿,《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讲完了。让我们回顾一下第一个问题,我们讨论了自我超越的动力,得出结论是自卑感和优越感如同两匹马车,一前一后推拉着我们前进,为我们提供了自我超越的动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谨慎,避免因过度焦虑而陷入自卑情结的误区。接着,我们谈及了如何通过改变行为来完成自我超越,个体心理学认为,通过创造性地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思想,我们能够创造改变行为的可能性,设定目标并使行为与目标相一致,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最后,我们探讨了在自我超越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生的意义。阿德勒认为,人生的三大问题,职业、人际关系、婚姻,本质上都是合作问题,只有时刻考虑与人合作,关注别人和社会的利益,将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到合作对象身上,我们才能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阿德勒的这本书已经问世将近100年,其中的一些科学知识和价值观,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过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有一些研究者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阿德勒的理论提出批评,称其过于依赖常识性的观察,但我们仍能从这本书中看到大师的思想光芒。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如阿德勒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卑感,都在追求超越自己、超越阶层,我们都在焦虑地追寻一个可能自己都说不清的目标,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煎熬,不断质疑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有价值,人生究竟有何意义。个体心理学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判断方法,若孤立地看一个人的自我意义,那就是没有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将自己放置在更大的价值体系中审视,从更高的维度上观察,将自己看作是人类体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行为准则,真正了解作为普通人,我们的行为是否有意义,是否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不是遗传或者经历再决定孩子的能力,真正束缚一个人能力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二、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要想改变自己,就要认清自己的目标,一旦校准目标之后,你就会像弓箭手一样绷紧身体和精神,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为你锚定的这个目标来服务。

三、一个人的意义,只能在跟别人的交往、合作中才能体现出来,如果你把自己跟别人切割开来,那你的人生意义就等于零。人生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对别人和整个社会做贡献。

好啦,感谢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