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最小阻力之路》用正确的方式破解人生难题,利用内在力量和外部世界规律,创造自己想

铛铛铃2025-08-02励志21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最小阻力之路》这本书。

经常听到有人感慨:“我们懂得这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分析了我们在人生中屡次失败的原因,然后提出: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最小阻力之路,来创造性地过好生活。

听起来有点抽象,不着急,我会慢慢给您解释。

《最小阻力之路》这本书已经风靡了将近30年,一直是全球畅销的经典之作。作者名叫罗伯特·弗里茨。有趣的是,他起初是一名音乐家,在创作音乐的时候,对创造力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创建了一套创造的结构动力学理论,后来,他专注于研究创造过程,将其发展成了一门名为“创造技能”的课程,专门帮助人们培养创造力。许多人争相参加他的课程,包括艺术家、科学家、学者,甚至一些大企业的主管。《第五项修炼》的作者、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也受到了他的启发。1978年,彼得·圣吉参加了罗伯特·弗里茨的创造力技能课程,之后两人合作,还创办了一家著名的创新顾问公司。弗里茨一直致力于研究写书,主题都围绕创新和创造力,将这作为了他一生的事业。

在书中,作者提出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每次尝试改变生活,都会以失败告终?想一想,您最近一次想要彻底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是什么时候?也许是某一天早上,因突然发现自己的状态不佳,决心做出改变。于是您购买了一堆书籍,加入各种学习社群,起草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学习计划。然而,热情过后,生活很快回到了原点。或者您下定决心要减肥,开始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三天过去了,激情消退,生活恢复了常态。每次尝试都更加努力,但都莫名其妙地回到原点。或许您在这个过程中找了各种借口:“最近真的太忙了,等工作轻松一点再说吧”或者“最近身体不太舒服,等身体好一点再开始吧”。您试图学英语、画画、减肥、健身,但大多数时候都无法坚持下来。这种行为改变本质上变成了一种自我安慰,直到达到一定的安慰效果,您可能更愿意懒散在沙发上,过上“葛优躺”的生活。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缺少某种支撑我们不断向前、持续改变的动力。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屡次失败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采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具体来说,您每次试图解决问题,都会按照“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意志力面前,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往往以失败告终。我们试图解决问题,采取行动,以避免不想要的结果。通常情况下,问题越严重,我们就越采取严厉的行动,但一旦问题缓解,我们就停止采取行动,问题便再次回来。这个过程就如同摇摆秋千,不断摇摆,来回晃动。因此,您全力以赴,却看不到显著的成果和进步。

几乎所有的行为改变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开始的激情阶段;第二,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第三,当您放纵自己到一定程度后,形成恶性循环。这三个阶段中,您会承受不同的力量,做出不同的反应。拿减肥做个例子,一开始您下定决心,要通过少吃多动来塑造理想身材,对好身材的渴望像是一把强大的拉力,推动着您迈出第一步。但您也知道,有一种相反的舒缓力量在起作用,就是想吃喜欢的食物、悠闲地待在那不运动的冲动。这两股力量大小相当,方向相反,您就像站在两堵墙之间,一面是渴望的好身材,另一面是吃想吃但舍弃苗条身材的墙,两面墙都用橡皮筋套在你身上,形成了两股相等的力。您就这么站在中间,没往好身材的那边靠近一步,背后墙上的橡皮筋就勒得更紧,前进每一步都得费很大劲,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弹回去,回到您不想要的状态。这就是第二个阶段,您在这阶段做出了努力。到了第三个阶段,您可能感到困倦,开始自我安慰,沉溺于放纵。虽然堕落让您得到了暂时的安逸,但渴望的力量很快又会变得更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谷后,又重新振作,努力进入下一个循环的原因。

可以说,我们尝试改变自己的很多努力,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循环,来回摆荡。我相信您也有过这样的体验,不仅是在解决个人问题时会陷入这个陷阱,许多事情也容易掉进这个循环。比如国际社会为救济埃塞俄比亚饥荒的行动,由于战乱和灾害,埃塞俄比亚陷入了严重的饥荒,大量人口因此丧生。这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引起了全球关注,媒体大肆报道,名人组织筹款、演唱会,富裕地区纷纷捐款,大量救援物资迅速运抵埃塞俄比亚,受灾群众得到了帮助。然而,问题暂时缓解后,人们就不再把它当作问题看待,媒体也不再关注,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然而,饥荒的根本原因并未得到解决,问题一直存在,直到今天,埃塞俄比亚仍有儿童因饥荒而死。

所以作者罗伯特认为,解决问题的思路行不通。在今天的职场里,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代表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但作者却说,他们的公司绝对不招擅长解决问题的人。他的理由是,一个喜欢解决问题的人,长期用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思考,往往缺乏创造力。当我们热衷解决问题时,我们仍然在迎合环境,一直在采取各种行动,以避免自己不想要的事情发生。我们太过习惯于解决问题,以至于很少认真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作者认为,要想避免这种失败,唯一的办法就是跳出这种模式,不再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思考。作者提出了一个新模式,就是创造力模式,您需要学会用这种模式来追求成功的目标。

为什么说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改变的思路无法取得成功呢?作者发现,所有物体都倾向于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运行,能量也是沿着最小阻力的路径持续传递。如果您想通过改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达成目标,最小阻力之路会把您拉回原地,您的目标永远无法达成。而在创造模式下,沿着最小阻力之路,您就可以获得想要的结果,达成目标。

那么,怎样理解最小阻力之路呢?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波士顿的例子。有个朋友问他:“波士顿的道路是怎么规划的?”去过波士顿的人会知道,那里的街道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规则,有很多曲曲折折、弯弯绕绕的小路,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名字。事实上,波士顿的市区规划确实没啥规矩,它的道路基本上就是几个世纪前的牛走过的路拓宽的,牛颈就是牛走过的路,它们通常会顺着地形找到最容易走的路,有山的地方牛绝不会硬闯,而是会选择最好走的路,就算要绕远一些。换句话说,牛的行走路线是根据地形结构来的,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牛经”,后来的牛也自然而然地跟着走,所以波士顿的城市规划也就随之形成了。无论对于牛还是后来的城市规划者来说,这都是一种最小阻力之路。

其实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走着这种最小阻力的道路,比如我们走路时候总是喜欢走捷径、走近路,因为那是阻力最小的路。比如我们要从一栋大厦的70层去旁边大厦的60层,唯一的路径就是沿着电梯、楼梯和大门,大厦的设计结构决定了我们的运动路径。作者认为,在努力解决问题、改变自己来达成目标这事上也是一样的。我们常常以为是自己的心态影响了结果,于是不断调整心态,提升意志力、执行力来改变结果,但作者认为,真正影响结果的是那种来回摆荡的结构。换句话说,要想避免失败,必须跳出那个模式,跳出那个框框,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结构,一个有助于创造力的结构。

创造力的结构相比之前的拉力和反作用力模式更高级,由两大元素组成:首先是明确的愿景,对你想要的成就的明确目标;其次是对你现状的清醒认知。这两者形成了一种新的结构张力,愿景给你提供强大的拉力,推动你行动,现状则提供反作用力,通过愿景和现状之间的差距,来驱动你不断前行,实现你想要的结果。你内心的愿景越清晰,就越有可能实现。与解决问题不同,创造的时候,你必须专注于想要的结果,而不是避免不想要的结果,这时你可能就不再感受到反作用力的拉力了。

那么,如果用创造的方式来改善贫困,会发生什么?有一个在乌干达的例子,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了创造力,帮助当地村民想象和确定他们想要的生活和家园是什么样的,然后当地人开始行动,逐渐把他们想象中的房屋、农田、村庄、医院变成现实。在创造的过程中,不再强调环境有多糟糕,形势有多紧迫,而是从内心出发,让想要的美好结果浮现出来。真正的创造与外部环境无关,它只存在于我们内心的画面和声音中,这些画面和声音需要不断被强化,最终被实现出来。

现在想象一下,在这个新的结构张力中,你有了一个明确的愿景,比如说写一本小说,那么你的现状是怎样的?你看过几本小说,自己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你开始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了。通常来说,创造者能够忍受这种落差,甚至把它当成动力。所以你需要拿出创造者的耐心,提高自己忍受这种落差的能力,启动你的创造性结构,只需一步:认真构思你想要实现的成果,然后关注于结果。

那么您可能会说:“哎呀,我不敢设定目标,因为我怕自己做不到,事情都那么难,我还是期望低一点好了。”这时候您需要重新审视您的目标,看看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清晰明确、可以达到的。清晰明确的目标会拉动您向前走,而且我们大量的目标之所以流产,是因为我们很少认真观察自己的现状,空有梦想,但不顾及现实状况,只会带来失败。比如现实是您刚能勉强写1000字的文章,每周才能挤出一篇,您现在定下来“我一个月要写一本书”,这个目标您觉得可能达到吗?完全不可能。

再比如说,我们来看看波士顿的牛是怎么做的。对于山脚下的牛来说,登上山顶是他们的愿景,现状是脚下没有路,但按照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许需要搬开眼前的岩石,直达山顶,但是牛创造性地绕开岩石,选择绕着山体螺旋上升到达山顶。如果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有可能牛无法达成登顶的愿景。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只有精确地掌握现状、把握愿景,创造性地塑造出结构性张力,才能找到自己的最小阻力之路,也就找到了实现愿景的创造之路。

在创造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萌芽期、同化期和完成期。

第一个阶段叫做萌芽期。在萌芽期,您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出重点选择,然后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在这个选择上。做选择也是需要练习的,您必须经历痛苦和放弃,要记住的一点就是,只有一个最重要的选择,才能让您真正开始接下来的创造。所以选择您真正想要的东西,无论它是什么。当您下定决心去选择之后,您就会发现,之前所有困扰您的事都开始烟消云散了。另外,做选择的要点是要基于您的真实渴望,而不是想避免的事情来做选择。比如说,您选择做一个健康的人,而不是选择做一个不生病的人,人人都会生病,这是无法避免的,但健康是一个更长期稳定的状态;您可以选择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选择避免一个无所事事、平庸的人生。所以现在问问自己的内心,我想要拥有的是什么?当您做出选择之后,您会不断为了保持这个重大选择,做出一系列较小的选择,比如说是看电视还是写点东西,通过每一次小的选择,来强化和坚定您内心的重大选择。

萌芽期会带给您很多刺激,正面的刺激就像创业的初期,尽管一切杂乱无章,但充满了可能性,激情澎湃。导演西德尼·波拉克觉得最快乐的事就是电影的构思阶段,在他利用摄影、表演、场景、服装和其他电影元素来进行创作的几个月之前,因为受到萌芽期特有能量的推动,他会把整部片子用分镜头、剧本画下来,一格一格都画在黄色便笺纸上面。他说,构思、编剧和筹备的过程比拍片本身刺激的多。

说回创造的过程,接下来您会来到同化期。从最开始的不确定、有些担心,到同化期,您就会开始大量的吸收知识、发现机会,您会发现实现自己的愿景根本就不难,您开始广泛地学习大量的知识,甚至感觉到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当您写作的时候,您笔下流淌出的是越来越多的惊喜,当您开始做事的时候,感觉自己有越来越多的能量和动力去完成,这是创造历程中最美妙的时期,说明您正在经历飞速的成长。

最后您到了完成期,很多人会在完成期的临门一脚退缩,败下阵来。比如说很多博士生拖延了很多年,都毕不了业,只是因为论文一直没写完;工程师只需要再做几个决定,就可以让计划问世,但却因为许多细节搞不定而被困住,没有勇气突破。我们很多时候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只差最后一步,却对结果有所惧怕,眼睁睁看着所有努力白费。等到我们终于完成了,有时会觉得自己写的简直是垃圾,有时又会不愿放手这个作品。实际上您要做的只是接受,坦然的接受,这就是我现在能创造出来的作品,这就是我能完成的工作,这才是正常的心态,告诉自己一切要结束了,您只需要完成它,然后开启下一段创造历程。比如很多拍电影的导演,都无法接受看自己的片子,有的会觉得总有遗憾,总不满意,有的看了太多遍了,没有感觉了,但是电影制片人罗斯不是这样的,他对待自己的作品如同观众的心态,他说在拍电影之前,总是全盘掌握每个步骤里的所有电影元素,逐步实现电影的愿景,拍完后在欣赏的时候,他想象这是别人拍的,这样想的时候,片子里有趣的场景仍然能让他大笑,好像他从未看过一样,看的时候他还是充满了感动,好像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罗斯总结了一点,就是要把自己身为艺术家和观众的身份区分开来,这不容易,但非常有帮助。

好的,我们总结一下创造历程的这三个阶段:萌芽期、同化期、完成期,都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能量,每一种能量都能帮助我们持续地向下一个阶段迈进。萌芽期的能量帮助您向同化期迈进,同化期的能量又让您向完成期迈进,而完成期的能量,可以帮助您走进一个新的创造过程,也就是新的萌芽期。

作者自己是音乐家出身,他在一年的时间里发行了两张音乐专辑,第一张专辑叫做《高速公路上的雨夜》,他花了五个月的时间进行作曲和制作,在第一张专辑即将完成的时候,他就开始筹划第二张叫做《空中的符号》,只花了一周就完成了。第一张专辑的创作历程产生了很多动能,这些动能衍生到了下一张专辑里。所以说创造力这种能量的本质并不是递减的,而是会越来越多,指数级的增长,完成之后会让您持续前进。

说了这么多,回到现实当中,在实际的创造过程中,要经历的会复杂得多、艰难得多,过程也漫长得多。不管是您想创作一本小说,还是创办一个项目、接手一个工厂,从萌芽期到同化期,最后到完成期,都要经历无数的磨难。在这个过程里遇到的最常见的障碍有两个,一个是时间差,一个是厌恶现状。

第一个障碍时间差,就像当您刚开始行动的时候,都会经历一段时间差,才能看到改变的结果,比如从训练员工到产品品质提升,都是需要时间的,从品质提升到市场反馈、销售增加,也是有时间差的。还有一种时间差,是您在创造的时候会停滞不前,甚至看起来退后了,这可能也是一种时间差,而且我们通常会把自己和某个成就之间的距离想象的比实际更近,有点乐观了。通常说,您在采取创造性行动之后,成果不会立刻显现,有时候改变已经发生了,但我们自己却不知道。在创造的时候,在彻底达到您想要的成就之前,您很可能会遭遇时间差,但是不要放弃,这很有可能是催化您创造力的重要时机。

第二个障碍是厌恶现状,因为现状和期望不符,所以很难客观认清现状,您就必须训练自己客观认清现状的能力。有时候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思考情况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却很少去思考现在的情况到底是什么。举个例子,一对中年夫妇开车去大峡谷,在汽车旅馆被告知还有四个小时的车程,但是开了四小时后,连大峡谷的影子都没看见,似乎迷路了。最后,他们在休息站稳了方向,发现还要再开一个半小时,但是从休息站到大峡谷的这一个半小时里,他们都在讨论为什么会迷路,哪里转错了。实际上,他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现在到哪里了,从现在的地方去大峡谷,要如何重新导航、重新规划路线,而不是纠结之前为什么迷路了。即使看清现状,重新衡量现状和愿景、目标的距离是创业创造过程里更为重要的,您必须如实告诉自己真相,不扭曲、不改变,也不找理由。

在这里,作者给出了四部关键技巧,帮助我们直面现状:

第一步,描述您现有的处境,把处境如实的报告给自己,避免任何分析和评论。

第二步,描述您想去的地方,把您想要创造的成果说出来,比如“我想去大峡谷”或“我想成为一个作家”,只需要大声说出来,这个时候您要说的是您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您认为可能的东西。

第三步,在此正式选择您想要的成果,在心里说“我选择去大峡谷”或“我选择成为一个作家”,在心里不断的反复确认,你已经做出了这个选择。

第四步,继续走下去,一旦您观察到了自己身处何方和想要去哪里,也正是选择了您想要创造的成果,那您就应该专注下去,不要再被那些不喜欢的情景卡住,遇到卡顿的状况,可以看看风景,读一本书,转移下注意力,转机往往在随后出现。数学家庞加莱曾在计算一道题目时被卡住,小睡一会后醒来就找到了答案;一位化学家在实验室里有新的发现,但找不到公式来解释自己的发现,决定坐车兜一圈后,一踏上公交车,答案就出现了。这些现象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大脑在放松或休息时会继续工作,而且放松休息会促进大脑的创造力。

好的,以上就是关于如何通过创造,而不是改变,来找到通向成功的最小阻力之路的讨论。我们来回顾一下,大自然的运行原则是,能量总是会沿最小阻力的路径持续传递,所以如果您想要达成目标,您需要学习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走上您的最小阻力之路,朝着您真正想去的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您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您都需要创造性地看待问题。墙上的钟摆是来回摆动的,而火箭是要达到最后的目的地的,祝愿您都能找到自己通向成功的道路。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成功的秘诀在于找到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可以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阻力达成目标。

二、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他们。

三、最小阻力之路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它需要我们不断的调整和适应。

四、我们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行动和结果,因此,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五、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收益和成长。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