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一课经济学》人人都能读懂的经济学,全球畅销70年,如果只看一本经济学的书,就应

铛铛铃2025-08-02经济19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一课经济学》。

这本书大约有11万字,我会为你解读其中精华。

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如何识破破窗谬误,如何看清表面不错的经济政策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

经济学这个庞大的学科,涵盖着宏观和微观的研究,以及自由放任的奥地利学派和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学派。你可能会好奇,究竟哪种观点更有道理呢?

经济学家巴斯夏曾明确指出,好经济学家和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关键点:坏的经济学家只能看到那些显而易见的后果,而好的经济学家则能够透过推测,洞悉那些看不见的后果。

有些经济政策可能会在眼前刺激经济发展,却可能对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济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如何看到这些不容易察觉的后果呢?这就是今天要介绍的经济学所擅长的。

这本书将帮助你拓展视野,看到那些不易察觉的结果。书中提出了许多或许一开始听起来匪夷所思的结论,比如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并非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如限制最低工资水平,实际上对劳动人民并不利等等。这些观点与我们的直觉相悖,而原因在于,我们过去生活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环境中,直觉、经验和时间积累基本上足以判断出可靠的知识。然而,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得这些判断不再那么简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论来应对这个复杂性,经济学正是这个方法论的代表,不仅帮助你看清眼前已知的情况,还通过推理帮助你洞悉未曾发生的局面。

这本书在过去的70多年里一直畅销不衰,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入门之作,得到了包括哈耶克、弗里德曼在内众多经济学大师的推荐。有人甚至说,如果你只想读一本经济学的书,那就应该是这本。

亨利·黑兹利特,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专栏作家之一,《福布斯》杂志曾尊称他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新闻人。黑兹利特同时也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成员,因此,《一课经济学》主要探讨的正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市场自发调节的看不见的手。

好的,让我们来深入探讨这本书的实质,摒除一切繁文缛节。这本书虽然在前言中可能给人一种庄重的印象,但实际上,它的核心思想可以简化为两个关键要点,只要牢记这两点,你就能轻松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接下来,我将详细讲述这两个要点。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破窗谬误,以及各种被巧妙伪装、扭曲的破窗谬误。听完这一部分,你将能够轻松识破常见的经济学谬误,破窗谬误的核心概念将被剖析,而那些看似合理、实则掩盖了错误逻辑的观点,也将被一一揭示。

其次,我们将探讨人为干预的主题。在这里,我们将深入了解经济常常事与愿违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怀着善意的愿望,却收获了令人失望的结果,这反映了奥地利学派的主要观点,强调在经济中,人为的干预常常适得其反。这一部分内容,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的实质。

所以让我们不再被繁琐的描述所迷惑,聚焦于这本书的精髓。通过深入研究破窗谬误和人为干预,你将对经济学的本质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内容——破窗谬误。理解破窗谬误的逻辑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在生活中,这种谬误屡见不鲜,而且常常具有欺骗性。掌握了破窗谬误,你就能够轻松识破许多经济学陷阱。

破窗谬误的故事或许你已经耳熟能详,就是一家商店的橱窗被一个小孩打碎,老板为了修复橱窗,不得不花费200块,心情沮丧。然而,邻居却跑过来安慰她说:“别伤心了,虽然你损失了200块,但如果这个玻璃永远不碎,那玻璃店老板就无法赚到钱,最终饿死了。而你花了200块修橱窗,实际上推动了产业发展,让许多人得到了利益。所以,虽然修橱窗花了200块,但这是件好事。”这番话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去砸玻璃,这样经济就能不断发展,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这就是一个谬误。

那为什么呢?商店老板虽然给了玻璃店老板200块,但这笔钱原本可能用于其他地方,比如看电影或吃火锅。修橱窗的200块,只是从电影业和餐饮业转移到了玻璃行业,是一种财富的转移而非创造。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破窗谬误的本质是财富的转移而非增长,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财富转移。

破窗谬误有许多案例,但关键在于抓住其核心特点——财富转移。通过这一特点,我们能够更容易地识别并理解这些谬误。破窗谬误的核心道理,虽然这理念相当简单,但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其中的玄机。

那么,为什么乍一听还觉得有点道理呢?原因主要在于,破窗谬误中涉及的事大家都能看到,尤其是砸破的玻璃需要修补,这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人们很自然地将玻璃店老板的利益考虑进了算计。然而,电影院和火锅店老板并不在现场,没有人会联想到玻璃店老板抢了他们的生意。这就是经济学的奥妙之处,它教会我们看到那些看不见的东西,通过推理发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利益相关方。我们不仅要看到玻璃店老板的利益,还要看到电影院和火锅店老板的利益。

破窗谬误有很多变种,而很多专业的经济学家甚至都难以识别它们。这本书举了战争的例子,将其比喻为女人生孩子,虽然过程痛苦,但结果却带来了快乐。这意味着战争尽管造成巨大破坏,但战后经济却会迅速发展。回顾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都迎来了高速增长,为什么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战争创造了需求,战后需要重建、修建房屋,生产各类生活用品,这种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二是所谓的战后优势,即打仗摧毁了工厂设备,战后修建新工厂时使用了新的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这两种解释是否成立呢?当然不成立,这同样是破窗谬误的变种。首先,战争创造的是需要而非需求,需求是人们想要且能够购买的东西,而需要仅仅是人们想要的东西。战争摧毁了人们的财富,创造的只是需要,而非真正的需求。经济发展需要的是推动需求,而非简单的创造需要。就像非洲一样,尽管那里的穷人有很多需要,但由于他们买不起,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较好。因此,需要不能创造财富,战争同样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我们再看一下战后优势的说法,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成立。举个例子,想象一下,我刚刚建好一个工厂,刚开始投入生产没多久,就被敌人的飞机炸了,这怎么可能对财富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呢?而且工厂本身是存在折旧的,比如说一个工厂的不动产价值是100万,每年折旧5万,第2年就变成95万,第3年又变成了90万,以此类推,经过20年,资产才会降为零。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敌人的飞机把工厂炸了,才算是对工厂有益。但现实中,敌人并不可能专门选择那些准备折旧的老工厂来轰炸。战争结束后,表面上看起来全国各地都在兴建工厂、修马路,产品销售一片繁荣,经济看似蓬勃发展。然而这些兴建的工厂、修马路的经费,原本应该用于在原有基础上持续发展经济,却不得不重新投入建设先前已经存在的基础设施,所以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无奈的财富转移。而且如果说拆除厂房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那为何不每年都拆一次工厂呢?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人采取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显然不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战后优势。

咱们再看一下书中提到的破窗谬误的一种变种。许多人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展开公共工程建设,多修马路、多建大楼、多搞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公共空间的环境,看起来好像是一举多得,对各方都有利。听上去貌似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破窗谬误。你想一想,政府并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也不直接创造财富,那它的钱从哪里来呢?这些钱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从老百姓那里收来的税款。换句话说,修马路、建大楼的经费,都是由纳税人缴纳的税金支撑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创造就业,政府去修一座毫无用处的桥,就相当于再一次的财富转移,把纳税人的钱转移到了那些修桥的工人手中。如果修建的桥没有太大的实际用途,只是为了创造就业而修,那受益的人就会很有限。如果这笔钱不用于修桥,或许可以用来改善医疗条件、增加福利。因此,许多仅仅为了建设而建设的工程,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破窗谬误。然而,一般人只看到了修桥创造的就业机会,却没有看到这一行为对所有纳税人造成的损失。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不能搞面子工程,那是不是可以多向富人征税呢?毕竟他们有钱,这样或许能够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这个建议表面上似乎不错,但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些弊端。想象一下,政府对富人征收了30%的税,那么这些富人每年就要白干四个月。如果提高到50%,那就是半年的收入全部交税。如果情况真的是这样,谁还愿意去创业呢?谁还愿意担任老板的责任呢?对富人进行高额税收,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自身,还会在社会中树立一个不良的榜样。普通人看到富人被重税征收,可能会想:“哦,那我也不要赚那么多钱了,反正要交这么重的税,我还不如不那么努力了。”如果社会中奋斗者逐渐减少,最终可能导致大家都变成穷人,虽然贫富差距消失了,但这并不是我们期望的结果。

我们再看一下最后一个破窗谬误的例子。有人提出,政府应该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低息甚至免息的贷款,比如说有些农民没有土地、拖拉机,缺乏生产资料,导致无法进行生产,只好依赖国家的救济。如果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贷款,让他们购置拖拉机、租用土地,这样他们就能够创造财富,不久之后,他们还能够还清这笔贷款,同时也变成了一个纳税人,从绝对的消费者变为了财富创造者。这个提议一开始似乎很完美,但实际上却存在一个谬论。如果仅仅是给一个没有工作的人提供贷款,他就能够创造财富,这种好事哪个银行不愿意做呢?为什么美国的私人银行不进入这个市场呢?原因在于,私人银行的钱是自有资金,如果出现逾期违约的情况,他们将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因此,私人银行在放贷之前会进行深入的调查,确保借款人有还款的能力和意愿。这种信息的调查是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积累的经验。然而,政府工作人员并非直接面对市场,如果将贷款交给不靠谱的人,不仅不会创造财富,反而会造成财富的损失。因此,把这项任务交给专业人士及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是更为合理的选择。此外,我们不能忘记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的税收来源是纳税人的钱,如果将这些资金用于支持某些落后产业,只是又一次的财富转移,同样是破窗谬误的一种表现。

以上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探讨了破窗谬误以及几个相关变种。通过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评估某项政策不仅需要考虑其直接结果,还需要关注其间接结果,我们要关心所有群体,而不仅仅是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比较和选择,而要做出明智的比较和选择,必须不仅看见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还要通过推理,尽量看见那些不容易察觉的东西。通过理解破窗谬误的逻辑,相信你已经能够分辨生活中许多经济学的迷思。世界是复杂的,我们不仅要警惕那些听起来合理但结论怪异的说法,还要小心那些以正义名义却可能带来负面效果的行动。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人为的干预往往产生出人们意料之外的后果,有时候,即使出发点是善意的,最终结果却可能事与愿违。北大经济学课的主讲人薛兆丰老师曾强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揭示事与愿违的规律。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只要消灭坏人,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例如,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会导致竞争激烈,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可以提高关税,将其赶出市场;或者某个产业面临困境,政府介入进行补贴和价格控制,以拯救该产业;此外,为了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可以设定最低工资标准,确保每个劳动者都能赚到更多的钱。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这些单纯而朴素的设想抱有期望,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善意。然而,经济学家可不这么看,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在于揭示那些看似合理,实际上是事与愿违的现象。有时候,人们的好意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让我们深入分析这几个案例。

首先,让我们谈一谈贸易壁垒。很多人主张国家应该设立贸易壁垒,以防止一些廉价的外国产品涌入国内市场,抢占国货的份额。这种观点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往往站不住脚。例如,在《卧底经济学》中,就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政府曾对制糖业设立贸易壁垒,目的是为了保护制糖业的从业人员免受不公平的国际贸易竞争的影响。然而,贸易壁垒却导致了三方面的损失:首先,它伤害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原本可以购买更便宜的进口糖,但现在只能购买昂贵的国产糖;其次,贸易壁垒阻止了更便宜的国外糖进入美国市场,导致许多以糖为原料的公司成本增加;最后,由于国外糖业赚不到钱,他们无法购买美国其他产品,对其他产业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三个方面总结成一句话:美国对糖业设立贸易壁垒,虽然保护了糖业的利益,却损害了其他所有人的利益。据计算,设立贸易壁垒虽然能让糖业多赚取9亿美元,但平均每位美国公民却损失了六美元,这是一个多数人服从少数人的典型案例。贸易壁垒虽然让所有人受到损失,但人们很可能并不太在意,因此,谁都不愿花费大量精力去废除贸易壁垒。然而,对于糖业来说,这可是9亿美元的大买卖,所有行业的利益相关方都会密切关注这个政策的制定,他们甚至可能会雇佣游说团体,帮助他们游说政府官员。在现代社会,我们都知道,游说集团通常不会自己生产或者生产成本更高的东西,最好是直接从别人那里购买。然而,在国家层面,由于事关重大,牵涉到的利益相关方太多,最终博弈的结果很可能是不理性的。因此,贸易壁垒之所以屡屡推行,就是因为即便人们理解了上述逻辑,但仅仅六美元的损失又有多在意呢?因此,谁都懒得花费大力气去废除贸易壁垒。但对于糖业来说,这可是9亿美元,所有行业的利益相关方都会密切关注这个政策的制定,他们甚至可能会花钱聘请游说团体,去帮助他们游说政府官员。在现代社会,我们都知道,自己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更高的东西时,最好是直接从别人那里购买。然而,在国家层面,由于事关重大,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太多,最终博弈的结果很可能是不理性的。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外国产品涌入就是一件坏事。

好的,那说完了贸易壁垒,让我们谈谈救助某些产业的问题,这通常涉及到对传统民族、支柱或基础产业等的干预。假设某个产业的产品每单位成本是30块钱,却卖不出去亏本了,国家为了保住这个产业,可能会出手帮忙提高产品的定价至35块钱,这样一来,这个产业就得以继续存在,同时也保住了数万个就业岗位。乍看之下似乎是双赢的局面,但真相真的如此吗?作者黑兹利特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尽管你确保了这数万人的就业,但却是以全体国民为代价。购买相关产品的所有人本来可以更为合理的价格——30块钱购得该产品,现在却不得不额外支付五块钱。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这五块钱原本可以用来购买其他想要的东西,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其他产业的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吸纳那些可能被市场淘汰的产业的员工。然而,现在你却将这五块钱拿回来,维持一个落后产业,一个可能被市场淘汰的产业,这使得员工仍然在这个不健康的产业中工作,既不利于这个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消费者,更不利于那些本来正在蓬勃发展的企业。因此,从这个结构来看,我们没有理由让一个市场失败者去补偿其他市场失败者。如果我们一直拯救那些半死不活的产业,他们将永远占用劳动力、资金和土地,这些生产力将永远不会释放出来,新产业将如何发展呢?如果旧产业不被淘汰,新产业就不可能有机会创造新的东西来弥补。实际上,这就是用旧的产业来挤占新的产业。

前面提到的贸易壁垒和拯救落后产业,都是国家层面的大事。好,我们再来探讨一个或许在你我周围都能发现的小事。有很多人认为,在老板和员工之间,员工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如果政府不提供帮助,老板可能会肆无忌惮地压榨员工,因此需要有最低工资保障法,比如规定每周最低工资为100美元,低于这个标准就是违法的,这样就能确保员工有基本的收入。这个初衷看起来似乎不错,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事与愿违。以一家工厂为例,原先雇佣了很多员工,每周工资在85美元到90美元之间,现在政府规定每周最低工资为100美元,老板却不愿意支付这个标准,因为觉得太不划算,结果怎么样呢?老板只好裁减一部分员工。表面上我们制定这个法律是为了帮助劳工,但实际结果却是劳工遭受了更大的损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剥夺了他们的自由谈判权,剥夺了他们的定价权。这些员工可能本来就在市场上处于边缘,劳动技能相对较差,只能通过廉价出售劳动力来争取一些收入。然而,现在我们连这个机会都不再给予,迫使他们成为社会救济的对象,仅能依赖救济金生活,这对社会、他们个人、国家,甚至对企业都是有害的。

总的来说,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经济学引导我们看到那些表面上看不到的东西,但确实存在,我们必须通过推理才能认识到。设立贸易壁垒可能损害更多人的利益,保护落后产业对新产业的发展不利,设定最低工资标准可能剥夺边缘劳动者的谈判能力。

好的,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的要点。在探讨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两个核心观点。首先,这本书告诉我们,出色的经济学家不仅要审视某项政策的直接结果,还需考虑其间接影响,他们不仅关注特定的群体,还关心所有群体的利弊。这种全局性的视角,让经济学家不仅仅看到表面现象,还努力洞察那些不太显而易见的事物。其次,书中指出,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关键就是除去坏人。然而,事实往往并不如此简单,问题的解决可能并非在问题发生的表面,而更可能在与问题相邻的更高层面。若在问题发生的层面寻求解决方案,很可能是好心办坏事。这提醒我们,问题的根源可能存在于更广泛、更复杂的层面上,需要更全面、深入的思考来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途径。

说到这儿,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和你分享完毕了。一开始,我们提到经济学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各种派别各持己见。本书作者亨利·黑兹利特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主张市场自由调节,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然而,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这一议题,我们需要超越作者的视角。这个话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最激烈的之一,主张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自发能够解决问题,无需政府过多干预,这也是本书作者黑兹利特的观点。然而,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放任市场自由竞争会带来问题,有些市场无法有效运作,需要政府介入。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是对也有不对之处。在现实中,找出市场缺陷的案例,就能找出政府失败的案例,找出政府干预成功的案例,就能找出市场失败的案例,这样的争论是无法得出结论的。其实,在经济学家们争论市场和政府权威的时候,事实上二者早已同居一室。市场经济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取得了巨大发展,国家在市场经济的支持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然而,当国家和社会都变得强大时,他们的结合变得密不可分,反而在彼此相处时发生了许多冲突。现代市场经济犹如国家和社会的婚姻,有相互的默契和体贴,也有抱怨和争吵,甚至在极端困扰时,可能以离婚相威胁,这就是人生。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好经济学家和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个,那就是坏的经济学家仅仅能看到那些可以看到的后果,而好的经济学家不仅能考虑到这些看得见的后果,还能通过推测看到那些看不见的后果。

二、破窗谬误的本质是财富转移,而不是财富增长,说白了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甚至可以理解成是强制性的财富转移。

三、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过去人们总是以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想要让整个社会变好,只要把坏人都消灭掉就行了,这是一种事与愿服的想法,但经济学家可不这样想,经济学要研究的是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很多时候,人们的好心往往会办坏事。

好了,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