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亚洲与一战》一战如何影响现代世界秩序,亚洲视角下的一战史,放弃幻想实事求是

铛铛铃2025-08-02历史30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我们聊聊《亚洲与一战》这本书。

一战,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你可能会想到的是那场在欧洲爆发的冲突,毕竟一开始就是在那里发生的,主要参与国家也都是欧洲的。但是其实一战对亚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在中国,五四运动被视为现代史的开端,而其中一个导火索,就是为讨论一战停战事宜的巴黎和会。另外,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印度的民族主义觉醒、越南和朝鲜争取独立,这些都是一战对亚洲带来的影响。所以可以说,一战是很多亚洲国家近现代史的开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徐国琦。他的研究角度是以超越国界的视角来探讨亚洲历史。在书中,他选择了日本、中国、印度、越南以及当时的朝鲜作为研究对象。尽管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参与程度不同,但如果我们将亚洲作为整体来看待一战的影响,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经历了憧憬、失望和觉醒。这些事件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历史走向。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这个逻辑,分成三部分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我们来谈谈亚洲国家对于一战的憧憬。战争爆发后,亚洲国家是怎么想的,他们希望通过这场战争得到什么?

第二部分,我们来探讨亚洲国家对于一战的失望。战后巴黎和会对亚洲问题做出了怎样的处理,为什么无论是受害的中国和印度,还是受益的日本,都对这个会议感到不满?

第三部分,我们来看下亚洲国家在一战后的觉醒。在整体的失望之下,亚洲各国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寻求出路。他们都做了些什么,这对今天的亚洲和世界有什么影响?

好的,我们就从第一部分开始说起吧。

19148月,一战在欧洲爆发。在战争开始之前,欧洲各国对于这场战争的进程、影响,甚至战争的原因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但与此同时,亚洲国家的精英们却迅速开始思考,这场战争对他们的影响。尽管不同国家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改变国际地位,甚至扭转本国命运的机会。

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日本。说到日本,我们不得不提及之前发生的一件事。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迫使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给他们,但随后德国、法国和俄国等国干涉,导致辽东又被清政府夺回。这件事对日本的打击很大,让他们明白了,欧洲列强不会允许他们在亚洲建立霸权。然后德国占领了中国山东的胶州湾,并建立了海军基地,这更激怒了日本。因此,一战爆发后,日本迅速决定要趁机把德国赶出亚洲,并且扩大自己的势力,主导整个东亚。当时英国与日本结成同盟,英国请求日本帮助保护远东海域上的英国商船,于是日本便提出要求参战,并派兵进攻青岛,仅用了两个多月就击败了德国军队。

日本的情况说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在1914年的一战正式打响之前,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呼吁参战,希望加入协约国一方赶走德国,收回青岛,并在战后提升国际地位。但当时的中国政府宣布保持中立。不过,随着日本入侵青岛,中国的中立立场变得难以维持。日德战争之后,日本提出了21条要求,中国割让领土,让日本掌管海关、控制企业等等。中国政府意识到了日本的野心,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只有通过参战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19178月,中国宣布参战。虽然没有派遣士兵到欧洲,但通过以劳力支援协约国提供后勤服务。

在亚洲国家中,印度的贡献也十分突出。尽管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但他们的参战是真实的。在整个一战期间,印度动员了近58万士兵,其中有9万多人伤亡。此外,他们还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48亿英镑的现金和300多万吨的物资。他们的作战范围涵盖了欧洲到中东的大片区域,几乎随处可见印度士兵的身影。对于印度来说,参战还带来了一个额外的影响,那就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觉醒。尽管印度的族群构成相当复杂,有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锡克教徒等,但在欧洲人看来,他们都是印度人。在欧洲的经历,让印度士兵们见识到了外界的文明和先进,但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外人。欧洲人对他们的态度,无论是歧视还是带有同情的友好,都让他们感到自己处于一种次等地位。这种情绪激发了他们的愿望,希望能够进步,取得与欧洲人同等的地位。而正好在战争开始时,英国殖民政府曾承诺,会在战后将权力移交给印度人,这激发了印度人对民族自治,甚至独立的强烈期待。因此,一战期间,印度的参战热情非常高,甚至连后来以非暴力思想著称的甘地,也积极帮助英国殖民政府征兵。

越南和朝鲜的情况也有些类似。由于受宗主国的控制,他们被迫参与了一战。越南为法国征兵期间,有将近10万越南人参与了战斗,其中一半是士兵,一半是劳工,甚至还包括了纺织女工。他们和印度士兵一样,见识了外面的世界,也萌生了对自由独立的渴望。而朝鲜由于日本的限制,参与度虽然不及印度和越南,但也有类似的期待。

总之,亚洲五国对一战抱着各自的期待,日本想要称霸中国,希望翻身,而印度、越南、朝鲜则梦想着独立。尽管各自的愿望有所不同,甚至有时相互矛盾,但如果从整体来看,可以说,他们都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但现实往往与人们的期望背道而驰。一战结束后,1919年的巴黎和会,让亚洲五国发现,他们的美好期望都落了空。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亚洲的失望。

谈到巴黎和会,你可能熟悉的情节就是牺牲了中国,满足了日本,完全不顾及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将本该归还中国的山东半岛转交给了日本。这个消息传回中国后,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的历史也因此迈入了现代化。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日本在巴黎和会上也受挫颇多。尽管英法美在山东问题上似乎偏袒日本,但这只是因为他们对牺牲中国的利益不以为然,而不是真正支持日本。然而,当日本代表提出种族平等的要求时,英法美却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在会议上,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在内的英语系国家,都反对将种族平等写入国际联盟的宪章。因为当时的美国和澳大利亚都非常担心亚裔移民问题,他们甚至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措施。总之,他们不希望亚裔移民增多,尤其是澳大利亚距离亚洲更近,因此更为担心亚裔移民的涌入,这也解释了他们反对种族平等原则的原因。虽然中国在山东问题上与日本对立,但在种族平等问题上却支持了日本的提议。可惜的是,这种支持在列强面前并没有太大影响,日本提出的种族平等原则,最终在巴黎和会上被拒绝了。可以说,在不同程度上,中国和日本都是巴黎和会的失败者。

但更为悲惨的还有印度和朝鲜,这两个殖民地国家。前面我们提到,英国一战初期为了让印度参战,做出了许多承诺,印度人相信了。英国不仅投入了大量资源和人力,而且在国内有人组织反抗时,大多数印度人还站在英国一边,对他们非常忠诚。然而,战争结束后,英国却不再承认这些承诺。19178月,英国的印度事务大臣蒙塔古宣布,战后要在印度推行改革,但实际上只是提出了加强和印度人民联系,逐步实现自治等措施,但目的还是要确保印度永远留在大英帝国的范围内。这与印度人的期望相去甚远。更糟糕的是,1919年在巴黎和会期间,英国又推出了罗拉特法案,永久化了战时一些临时政策,允许殖民当局随意逮捕涉嫌颠覆英国统治的印度人,甚至可以不经审判就无限期拘押。这种剧情转变太快了,印度人无法接受,于是迅速掀起了抗议浪潮。英国殖民政府也立即采取铁腕手段进行镇压。19194月,在印度的锡克教圣城阿姆利泽,英军准将戴尔下令,对聚集在公园的抗议人群开枪扫射,而且没有任何警告。短短10分钟内,就有数百人被打死,数千人受伤。幸存者被命令匍匐在地爬行离开,这就是著名的阿姆利则惨案,成为了英印关系史上一个关键的时刻。事件发生后,印度人对英国殖民者的好感几乎消失殆尽,脱离英国独立成了印度人普遍的追求。

朝鲜的情况也差不多。朝鲜的领导阶层一直关注着一战,一战结束后,一些欧洲国家如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解体,原来受其统治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一些中东国家相继迎来独立或自治。再加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著名威尔逊14点主张,民族自觉和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这种呼声在国际上广受欢迎。这种局势也让朝鲜人振奋不已,觉得应该趁机争取独立。191931日,朝鲜爆发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喊出了“祖国万岁、独立万岁”的口号。三一运动很快从平壤、京城(今首尔)蔓延到整个朝鲜半岛,但很快遭到了日本的镇压,朝鲜有数千人伤亡,另有数千人被判刑。相比之下,越南虽然没有经历像印度和朝鲜那样的血腥镇压,但他们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失望。战后,欧洲政府和媒体对他们的善意很快消失,越南后来的领袖胡志明在巴黎时写道:“法国媒体把黑人和越南人称作亲爱的孩子,勇敢的朋友,但一旦他们的血肉喂饱了他们的大炮,欧洲领袖们的爱就消失了。”总之,和英国对待印度一样,法国对待越南也是基本上的卸磨杀驴,指望他们赋予越南自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迫使胡志明等越南精英人士开始寻找自救之路。

这些就是一战后亚洲五国所面临的现实,虽然程度不同,但与他们之前的愿景相比,现实都是令人失望的。中国的合法权益被牺牲,印度、朝鲜、越南三国的独立梦想被扼杀,前两者更遭受了残酷的镇压,就连日本也未能得到列强的平等对待。总体而言,亚洲对一战的感受是失望的。正是这种失望,推动亚洲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寻找理想的道路。因此,可以说,一战是亚洲近代史的共同开端。

接下来,我们来看亚洲的觉醒。再说说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向往脱亚入欧,渴望被欧美列强所接纳,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但这个梦想在一战后破灭了。尽管出于具体战略利益,日本与俄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交战,但对于西方文明,日本一直深受尊重。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竭尽全力模仿欧美,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他们。然而,巴黎和会上种族平等提案的失败,使日本感到了被排斥的强烈情绪。他们觉得,现行的国际游戏规则,永远都是为白人设计的,不管日本如何努力,都不会被他们接受,因为种族因素摆在那里,日本无法成为白人圈子的一员。于是日本开始认为,既然你们白人不想和我玩,那我索性不和你们玩了,甚至有朝一日我会把你们白人的桌子翻掉,按照我的规则来玩。这种思想催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脱亚入欧的理念,要日本回归亚洲,这就是泛亚主义,简称泛亚。泛亚主义不仅主张日本回归亚洲,推动亚洲一体化,还提出在这一进程中,日本必须发挥领导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利用相近的文化作为纽带,另一方面则通过帝国手段,强迫亚洲各国服从日本的霸权。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日本后来提出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国家的战略目标也从学习西方、融入西方转变为统治东方、挑战西方。很显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借助军事手段,因此军国主义势力在日本逐渐壮大。同时,日本国内开始推行崇尚军国主义、敌视西方的舆论宣传,这些为后来的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埋下了伏笔。

那么,自称为亚洲代表的日本,能否赢得亚洲其他国家的认可呢?答案显而易见,因为日本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失诚意。他们向欧美列强要求平等,却从未对待他们声称要拯救的亚洲邻国平等。比如他们在1919年压制朝鲜的三一运动,抢走了中国山东的权益,这些都表明了日本所谓的种族平等是虚伪的。就像作者引用学者萨勒的评论一样,日本所谓的泛亚主义,实际上是为了帝国主义目标,用地区主义的口号来欺骗。而与日本思想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印度、越南和朝鲜也开始重新思考国家的未来。晚清以来活跃的一代知识分子,例如梁启超,也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一战之前,他们普遍认为西方文明是至善至美的,认为只有引进西方文明,中国才能获得救赎。然而,一战后,他们对西方文明的信心开始动摇。梁启超去欧洲考察后,怀疑起西方文明带来的真正结果,这引发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道德的重新认识。他认为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拯救中国和西方。这不仅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想法,欧美思想界也在一战后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比如英国哲学家罗素访问中国时提出,也许中国文明和生活方式就是西方文明的解药。在印度,泰戈尔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因此,对西方的失望,让亚洲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明,并寻找新的思想资源。在这种反思和探索中,亚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意识逐渐萌生,亚洲开始觉醒。尤其是在中国、越南和朝鲜,一些思想家开始关注到在俄国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并迅速将社会主义思想引入国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亚洲各国开始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摆脱西方的控制,这成为中日、印、越、朝五国现代史的共同基石。虽然这些国家选择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的起点是一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战被称为很多亚洲国家现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对亚洲产生了深远而隐秘的影响。

总的来说,一战虽然在很多亚洲国家的历史记忆中并不突出,但对他们的现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日、印、越、朝五国都曾对一战充满期待,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改变自己国家的命运。虽然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战争,但战后却都遭遇了西方主导国际体系的失望。这触发了他们的反思与觉醒,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民族本位意识与亚洲本位意识。

好,关于《亚洲与一战》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差不多就讲完了。尽管很多亚洲国家对一战的历史了解并不深,但这场战争却对他们的现代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中、日、印、越、朝五国都怀抱着改变国家命运的期待,参与了一战,但战后却发现,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并未给予他们平等对待。这种失望触发了亚洲各国的反思与觉醒,激发了对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追求。尽管这些国家选择的道路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起点都是一战。因此,从整体来看,一战对亚洲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他促使亚洲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催生了民族主义意识和亚洲本位意识,开启了这些国家各自不同的现代化之路。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