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小岛经济学》探索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有趣易懂的经济学原理入门, 上至90岁

铛铛铃2025-08-02经济19人已围观

简介

欢迎你来听今天的书。

今天要给你解读的是《小岛经济学》。

这本经济学著作,中文版大约14万字,我会为你分享这本书的精髓,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讲述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几个重要观点,分析什么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领域存在许多派别,他们常常在理论和观点上展开激烈的争论。经济学派别包括激进派、正统派、保守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等等。

在这些派别中,奥地利经济学派秉持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市场的自由发展,主张政府不过问一切。哈耶克是该派的代表人物,曾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之相对的是凯恩斯主义,它主张政府在经济关键时刻需要干预,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

奥地利经济学派与凯恩斯主义之争由来已久。其实,哈耶克和凯恩斯都在为同一场战争而努力,区别在于,哈耶克认为每一寸阵地都不能放弃,而凯恩斯则认为,为了保住核心攻势,可以放弃外围阵地。因此,哈耶克被认为是典型的刺猬型学者,一直坚持一种观点,而凯恩斯则是典型的狐狸型学者,更为务实,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观点。

《小岛经济学》的作者彼得·西夫和安德鲁·西夫,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坚定拥护者。两位亲兄弟都是经济学领域的专家。这本书立足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立场,对美国一直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提出了批评。在20世纪20年代的大萧条到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一直坚持凯恩斯主义。因此,这本书对凯恩斯主张的经济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其错误甚至危险。

然而,在阅读这本书,了解到这一背景后,读者可能会明白,为什么其中的观点和建议相对理想化,甚至有些偏颇,值得商榷。例如,作者认为,通货膨胀是美联储的一手操作,因为在美联储出现之前,美国经历了100多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仍然迅速发展。另一例是,作者将量化宽松政策视为通货膨胀的一种变体,认为它是一种毒药,可能将美国经济引向深渊等等。

至于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哪个更为正确,我们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客观分析。每个经济学派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各自有利弊,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

《小岛经济学》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将美国经济史简化并浓缩到最基本的状态,设置在一个小岛上,通过描绘岛上居民的捕鱼、织网、储蓄、借贷、投资等经济活动,生动展示了整个美国经济体系的运作原理。作者以小岛上最基本且简单的经济行为——捕鱼为起点,巧妙地联系美国实际经济,通过故事的形式,将看似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解释清楚。

故事中小岛被命名为美索尼亚共和国,代表最初的美国,鱼则相当于现实中的货币,类似于黄金;渔网储蓄券则是现实中的钱及美元;渔网代表生产设备及资本;棚屋则对应现实中的房地产等。书中提到的人物或事物,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原型。例如,书中的本·伯南科,是以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为原型,但故事中的伯南科泛指那些主张高通货膨胀率的专家们。

通过小岛上的故事,作者引入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三个重要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而不是消费。经济本质上是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最大价值,以满足人类需求。在现实生活中,资源稀缺,人类需求无穷,而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通过更有效的生产方式,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满足人类需求。这只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一个观点,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另外两个观点。

书中写道,从前有一座热带小岛,岛上的居民生活艰辛,它们的食物只有一种,那就是鱼,而且只有一种品种。由于地理条件的封闭,人们缺乏先进的捕鱼技术和工具,它们只能跳入水中,用手去抓鱼,效率极低,每人每天只能捕到一条鱼。这条鱼只够维持当天的食物需求,第二天仍需重复捕鱼。因此,整个小岛的经济生活基本上就是围绕捕鱼展开,人们每天醒来捕鱼、吃鱼,然后睡觉。这里没有存款、借贷或投资,所有捕到的鱼都被消费殆尽。

然而,每个人都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在这个小岛上,主人公埃博经过深思熟虑,制作了一张渔网,能够在短时间内捕到更多的鱼,从而提高了生产力。埃博不仅拥有了更多的财产,而且这个简单的行动,导致小岛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埃博的行为,体现了本书中一个基本的经济原则:消费不足,敢于冒险。所谓消费不足,结合小岛上的故事,意味着埃博为了制作渔网,当天不能去捕鱼,必须忍受饥饿。他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鱼,而是选择了延迟消费,暂时不吃鱼,而是先用来织网,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捕到更多的鱼,改善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冒险。在织网之前,埃博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也没有见过渔网,不知道渔网是否好用,但最终埃博成功了,他制造了渔网,捕到了多余的鱼。而这里的渔网就是资本。

在经济学领域,资本泛指生产资料和货币的总和。资本更多的是指一种设备,可以用来生产其他所需的东西。埃博虽然想要的是鱼,而不是渔网,但有了渔网却可以带来更多的鱼,因此渔网是有价值的。有了渔网,埃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他捕到的鱼已经远远超出自己的食物需求,因此剩余产品产生了。

为了让故事继续发展,我们假设捕到的鱼不会腐烂变质。因此,埃博通过用渔网捕到的多余鱼,可以存储、销售或投资。剩余产品是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健康经济的命脉。这说明了生产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基本原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凯恩斯主义者却认为,是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他们主张通过给老百姓更多的钱花,来增加需求,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无法改变真正的需求,只是让人们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就是空气。一直以来它都存在,不是任何人创造出来的,然后有一天,有个人开始卖空气,你不得不花费100万来购买。在这个时候,GDP增长了100万,但实际上有什么意义呢?并没有创造实质价值,经济也没有真正增长。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通过生产,消费才能获得价值。消费只是一种刺激,是衡量生产的尺度。如果没有生产,就没有东西可供消费。因此,需要客观地说,理解了生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首要要义,是找到经济增长根本的途径,是重要的。然而,如果只强调这一点,就会有失偏颇,这并不能排除消费的重要性。毕竟,只有消费掉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有助于扩大再生产,实现经济增值。不能完全割裂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好,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生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通过生产,有限的资源能够创造最大的效益,从而满足人类的需求。这一基本原理,对一个国家的强大程度,以及经济体系的复杂程度,都具有普适性。这是根本,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一个重要观点。

现在我们认识到,生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当我们生产出多余的产品时,储蓄就应运而生。接下来,我们来看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改善经济状况应该通过储蓄而非消费。

书中通过一个故事展示了关于储蓄的情境。在主人公埃博的带领下,他的朋友贝克和查理学会了织网技术,并一同建立了一个巨型捕鱼器,岛上迅速产生了大量的鱼,储蓄也逐渐积累起来。为了解决鱼的储存问题,一个名叫麦克斯的人开设了一个鱼存储处,即银行。这个银行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储蓄服务,还通过放贷和投资增加了自身的利润。这个故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储蓄的作用。

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城市化进程,积累了大量储蓄,为其他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提供了充足的金融支持,同时也帮助应对意外风险。然而,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低估了储蓄的重要性,将其视为累赘,尤其是凯恩斯主义者。他们认为,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鼓励花钱抑制存款,这导致了超前消费的习惯。但在小岛上,缺乏储蓄将使银行失业,投资也将付之东流。因此,好银行的个人利益与银行的状况密切相关,它能够决定存款和贷款利率,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

储蓄的积累有助于增加个人财富,延迟消费,为投资和生产提供资金,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此外,储蓄还充当着经济的缓冲器,防止意外影响导致经济崩溃,同时,为迅速重建受损的资产提供了支持。因此,缩减消费进行储蓄是一种明智的预防措施。

然而,美联储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基准利率一直由美联储设定,他们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银行的贷款利率,从而左右整个市场的涨落。可以说,整个国家的利率结构,都建立在这个基准利率之上。

然而,书中指出,这一机制存在两大缺陷。首先,美联储总是高高在上,他们并非经济的参与者,与利率没有直接联系,他们没有储蓄,与贷款运作也无关,不会因为无法收回贷款而遭受损失。其次,美联储的决策往往受到政治角度,而非经济角度的影响,导致一种偏向,即认为利率应该维持较低水平。低利率确实能刺激借贷,但会抑制储蓄。因此,美国由储蓄大国转变为借贷大国。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和经济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消费者多花钱、少存款。然而,这种为了消费而消费的做法显得毫无意义。此外,过低的利率向市场传递了错误的信号,使人们误以为经济状况良好,投资时机成熟,从而增加了借贷。然而,事实上,消费并没有真正延迟,储备也并不充足,这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随后可能引发巨大的危机。

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进行客观分析,不能将通胀的责任完全归咎于美联储。美联储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

好,接下来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二个重要观点:储蓄创造了资本,资本可以使生产扩大。因此,在经济不景气时,储蓄比消费更为明智。在自由市场经济中,银行将资金借给健康的企业和项目,来扩大生产,实现增值。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些健康的贷款收益,弥补了失败贷款的损失。因此,将一美元储蓄起来比花出去,对经济产生更有利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商业贷款、消费贷款还是应急贷款,都需要在储蓄的范围内进行,即贷款总额不能超过储蓄总量。

那么,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我们除了储蓄还有什么办法?接下来,我们来看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三个重要观点: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需要的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

作者认为,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们,常常将通货紧缩妖魔化,而对通货膨胀则相对接受。然而,事实上,通货紧缩并非灾难性之物,而通货膨胀也不是治疗之方。最初,美联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决定货币供应是扩大还是收紧,以确保经济在繁荣和衰退时,都能保持平稳运行。

让我们先看一下小岛上的故事。一开始,小岛上没有政府,也没有国家的概念,居民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需要一些政府机构,比如解决争端的法院和抓贼的警察局等。于是政府出现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岛上的储蓄增加,居民可以从事不同的行业,形成社会分工。为了方便交换,岛上将真鱼定为货币,居民通过纳税支持政府的运作,政府引入了纸币,名为鱼邦储蓄券,并规定了真鱼和储蓄券之间的比例关系。人们可以用纸币购物,也可以在银行兑换真鱼。起初,政府发行的鱼邦储蓄券与银行账户的存款相对应,但很快,鱼邦储蓄券超过了存鱼,通货膨胀就此产生。政府宣称通货膨胀,是因为经济繁荣和就业率提高,这两方面作用促使人们对鱼的需求增加,推动了物价上涨。政府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现实中,通货膨胀是指发行的货币量远远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导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这表明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非通货膨胀本身。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才是通货膨胀的本质。然而,经济学家们常常故意混淆通货膨胀的原因,导致几乎所有人都错误地认为,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这实际上是用现象掩盖了通货膨胀的本质,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我们假定人们是理性的,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经济低迷时,人们减少了消费,需求下降,物价回落,经济得到平衡,这就是通货紧缩。当价格降到一定水平时,人们能够接受并开始花钱,通货紧缩原本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然而,政府的人为干预推动了通货膨胀,阻碍了这一过程的正常运行。

因此,在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看来,通货紧缩意味着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全面下降,就好像是经济领域的一场阻碍。因此,一旦发现通货紧缩的迹象,政府就会采取措施抬高物价。但是,价格下降真的那么可怕吗?

18世纪末一直到1913年,长达15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物价一直在稳步下降,但这并没有妨碍美国经济的发展。相反,正是在这15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经历了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几个阶段。原因在于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价格下降。这种情况我们并不陌生,工业革命使生产率大幅提高,工薪阶层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他们能够购买高档家具,支付水管维修费和乘车费,就像以前的富人一样。

此外,事实证明,价格下降不一定会影响特定行业的发展。例如,20世纪初,亨利·福特通过不断提高生产率,不断降低汽车价格,让奢侈的汽车变得更加平价,使得普通消费者也能够购买福特,因此大获成功。福特汽车公司的工人工资水平,也是当时行业中最高的。

咱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就拿美国第一代等离子电视问世的时候来说吧。起初,这种电视的价格超过1万美元,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当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大家纷纷涌入购买,不断增加的销量,抵消了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利润。

那为什么还有人会认为价格下降是可怕的,通货紧缩不是好事呢?作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现代经济学错误的认为,是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通货紧缩就意味着消费减缓。然而,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是生产,而不是消费。其次,对于政府来说,解决入不敷出的困境,最好的方法也许是印钞票,通过引发通货膨胀让债务贬值,相当于以一种新的方式偿还债务。与提高税收,增加收入或削减政府支出相比,引发通货膨胀,可能是政府最容易采取的方式,但也是最后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一开始看起来很容易,最终却可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即本国货币的贬值。

目前看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相对稳固,尽管曾经发生过一些波动,但大多数国家仍然普遍接受美元。然而,如果有一天,美元失去了储备货币的地位,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会像其他货币一样崩溃。因此,作者提醒美国必须正视这些潜在的风险,随时保持警觉,以防患于未然。当然,这个问题并非美国独有,其他国家也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重视。

这就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三个重要观点: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消费者就不愿意消费,物价就会降到更合理的水平,以此刺激需求。因此,我们需要的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这一期的内容。运用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三个关键观点,我们可以审视美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一些经济刺激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具体而言:

第一,生产被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仅仅通过刺激消费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而需要关注生产的提升。

第二,在经济状况恶化时,应该采取储蓄,而非过度消费的方式。适度的储蓄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消费能力,扩大生产和增加贷款,还有助于应对潜在的意外风险。相反,过度消费只是制造虚假的繁荣,可能掩藏着巨大的潜在危机。

第三,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减少需求,价格下降,这一过程有助于淘汰一些不必要的产能。当物价降至合理水平时,人们会再次进行消费。因此,通货紧缩并非可怕之物,而通货膨胀也并非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总体而言,作者站在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角度,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呼吁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更多的自我调节。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资源稀缺是常态,人类的需求永远也满足不了。

二、剩余产品是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健康经济的命脉。

三、缩减消费、进行储蓄,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举措。

四、通货紧缩并不是洪水猛兽,通货膨胀也不是治病良方。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