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乡下人的悲歌》可能是未来美国副总统所著畅销书,从底层突围到精英,社会边缘化与精
铛铛铃2025-08-02【人文】30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本美国的畅销书,叫《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的作者是詹姆斯·戴维·万斯。
今年7月15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宣布,万斯作为他的副总统候选人,这让这本书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书出版的时候,万斯只有31岁,还没有取得什么伟大的成就,但这本平凡年轻人的回忆录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霸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80周,并被《时代周刊》《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许多人认为,这本书是理解特朗普现象的一把钥匙。虽然书里没有直接提到特朗普,但他生动地描绘了美国底层白人的困境,正是这些人的选票,帮助特朗普赢得了当年的总统大选。
近年来,特朗普提出的“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竞选理念,也是以底层白人为主要受众。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底层白人被主流社会忽视,失去了他们原有的地位,挣扎在贫穷、暴力和毒品的泥潭里,他们的上升通道几乎被堵死,看不到出路。由于对现状极度不满,他们从支持民主党转而支持共和党。
在这本书中,万斯通过回顾自己的奋斗史和家族命运,展示了二战后美国底层白人工人阶级的变迁,他们从充满希望的中产阶级,逐渐沦为对未来悲观的社会边缘群体。万斯是那个幸运逃脱的人,于是他为自己的族群写下了这首哀婉的《乡下人的悲歌》。
万斯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这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山脉之一,地下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工业革命后,这里成为美国重要的资源输出地,但自1970年代起,工业重心转移,这些一度繁荣的城市逐渐衰落,形成了所谓的“铁锈地带”。而在一些更偏远的深山里,贫穷更加彻底。
万斯出生在俄亥俄州的钢铁小城米德尔敦,他的祖辈则来自肯塔基州的杰克逊小镇,这些地方都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侧。那里的人自称乡下人,外人则轻蔑地称他们为“红脖子”或“白色垃圾”。从万斯记事起,米德尔敦的工作岗位就在不断流失,城市环境也在恶化,那里的人们逐渐失去了希望。
万斯的童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他还没学会走路时,父母就离了婚。他跟着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姐姐一起生活。母亲当过护士,但一生结了五次婚,不停的恋爱和出轨,有时每隔几个月就换一个伴侣。一个又一个临时爸爸出现在万斯和姐姐的生活中,他们的整个童年都在不断搬家。
更不幸的是,万斯的母亲染上毒瘾,吸毒和贫穷在当地非常普遍,万斯的家庭也因此逐步陷入深渊。感情的失败和毒品摧残,让万斯的母亲精神恍惚,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孩子。有一次,她甚至在车上威胁要同归于尽,吓得姐弟俩魂飞魄散。最终有人报警,母亲被警察带走,但万斯为了不让母亲入狱,也为了不被收养说了谎,没有指认母亲的罪行。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随着时间推移,万斯的脾气和成绩越来越差。他在第四个继父家里学会了抽大麻,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少年,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总觉得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错。他对世界充满怨恨,恨父母不负责任,恨自己不能穿名牌衣服住大房子,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坐私家车上学,只能挤公交。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万斯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少年,早早辍学,甚至染上毒瘾,走上犯罪道路。幸运的是,万斯的外公外婆及时给予了他照顾和情感支撑。他们都是乡下人,虽然脾气火爆、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家庭忠诚,对勤奋工作和美国梦有着坚定的信仰。
当万斯学会抽大麻时,他们第一时间把他接回自己家,鼓励他好好学习,教他做人的道理,告诉他生活是一场斗争,成功虽然难,但这不是失败的借口。他们对万斯说:“千万别像那些怂包一样,觉得现实对自己不利,你想做什么都能做到。”
高中3年,万斯选择离开经常精神失控、毒瘾屡戒不掉的母亲,与外婆一起生活。有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万斯的学习成绩有所好转,但他还是经常迟到、旷课,差点辍学。最终,他跌跌撞撞地迎来了毕业。表姐建议他去当兵,万斯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这成为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4年当兵经历,让他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入伍前,万斯从未完整地跑过一英里,但进入海军陆战队后,他跑三英里只需19分钟。刚到新兵训练营时,一想到要爬上10米长的绳子,他就头皮发麻,但等第一年过去,他能用一只手爬上去。
在海军陆战队,他第一次命令成年人去完成任务,并看到他们按命令行事。他认识到,领导力更多的是赢得下属的尊重,而不是发号施令。他学会了如何将来自不同阶层和种族的人紧密团结,像一家人一样相处。军队里严酷的训练和管理磨练了万斯的意志,也改变了他对自己的期望。过去家庭的动荡让他觉得自己无法控制生活,但海军陆战队给了他新的希望。他说,军队的挑战让他开始意识到,其实自己一直低估了自己。如果在家里学会了无助感,海军陆战队让他学会了希望。
在部队里表现优异后,万斯成为美国东海岸最大的军事基地之一的媒体联络官,这是一个只有最资深的海军陆战队员才有资格担任的职务。军队的训练让万斯在面对电视镜头时流畅自如,能够在一群军官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他在伊拉克战场看到很多饱受战乱之苦的孩子,在海地看到无法想象的贫穷,这些经历让他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也促使他认真思考自己的命运。
退役后,万斯成了一名踌躇满志、意志坚定的青年。他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读书,用两年时间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双学位,毕业后考入耶鲁大学法学院,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法学院之一。耶鲁法学院培养了两位总统、一位国务卿,十几位最高法院大法官和司法部长,以及众多议员、律师和法官。进入耶鲁法学院,就等同于拿到了一张通向美国政治和法律精英阶层的准入证。
万斯还没毕业,就收到了顶尖律师事务所的聘用邀请。他还遇到了出身幽默的完美伴侣,结交了众多政商界和法律界的上层人士。通过艰苦努力,万斯克服了出身的劣势,从一个地道的乡下人跻身美国精英阶层,过上了曾经梦寐以求的生活。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万斯的经历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就像美国国父们在《独立宣言》里承诺的,不论出身贵贱,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实现人生理想。然而,这只是故事的一面。
万斯写这本回忆录,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成功,而是知道自己的人生突围有多么惊险。如果不是在关键时刻遇到那些向他伸出援手的人,他的命运可能和他的邻居或亲戚没什么两样,不可能进入耶鲁法学院,也不可能进入硅谷的投资公司,更不可能有能力写出这样一部轰动世界的著作。事实上,他是高中同学里唯一考上常春藤名校的人。他诚恳地写道:“生活在无时无刻都想放弃自己的环境中,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普通人,是我做过的最棒的事。”
当然,如果这本书只是讲了一个励志故事,它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万斯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他不仅分享了个人经历,还深入探讨了背后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阶层流动、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和教育公平等。他通过自己的故事,揭示了底层白人和精英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
首先是经济方面。当万斯就读于耶鲁法学院时,他发现自己和同学们的经济状况有天壤之别。超95%的同学都来自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大多数人非常富有。进入耶鲁的第一年,学校几乎给了他全额资助,因为他是全校最穷的学生之一。在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年收入大约是19万美元,这在万斯的家乡米德尔顿简直是一笔巨款,而耶鲁的学生期待毕业后第一年就能拿到这么多的薪水,有的人还觉得不够花。从贫困的阶层闯进精英阶层,万斯感觉自己像个异类,参加酒会、进入高档餐厅或面试时,他都显得笨拙不堪。家乡那些糟糕平庸的生活,在法学院教授和同学们眼中反而成了好奇的对象,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这样的生活。
其次是家庭生活方面。万斯的法学院同学大多家庭完整,家人之间和睦友爱,他们积极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能力。万斯的老家朋友们却经历了家庭矛盾、离婚、再婚、分居、父亲坐牢、母亲吸毒等问题。起初,万斯羞于提起自己吸毒的母亲和那些陌生的父亲,但海军陆战队的经历重新塑造了他的性格。在耶鲁,他希望能做出改变,认识到父母的过失不是自己的错,没必要遮遮掩掩。书中,他将那些不堪的家庭经历和盘托出,显示了勇气,并开始认真思考那些长期困扰他的问题:为什么在他的高中同学里,只有他一个人考上常春藤名校?为什么像他这样出身的人,在美国精英群体中少之又少?为什么家庭矛盾在他的家乡如此普遍?为什么他会觉得像耶鲁、哈佛这样的地方遥不可及?为什么同样是名校精英,他与同学对现实的感受如此不同?
当万斯意识到他和耶鲁同学有多么不同,他渐渐理解了自己与家乡人的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他清楚认识到自己成绩背后的矛盾,这涉及底层白人和精英阶层的心理和观念差异。底层群体对精英阶层存在轻蔑和敌视,他们看不到别人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认为成功靠的是运气和天赋,同时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环境的不公或家庭的不幸。他们不信任政府和媒体,认为政客和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言。
万斯谈到底层白人对奥巴马的看法,作为一个同样出身底层的黑人总统,这些白人保守派不太喜欢他,关键不在于肤色,而在于心理隔阂。奥巴马从小父母离异,家境贫寒,染过毒瘾,还是个血统复杂的黑人,但他克服了人生逆境,上过两所常春藤名校,富有学识,谈吐幽默、自信满满。这些底层白人看不到奥巴马的努力,反而怀疑他不是在美国出生,怀疑他是穆斯林,甚至与伊斯兰极端分子有联系。他们讨厌奥巴马,因为它代表了他们不愿相信的美国梦,成功把他们的懒惰、无能和卑微凸显出来,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乡下人的悲歌》虽然没有提到特朗普,但被认为是一本理解特朗普为什么在2024年还有这么高支持率的著作。万斯在采访中说,底层白人投票给特朗普,是因为他们对政治精英和主流媒体的彻底不信任,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焦虑与绝望。特朗普看到了他们的焦虑,承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他竞选时的愤世嫉俗态度,狂喷拜登政府,也迎合了这些底层白人的心态。
美国底层白人和精英阶层之间的隔阂,不仅体现在经济能力上,更体现在人生态度和政治倾向上。这种隔阂是如何产生的呢?白人和有色人种的差异是肉眼可见的,还相对容易理解,但白人工人阶级和白人精英群体之间的差距,又是如何拉开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个事实,美国白人的来源并不单一。虽然他们的祖先大部分来自欧洲,但欧洲的族群和文化多样。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乡下人,或者说白人工人阶级,大多是苏格兰和爱尔兰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当年在美国南方当奴工,后来当佃农和煤矿工人,再后来又当上了机械工和工厂工人。由于他们大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且普遍贫穷,因此被称为乡下人。
具体到万斯的家族,他的外祖父母来自肯塔基州的杰克逊小镇,那里有一个煤矿产区,当地人除了务农,唯一的选择就是下煤矿。煤矿工人的收入微薄,安全措施差,要冒着巨大生命危险劳作,生活非常艰辛。
二战结束后,中西部五大湖附近的工业区崛起,工厂需要稳定的劳动力,鼓励工人带家眷北上做工。万斯的外祖父母便加入了北上的队伍,来到俄亥俄州的钢铁城市米德尔顿。虽然号称城市,但实际人口只有45万人。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是五大湖工业区的鼎盛时期,万斯的外祖父顺利进入米德尔顿最大的公司阿姆科工作,从贫穷农民变成了有车有房的蓝领中产。
然而,19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引发美国经济大衰退,加上产业结构升级,五大湖区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政府出手干预,将制造业转移到西部、南部及海外,企业外迁,当地工作机会大量减少。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有钱人纷纷逃离,留下破旧厂房和大量工作能力不佳或年纪太大的蓝领工人。这些工人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能力再到别的地方打拼,加上房产快速贬值,没人愿买,他们被迫困守在当地。
到80年代,米德尔顿的购物中心、餐馆、酒吧、大型商场纷纷停业,现在的市中心像是工业辉煌时期的废墟,到处是被遗弃的商店和破碎的窗户,主街晚上成了瘾君子和毒贩子的聚集地。
在万斯看来,这种变化反映了当前美国经济的一个大问题,越来越多的工人阶级白人居住在贫困社区,也就是类似我国的城中村。根据数据,1970年,只有25%的白人孩子住在贫困率超过10%的社区,而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40%,现在肯定更高了。
这种居住隔离的直接结果是,穷人的邻居也都是穷人,大家看不到生活会变好的希望,孩子们也看不到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榜样。他们逐渐形成一种观念,觉得无论怎么努力,像他们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米德尔顿的公立高中,有20%的学生在毕业前就辍学了,大多数人不会拿到大学文凭,几乎没人会去俄亥俄州以外的大学上学。学生和家长对学习成绩不关心,对自己的期望很低,学生们甚至认为好成绩是娘娘腔的象征,而男子汉的标准是力量、勇气和爱打架。
这些底层白人认为,成功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靠运气,出生在富贵人家,另一类是靠天赋,生下来脑子就好使,而普通人觉得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如运气和天赋重要。所以即便有工作机会,他们也不会认真干活,而是偷懒耍滑。万斯说道,在米德尔顿,30%的年轻人每周工作时间加起来不到20小时,但他们却不觉得自己懒。
贫困伴随着毒品泛滥,2020年以来,米德尔顿有几十人死于过量服用海洛因。白人工人阶级的离婚率在上升,结婚率在下降,穷人只能和穷人结婚,很多人甚至不结婚或未婚生子。这群人非常悲观,调查显示,白人工人阶级是美国最悲观的群体,他们看不到改善生活的可能性,逐渐放弃甚至抵制美国梦。
虽然很多拉美裔和非洲裔移民也很贫穷,但白人工人阶级比他们还要悲观。这种悲观中带着愤世嫉俗的成分,他们曾经是骄傲的中产阶级,如今却被边缘化,想靠努力摆脱困境非常难。
万斯是个幸运儿,他从底层突围,毕业于名牌大学,拥有高薪工作,成了知名作家,还有一个漂亮、聪明、温柔的妻子,进入了美国的精英阶层。但即便如此,他仍无法切断与家乡的联系,必须面对无法戒掉毒瘾的母亲,也不能完全摆脱童年的创伤,因为这些都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性格和习惯里。
他在书中谈到,虽然觉得自己的妻子很完美,但总是因为小事和她吵架,有时甚至摔门而出,就像他的母亲当年那样。在亲密关系中的无措让他感到内疚和害怕,害怕自己永远无法摆脱乡下人的魔咒和精神上的贫困。好在他的妻子理解他,愿意包容他,帮助他走出童年的阴影。
《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感人的回忆录,但它讲述的并不是一个与我们无关的故事。正如万斯所说:“这是我的人生,却是全世界的问题。”这并不是自我吹嘘,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已经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导致的冲突和对抗正在成为新的社会潮流,种族主义、保守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兴起,都是这股潮流的一部分。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人类的智慧,但一切都得从正视问题开始。然而,正视问题只是第一步,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万斯希望通过他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结构的变革与支持体系的建立。
我们需要为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就业支持和心理辅导,使他们能够看到希望并为之奋斗。同时,社会精英和政策制定者应当深刻理解底层群体的困境,不仅仅是在经济上的支持,更要在文化和心理上给予尊重与理解。
只有当整个社会开始关注并解决贫富差距、教育不平等和社会流动性受阻等问题,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万斯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人逆袭的传奇,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次呼吁。我们不能只关注个别的成功案例,而忽略了成千上万依旧挣扎在底层的人。
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应当被关怀,每一个人的希望都值得被点燃。正如书名所言,《乡下人的悲歌》不仅是一首哀歌,更应成为我们反思与行动的开始。未来属于所有愿意为公平和正义而努力的人,而不仅仅是那些已经成功的人。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