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只想自己读,生怕别人读的奇书,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人,打

铛铛铃2025-08-02励志18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我们要聊的书啊,名字叫《细节》,副标题是“如何轻松影响他人”,作者叫罗伯特·西奥迪尼。

《细节》的英文名叫《the small big》,“small”是小的意思,“big”呢是大的意思。那为什么把这俩词放一块呢?因为这本书讲的是怎么用最微小,甚至是完全零成本的改变,就能最大地影响别人或者自己。

比方说,如果你计划减肥,那开始的时候多想一想已经减掉了多少,到中后期的时候呢,多想想还有几斤没减掉。因为盯着比较小的数,更能激励自己。

如果你去面试,那可别太强调过去的业绩,要重点证明你的潜力,因为别人潜意识里呀,更偏向有潜力的人。

如果要谈判,那让对手来你的公司谈,因为在别人家谈判会削弱你的信心。

刚才这些都是细节,那你也可以说是一些套路,这套路可不是贬义的。现在是个充满套路的时代,有些套路很隐蔽,有些呢一眼就能被看穿,但是谁要敢不遵守,结局可能会很惨。了解套路很重要,就算你没学会怎么巧妙地影响别人,至少别被别人的套路给影响。

《细节》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专家。他之前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叫做《影响力》,畅销全球30年,是《财富》杂志评选的75本必读书之一。

那么,《影响力》主要从心理学、营销学角度告诉你影响别人的理论,而这本《细节》是《影响力》的续篇,它不讲干巴巴的理论,而是直接用52个套路告诉你具体怎么操作。

有人开玩笑说,西奥迪尼的书就是那种你只想自己读,生怕别人读的书。

这本书呢,有很多地方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比如说,过去我们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在做决定的时候,会把所有信息都充分考虑到,但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的大部分决策都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被直觉、情绪、惯性和从众心理来推动的。

过去我们认为呢,要说服别人,必须摆事实、讲道理,这本书告诉我们,现在是有史以来信息超载最严重的时代,没有人有耐心听道理,让人们做出决定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这些信息呈现的背景或者情境。简单说,你只要巧妙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动机,他就会下意识地自动跟着走了。

这本书呢,一共讲了52个影响别人的细节,我们今天主要分享的是书里三个非常实用的场景,这三个场景是怎么让别人说到做到,怎么增加你说服别人的能力,还有在谈判时巧妙获胜的技巧。

首先,咱们来说第一个场景,怎么才能让别人说到做到。

你肯定被放过鸽子吧,就是约好的事却没做到,比如说约好了吃饭却不来了。放鸽子我们觉得是个小事,但其实它带来的损失大得吓人。英国医疗机构对病人放鸽子的总成本做了个估算,大概是每年损失71亿人民币。所以你可别小看那些商务会议呀、餐厅定位呀,甚至剪头发的事被放了鸽子,宏观来看,放鸽子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那要让别人说到做到,书里教给你的细节是要让对方主动承诺。你可别以为嘴上答应没什么用啊,其实大部分人都有信守承诺的强烈愿望,特别是当这个承诺是他们主动做出来的。

说个实验,研究人员呢,在海滩上的游客故意把收音机放在其他晒太阳的游客旁边,然后呢,下海游泳。一种情况是研究人员什么也不说,直接就离开,另一种是他们请晒太阳的游客帮忙看东西,让对方口头承诺说“好的”。

接下来很简单,有个扮成小偷的研究人员跑过来,拿了收音机就走。这时候做过口头承诺的游客,差不多百分之百都起身追小偷,没做过承诺的游客呢,几乎没人阻止。

你看,一句“好的”,就会对人的行为有这么大的影响。所以记住,要跟别人沟通,最后一定得要一句承诺。比方说会议结束之前,你让团队的人把要做的工作复述一遍,就更可能推进执行。让孩子做个承诺,多听一个故事就睡觉,那待会儿哄她上床的时候就不那么费劲了。

有的承诺可以很巧妙,比如说很多公司在举办论坛的时候,最怕演讲嘉宾突然放鸽子,那怎么办呢?你可以在邀请的阶段,就让所有嘉宾预先提交一两个他关心的问题,说会放在后边的互动环节里备用。那这一两个问题就是一种隐含的承诺,会大大提高嘉宾到场的可能性。

那刚才我提到过,英国医疗机构被病人放鸽子,损失相当于71亿人民币,那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说起来特别简单,他们不让护士帮病人填写预约时间了,改成让病人自己填写,这等于做了个承诺啊,就这点小改动,病人放鸽子的几率下降了18%,相当于省下了12亿人民币,总花费的成本是多少呢?是零。

瞧,小小一个承诺,可以大大增加别人行动的可能性。

但的确哈,还是有人就是光说不练,这怎么办呢?这本书又教了一招,叫做巧用执行意向。执行意向是行为科学里的专业术语,你也不用记,简单说呢,就是如果让别人有个具体的执行计划,会大大增加他行动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现在西方很多年轻人呢,不爱参与政治大选,投票率不断下降,大家嘴上说必须爱国,一定参加,后来呢,就放鸽子了。怎么办?研究人员就设计了一封动员信,这封信呢,和其他鼓励投票的信不一样,在于它添加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会在什么时间投票,第二个问题是你会从哪出发,第三个问题是,投票之前你计划做点什么。结果回答了这几个问题的选民,投票率大大增加了。

所以,光有承诺还不够,你还得让他自己想想怎么执行,想的越细,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这方法听起来没毛病,可是实现有难度啊,我怎么能逼着别人立刻列出行动计划呢?其实你只要在细节问题上旁敲侧击一下,就能不显山不露水地影响他们。比如说,你要确保一个同事参加会议,可以这么问,“明天下午四点开会之前,你计划做点什么呀?”这个事只要在他脑子里稍微过一遍,她就离准时参加会议迈进了一大步。

要让别人说到做到,再教你一招,叫做缩短时间期限。

我们所有人都有拖延症,就算对特别想做的事也会拖,比如说你的旅游计划是不是一直在拖延?这本书说,其实只要对时间期限做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大大降低别人犯拖延症的可能性。但是和我们的直觉相反,这个改动不是给对方更多的时间宽限,而是要大大缩短时间的期限。

有个有趣的实验哈,有两张限期消费的礼品卡,一张有效期是三个星期,另一张是两个月,你更喜欢哪张呢?我估计你毫不犹豫地选择两个月的,原因很简单,有效期长,你的时间安排更灵活吗?参与实验的人也都这么想的,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自己的判断。那么拿到两个月卡的人中,有七成认为自己肯定会在有效期里把卡用掉,拿到三周卡的人则比较保守,只有一半的人认为自己会按时用掉卡。结果你猜怎么着?恰恰相反,最终去消费的人,使用三周卡的是使用两个月卡的五倍。原因很简单,宽松的时间反而让拖延症爆发,真正行动的人变少了。

知道了这一点很重要啊,如果你希望客户采纳你的建议,千万不要以为宽限时间更有效,其实应该反过来,把时间期限大大缩短才对。同样的道理,你要是想组织家庭旅游,而你的另一半特别忙,那就千万别制定什么下半年的旅游计划,最好是下个月的旅游计划,而且机票日期都定好了,这样你的家庭旅游成功率才会更高。

那么说完怎么让别人说到做到,咱们再聊聊另一个很实用的生活场景,怎么增强你影响别人的能力。

这书里说要影响别人,首先要注意服装的说服力。有个真人秀节目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故意在马路上扔点垃圾,然后让演员拦住过路的人,要求他们把垃圾捡起,扔进垃圾桶里。如果提出要求的演员穿的是休闲服,那没几个人搭理他,但是如果她换上保安制服,服从的人一下子翻了个倍。

不仅仅是制服,连正装都能产生很大的说服力。实验发现,如果乱穿马路的人穿的是西装,那被带动起来乱穿马路的人,就比这个人穿休闲服的时候多出3.5倍。

衣服能影响别人,我们了解了,那具体怎么穿呢?之前有分歧,一种观点强调,只要是正式场合,你就都应该穿职业装或者正装,这样才有权威性,比如研究发现,只要医生脖子上挂个听诊器,不管他用不用,对病人的说服力就会更强。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对,现在是网络时代,连乔布斯开大会都穿T恤,所以正确的穿衣方式是相似性,就是和对方风格差不多,这样人家才不把你当外人,你才更有说服力。

那到底该怎么穿呢?这本书给的窍门是,把这两种方式综合起来就对了。你可以穿和对方类似风格的衣服,但注意要提升一个档次,比如说他们穿休闲服,你就来个休闲西装,他们穿休闲西装,你就系个领带。通过这些微妙的信息,你就能让别人觉得你既友好,又必须重视。

要影响别人,还有更管用的一招,是尽快亮出专家身份。

过去我们认为,要说服别人,必须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但这本书告诉我们,你说了什么,并不是改变别人直接的原因,直接原因是人们接收到信息后,在内心里对他们自己说了什么。所以沟通要有影响力,得激发出大家积极的内心对话。

比如说你希望写封公开信,倡导市民降低行车速度,注意安全,一般人会觉得关键是文字要煽情,呼吁要有力,但其实你还不如等到真的发生了一起重大车祸之后,再发布这封公开信,大家在内心会对自己说,“哎呦,车祸好可怕,得慢点开”,这就是信息背景激发了一个积极的对话。

比激发积极对话更重要的是,你要尽可能避免引发他们内心对你观点的反驳,也就是消极对话。一旦他们内心开始反驳,你的信息影响力就消失了。而要让大家不反驳,专家的意见就特别重要。

传统观点认为,人们是把专家意见和其他信息综合起来,最后做出自身的判断,但是最新的脑成像技术颠覆了这个观点。研究发现,如果人们要对自己没把握的事做决定,那只要专家建议一出现,他们大脑里负责批判和反驳的区域就会平静下来。这意味着,大脑根本不是把专家意见当做参考的,而是干脆把其他脑区都关闭了,就让专家意见说了算。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因为我们的大脑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必须瞬间理出头绪,快速决策,这时候听取专家意见就是一条最短的捷径。

那专家怎么说话会让大家更信服呢?一般人都会说,那肯定是要特别自信,说话斩钉截铁啊,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反直觉的观点,他说专家表达出一点点不确定和犹豫,反而会让人觉得更可信。

比如说,有位著名的美食专家常在专栏里做评价,如果他用完全确定的语气说,“我在这家餐馆吃完晚饭后,非常肯定它能打四星”,就不如用不太确定的语气说,“我只在这家餐馆吃了一顿晚饭,所以不完全确定,但以我目前的体验来看,我会给这家餐厅打四星”。专家的话只做了微调,但你觉得不确定的版本是不是更可信呢?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解释说,因为人们一般都会觉得,专家对自己的看法是非常确信的,所以一旦专家流露出不确定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反而被吸引过去了,如果专家的意见同样有道理,那能吸引注意力的信息就会更有说服力。

这些研究对我们的启发是,第一,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强调你和你团队的专业性;第二,有专家意见就赶紧摆出来,别放在后头憋大招;第三,如果专家的建议非常有道理,那么表现出那么点不确定性,反而会更有说服力。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场景,谈判里怎么巧妙取得优势。

可别觉得谈判跟你没关系呀,我们每天都在谈判,比如说卖东西给客户,协调其他部门的资源,影响老板的决策、推动团队执行,甚至回家说服孩子早点睡觉,这都是谈判。

那改变哪些小细节,能大大提高你谈判的成功率呢?这本书给出的套路叫先下手为强。

我们常在市场里看到这样的场面,买卖双方都不愿意先开价,总是说“你说多少钱”,“哎呀,你说多少钱吧”,这样的太极拳能打半天。那么从直觉上来看好像也对,如果我先开价的话,不就被对方看到底牌了吗?但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颠覆了直觉,他说谈判里先出价的人更有利。

举个例子,假如你看上一辆二手车,想出价10万块,但这时候如果对方抢先报价,说“这车我卖15万”,你会怎么想?多数人这个时候都会心里犯嘀咕,为什么这么贵,然后自动就开始琢磨,原因是车的行驶里程少,试加装了高级音响,那后面的谈判,你就很容易被锚定在15万的开价是不是合理的问题上。

锚定,这是个心理学词汇,意思是你被别人定了个参照点,后面即使有变化,也是在这个参照点上调整的。比如说那辆车,他定15万,很可能最后13万你也就接受了。所以谈判的套路,一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抢先开价,把对方锚定在你的参照点上。

那你可能会问了,我不可能每次都先发制人,万一对方抢先开价了,我怎么办?这本书又教了你一个反制的手段,参加重要谈判之前,你要把你的价格和它的合理性一条一条写下来,万一对方抢先开价,这份清单会帮你对抗自我怀疑的声音,你就能够绕开对方价格锚定的心理陷阱,坚持自己的价格。

那说到谈判要先报价,具体怎么报,有什么技巧没有?这本书给的建议是,报价要越精确越好。

那一般人怎么报价的?很简单,四舍五入凑个整,比如说“这个包2000块,你拿走”,“那双鞋最低1800”。他们以为整数报价会让客户更容易接受,但其实恰恰相反,如果你把报价定成一个非常精确的数字,比如说“这个包卖你2135块”,“那双鞋最低不能低于1872”,那客户还价的幅度就会小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行为学家发现,如果你报价非常精确,对方容易认为你是花了心思准备过,是经过周密计算才开出的价码,他觉得你比他专业,那就不太敢乱杀价了。

这个道理还能举一反三,比如在项目管理的时候,你可别说“大家两周内完成工作”,而是说“13天内要完成”,也别说什么“下班前交给我”,而是说“下午05:30分以前交给我”。这些小小的细节会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

那么谈判的时候,除了这些外在的技巧,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那有什么方法能让你更加自信,更有说服力呢?这本书也给了方法,叫做自我调节,让你变得更强大。

你可能会问,自我调节是什么?调节的其实就是你体内的激素水平,因为自不自信和激素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比方说睾丸素是一种力量激素,力量激素高的人,就希望自己看起来尽可能大点,所以她走路恨不得横着走;皮质醇是一种压力激素,压力激素高的人就希望自己尽可能变小点,所以她就喜欢缩着脖子,抱着手走路也像黄花鱼似的,喜欢贴边。

你看,身体里激素水平的高低,能影响你的身体姿态,而心理学家就发现,通过改变你的身体姿态,你还能反过来调节自己的激素水平,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先说个动物界的例子,如果猴王死了,排行老二的猴子会开始模仿猴王的动作,在很短时间里,他体内的力量激素会快速上升,压力激素剧烈下降,这就是身体姿势影响了激素水平。

那么这一点在人身上同样适用,如果你在开始谈判之前,回忆一些自己特别牛的时刻,或者刻意保持一个开放的身体姿势,比如身体前倾、双手打开,表情坚定,只要短短几分钟,你体内的力量激素就会明显上升。所以下次在谈判或者面试之前,你可以刻意调整一下自己,短短几分钟就能让你更加自信有力,说服力也就大大增强了。

好,以上就是《细节》这本书里非常实用的套路,我们再回头总结一下。

如果你想让别人说到做到,那就得让他们主动承诺,再想具体执行的方案,会大大增强他们行动的可能性。另外,记得要缩短时间期限,让他们尽快完成。

如果你想要影响别人,别忘记服装的力量,正确的穿衣方式是跟对方风格差不多,又高那么一个档次。专家的意见可以让人们停止内心反驳的声音,所以有专家观点支持的话,要赶紧亮出来。另外,适当表达出一点点不确定和犹豫的专家,反而更可信。

谈判里取得优势的妙招是,先出价的人更有利,因为可以把对手锚定在它的价格里。报价越精确越好,对方还价的幅度就会小很多。谈判之前多想想积极的事、调整身体的姿态,都可以迅速改变你身体内的激素水平,让你更加自信、更有说服力。

听到这儿,可能有人很兴奋说,今天学了这么多套路,那我以后可得把他们连着好好用,打组合拳效果一定最好。那作者就提醒了,组合可以,但是你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心理动机要相容,二是套路组合有上限。

那什么叫心理动机要相融呢?举个例子,比如说小区号召大家节能,一种方法是告诉高能耗的家庭,说你家比邻居家耗电量大多少,咱们还是得低碳环保啊,另一招是奖金刺激,说你家要是达到节电多少,咱们就给奖励。这两招如果单独用,效果都不错,但一旦组合起来就无效了。原因也很简单,前一招是用大家的共同利益来说服你,后一招是用个人的好处引诱你,这两个东西是相反的,那么它们的作用就相互抵消了。

那什么叫做套路组合有上限呢?就是你用的套路越多,你的意图就越明显,别人一旦发现你是在刻意影响他,那他就很容易抵抗你。那套路组合的上限是几个呢?作者的回答是三个,这就是为什么前面我在每个大场景里,最多只说三个套路的原因。

你看,细节的魔力就在于,当一个要求用不同方式提出来的时候,你的反应会不知不觉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如果你能用科学的方法做点不起眼的调整,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爆炸,好像帮我们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信息越来越多了,但是挺讽刺的是,我们用来处理信息的硬件,也就是我们的大脑,几百年来基本没什么变化,只要一点小套路,小细节就很容易受影响。

表面上,我们今天谈到的是套路、被套路、识破套路之后的反套路,但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又一场充满智慧的人生决斗,在这场人生决斗中,你想扮演哪个角色呢?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利用从众心理,公布有多少人选择了这样去做,能激发他人跟随。

二、如果你想影响他人的行为,那你应该从违背他心目中的社会规范的角度去说服。举个例子,你想让大家开会不迟到,如果大家觉得开会迟到很正常,那你该强调准时参会的人有哪些好品质,如果大家都认为开会准时到很正常,那你该强调迟到的人有哪些坏品质。

三、当你要鼓励不同团队的人联手合作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他们的共同身份上。比如利物浦队球迷和曼联队球迷水火不容,你可以强调他们都是足球爱好者,更有可能促成合作。

四、如果能触动人们对将来的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就可以说服他们做一些长远上对他们有益的事。比如告诉人,要为60岁退休的你负责,就能增加他们的储蓄率。

五、开始谈判或面试前几分钟,回忆自己的巅峰时刻,刻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会让你体内的力量激素明显上升,你会更自信。

好哒,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