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乌合之众》摆脱群体束缚,保持独立思考,看透社会与人性的本质,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
铛铛铃2025-08-02【励志】18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乌合之众》。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5万字,我会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通过本书,我们一起探讨当人们形成群体之后,其独特的心理特征以及对我们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说到《乌合之众》,它在学界拥有颇高的名声。本书全名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群体心理学领域的一部奠基之作,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经典读物。
在这本书之前,人们对群体的认识相对模糊。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首次明确定义了群体,并系统地分析总结了群体的心理特征。在此之后,群体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最终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所见到、听到与群体心理和行为相关的所有研究、理论、学说、流派以及使用方法等等,都是源自这本书。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当人们有了相同的心理诉求,就可能形成群体。而一旦个体形成群体,就会出现智力下降、易冲动和自信倍增的心理特征。群体中的领袖必须是坚定的、能提出断言的人,通过断言的不断重复以及情绪的传播,来动员和引导群体。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完成于1895年,距今已有122年。有趣的是,勒庞是个医学博士,本职是医生,但他的兴趣广泛,涉及种族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自然科学等等。所以《乌合之众》实际上是他业余研究的成果。当时法国的专业学术机构并未太重视他,但是他坚持进行研究,凭借个人力量完成了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开创性研究成果。
《乌合之众》推出后,开辟了群体心理研究这一全新领域。整本书中充满了许多精彩的洞察和远见,熠熠生辉着智慧的光芒。尽管有人一直对勒庞持怀疑和批评态度,认为他的研究不够严谨,以及将个人猜想当做结论,缺乏学术论证等等,还有人觉得他对群体的态度过于悲观。有趣的是,尽管他被视为乌鸦嘴,但后来许多历史事件,却印证了他在这本书中对群体心理的结论。所以有人戏称勒庞的乌鸦嘴说到最后却让他成为了一个预言家。
那么,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本书的重点内容,主要有四个:
第一,勒庞到底是怎么定义群体这个概念的;
第二,勒庞认为群体具备哪些心理特征;
第三,群体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第四,群体的领袖怎样对群体进行动员和引领。
好的,我们首先来聊聊第一个要点,看看勒庞是如何定义群体的。
勒庞明确指出,一大群人随便聚在一起并不算群体,比如在广场上行经或者游荡的人群,人数虽多,但并不能算作群体。只有当这群人在心理上达成一致,即有着相同的心理诉求时,才能构成所谓的群体。
咱们具体说说广场上的这群人,虽然他们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空间,但各自关注的点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诉求,所以在这个时候,按照勒庞的定义,他们并不算群体。但是如果突然发生地震,有人大声呼喊着:“地震了,快往空地上跑!”广场上的人群开始骚动,纷纷奔跑,这下情况变了,因为他们产生了统一的逃生自保心理,要采取行动保护自己。所以,瞬间这些人就成了勒庞所定义的群体。
勒庞还强调,群体未必要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个地点,一旦心理一致性形成,许多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各行各业的,尽管可能互不相识,但仍可成为一个群体,展现出群体特有的特征。关于这一点,可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股民了。股民各式各样,遍布社会各处,绝大多数股民之间可能互不相识,但由于大家都参与股票交易,怀揣着同一个通过股票交易致富的心理,所以他们就属于勒庞所定义的群体。虽然在这本书中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也要提醒一下,那些高度组织化的人群,比如军人、企业员工、在校学生等,不属于这类群体。这些高度组织化的人群,遵守明确规则,接受严格管理,按照指挥行动,他们并不具备勒庞所提出的群体心理特征。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要点,关于什么是勒庞所定义的群体。
好,接下来我将向你描述这本书的第二个关键点,即勒庞眼中群体具备哪些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当人们汇聚成群体时,他们的表现与普通个体有何不同。
在这本书中,勒庞总结了群体的三个心理特征。首先是群体的智力下降。那么问题来了,当大量个体汇聚成群体后,群体的智力是不是会像个体智力的总和那样增强呢?会不会出现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这样的情况呢?抱歉,勒庞却认为恰好相反,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个体的平均水平。一旦人们聚在一起,集体思维就会表现出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性的特点。
关于群体的智力下降,勒庞列举了一些例子。例如,群体更愿意接受简单的号召,而不关心证据和论述,也不做分析和判断。越是迎合人们基本需求的简单主张,越容易得到群体的支持。由于群体的智力下降,他们更容易受到误导和影响,相信并传播荒谬的谣言,接受各种奇异的理念。
勒庞总结的群体心理的第二个特征是自信心爆棚,敢于想、敢于做。作为个体,对于许多大胆的事情,我们可能只是想一想而已,甚至有时候可能都不敢去想。但当这些个体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后,不仅他们敢于有各种想法,而且他们敢于采取各种行动,甚至还有一种无法无天的感觉。这个心理特征的存在有两个原因:一是群体人多力量大,个体力量无法实现的目标,在众多个体的集中力量下,大家相信任何事都可以轻松实现;二是个体融入群体后,减弱或消除了被惩罚的恐惧,大家觉得干什么都不用承担责任,因此法不责众,事情是大家一起干的,没有人敢对这么多人进行惩罚报复,即便有人敢来进行惩罚报复,后果也是由整个群体一起承担,其中的个体不必担心害怕。
群体的第三个心理特征是情绪化、急于行动。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是通过情绪传染实现的,群体总是被情绪趋势所左右,越是激烈的情绪,越可能成为主导力量。在情绪推动下,群体更倾向于迅速采取行动,而不是空谈。因此,一旦人们聚集成群体,就像是点燃了一桶火药,一旦燃点触发就会爆发。
你看,勒庞总结的群体心理特征包括了智力下降、自信增强、情绪激动以及积极主动。因此,他将群体类比为妇女、儿童和野蛮人,暗示他们并非凭借大脑思考,而是通过脊椎神经支配行动。然而,这一观点引发了公愤,被后人指责具有种族歧视,尤其是对妇女和儿童,这让勒庞备受批评和攻击。
勒庞如此重视这种类型的群体,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法兰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被颠覆,群众力量爆发,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勒庞感受到了普通人群体崛起的威力,他对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深入研究,旨在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预判。而他总结出的这些群体心理特征,如非理性、易冲动、胆大妄为等等,使他对未来社会持有悲观态度。
好了,以上就是勒庞提出的群体心理特征,包括低智商、高自信和情绪化。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聊聊这本书的第三个关键点,关于群体的形成和演变。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些群体形成,又是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勒庞认为,群体的形成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即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所谓的间接因素,就是一些观念和思想,在长时间内的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书中,他以法国大革命的酝酿为例,在那个时期的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理念在社会中传播了上百年,这些理念逐渐被各阶层接受,为后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长期的思想准备。而所谓的直接因素,则是一些能够激发群体情绪的突发事件,即我们常说的导火索。一旦这个导火索点燃,它会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产生影响,引发各种人群瞬间产生相同情绪的现象。在群体领袖的带领下,群体将迅速动员起来,最终发展成大规模的行动。例如法国大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攻占巴士底狱,就可以看作是这样的导火索,一下子唤起了法国民众广泛的革命情绪,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推翻国王统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
在长期的间接因素影响和瞬间的直接因素触发下,群体得以形成。然而有趣的是,最初的时候,群体是在一个简单明了的口号下动员起来的,尽管他们表面上追求的目标似乎很明确,但由于这个口号没有明确定义,所以群体最终追求的结果往往与最初的目标有所偏差。群体行动开始时,都是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的,但实际上最后得到的结果往往并非如期望般。例如,在法国大革命中,群众推翻了路易王朝的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和民主,然而没过多久,这些群众却又欢呼着拥戴拿破仑为皇帝,让他进行独裁统治。嗯,再举一个例子,就好比球迷们聚在一起观看比赛,最初的目标当然是希望支持的球队能够获胜,然而当比赛结束后,双方球迷形成的群体却发生了对抗,演变成了一场混战,大打出手。有趣的是,此时比赛的胜负已经不再是焦点,球迷之间的冲突反而成为大家关注并津津乐道的话题。
勒庞对他所关注和研究的群体充满了批判和怀疑,但他也相对客观地指出,群体行为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好坏。一个被动员起来的群体,前一刻或许还在为争夺一些虚构的荣誉而进行激烈的战斗,但在下一刻,却可能为了保护一个孩子而竭尽所能,甚至奉献生命。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群体的特性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群体的领袖,他们决定了群体将走向何方。这种观点使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群体行为的复杂性。
好了,刚才我们谈到了群体的产生和发展受到长期渗透的间接因素和突发引爆的直接因素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来探索最后一个重点,也是群体内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群体领袖。
他将群体领袖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的,另一种是长期的。这些短期领袖在特定时刻能够带领群体实际行动,比如那些率领球迷起哄斗殴的头头,挺身而出指挥抢险救灾的平民英雄,还有那些左右网上舆情变化的大V网红。这些短期领袖的最大特点在于,面对困境和突发状况时,他们展现出更坚定、更狂热、更富有献身精神,能够直接带动整个群体成员的追随和效法。然而,这些短期领袖也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一旦短期行动所需的场景消失,他们会迅速失去领袖光环,回归平凡,甚至暴露出一些弱点。比如之前提到的领导球迷或指挥救灾的路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中可能就是普通人,甚至会时不时被身边人嘲弄、欺负,就像那些魅力无穷的偶像明星,几年后也可能会被粉丝逐渐抛弃,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艺人。
然而,群体的长期领袖却截然不同,这些人虽然稀有,但影响却非常巨大,有时候,他们的影响力在离世后仍然发挥作用。勒庞在书中提到的长期领袖例子就是拿破仑,尽管他在世时已是法国的英雄,但在他去世后,他的形象居然变得更加伟岸神圣,甚至推动他原本默默无闻、平庸无能的侄子登上皇位。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被奉为圣人的群体领袖人物,他们的感召力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宗教般的神奇效果。
勒庞认为,想要成为这样长期性的群体领袖,超强的意志力是必需的品质。这样的人在长时期内对自己的主张都坚定不移,面对任何困难和危险都不改变信念,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非得把南墙撞塌了硬闯过去的。就像我们国家的伟大领袖、苏联的钢铁巨人、美国的富兰克林,他们顽强的意志使他们能够持续维持并引领群体的制胜法宝。
关于领袖如何动员群体,勒庞在书中总结了三个要点:断言、重复和传染。咱们来解析一下这三招的玄机。
首先,断言。领袖必须以简单干脆、生动明了的方式提出一个主张,不需过多证据或论述,只要迎合群体基本需求即可。无论是宗教教义、政治口号还是广告宣传词,能够打动目标人群的,都是这样直截了当的断言。
然后是重复。单纯的提出断言还不足以深入人心,所以第二步就是反复强调,面对各种情况都得不断重复,不惜重复、再重复,甚至得说三遍。勒庞认为,通过这种反复断言,能够深入人们的潜意识,不知不觉间让人深信不疑。当适当的场景或条件出现时,人们会立即按照潜意识的指令采取行动,而无需过多思考、分析和判断。
最后是情绪传染。领袖需要依赖强烈的情绪感染身边的追随者,然后让这些追随者传播这种情绪感染更多人。通过情绪传染,唤起共鸣者的相同情感,领袖的主张在情绪的驱动下会更容易被人接受。哪怕有些人一开始对领袖的断言并不完全认同,只要被这种情绪所感染,最终也会成为领袖的追随者。在情绪传染中,恐惧和愤怒是最容易被利用的两种情绪,这些强烈的情感极易传染,一旦某种断言裹挟在这些情感中传播,受感染的人群会深信不疑,并按照断言的指示采取行动。这就是勒庞在书中详细讲述的领袖的三大动员法宝。
好了,说到这儿呢,《乌合之众》的重点内容就介绍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简单的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深入研究了勒庞对群体的明确定义,并非所有的人群都可以被称为群体,而是必须具备某种心理一致诉求,典型的例子包括繁华城市中的足球流氓、股市中的股民等。
第二部分,我们聚焦于群体的三个心理特征。在群体中,个体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心理特点。首先是智力水平下降,群体的整体智商往往低于成员的平均水平;其次是信心爆棚,无所畏惧、敢于尝试;最后是情绪化,群体成员更加敏感,容易受到冲动的驱使。
第三部分,我们探究了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群体的形成受到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间接因素下,群体的思想基础得以培养,而在直接因素的激发下,群体迅速形成,展现出深受历史文化影响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看,群体本身并不带有对错之分,而是展现出容易被引导和威力巨大的特性。
最后,我们深入研究了群体中的特殊角色——领袖。这些领袖必须具备超强的意志力,他们通过权威的力量影响群体成员。领袖动员群体的手段包括提出断言式的主张,通过不断重复强化这一主张,并通过强烈的情绪传染感召追随者。领袖在群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引导整个群体走向特定方向。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那么关于这本书呢,一直以来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争论。比如说,有很多学者指出,勒庞这本书里提出的结论过于偏激和武断,既没有严谨的推理过程,也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或许是由于勒庞是个业余学者,他提出的问题非常独到,直戳问题的本质,但他似乎不太擅长运用传统的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一些质疑。
说到这本书,还有一个有趣的猜测,有人认为,勒庞写这本书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测试他所提出的群体领袖动员的要诀,即断言、重复和感染是否真的有效。我们冷静的再回顾一下这本小册子,确实可以看到,书中不断出现的断言式的结论,同时也有一些情绪的引导。虽然已经过去了100多年,尽管这本书一直备受指责和批评,但仍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普通读者最常阅读的社会学著作之一。这么看来,勒庞或许正是通过这本书的写作方式,验证了他所提出的结论,而且是相当成功的。
其实,对于这些争论,我们可以持不同意见,因为在阅读这类社会科学经典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首先,这类社会科学理论的正确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在社会科学领域,一种经典理论只是在设定的前提下,对人类社会的某些规律做出一些能够自圆其说的分析总结。这些经典著作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们在某些领域的创新性,无论是最先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研究,还是推翻前人理论,提出全新观点。我们阅读这类书时的关注点,应该是他们思想上的创新,而不是追求绝对的对或错。
其次,这些社会特性的经典著作往往并不能给我们提供某些具体的为人处世的实用方法,它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思路、一种视角、一种洞察,启发咱们去思考、开拓思路,用更多的角度来审视社会现象。如今,我们看到很多人提出各种具体的应用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往往都是从这些经典著作的基础理论中推导出来的。深入了解这些社会科学的经典原著,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这些实用方法的本质,这不仅是了解其表面,更是了解其内在机制。比如,投资者都希望效仿沃伦·巴菲特,关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有大量的著作对他的股票交易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个人看法是,我们真正应该向巴菲特学习的不是那些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他对市场的基本看法——“贪婪使我害怕,害怕使我贪婪”,这正是《乌合之众》中提到的如何保持清醒认知的关键,这句名言在投资领域广为人知,但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
最后,我建议大家在阅读这些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时,要持有批判的心态,有选择性的接受观点。尽管这些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框架和视角,但我们不必过于沉湎于某一本书或某一种理论之中。我们应该将书籍融入自己的思想中,让他们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经验相互交融,把书读活好了。
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1000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作一个群体。
二、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推翻了路易王朝,要求民主自由,可是没过多久,还是这些群众又兴高采烈拥护拿破仑当皇帝,进行独裁。
三、群体因为会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必须信誓旦旦、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四、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他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五、领袖的影响力很小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提出的论据,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他们的名望。对于这一点,最好的证明是,一旦这些领袖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威信扫地时,他们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消失。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