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创新者的任务》
铛铛铃2025-09-14【管理】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创新者的任务》。
创新一直是企业很关注的课题。企业都希望推出用户喜爱的新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关注。但这份期望常常落空,很多新产品用户并不买账。比如饮料品牌会推出各种新口味,过一阵子又因为销量不好而下架。麦肯锡的一项调查则显示,有94%的企业高管并不满意自己的创新。
其中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企业是靠碰运气来创新。他们可能会参考竞争对手的做法,或是进行内部的头脑风暴,提出一堆创新的点子,然后选一些投入市场观察反馈。这些点子缺乏深思熟虑,没有足够坚实的理论支撑,就像是乱枪打鸟,偶尔能成功几次,但总体失败率很高。
如何才能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如何准确地知道在哪个环节进行怎样的创新才会成功?这就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本书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是全球创新领域知名专家,他在哈佛商学院担任教授,还为联合利华等知名品牌提供咨询服务,曾两度被评为全球50大商业思想家之一。克里斯坦森的代表作是1997年出版的《创新者的窘境》,他分析了为什么大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容易被小企业用颠覆式的创新产品抢走市场。书中提出的“颠覆式创新”已经成了许多管理者熟悉的名词。不过,《创新者的窘境》并没有回答到底该如何创新这个问题。
之后,克里斯坦森花了20年时间收集资料、深入分析,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创新理论。他把这套理论命名为“用户目标达成理论”。按照这套理论,企业可以从用户角度出发,找到最合理的创新方式,使创新成为高成功率的持续行为。这本《创新者的任务》就是对用户目标理论的全面介绍。
下面我会通过三个部分,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什么是用户目标达成理论;第二,如何使用用户目标达成理论;第三,企业如何以用户目标为导向。
先说第一部分,什么是用户目标达成理论?
企业在改进产品时,常常会找用户做市场调研,询问用户对产品有什么不满,怎么改会更愿意购买。这种做法看起来很有道理,但作者并不赞同。作者认为,企业搞错了用户购买产品的根本动机。用户买产品不是因为觉得产品有多好,而是他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个要解决的任务,作者把这些任务称为用户目标。用户买产品是为了完成用户的目标。用一句营销界流传多年的名言说就是:人们想要的不是1/4英寸的钻头,而是1/4英寸的洞。
用户目标达成理论认为,企业要搞清楚顾客的任务是什么,思考产品如何改进才能更好地完成用户目标,这才是创新的正确方向。
书里举了一家快餐店做例子。这家快餐店想提升奶昔的销量,一开始,营销人员找来顾客问了一大堆问题,比如你觉得奶昔是不是太贵,你更喜欢浓稠的奶昔吗?根据顾客的喜好,快餐店对奶昔做了很多调整,但奶昔销量还是毫无变化。作者建议营销人员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顾客买奶昔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营销人员统计了顾客什么时候会买奶昔,是一个人买还是几个人买,是打包还是堂食,有没有买其他的东西。结果发现,很多顾客是早上九点独自前来买奶昔,买完马上就开车离开,不买任何其他的东西。营销人员就问这些顾客:“你们买奶昔的目的是什么?”一开始这些顾客也答不上来,经过反复沟通,营销人员才搞明白,这些顾客每天要花很长的时间开车上班,为了打发开车的无聊时间,以及避免开车途中肚子饿,他们会买一些小食,这就是快餐店的用户目标。
很多食物都没办法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比如香蕉容易消化,吃完不久还会饿;甜甜圈容易掉碎屑,弄脏衣服和方向盘;吃面包的话没有什么味道,如果一边开车一边涂果酱,搞不好就出车祸了。相比之下,奶昔堪称完美的选择,浓稠的奶昔可以慢慢吸很久,不容易让人觉得恶心。奶昔装在纸杯里不会弄脏车子,而且单手拿着就能喝,也不影响驾驶。
从这个用户目标出发,给奶昔降价并没有什么用,不能帮顾客更好地完成任务。快餐店可以在奶昔里加些果粒和巧克力,让顾客喝奶昔时多一些惊喜,更好地打发时间;也可以把奶昔机从店铺里面搬到最外面,门口提供刷卡功能,尽可能缩短上班族的购买时间。作者认为这才是精准有效的创新。
从用户目标进行思考,还有助于企业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市场,发现全新的竞争格局,避免被意料之外的对手抢走用户。多年来,宝马汽车一直认为自己的定位是高性能汽车,竞争对手是奔驰、奥迪这样的同类公司。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汽车行业遭受重挫,销量下降明显,宝马开始重新思考顾客买车的目的。结果宝马发现,顾客真正关心的是移动性,他们买车想解决的任务是从地点A轻松舒适地到达地点B。这项研究改变了宝马对竞争对手的看法,它意识到自己不仅在和同类汽车竞争,也在和优步这样的共享平台,和特斯拉这样的电动汽车竞争,这些对手都在抢走宝马的用户。现在的宝马把自己看成是移动交通公司,为用户提供出行方面的各种服务,这引发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宝马不仅研发了电动混合动力的新车型,还推出了自己的共享租车服务,大大拓宽了市场。
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目标,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用户目标是建立在具体情境里的。这些情境包括顾客完成任务的时间、地点是什么,是一个人还是和别人在一起,顾客的文化、政治背景是什么等等。情境是用户目标的核心和创新的关键,通过分析具体情境,我们才能确定创新的环节和方向。还是拿奶昔做例子,顾客要买东西吃,这不是用户目标,而是一个宽泛的笼统需求,我们没法从这个描述里知道哪些因素影响顾客的选择,为什么他买奶昔不买汉堡。而顾客早上独自开车上班,为了打发时间顺便填肚子,这就是一个具体情境里的用户目标,我们可以分析哪些因素有助于他们完成这个任务,从而找到创新的突破点。
第二,用户目标是复杂多元的,不仅包括功能目标,还包括情感和社会层面的目标。拿抽烟来说,一个人工作中途出去抽根烟,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烟瘾,这是功能目标;也可能是工作遇到瓶颈,想放松下换换脑子,这是情感目标;还可能是想在吸烟区和同事们聊聊闲话,增进感情,这是社会目标。当企业发现产品能满足不同层面的目标,它就有了更多的创新角度。
好,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用户目标是顾客在具体情境下要完成的任务,用户目标不仅包括功能目标,还包括了情感和社会层面的目标。企业要从用户目标出发,思考产品如何帮助顾客更好地完成任务,这才是精准有效的创新。
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来说说如何使用用户目标达成理论。
先说如何找到用户目标。书中介绍了五种方法。
第一种是从生活中寻找。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说过:“仔细观察大家怎样生活,凭直觉去了解他们想要什么,然后去做就可以了。”索尼在研发随身听时遇到了反对意见,营销部门的调查显示,消费者不会购买没录音功能的磁带播放器,他们也不喜欢耳机。但盛田昭夫相信,随时随地听音乐是普遍存在的用户目标,坚持推出随身听。结果索尼随身听的销量超过了3.3亿台,开创了个人音乐播放器的文化潮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需求,都可能是用户目标的来源。
如果你遇到了某个需要解决的任务,别人同样会遇到。可汗学院是全球知名的视频学习平台,创始人萨尔·可汗最早制作学习视频,是为了教表妹学数学。通过视频学习并不是新概念,当时网络上已经有了很多的教学视频,视听效果都比可汗的视频精致很多,但这些视频内容复杂枯燥,看起来毫无乐趣。而可汗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和幽默风趣的表达,让表妹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后来,可汗发现很多学生都有和表妹一样的困扰,于是他们创办了可汗学院,帮更多的人解决学习问题。
寻找用户目标的第二种方法,是从尚未消费中寻找。当用户找不到完成任务的合适方案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不消费,而企业往往只考虑与对手争夺现有客户,忽视了尚未消费客户的巨大潜力。因此,企业要把眼界拓展到同类竞争以外,去发现更大的市场。
作为婴幼儿纸尿裤巨头,金百利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它没有满足已有市场,而是不断发掘新的用户人群。20世纪80年代,金百利发现成人市场有很大的商机。根据调查,50岁以上的人中,40%的人有大小便失禁的困扰,为了避免出丑尴尬,有些人干脆放弃社交活动,不再外出游玩,不去餐厅吃饭,也不和他人来往。虽然当时已经有成人纸尿裤产品,但这些产品的包装和形状都很像婴儿纸尿裤,而且穿起来很不舒服,成年人都不愿意购买,觉得太过羞耻。为了赢得这些尚未消费的客户,金百利用全新的材质和技术,开发了一款成人纸尿裤,从外观和使用体验上,这款产品都很像普通内裤,不会让人觉得羞耻、尴尬。这款产品推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一年就创下6000万美元的业绩,第2年又增长了30%。这也促使金百利推出更多的成人护理产品,不断扩大市场。
寻找用户目标的第三种方法是寻找暂时的变通方法。有些用户对现有产品不满意,又非常想解决问题时,会自己拼凑出临时的解决方案。当我们看到这种变通做法,要意识到这是很好的创新点。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从小就学会存钱,但很多银行对没什么钱的小孩并不友好,他们的账户有最低余额限制,还会收取各种服务费。作者有个朋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干脆自己设了一个象征性的“老爸银行”,让孩子把零用钱存在自己手里,然后每个月他会帮孩子记账并计算利息,以此培养理财意识。美国的ING Direct网络银行看到了这些用户目标,推出了没有余额限制的储蓄服务,简化了各种手续,让小孩子也可以方便地存款。看起来这项服务赚不了什么钱,但ING是网络银行,没有传统银行的支行网点和取款机,人工和运营成本非常低。它通过这些服务,赢得了用户关注和良好口碑,节省了广告费,吸引了更多的客户来存钱,提高了银行的整体收入。靠着为用户着想的便捷服务,ING成为美国成长最快的银行。
寻找用户目标的第四种方法是关注你不想做的事。我们不想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一样,也属于用户目标。
家长们都觉得带孩子去医院很麻烦,有时孩子只是一些小毛病,比如喉咙不舒服,但家里又没有现成的药,家长只好请假不上班,带孩子去医院排队挂号,再继续等很长的时间,轮到自己看病、做检查,然后拿到检查报告去开药,一个上午就这么过去了。在这个情境里,家长的用户目标就是:我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去医院看病。哈佛商学院的瑞克·克里格发现了这个商机,他创立了一家叫“一分钟诊所”的保健机构,可以上门为患者看一些常见的病痛,比如结膜炎、咽喉炎等,由专业护士直接开药。这项服务很受欢迎,一分钟诊所在美国已经开了上千家。
寻找目标用户的第五种方法是找出产品不同寻常的用法。如果你发现用户使用产品的方法出乎意料,这里面可能潜藏着未发现的用户目标。
美国杜威公司的招牌产品是苏打粉,这原本是烘焙的材料。在20世纪60年代,杜威公司发现,顾客会把苏打粉混入洗衣粉和牙膏来提升清洁能力,还会放在冰箱里除臭。于是公司找到了灵感,以苏打粉为原料,推出了空气清新剂、除臭剂、洗衣粉等产品,大大拓宽了公司的产品线。
好,到这里,我们介绍了如何发现用户目标。但就算产品有利于完成用户的目标,仍然可能卖不出去,因为用户购买新产品时会遇到很多阻碍。比如用户已经用习惯了老产品,会觉得虽然我不喜欢老产品,但我更懒得改变已有习惯。多年来,作者的助理一直和作者说,新手机功能有多好,用起来有多流畅,但作者迟迟不肯换手机,就是因为觉得现在的老手机已经用惯了,换新手机要学习新东西很麻烦。
比习惯更强大的阻碍是焦虑感,用户会担心,万一我换了新产品,体验没改善,甚至带来了新问题怎么办?网上就有很多人抱怨说,想让父母买个扫地机器人太难了,父母有各种各样的担心,会觉得扫地机器人扫不干净,在屋子里移动时可能会绊脚,或是碰翻东西等等,这就是对新产品的焦虑。
用户目标达成理论认为,一切和用户完成任务有关的环节,都是产品的一部分。产品不只是功能较好的单个商品,而是涵盖了从购买到使用的一整套服务体验。企业不仅要制造优质的产品,还要解决用户购买和使用时的各种阻碍,这样才能真正帮用户完成任务。
有家美国房地产开发商发现,阻碍用户买新房的一大原因是,老房子里的物品和他们有深厚的情感联系,一想到搬家时要处理这些东西,人们就很焦虑。于是,开发商不仅为客户提供搬家服务,还提供两年的仓库使用权,他们不用立刻决定物品的去留,可以搬完家后再慢慢整理。这项服务很受客户欢迎,在美国房地产暴跌的2007年,这家开发商的业绩却提升了25%。
书里还举了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的例子。心脏病一直是印度人的第一大死因,美敦力开发出了功能非常出色的心脏起搏器,但在印度市场的销量一直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敦力采用了用户目标视角,对印度市场重新进行了调研,发现阻碍销量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原因。比如印度人均收入低,负担不起昂贵的起搏器;印度医疗体系落后,普通的全科医生可能搞混患者病因,诊断不出他是心脏病。于是,美敦力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服务,提升心脏病患者的就医体验。美敦力和印度的心脏专家合作,在各地成立心脏筛查门诊,为潜在患者提供免费检查,避免心脏病患者被误诊。美敦力还设立了专门的贷款计划,帮病人支付起搏器的费用,而且贷款流程很简单,只需要很少的文件,一般两天内就能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帮患者扫除了使用起搏器的各种阻碍,使印度成为美敦力成长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
作者进一步指出,如果品牌能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的服务体验,来帮助他们完美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品牌就成了用户目标的代名词,人们一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自动想到这个品牌。到这个阶段,品牌就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被竞争对手超越。
比如联邦快递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品牌,靠着一整套完善的快递服务,它在人们心中就是以最快速度完美寄送东西的代名词。联邦快递的英文“FedEx”已经变成了一个动词,意思就是递送急件。联邦快递是人们寄快递时的第一选择,拥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
好,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下第二部分的内容:寻找用户目标的方法有五种,分别是从生活中寻找、从尚未消费寻找、寻找变通方法、关注你不想做的事和找到产品的不同寻常用法。除了产品本身,企业还要改善用户购买和使用的流程,把产品扩展成一整套的服务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帮用户完成任务。从用户目标出发做决策,能为企业带来有价值的创新,塑造品牌形象。但有很多企业都做不到长期关注用户目标。
下面第三部分,我们来说企业如何做到以用户目标为导向。书中给了三条建议。
第一条是建立以用户目标为核心的流程。每个企业都有很多的流程,但这些流程大多是为了改善工作效率,只关心部门内部的绩效,比如每天生产多少产品,良品率有多少,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外部的用户目标上。企业应该以用户目标为核心,重新梳理各项流程,保证每项流程的最终结果都对完成用户目标有帮助,这样才能打造完美的用户体验。
如何建立以用户目标为核心的流程呢?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制定和用户目标相关的指标,然后围绕实现这个指标来建立相关的流程。书里举了互联网电商巨头亚马逊的例子。其他电商关注的指标可能是产品销量、广告收入、运营成本等等,而亚马逊在建立初期,就确定了三个和用户目标相关的指标,分别是多元化的商品、低价和迅速到货。为了实现这些指标,亚马逊设计了一系列流程。拿低价来说,亚马逊开发了自动搜索引擎,每天会搜索数百种商品的竞品价格,只要发现有更低的价格,亚马逊的定价会自动调整到比对手更低。如果商品价格下降到低于合理利润,系统会自动发出提醒,要求员工进行检查。在亚马逊,每个商品页面都有对送货时间的承诺,比如在两小时内下单,周二以前你就能收到货。为了实现迅速到货,亚马逊设计了数百个流程,保证点下结账按钮时,仓库和配送中心就能第一时间开始备货并配送。亚马逊还会追踪整个送货时间,确保没有晚于承诺时间。正是围绕用户目标相关的指标来做设计流程,才让亚马逊的购物体验如此流畅,深受用户好评。
作者给企业的第二条建议是,在发展壮大后,要警惕偏离用户目标。很多产品之所以能流行,都是因为满足了某个用户目标,但在产品取得成功后,管理者可能会逐渐忽视用户目标,把运营重心放在自己已有的产品服务上,最终导致产品脱离用户目标。
书里讲了V8蔬菜汁的例子。这款蔬菜汁由八种蔬菜混合而成,营养丰富。一开始,管理层对V8的定位是果汁饮料,这意味着从番茄汁、橙汁到可口可乐、佳得乐都是V8的对手,V8想脱颖而出非常困难,销量也一直不算好。大约在10年前,V8的管理层通过用户目标理论,给V8找到了创新的定位。他们发现很多人有吃蔬菜的需求,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蔬菜健康,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答应父母会多吃蔬菜,但对上班族来说,烹饪蔬菜是很麻烦的事情,一个人方便快捷的吃蔬菜,这就是一个明确的用户目标。确定这个用户目标后,V8管理层迅速改变了广告,他们不再拿V8和饮料做对比,而是和蔬菜做对比,突出喝V8比削胡萝卜皮、煮菠菜或是用牙线清除牙缝里的菜渣方便多了。这个宣传策略大获成功,不到一年内,V8的销量翻了四倍。
但没过几年,V8又重新规划了产品线,推出了一系列新口味,包括V8香辣汁、V8茶饮料、V8低盐脂等等,又开始和其他饮料竞争。这让消费者感到迷惑,搞不清自己买V8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企业做大后会偏离用户目标呢?作者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产品在推向市场后,管理者的注意力会从被动数据转向主动数据。主动数据是指产品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比如销量、利润、市场占有率等等。被动数据是指和用户目标相关数据,在奶昔店的案例里,客户在几点来买奶昔,一个人还是和别人一起买,这都是被动数据。被动数据没有清晰的结构,它反映的是混乱、复杂的现实,不会主动告诉管理者结论,需要管理者从数据中寻找线索、深入分析,才能知道用户的动机。相比之下,主动数据清晰明了,非常具体,方便监测。在产品投入市场后,主动数据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管理者会把注意力从模糊、复杂的用户情境转移到清楚明确的电子表格上,这会让管理者觉得放心、踏实、更有掌控感。而且主动数据也更容易作为绩效指标进行考核。于是在不知不觉间,管理者会忘记对用户目标的关注,把重心放在主动数据上,脱离了实际情况。
对主动数据的关注,会带来一个很自然的结果,企业希望给现有用户推销更多产品,提升收入。可是推出的产品越多,意味着品牌要解决的用户目标也越多,反而模糊了产品原本最鲜明的定位。拿V8蔬菜汁来说,它起初帮用户完成的任务是方便快捷的吃蔬菜,后面推出的香辣汁、茶饮料和这个任务都没有关系,于是用户会对V8的定位产生怀疑,觉得它就是果汁饮料,而不是蔬菜的替代品。而且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推出的产品越多,分到每个产品上的研发、营销等资源就越少。表面上看产品种类增长了,但很容易在细分市场上被专注单一用户目标的对手打败,最后得不偿失。
此外,根据主动数据制定的部门绩效指标,会让员工天然的从部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却忽视了用户目标。营销部门会说,我们可以提供新口味、新颜色和更多优惠来吸引客户;研发部门会说,我们应该运用酷炫的新科技,给产品增添新功能;业务部门会说,年底销售旺季就快到了,我们要尽快推出新产品,在旺季大赚一笔。每个部门都有先入为主的立场,能给出一套自圆其说的说法,但这些都可能偏离最关键的用户目标。
因此,企业在做大后,最好能设立专门人员,对用户目标进行调查和汇报,时刻提醒管理者关注用户目标,避免被主动数据和其他部门的说法带偏。
作者给企业的第三条建议是,将用户目标融入企业文化。企业是由许多员工构成的复杂组织,管理者不可能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员工执行,员工的决策会影响整个企业的方向。企业想坚持用户目标,就要让员工也关注用户目标,这就需要打造包含用户目标的企业文化。
作者建议,企业把用户目标和使命宣言进行结合。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使命宣言,比如石油公司雪佛龙的使命是“成为备受推崇的全球能源公司”,摩根大通的使命是“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然而,这些宣言很笼统,员工很难把它当成实际的行动指南。好的使命宣言应该是以用户目标为核心,给员工明确的行动依据。
“喂饱肥皂”是联合利华旗下的品牌,它的使命是“帮助新兴市场的孩子活到五岁以上”,这是很具体的目标,员工可以以此作为指导,遇到问题时,思考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最终目标。除了使命宣言,企业还可以在员工的招募和培训环节,明确告知用户目标,确保应聘者都认同它。在日常企业宣传中,也需要反复强调用户目标。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员工会看到自己的工作对于用户的意义,这能给员工带来成就感,即便没有管理层的指示,员工也会做出有利于用户目标的决策,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美国的南新罕布什尔大学曾被《快公司》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创新性的组织之一,排名比星巴克和领英还要高,还登上了全美最佳职场榜单。它的一个卖点就是提供面向成年学生的网络课程,学习课程的学生平均年龄为30岁,他们的目标就是能够方便、迅速地取得大学学历,好好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围绕这个用户目标,南新罕布什尔大学在许多环节进行了创新,比如给予了辅导员充分的授权,让他们最大限度帮学生完成学业。有个学生是单亲妈妈,收入很低,为了鼓励她完成学业,辅导员给她寄了200美元的购物券;还有个学生得了重病,只差几个学分就可以毕业,于是辅导员主动向院长申请,认为这个学生已经完成学业,可以提前毕业,校方批准后,他们亲自把文凭送到医院,交给了学生。这都是辅导员在认同用户目标后,自发做出的决策。
好,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下第三部分的内容:企业可以从三方面做到以用户目标为导向,一是建立以用户目标为核心的流程,二是始终关注和用户目标相关的被动数据,三是将用户目标融入企业文化。
说到这里,《创新者的任务》这本书也介绍的差不多了。用户目标达成理论认为,创新的出发点是帮助用户更好地完成目标,创新也不仅是针对产品本身,而是涵盖了从购买到使用的一系列服务。当企业能提供一整套的完美体验时,产品自然会获得成功。
好,《创新者的任务》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